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 篇1
教育對于種子是陽光,對于樹林是水,對于稻田是肥料„„而對于我們少年兒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能讓人該過自新。
前不久,學校組織了一次法制教育活動,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一個又一個青少年的犯罪案例,看到這些,真叫人感到痛心與憎惡。好好的青少年,竟被蠱惑成了搶劫犯、殺人犯,走上了不歸路。錯不在他們,最可惡的是那些迷惑他們的家伙,自己不但犯法,還拖別人下水,他們的良心何在?難道他們一出生就這副德性?不是的!他們也是因環境所逼。要是盜賊、人犯,從小接受過法制教育,有著滿心道德,那他們還會成為罪犯嗎?由此說明,法制教育是不可忽視的。
那么為什么青少年常常會成為罪犯呢?主要是由于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年齡不成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滿著獨立性、依賴性、自覺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較大、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做事情欠缺考慮;而且他們的人生閱歷淺,社會環境卻又非常復雜,所以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違法犯罪。
所以,我覺得學好法制教育就是學會做人,就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它教會我們遵守守則,小學生要遵守《小學生守則》,員工要遵守公司條例,而每個公民都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正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它教會我們不要迷戀電子游戲機,不吸煙,不喝酒,不打人和小偷小摸。玩電子游戲會讓我們成績下降,也浪費金錢;吸煙喝酒有害身體,打人和小偷小摸是不良行為。它還教我們怎樣防火與自救,城市不能隨便放鞭炮等等。所以,我們要認真學好法制教育,做個有文化、講文明的國之棟梁。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實顯示,青少年犯罪已越來越成為全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狠抓宣傳力度,專門請一些法律專家來為同學們開座談會,增強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組織法制教育巡展活動,開展主題班會;學校廣播也向大家介紹法律知識。 總而言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法律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無法則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說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一個人,都要以法為重。鄧小平爺爺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強法制重要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都要進行法制教育。因此,我們每位中、小學生都應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
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 篇2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法律,我們中國也一樣。我利用國慶中秋八天長假,學習了《小學生行為規范》,也瀏覽了《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我們小學生必須要了解知道的法則。《小學生行為規范》共有20條,這20條都是我們必須要牢記和遵守的。通過學習,我對其中兩條印象最深。
一是:《小學生行為規范》中第8條說:“„„不比吃穿„„”可是,現在國家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幾乎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成了寶貝,他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養成了依賴父母、不勞而獲的習慣。他們還會因為自己家庭條件好,去和同學比這比那:“我的鞋子可是xx牌子哦!衣服是世界著名的xx牌子的!”“我們家還有一個大花園呢!”“我每天回家可都有烤乳鴿、魚翅吃呢!”長大后,他們離開了父母,沒有了名牌衣服,珍貴吃喝,自己又沒有本事,就只好去偷、去搶,一次,兩次,三次,他們就漸漸成為了罪犯„„
二是:《小學生行為規范》中說:“„„不進入網吧及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上個學期末,我們學校組織參觀了“文明上網,遠離網吧”漫畫展。這些漫畫展出的是一個個青少年接觸網吧后而一發不可收拾的案例,真是觸目驚心。一項調查表明:在我國的青少年中,85%以上的青少年喜歡上網。而在這些人中,99%都選擇在網吧上網。如果他們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的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
同學們,知法懂法是多么重要啊!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讓我們一起學法,用法律武裝我們的大腦,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吧!
青少年用法的心得體會 篇3
這本書有如一出辛辣喜劇,書中大揭華府之短,令各路官僚嘗到切膚之痛。作者犀利地揭示了影響華盛頓政治圈背后的媒體力量和規則,展現了一個全所未有的華盛頓,一個人們從來不了解的真實的華盛頓:媒體和說客操縱著華盛頓這座城,每一個見光的消息與見不得光的交易糾纏不清;光榮與夢想的背后,趨炎附勢、虛情假意、爾虞我詐、表里不一上演得淋漓盡致。透過他的眼睛,我們發現那些現在致力于改變華盛頓潛規則的人,最后不知不覺地被華盛頓同化了,包括美國總統。
這本書尚在寫作之際,就引起了無數關注。每個人奔走相告且互相打聽,嗨,你知道馬克有本新書嗎?你知道書里面寫了誰嗎?……每個人都希望馬克?列伊博維奇不要在書里提到自己的名字,但如果沒有提到自己的名字,他們又會大失所望甚至大發雷霆,因為那意味著,在這座城里,你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小卒。
書的開篇即寫道:美國著名新聞評論員蒂姆·拉賽特死了。但整個華盛頓活了。華盛頓的任何葬禮都是極好的人脈市場,大死小亡,一票難求。有權勢的追悼者從肯尼迪中心的紅地毯上蜂擁下來,分發名片,互相交流。這些葬禮成了關系到權力、資本、媒體和虛榮心的有趣而忙碌的日子……現實比小說更殘酷。
在之后的內容里,他講了美國的參議員,講了總統大選,用幽默的口吻將政治變得輕松、活躍,有的人物甚至滑稽可笑。華盛頓不斷吸引著這些有野心的人,人們在這座城市打拼,表演,有可笑和可悲的地方,但這里依然吸引著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