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農村心得體會(通用3篇)
2024農村心得體會 篇1
11月11日,在xx公司黨委的支持下,xx公司團支部組織40余名青年團員,到湛江吳川市兩個最有名的新農村林屋村和蛤嶺村參觀。整個參觀過程內容豐富,緊張有序。兩個村的發展狀況及先進經驗給予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林屋村
早晨九點三十分,兩輛巴士載著大家來到林屋村。遠遠望去,只見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延伸,一幢幢農家別墅錯落有致,這一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新農村的美好圖景。走到村頭,幾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爭當社會主義新農村排頭兵”。汽車緩緩地在村中穿行,路邊的幾個牌子上,《林屋村文明公約》赫然在目。街道兩旁宣傳欄里,是對村發展史以及村支柱型產業村機械廠的介紹。林屋村全村384戶,1820人,原為一個純農業村莊,二十多年來,緊緊堅持集體主義方向,逐步發展成全國聞名的機械制造村,是依靠集體經濟創建特色文化村的典型。90年以來,該村建起了水泥機耕路,實行機械化耕作,農戶機耕免費、種子免費、灌溉免費、收割免費,是工業致富、反哺農業的典范。村中最顯眼的是一座氣派非凡的大樓,仔細看來,原來是林屋村中學,一種敬意頓時油然而生。
車停了下來,置身其中,方真正感受到新農村的真正魅力。雖是初冬,這里卻處處生機盎然。路面干凈整潔,路兩邊各種花木點綴其間。真是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在綠草如茵的足球場上,在瑯瑯讀書聲的校園中,在歡聲笑語的南方小院里,在緊張有序的生產車間里,在筆直寬闊的水泥路上,玩耍的孩童、蓬勃的少年、悠閑的老人、忙碌的村民、靦腆的少女。林屋村人們歡樂的笑臉感染著我們此行的每一個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是這里真實生活的寫照。一種內心的喜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事阿蒙的一句話代表了我們所有人的想法:這哪里是農村,分明是人間的世外桃源!
二、蛤嶺村
十點三十分,汽車到達我們的第二個目的地:蛤嶺村。當我們走下車準備步行進村時,立即被眼前的美麗所沉醉:蛤嶺村被村前十里荷塘所環繞,此處風景仿若人間仙境,清新迷人。微風吹過,水面蕩起一層層漣漪……不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焙永锍扇旱镍喿釉阪覒,很是悠然。村口門樓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蛤嶺村”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武俠小說里的某個山莊,“一泓綠水瑞蛤騰歡歌盛世,十里藕塘祥嶺映天慶升平”,一幅對聯道出了和諧社會新農村農民生活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里內心的喜悅之情。高大的門樓過后,就是村莊。蛤嶺村的道路筆直,綠樹婆娑多姿,村中所有巷道都已硬底化,家家戶戶窗明幾凈,人們笑語相對。難道這不就是人們千百年來苦苦追尋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么?
蛤嶺村據吳川市區約12公里。清初,其祖先從化州入吳川經商謀生,因此地水域源長,荷塘環繞,自然景觀怡人,遂定居蛤嶺村,而后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已有220多年。全村有212戶,人口1200多人。解放前,村民以務農為主,但由于生產力低下,生活僅可糊口,蛤嶺村人卻不因此而淪志廢學,或勵志求學,博取功名;或才華拔萃,能工巧匠,以技能見世。該村的現代化建設也主要是以本村在外有所成就的人籌資所建。改革開放以后至今,蛤嶺村人均年收入由3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6000余元。門樓、幼兒園、硬底化村基、文化中心、燈光球場、集體豬舍、公廁…….一路走來,現代化的建設讓我們目不暇接。近年來,該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廣東省生態示范村、廣東省文明示范村、湛江最美的村莊等等。村中幾個大字同樣引人注目:“建新村,當主人,作主體,唱主角”。這句話道出了新時代新農村所有新農民的心聲。
2024農村心得體會 篇2
在上海交大旁,樹立著一座獨特的建筑,鮮紅的墻壁上隱約可以看見一位老人的頭像,他便是錢學森。
“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边@句激情澎湃的話便出自他的口中。而這座巍峨的建筑,便是錢學森圖書館。
走進圖書館,躍入眼簾的便是大廳墻壁上整齊的手稿公式,令人稱贊。停下腳步,我們抬頭就可以看見一個倒置的紅色金字塔,仔細觀察,竟發現上面有字跡,想必那就是錢老的手稿了。步入序廳,錢老的銅像展現在眼前,銅像身后則是一枚火箭,火箭上寫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一激勵人心的話。
錢學森是享譽海內外杰出的科學家,曾赴美留學,他的天賦令當時的美國人都大為贊嘆,他1935年來到美國,拜馮·卡門為師,在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他寧可放棄在美國的優越條件,也堅決要回國為之效力,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但卻遭到重重阻攔。美國海軍次長甚至揚言:“我寧可槍斃他,也不愿放他回紅色中國!
