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心得體會(精選3篇)
觀展心得體會 篇1
老安近期在廈大藝術學院的歐洲藝術中心搞了一個現代紙刻藝術作品的展覽,名字叫《魘幻世相》。開展的那天因單位有事,直到第三天才有空去參觀。對于藝術我真是門外漢,除了直觀的感覺很震撼、很有沖擊力以外,就再也說不出個把藝術鑒賞和評價類的專業詞匯。幸好碰上藝術學院的老院長和一位讀完博士后在藝術學院任教的老師。從他們的交談中,慢慢讀出了民俗與藝術的區別,藝術家的經驗與理論,創新發展與作品的概括力等等。
但凡來賓,老安都會送上一瓶礦泉水,臨走時都會讓來客簽字留念,很謙虛地請來賓批評指正。瀏覽了一下留言本,大多是贊美和恭維的普通字眼,很專業的詞匯不多,有些專家只是簽一下名。
我想,辦這種展覽的目的無非有兩點。一是展示自己的作品獲得民眾的認同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二是借機和一些業內人士進行溝通交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與能力。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士為了出售自己作品,搞一些簽售活動等等。
對作品的鑒賞和批判,是送給展覽者最好的禮物。比如,有些作品因過分追求完美而缺少藝術的創造美,一些作品過于拘于程式化,一些作品用文字的鑲嵌顯得太直白,好的作品是引導讀者去悟,去展開遐想,而不是告訴人家你在表達什么。
線條是靈動的,像是飄動的音符,如同環島路上鼓浪嶼之波的五線譜花帶,留給游客的是一種舞動的美,老安的作品中的美感是來自線條的變換。人物的造型是以郁悶、憤恨、猙獰、吶喊與無奈等元素為基調,表現出的是一種扭曲變態的性格。潛伏著一種反社會、反人類的叛逆情愫,尤其是吶喊與閉嘴兩幅作品為最。從這個意義上講,老安也算是批判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了,對美感的認同只能取決于“丑到極致便是美”的視覺變換了。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藝術的創作如同這月下的梅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我給老安的留言本上,寫上了“才有老安便不同”的評價。見仁見智,留給讀者去評價吧。
延安文藝座談會過去六十年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方針造就了一大批藝術家。縱觀近年來,各藝術流派依然存在互不服氣、互相攻訐、老死不相往來。比如相聲和小品之爭,名人間的對罵等等。即使同一流派內部大家也都畫地為牢、固步自封,不能說孤芳自賞,也都有點老虎猴子之類占地盤的味道,對別人的作品指三道四,橫挑鼻子豎挑眼。或者更甚者公開攻擊別人,這樣下去,藝術的發展只能是一盤散沙難成氣候。我贊成對藝術作品的批評也要有容忍和包容的心態,不能一頓亂棍打死。“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藝術家們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繼承和創新,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成熟,使自己的藝術人格更加完善,使整個國家的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絢麗。
觀展心得體會 篇2
在影片當中,志愿者阿勇、快遞員武哥、實習醫生曉曉等,這些人物在疫情期間都盡到自己的努力,為抗疫奉獻綿薄之力。他們是普通人,是世界的小人物,但正是因為小人物,成就了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正是因為小人物,在疫情關頭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因為小人物,祖國山河無恙,才有了現在抗疫的成功。
如今,她的家鄉正陷入疫情之中。令人欣慰的是,眾多大學生自愿加入志愿者,為抗疫貢獻自己微薄之力,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抗疫讓人和人以及心與心之間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大家都在為抗疫努力著。
這個冬天,我們都在期待疫情能夠早日結束,事態向良好的方向轉變。希望如約而至的不僅是春天,還有疫情過后平安的人們。強烈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
觀展心得體會 篇3
本文中,司馬遷記述了不同人致富的手段,得出“致富并不是靠固定的行業,而財貨也沒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領的人能夠財貨,沒有本領的人會破敗家財”的結論。
太史公說,人們總是要使自己的耳目盡情地得到音樂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盡多地品嘗牲畜肉類的美味,身軀盡量安處于舒適而快樂的環境,而精神上還要炫耀自己的權勢與才能的榮耀,使這種風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經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樣微妙的言辭逐家逐戶地去勸說他們,終究也不能使他們精神淳化。所以說,求富是人的本性,用不著學習,就都會去追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攮攮,皆為利往。
司馬遷還不斷強調財富對治國的重要性。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衣食豐富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禮儀產生于富有而廢棄于貧窮。壯士在軍隊中,打仗時攻城先登,遇敵時沖鋒陷陣,斬將奪旗,冒著箭射擊,不避赴湯蹈火,艱難險阻,是因為重賞的驅使,這驗證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讀到這里,飛絮的思維讓我想起扶濤教授的話,要學好經濟學必須拋開道德的束縛。每個人都是理性經濟人,總是企圖以最低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只有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社會福利才最大。社會上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商家們都是這樣想的嗎?我們恨貪官,可又拼命地報考公務員;我們罵壟斷,可又拼命地往高薪單位里鉆;我們譏諷不正之風,自己卻忙著找關系。總之我們憤恨不是因為不公平,而是覺得自己處在不公平的不利位置。我們不是想消滅這種不公平,而是想要自己處于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這種骨子里的自私,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自我批評。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人情冷漠,要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法制完善的腳步必須趕得上人類道德下滑的速度,這樣才能抑制負能量阻止人類的進步。
隨著分工明確化,管理科學規范化,人類勞動率不斷提高,創造了更多的財富,毫無疑問,這些財富歸功于企業家和資本家。古代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勞動和土地具有較高的豐裕度,創造的財富遠遠少于現在。所以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四個生產要素中,只有資本和企業家才能才是真正推動財富的創造。正如歷史才是英雄創造的。
明白創造財富的方法,也要知道如何分配剩余的財富。這需要政府尋找完善的分配制度和監管制度體系。這樣社會福利和人民幸福指數才提高。因為高的 GDP 不一定能帶來高的社會福利水平。
經過一年的學習,能逐漸理解經濟學。我的理解是經濟學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資源來生產各種商品和勞務,并且將這些商品和勞務分配與不同的社會科學。經濟學能讓我更理解生活,雖然有些理論不切合實際,但是那些理論隱藏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才是你的生存法寶。大學是加油站,要使以后的你走得更遠更快,必須加更多油,我們都是路過加油站的車輛,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是為了能帶走油。路過后,在驀然回首之際,摸著均勻跳動的脈搏說,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羞恥,我想,這樣的人生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