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線上優秀教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觀看線上優秀教學心得體會范文 篇1
活用游戲化思維模式,強化在線課堂互動。由于線上教學需要學生高度配合,所以首先要想辦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曾婧借鑒了游戲化思維模式來設計課程體系、課堂互動和課后練習,通過任務化管理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同時用大數據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和改進教學效果。
以大一精讀課為例,該課采取錄播課+在線互動答疑的方式。老師們將原有配套課件錄制成15-20分鐘一講的微課視頻,并增加了線下課堂上難以靈活剪輯的音視頻學習材料,搭配學生們喜愛的愛豆(偶像)和動漫內容,充分激活在線資源,大大提高了課程視頻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觀看線上優秀教學心得體會范文 篇2
“線上授課其實和‘做蛋糕’極為相似都需要精心烘焙”“剛得知要從線下轉線上直播教學時,內心很忐忑,難道要當‘主播’了?”由于從未有過此番職業體驗,趙冬梅瞬間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趙冬梅談到,在局促不安之際,所幸學校和學院各項支撐便迅速就位:悉心準備軟件、技術、設備甚至心理培訓;全力配備技術工具、直播套裝;還安排了應急解惑專員……一切便很快就緒。于是趙冬梅盡快調整心態,化壓力為動力:把原有課件調起來、教學新法用起來、直播攝像開起來。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能忘記后臺運作:課程網站建起來、電子資源屯起來,學生助教聊起來……總之,開始一步步穩扎穩打,向“線上轉身”加速前進!
她認為,傳統課堂是面對面教學,老師對課堂有著全局性和即時性的把握;而直播課堂應該是“空中課堂”,這更像是一種“界對界”的教學,需要在直播過程中通過轉換網絡的”雙重界面”來把握課堂。要成為有實力的“網課主播”,如何才能保證聽課效果?在逐步練就“烘焙本領”的同時,趙冬梅發現直播上課其實和“做蛋糕”極為相似。
1.記得“互動”。直播課堂上的互動異常重要:根據面對的不同學生群體做“個性化定制”互動,可以讓師生在虛擬的知識空間里共進退。
2.成為表情包?沒關系!對線上課程來說,課堂氛圍直接影響著同學們的聽課興趣。所以在上課時,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也會比在傳統課堂上更加夸張豐富一些。這也帶來了不錯的效應:課堂慢慢活躍起來了,同學們也受到了感染,上課氛圍一點兒也不比在教室差。
3.別忘了屏幕上好用的“工具條”。工具條中的“注釋”可以模擬“敲黑板、劃重點”;“激光筆”可以帶動同學們視線,必要時候,不要忘了它們。
趙冬梅表示,在師生交互的“空中課堂”里,知識的傳遞和接收是快樂的。對老師而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授人以“糕”不如授人以如何“做蛋糕”;對學生們而言,“品嘗蛋糕”和“學做蛋糕”又何嘗不是一份樂趣和收獲呢?
觀看線上優秀教學心得體會范文 篇3
教育是慢的藝術。“零起點”就是讓教師收回啟蒙教育權,按照教育規律,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讓孩于滿懷對世界的好奇,輕松快樂地出發。
“零起點”課題實驗半年來,我深深的感受到:“零起點”的課堂教學是“零起點”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師的執行力是“零起點”教學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下面結合一年級下冊《比一比說一說》談談我對“零起點”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圍繞零起點教學積極實踐,探究科學的操作策略。
1.情境引路,培養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情境教學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越是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越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100以內的數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會比較大小,為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學習本課知識作好了鋪墊。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雖然對“多一些、少一些”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多得多、少得多”學生生活經驗少,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授本節課時我把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背景下,積極從現場教學環境中尋求、開發教學資源。在上課伊始,我就用了比身高、比體重的情境。我首先請一位同學上臺,并問大家:比一比我倆的身高,你有什么想說的。因為要和老師比身高,大家的學習情緒一下高漲,教室的學習氛圍異常濃厚。接著我又請兩位同學上臺比身高,比體重,大家都爭先恐后的舉手。我深深的感到,像這樣的情境導入,就是關乎他們自己的事情,學生更熟悉更關心,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逐漸讓學生體悟到數學真的就在自己身邊。
2.教學設計層層遞進。
我首先讓學生在繪畫本上寫下3個100以內的數字,并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這些數字的大小。接著出示例題,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描述。在這個環節,我又用了數形結合法,通過直觀形象的比一比,啟發學生得出“多得多,少得多”的結論,通過層層遞進的思路,學生很容易理解在不同情況下如何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比較多少的程度。
3.練習因人而異有坡度。
“零起點”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從幼兒園順利的過渡到小學階段,并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同時引領學生個性成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應該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于這一理念,我在設計練習題時,既有基礎練習,又有拔高練習,用逐漸提高難度的形式來達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效果,我想這也是“零起點”教學的最終目標——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4.教學方法多樣化。
一個好的方法是良好結果的開端,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節課中我采用了演示與自主探究相結合,啟發與講解相結合,觀察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避免了教法的單一和枯燥,用形式多樣的方法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避免了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
二、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知識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而能力的培養則浸潤其中。這就要求我們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提高課堂效率,“零起點”的課堂教學更應注重課堂實效。
本節課我著重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估算和數感。這節課我緊緊圍繞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兩個數間的大小關系來進行。這部分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此類知識,但是由于一年級的學生語言基礎并不豐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對“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夠正確區分,特別是“少得多,多得多”,很多小朋友總是不自覺地說成“少得少”或“多很多”。在學生表述的意思相近時,我先給予肯定再糾正;在學生不能正確表述時,我都給予了耐心的輔導。學生在寬松融洽的氛圍中越說越熟練,這就為下一步的拓展練習奠定了基礎。
唱歌要有“樂感”,讀書要有“語感”,同樣數學也是有“數感”的。其實數感是極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在比較兩數的時候,究竟是在怎樣的范圍內我們才說"多一些,少一些",又是達到怎樣的程度該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實這都沒有一定的標準。例如"20與9比較,究竟是多一些呢還是多得多”,其實這都是在靠我們的數感來判斷。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也會根據具體的情境來判斷,但是孩子們的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在把握數的相對大小時考慮得并不是那么多。于是考慮到前面《100以內的數的認識》,讓學生通過數來感知數字之間的距離,當兩個數相距比較近時,大數在前,用多一些;小數在前,用少一些。當兩個數相距比較遠時,大數在前,用多得多;小數在前,用少得多。
三、從數學學科著手,實現繪畫與數學的融合。
數學體現的是簡潔美,繪畫體現的是藝術美,怎樣把這兩種美好事物融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正是我們課題組的初衷。在這節課的練習環節,我安排了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畫一畫,表達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同學們對這個環節興趣盎然,非常的投入。
隨著課題的深入進行,我發現基于”零起點“的繪本制作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都有著重要意義。但是怎樣把數學主題與繪畫有機的融合,我們任然需要去尋找更多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