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范文 篇1
家是最能塑造精神長相的地方。
我們黨把“三嚴三實”作為黨員干部的修身之本,就是要在全黨樹立嚴實品德,進而推動形成我們民族的嚴實品德。《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嚴實品德首先就要在每個家庭生根。
家是“煉鋼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人一落地是一張白紙,先由家庭教育來定底色。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無條件的“愛”,以愛來暖化孩子,煨彎、拉直定型性格和品德,發揮的正是“爐”的作用。
人是鐵,家是爐,每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材,無不是先經過家庭這個“煉鋼爐”進行精神的歷練。焦裕祿身后,焦家人個個生活簡樸,為人清正,讓人敬仰。這不僅源于焦裕祿在世時的言傳身教,還在于把焦裕祿的遺訓“你要把孩子們教育成為紅色的革命接班人”作為家規,焦裕祿妻子徐俊雅幾十年一直堅守,反復叮嚀孩子們。這樣的堅守和叮嚀,在風雨滄桑中反復暖化孩子們的心靈,塑造了焦家人的精神長相,讓焦門家風歷久彌新。
嚴是“緊箍咒”。好家風,是緊箍咒“緊”出來的。沒有緊箍咒的約束,孫大圣早一個筋斗跑回花果山逍遙了。成正果、成大業,需要象征自由的金箍棒,也需要象征規矩的緊箍咒。
歷覽前賢,其成才成事多是緊箍咒“緊”出來的。家訓,就是最好的緊箍咒。常念緊箍咒,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也幫助人長記性、嚴修身、守規矩、不跌跤。古人所謂“齊家”,就是“嚴”字當頭,整飭家風,就是常念緊箍咒,天天念,月月念,歲歲念。
共產黨人以天下為己任,治家更嚴。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親戚想托周恩來幫助辦事,這讓周恩來很傷腦筋。同時,身邊還有三個“女兒”,侄女和烈士遺孤。周恩來擔心,三個“女兒”能夠像普通公民一樣遵守國家法紀,不搞任何特殊嗎?在自己的親友中,會不會有人利用自己的影響去謀取私利?這成了周恩來日夜思考的“家庭”問題。于是,周恩來提出給大家立規矩。他說:“我這里擬了十條家訓,念給你們聽聽,如果沒有意見,每個人就抄一份放在身上,便于隨時提醒自己。以后我們周家的親戚朋友來了,也要發一份給他們,大家都要嚴格遵守。”從“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到“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這十條家規為其親屬所恪守,為世人樹立了榜樣。
實是“雕刻刀”。塑造好家風,除了緊箍咒,還需要雕刻刀。緊箍咒,“緊”的是私欲;雕刻刀,雕的是才干。
所謂雕塑,其實就是把不是雕像的部分都去掉。同理,所謂成材,所謂成龍成鳳,也就是把不是材料、不是龍鳳的東西都去掉。這當然需要一把鋒利的雕塑刀。有人說“石頭里有一只會飛的鷹”。把這只鷹雕塑出來,是家教的本質,是家風的目標,是人生的“正果”。以實為“雕刻刀”,就是要把孩子身上的不實行為、虛浮作派去掉,培養造就求實、務實、踏實的品性。如此,每一個家庭里,都會飛出雄鷹!
“煉鋼爐”中常淬火,“緊箍咒”里常自省,“雕刻刀”下常打磨,“嚴與實”就會在千家萬戶蔚然成風。
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很高興參加了局青聯組織的愛心家教活動,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利用周末時間,幫助小朋友補習小學英語課程。現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收獲:
1、服務社會,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傳播愛心。
小朋友因父母離異,家境貧寒,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他性格較為內向,但是性格純真,尊敬師長,也比較勤奮刻苦。我除了幫助他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還通過溝通了解了他的興趣、愛好和心里的一些想法,和他成為朋友,鼓勵他積極樂觀的面對學習和生活。通過幾期的家教,孩子的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也改變一開始的內向、陌生,能夠和我自然的交流。
2、溫故知新,自我提高
通過愛心家教的過程,讓我體會到教師這個工作的不易。“要給學生一碗水,必須自己先有一桶水”,有些問題,不僅僅要求我們自己知道“是什么”,還要用合適的方法,教會學生“為什么”。教學相長,家教的過程同時也是我自我提高的過程。
二、困難
家教過程中的困難主要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目前的教材缺乏了解,導致剛開始的時候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后來針對性的查看了小孩的作業和試卷,了解到他主要的困難點是在詞匯和語法,因此針對性地結合教材,幫他復習鞏固這兩塊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建議
愛心家教的對象選擇仍然應該堅持“家庭條件一般、學生聽話上進”這個原則,以期獲得良好的效果。家教開始前應該組織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測評以對癥下藥。家教過程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訓練和思想觀念的影響,以期取得事半功倍和長期的效果。
做好家教樹好家風建好家庭心得體會范文 篇3
大家看到題目,肯定會想豆腦有什么可寫的,我們每天早上都喝。是啊!一元錢一杯的豆腦,確實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它卻使我感動,常在嘴邊念叨。
記得那天是星期四,金帆值日,坐不了校車,我要去學校接他。下午四點多,我出發了。早春的天氣還是比較寒冷的,我在站臺旁的小吃店里買了一杯豆腦,心里想著到學校給金帆喝了暖暖身子。來到了他們教室后,發現他們已做好值日了,只有金帆和另一名男同學在做作業。我來到了金帆的書桌前,順手把豆腦放在了金帆的書桌上。
他抬頭發現我來了,開始整理書包,然后發現了豆腦。他一把拿起豆腦,轉身放到了后面男同學的書桌上,說:“給你。”那男同學一愣,問:“干嘛?”金帆說:“給你唄!”“這是什么?”“豆腦。”那同學說:“謝謝金帆!謝謝阿姨!”我笑著說不用謝我。金帆沒事似的拎著書包跟我一起走出了教室。
我一直在觀察,然后在走出教室后,我故意問金帆是不是不喜歡豆腦,他說不是。我說那你怎么把豆腦給了同學。他說同學的媽媽可能要晚點來接他,他肯定會又冷又餓的。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震憾了我。一杯豆腦不值多少錢,但孩子這顆關愛別人的熱情的心,卻是滾燙的。我欣慰地對他說:“你做得很好!”
金帆說讓我寫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我就把它寫下來,事雖小,但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點點滴滴,家長卻能記得清清楚楚。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