究竟是怎樣的堅強毅力,又是怎樣的.愛國情懷在支撐著他?1955年,他終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國。望著墻上一張張圖片以及一段段講述錢老傳奇一生的文字,我倍感驚訝,原來真的有人愿意放棄功名,再一次隱姓埋名,只為報效祖國。他曾說:“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工作滿意的話,才是最高的獎賞!
錢老對于功名榮譽淡泊看待,他的書架上擺放著成百上千的書籍,這些知識,是他為國效力的本源,在他心中,黨的領導、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廣大科技人民的協同攻關,才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這份淡泊名利,令人不禁撫掌稱贊!
“1960年,第一枚近程導彈在錢老的領導下研制成功。在無數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第一枚導彈核武品研制成功,我們只用了2年多的時間,若非錢老等無數先輩們的奉獻,何以有如此成就?”聽著導游的激情講述,我熱血沸騰。
在這次行程的最后,我們跟隨導游,高舉右拳,又一次喊出這鼓舞人心的話:“我將竭盡努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感謝錢老,感謝這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未來在我們手中,堅信我們必將展現中華風采。
2024農村心得體會 篇3
早聞朱家角的名聲,知是千年古鎮,我們研學第二日便慕名前往,一睹其真容。
也曾去過些古鎮:周莊,同里等,古鎮的格局,無非是青天碧水,古樹圍岸,楊柳垂絳,幾葉漁舟飄蕩,幾聲漁舟唱晚。小橋流水,白墻黑瓦,即是江南水鄉之特色?吹枚嗔,卻覺得千篇一律,無甚新鮮感了。
思慮著,踏入朱家角古鎮。遠望之,確是一排排白墻黑瓦,典雅的房屋,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綠水縈繞,一條溪流隔開兩岸的商鋪,水文化與古文化在此交匯。一棵棵粗壯的古樹,佝僂著腰背,守護在溪流兩岸,灑下一片綠蔭。舟子駕著木筏緩緩而過,微蕩漣漪。也許是我薄幸,只聞水聲潺潺,未有漁歌互答。碧水,綠樹,古屋,如此看來,倒是有江南水鄉的風味。
于是沿石板路緩緩而行,左顧右盼,恐不得盡覽這水鄉的文化。屋檐不高,踮起腳便能夠著,磚瓦的罅隙中,積淀著千年的底蘊。古色的外形彌漫著古香,古香浸透了古色,若不看檐下內容,著實不失典雅。檐下盡是賣冷飲的,賣小玩意、小飾品的,總覺得與古鎮有些格格不入,古鎮與現代在此初次相會。昨日一陣大雨,今日石板路上水洼仍在?茨窍,碧綠澄澈,映著兩岸風物,映的是歷史遺物,還是現代商鋪?兩者不可分割似的,在湖中依偎,清風拂來,波光粼粼,倒影短暫的破碎,又迅速的復原。走近了看那些古樹,盤虬臥龍,枝椏纏繞,吃力地延伸出去,像一個老人,歷經滄桑,歲月劃去它身上一層層的老皮,樹干甚至出現了青色。它們靜默著,與小商鋪對立。
走過時寬時窄的石板街道,我們來到了上海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放生橋。此橋相傳為慈門寺性潮和尚募金所建,每逢農歷初一,當地僧人都要在橋頂舉行隆重的儀式,將活魚投入河中放生,遂名之曰放生橋。放生橋長如帶,形如虹,故有詩贊曰:“長橋駕彩虹,往來便是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迸_階很薄,走起來如履平地。橋下,淀浦河無聲流淌,河中的魚兒,不知可有近來放生的?倚橋邊,任湖風吹去夏日的煩躁,撩起衣角,風與水流,此刻獨與相伴。河上之輕舟,撥開一圈圈圓暈,惹得魚兒四散而逃,“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久久不愿離去。走下橋,穿梭于巷中,卻見滿巷盡是芡實糕,阿婆粽,有的打著老字號的牌匾,門可羅雀;有的'放著電視里的報道,倒也有些人來;有的干脆連名號都不打,若不叫賣,實難有人光顧。想起別處似乎也有這等“特產”,于是與朋友去問導游,導游跟我們說:“現在各地的特產都在外流,其他地方看見這里的特產也就不奇怪了!
我再一次審視著這些小店:賣糕的,賣脯的,賣酒釀的,有多少是真正的特產呢?我想,恐怕大部分都是借著“古鎮”、“老字號”的噱頭,賣著所謂的“特產”,致使真正的特產在林立的商鋪中隱沒。商鋪中不乏有飾品店、奶茶店等有著濃厚現代氣息的,它們藏在古樸的建筑之下,漸漸地占領了古文化,古鎮與現代在此再度相會。麥當勞、星巴克,竟干脆脫去了這層偽裝的外衣,不再寄身于古屋之下,顯得那么刺眼,不免令人唏噓。
雖然,現代化、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古鎮濃厚的古文化,豈容侵蝕?如今,古今交匯,當以何立?若皆是此等商鋪,古鎮的特色又在何處?
如今古鎮,當于古典中孕育新生,而新生,也必須浸透在古典之中。
我期待著一個真正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