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學心得體會(通用3篇)
幼兒入學心得體會 篇1
金秋九月,伴著習習的涼風,帶著對大學的迷茫,走進了xx科技大學xx學院。
初識,是一排排高大的教學樓,公寓及優美的環境。一度以為和其他大學一樣,學生們過著悠閑的生活,昏昏噩噩的度過四年。但經過了兩天的入學教育,我們了解到不同與其他三本院校,是一所創新型的高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力量,他更加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幾年來建立了完善的課堂教學,科學實踐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教學體系,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全面開發了學生的的學習潛力,為學生將來走入社會更好的投入國家的建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簡約高校,追求卓越”的校訓,使每一位教師與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能按最高水平,更高標準來設計未來的藍圖。
我們經管系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為方向,培養學生成為一才多專的優秀人才。通過四年的本科教育的學習,在老師的培養下將熟悉并掌握經濟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工程管理等經濟和管理領域的相關理論和技能,具有非常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了使學生將來能在最好的企業從事經濟管理的職務,學校加大了對學生英語的培養,使學生有較高的交際能力,在工作中自如的與外賓交流,洽談業務。“實踐出真知”,學校在學生放假期間增加了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書本上沒有的實用知識,使學生在畢業找工作時,擁有比同齡人更多的社會經驗,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
21世紀是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時代,面對未知的未來,挑戰與機遇并存,相信學子們能夠通過學校的培養,抓住機遇,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讓之風吹遍全球。
幼兒入學心得體會 篇2
人們習慣于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鋪路石”,為什么老把教師的勞動與“犧牲”和“悲苦”聯系在一起呢?我認為教師是一種擁有“快樂體驗”的職業。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教師,我格守著自己喜愛的職業精心耕耘,雖然辛苦些,但卻非常知足、快樂!社會在發展、進步,為了觀念的更新我需要不斷地為自己“充電”,在進修與學習中我同樣感悟到了“職業快樂”的真諦!它源自授課教授們的激情講解,經過這次的新教材培訓,聽了孔起英、郭永莉、徐韻三位教授的講解,這種感悟更深:
一、在快樂中更新觀念
教師觀念的陳舊嚴重阻礙了孩子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而新教材培訓針對這一點,讓老師們的觀念得以更新。新教材從現代兒童發展觀、學習觀、課程觀和教育觀出發,建構了一種使幼兒真正成為課程主體的教育觀念。例如:在郭永莉教授講的案例《電影院》中,就是讓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成為主體的體現!
二、在快樂中儲備知識
知識儲備施教授知識的基礎。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才能在教授活動中表現出敏銳、流暢、獨特。這次培訓,我學習了注重審美感受,加強藝術創造、主體能力探索課程理念與教學案例分析和多元能力與兒童藝術教育三個課題,我在愉悅的氛圍中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面,豐富了自己的視野,特別是聽了徐韻教授的講解,更有此體驗!例如:當徐韻教授講到“引導整體感知、體驗與表達時,她以邀請聽課老師一起游戲的方式來講解,她怕大家看不到,爬到了桌子上領著大家做,當時全場老師一起合著拍子跟著做,熱情高漲。聽徐韻老師的演講是一種享受,她讓我真正的在快樂中儲備了知識!
三、在快樂中實施教育
學習歸來,我置身于孩子們中間,重新細細體味園丁的感受:我享受著人間最清純的快樂――那一顆顆天真的童心!他們不僅讓我天天感受著快樂,更讓我對愛心、責任和教育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快樂著孩子們的快樂,為了讓孩子們也能感受我的快樂,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懂每一個孩子。我經常把孩子們比喻成“書”,我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獨特的書,需要我用智慧去解讀,并無條件地接納。然后我要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在組織和設計活動時,充分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盡我所能創設一個豐富的、多樣的、可供選擇的、有啟發性的環境,提供多種方法,寓教于樂。在活動過程中我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指責,在指出孩子的缺點時,語氣做到委婉,還要講究方法,我或借助游戲,或借助故事,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改正錯誤,呵護他們的自尊心。就這樣我在快樂中實施了教育,同時讓孩子們感受了學習的快樂!
以后我要繼續用我的愛心奏響每個孩子心靈的樂章!要把教師的角色與自我融為一體,要讓我的事業成為我張揚個性、肯定自我,展現魅力的快樂事業!并讓這份快樂伴隨我一生!
