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 篇1
有幸參加了陳香華老師主講的主題為《匆匆》的網絡研討活動,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要整體著眼,大處入手,教得輕松,學得明白。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教學環節,陳老師主要安排兩個內容,一個是展示了課文中出現的一些重點詞語,一個是找出了課文中的重點句,但在這看似平常的設計中卻有獨到的匠心:頭涔涔、淚潸潸、伶伶俐俐等詞語的運用體現了《匆匆》一文的語言特色,理解了這些詞語也就打通了理解文章主旨的大門。本文多有問句“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去來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我能做些什么呢?”在作者反反復復的自問中,學生便感受到了作者心底里對時間飛逝的哪種傷感、惋惜和無奈。同時,這些問句也統領了全文,使學生明顯的觸摸到了朱自清的思想脈絡和寫作思路。
第二,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是經歷生命開花的體驗。對于作者來說“八千多日子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那么對于我們自己來說“四千多的日子已經悄然溜走了,又有什么聲音和影子呢?”“朱自清的日子在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那么我們的時間又是怎樣過去的呢?”這些問題觸擊了學生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促使他們自覺地走進字里行間,和作者、文本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閱讀感悟是主動的、積極的,也是有效的。對于時間的感慨和留戀難道不是最好的惜時的教育嗎?
第三,跳出文本,回視文本,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很好的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狀況之外,還注意了語文學習的特點。學習文章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會和讀懂,還要能借鑒和運用。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朱自清為什么接二連三的問自己?這是他在深刻地反省自己、警醒自己珍惜時間啊!那么朱自清的時間是怎樣度過的呢?當教師用課件的形式展示朱自清一生卓著的業績的時候,學生深深被他的實踐行為所感動了。
這次教研之后,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作為新生力量的我們應該多學習、多思考、多探索,豐富自身的業務素質,做最好的`教育工作者新生代的標桿。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 篇2
為了更好的搞好課堂教學,學校上周五和本周三舉行了各科的年輕教師說課活動,十六位教師參加了比賽,每位選手精心準備,給我們呈現了精彩的說課現場,通過這次活動,我對說課有了新的認識,說可是不同于上課和備課的能體現自己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的特殊形式,說課不是備課也不是讀課,要突出一個說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的背下來,也不能按說課稿一字不差的讀下來“說課”活動所產生的教學效果頗佳。它大大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教研能力。
在活動中有部分教師將“說課”等同于“備課”或“上課”。“說課”不僅要說所教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說出怎樣教和教法的理論依據。這一教學研究方式是以教育科學理論和教材為依據,針對每單元或每單元的具體特點,由說課教師向其他教學人員口頭表達該課的具體教學設想和其理論依據。“說課”可以是一種以教師為對象,在備課和上課之間進行的教學研究活動,或是一種對其進行教學培訓的方式。說課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課”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陳述。老師們說教材,說出本課或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說教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說出適用于本課或本單元的教學方法;說學法,說出在本課或本單元中要教給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習興趣等;說程序,說出自己的教學思路及理論依據,課堂結構板書等。
教學方法具有多樣性、靈活性、發展性和補償性。因此,在進行具體教學時,教學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
“說課”這一教學研究的新形式將教師對教材、教法和學法的理解活動由個體轉化為群體,通過集體的研究和理解,又提高了個體在教學中的科學選擇能力,從而使教師個體和群體的教學理論水平都能迅速地得以提高。“說課”后一般要進行評價,參與評價的都是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這更有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反思和調整。可以肯定,在英語教學研究中推廣“說課”活動,必將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研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中學到了很多,不止是本學科的,還有其他學科的,,聽了是十六位老師的說課,讓我耳目一新,真是受益匪淺。
聽《匆匆》說課的心得體會 篇3
九月,我與“說課”似乎續上了一段不解之緣。由起初的畏懼和慌張,逐漸轉變為接受且享受,這段過程對于一個從教不足三年的新手教師而言,著實是難忘的。
記得在市級比賽的專家點評中,金老師提到,說課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思辨”、“預設”、“言說”,細細想來,的確如此,由最初的品讀教材,到思考設計,再到最后的表達呈現,這是一個完整的說課過程,更是對于統編教材解讀的一條路徑所在。
一、靜靜品,品教材之精。