幼兒入學心得體會 篇3
我們寧都縣幼兒園教學中,歷來遵循縣教育局的各項規定,既重視幼兒園的教學,特別是游戲教學,又有力防止小學化傾向,全縣上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所以在這兩周,在寧都縣幼兒園園長培訓中,我們學習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后,真是受益匪淺,深有體會。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幾個科目詳細地指出了幼兒在每個年齡階段所該達到的發展目標,以及我們成人在幫助孩子們達成目標時的教育建議,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要遵循幼兒成長規律,重視游戲,防止小學化傾向。明確了孩子們在每一個年齡階段末期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讓我們教師教育不同年齡段幼兒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據可循。
一、指南基本精神的領會
語言領域的第一點聽與說的教育建議,我自認為能較好地做到這些。平時也注意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我經常和孩子們一起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堅持給他們講故事,一起看圖書。并且我也注意培養他們的傾聽習慣。以前發現有孩子不夠認真,我總是即時提醒,現在我說話相應放輕,語速放慢,讓孩子們不由靜下心來細細地聽,這樣也較好地養成了他們的傾聽習慣。同時,在和孩子們進行交流時,我總是注意說話的語氣,總是能結合情景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特別是講故事時,注意語音、語調,配上表情,盡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現得清晰,讓孩子一下就能理解。這樣操作,我希望能給孩子們做個榜樣,讓他們也能愛說、會說。
在此基礎上,我為幼兒創造各種說話的機會,如來園時和他們交流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有沒有什么新聞說說。活動時,今天你玩了些什么,有什么特別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上課時更是鼓勵大家積極發言。但是,我卻發現,孩子們不怎么說話,或者說,說得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課的時候,發言的總是那幾個,難得有匹黑馬冒出來,讓我欣喜一下。這讓我很是郁悶。但仔細想來,問題總還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尋找,慢慢發現,再慢慢改變。能力強的孩子總是很能說,也表現很積極。那些知道卻不愿意說的,我采取激勵措施,讓他們從懶洋洋的狀態中清醒過來,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共享。能力較差的孩子盡量提問些簡單的問題,或把提問放在能力強的孩子的后面,讓他們如小鸚鵡般跟著其他孩子學說。
在語言活動時,有時候讓孩子們看著圖說一句話,請一個孩子說了后,我不斷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說得更完整?能不能說得更好聽?這樣也刺激大家一起動腦筋,說得更好。這一點我發現很有用,在今后我也會一直用到。
當然,在孩子們大膽說話以后,不管說得如何,我總是給予肯定。希望孩子們越來越能說,越來越會說。
同時在訓練幼兒語言能力的同時,我更著重孩子基本禮儀的熏陶,對小朋友說話中出現的“禮儀閃光點”和“善良閃光點”等都給予肯定,表揚,同時鼓勵所有的小朋友做到文明用語,禮貌待人。在幼兒園日常管理中,比如孩子到園離園,均要求孩子和家長、教師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取得很好的效果。
再比如在表現與創造中,《指南》提出的教育建議是1.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 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唱歌、表演等藝術活動。經常和幼兒一起唱歌、表演、繪畫、制作,共同分享藝術活動的樂趣。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如:欣賞和回應幼兒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發的藝術活動,贊賞他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候再給予具體的幫助。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 展示幼兒的作品,鼓勵幼兒用自己的作品或藝術品布置環境。這樣的教育建議就讓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用兒童的眼光去欣賞他們的作品,讓孩子有創造的信心與興趣,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作為幼兒教師,我想,我們可以做的是將《指南》的精神內化于心,對每個年齡段每個領域的目標了然于心,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授之以漁”,讓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長,在他們的心中點亮一盞愛學習、會學習的明燈,讓他們能在浩瀚的知識天地中自由翱翔。千萬不能以“拔苗助長”的方式,或是園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讓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長”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樣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我們遇到的孩子 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尊重孩子們原有的水平,引導其不斷地向更高一層的水平發展才是只能所呈現出的階梯性的意義。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揣摩《指南》和《綱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讓孩子們能夠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發展。
二、堅持幼兒教育特色,防止小學化傾向
《指南》很重視促進學前教育科學、規范發展的需要,糾正小學化,超前的教育問題。
首先,《指南》關注教師的操作性,具體指導我們在教學中防止小學化傾向。
相比較《綱要》來講,《指南》更加具體、細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僅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橫向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展開。而且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為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學習與發展目標部分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達到什么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這樣細致地縱向深入,讓我們一線的老師在實施各領域教學時,有了比較系統的理論依據,《指南》的教育建議部分列舉了一些教育幼兒的具體辦法,對成年人提出了明確要求。讀《指南》,指導我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
其次,《指南》關注幼兒學習的可發展性。如果我們只注重知識目標,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關愛他人、樂群于人、積極樂觀、獨立自理、興趣好奇心、積極認知風格、積極學習態度和謹慎行為風格等持續發展品格的培養。那么這種幼兒教育就好有缺陷的。現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確了幼兒教師不僅“教書”更要“育人”。
《指南》提出了每個階段幼兒應達到的發展水平,但是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我們老師遇到的所有孩子不是都能同時達到同一個水平。在孩子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部分孩子明顯高出或低于應有的發展水平。作為老師,我們要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允許孩子存在這種差異,耐心運用各種方法來進行鼓勵、指導和幫助,使每個孩子都得到較好的發展。
通過聆聽劉老師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解讀,讓我更了解培養幼兒的常規很重要,讓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學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實施方法,通過對比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往我們會結合《綱要》中的容進行教育教學,但是由于我們對每個年齡段的幼兒知識技能發展沒有深入的了解,總是尋找不到適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個領域教學設計中目標的定位更是尤顯困難,所以在本次講座中劉老師詳細的介紹了《指南》中每個領域的細分目標和內容,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表現進行相關的舉例說明,她在解讀《指南》中還融入了自己的相關經驗和獨特見解,讓我對3-6歲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有了全新的認知!
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之星”,要讓他們更加閃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有了《指南》的引領,在我們和孩子一起生活、學習時,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切從有利于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俯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給孩子真正需要的關愛。在學習中,我發現其中講到的每一點內容都是我們現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學、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將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實到位、認真負責完成,才能使得我們的自身素質、工作經驗有所提高,教學效果會更好。
人生童年有幾回,孩子的童年是短暫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塊奇妙的沃土,播下什么就收獲什么。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樂的童年。我們就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細心、耐心,有責任心和一顆童心,要了解幼兒的需要并給予適時的支持和幫助。有了《指南》為我們指引方向,我們就有了努力的目標,真正做到幼兒教育,堅決防止小學化傾向。
在本次培訓中,通過對《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學習,通過各位專家名師的現場指導,通過全縣各位同行的指點,我進一步了解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決遵循《指南》精神,給幼兒一個快樂成長的童年,杜絕小學化傾向,把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推向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