統編教材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和孩子們普遍覺得有點兒難,那究竟難在何處?在課堂上又該如何帶領孩子們解決這些所謂的“難”呢?我想,解讀教材是我們的第一步,而且對于統編教材,我們必須有一個大局觀,也就是統觀教材來進行解讀,一方面是統觀整個單元,另一方面是統觀所有學段。
在對《鳥的天堂》一文進行教學設計時,我翻閱了該文所在的整個單元,每篇課文均是寫景文,單元閱讀訓練要素為“初步體會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再根據每一課的課后習題及略讀課文的學習提示,我們可以發現本單元每篇課文的目標落實是層層遞進的。《古詩三首》要求能找出動態與靜態描寫,《四季之美》中要求學生聯系重點句子,體會景物的動態美,在第三課《鳥的天堂》中需要找出作者兩個時間里看到的不同景象,說說其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和節奏進行朗讀,在最后一課《月跡》中則明確提示學生通過默讀說說月跡出現在哪里,并體會作者的細膩感受和動人描寫。在對比后我們發現,這是逐步在閱讀與表達中落實單元要素,而第三課作為中間篇目,有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更需要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并且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把握重點段落進行設計。
此外,寫景文的學習在整個小學語文學習中是一大重點,在梳理了代表性學段的閱讀訓練要素后,我們也能發現“觀察”與“想象”是貫穿始終的,對于“初步體會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有效達成,觀察與想象是我們需要在課堂上重點使用的策略,在觀察中發現景物特點,在想象中體會作者情感。
本篇課文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老熟人”,自然有其經久不衰的緣由所在。體會動態與靜態描寫是我們在統編教材中需要達成的目標,但作為孩子們眼中的傳道受業解惑者,我們需要在解讀教材中多多提出“為什么”。例如,為什么作者安排了兩次經過大榕樹,而不是在一次經歷中囊括所有的景象?通過閱讀文本孩子們可以很快發現,榕樹代表了“靜”,鳥兒們代表了“動”,倘若兩者在一次景中同時出現也能有效達成我們的目的,但作者為何特意安排了兩次?真的是巧合,還是有意而為之?我們不妨進一步進行解讀,在第一次遇到一株大榕樹后,作者感慨榕樹之大、之茂盛,同時也無不流露著一絲遺憾和感傷,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這是多么失望的現實。帶著這份失落經歷了一個夜晚,我們是否可以想象作者當晚的心理活動。帶著這份失落在第二天竟然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群鳥活動景象,這不止是動態的美感,更多的心動的喜悅與興奮,倘若有了這個解讀,我們的課堂也許能在以往的基礎上多了一份人情味,這是一種失而復得的人之常情,多么令人動容,在如此的情感渲染下,孩子們與文本的共鳴也許也會更強烈了。
二、深深思,思授課之重。
在多方位解讀教材后,我們便需要對教學流程的設計進行深入思考,思考本堂課我的重點是什么,我該如何用相應的方式去引導學生落實這些重點。就《鳥的天堂》一課為例,動靜態描寫的尋找對于學生而言已然不是難題,但如何通過朗讀來呈現動靜態的變化,又該如何在學習中有所習得去運用于習作中?
在教學設計時,我有意識地請學生進行重點詞句的圈畫,學會尋找關鍵。例如,在處理動態描寫的朗讀中,我們可以找到“真綠得可愛”、“真是”、“那么多”等表示感嘆的詞語,以及“直垂”、“伸進”、“垂到”等帶有畫面感的詞語,從捕捉到品析再到朗讀,由表及里進行落實目標。
朗讀的形式多樣豐富,在落實關鍵詞句后,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強化訓練,例如通過對比的形式,擴寫鳥兒的動態場景,雖然畫面豐滿了,但在朗讀對比后會發現,小短句的錯落出現更易表達作者心中的喜悅與激動,聯系生活實際情況,共鳴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文作為第三篇課文,需要有意識地落實“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這一表達要素。文本內容中的動靜態景象是極其容易捕捉的,但在課堂上我們需要帶領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呈現動靜態變化的,通過引導及聯系上下文,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的兩次觀察角度發生了變化,第一次的乘船由遠及近地觀察榕樹,第二次是泊船后在榕樹下定點觀察,動中看靜,靜中看動,不同的角度自然會觀察到不同的景象,由此提示學生是否可以運用在自己的觀察中,課堂設計小練筆即可適時牛刀小試,學以致用。
三、淺淺說,說育人之理。
在經過深度的“思辨”和“預設”后,我們就需要將心之所想準確且生動地進行表達。“言說”,這是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所以這必須要有我們自己的風格,對于教師而言,我想這更多是我們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的一種輸出。
《鳥的天堂》之所以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我想這背后的主題更值得我們關注,就是——生命。生命,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對于小學生而言,可深可淺,教師則需要用淺顯的表達傳遞其間的深度。榕樹的茂盛為鳥兒的生活提供了溫馨的家園,鳥兒的活潑快樂為榕樹的存在詮釋了價值,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更是如今大力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理念。因此,我由世間萬物的遇見引入話題,又由世間萬物相互守護這份遇見收題,并結合日常的生活經驗及話題幫助學生引發共鳴,更是引起各位聽眾與敘述者的共鳴。
說課是一個頭腦風暴的過程,更是一個挑戰自我、審視自我的過程。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教書與育人是并行存在的。課文是我們的依托和載體,我們需要通過已有的學識剖析文本,更需要結合學情特點、課程目標將解讀后的文本進行拼接,以此呈現出最符合、最值得給孩子們授課的內容。我希望,能始終保持著這份熱忱,和孩子們在語文的課堂上靜靜品,深深思,淺淺說,讓語文的魅力愈發動人、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