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基地心得體會(精選3篇)
德育基地心得體會 篇1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幾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和歸宿。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現在,我國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許多新思想、新問題不斷出現。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面臨著一個改革開放,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復雜的社會環境。時代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能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又要有較高的文化品德修養。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傳遞,輕思考,忽視了道德選擇和澄清能力的培養;當代中小學生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增強,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輸,輕交流,習慣于“我說你聽?”,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青少年道德觀的建立,行為規范的養成,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說教,輕交流,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青少年兒童良好人格和道德習慣的養成,既有賴于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學生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堅持不懈的自律慎獨,而我們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輕內修。忽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道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漠視靈魂的塑造,這個民族肯定沒有希望。學校德育承擔著塑造青少年人格的歷史使命。當代青少年人格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走向何方。每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學校教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德育創新首先要牢固確定“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
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就是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個體性,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特的人類存在,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潛能”。現代的德育越來越強調發展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說教;不應該過于凝重,過于規范,過于封閉;不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德育應該是有血有肉的言行、情感、事實與現象,是可見的、可感知的做人的教育。
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培養學生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顯得更加重要,因此,要一切以學生為中心,要引導學生先學會做人,學會做文明的現代人,做社會主義中國的主人,然后教會他們做學問。學校必須始終堅持“以德立校,育人為本”,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學的精神;培養適應性強、具有內在自由選擇能力的人,他們既能適應社會變遷,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長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
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優化德育形式,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德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統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軍事訓練基地、學習雷鋒基地、勞動鍛煉基地等。走出去,組織學生進機關、到工廠、下農村、走市場,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實踐活動;請進來,請老前輩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請模范人物對學生進行成才教育,請企業的廠長、經理介紹市場經濟的知識,請民警、交警同志進行法制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等。
二、建立和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
我們的德育方法不能滿足于開設了多少德育課程,開展了多少次主題活動;不能重顯性、輕隱性,忽視了發揮教師示范、自然陶冶、校園文化、學科滲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更不能忽視了家庭、社會對青少年道德思想形成的影響。開放的社會環境沖擊著學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當代中學生處于對外交流日益擴大、通訊傳播不斷擴展、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社會氛圍之中,每天都接受著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們在社會、在家庭,耳聞目睹的是許多紛繁復雜、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而在學校接受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前途教育,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受到的是愉悅的道德情操的熏陶。
加強學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是一項艱巨和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遠。
德育基地心得體會 篇2
為期三天的中學生社會活動于九月十四日圓滿結束。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地點定在惠州市惠城區的汝湖德育基地,開展這次活動的目的或許是讓學生們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及行動的判斷能力,這樣就會有助于我們以后立身社會。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及項目十分的豐富精彩,有刺激的及考驗平衡的緬甸橋,還有考驗大家團結的'搶灘登陸,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 除此之外,教官還教了一些連隊中的基本禮儀,如見到教官或老師要主動問好,鼓掌時的正確方式……
不止如此,還有高潮迭起的個人或團體的表演晚會,站在舞臺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而驚艷的才藝表演,每種表演都不同,這也說明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相信站在舞臺上的每個人都是勇敢的,因為他們敢于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三天的社會實踐活動結束了,舉行了一次結營儀式,是由領導主持的,說出他們的心得及感受。最后,我要感謝教官們,使我們終身受益,使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
德育基地心得體會 篇3
近日,學校組織學習了《中學德育大綱》,大家討論熱烈,均覺感受頗深。
以下是我對《中學德育大綱》的解讀:
一是對德育概念的理解。《德育大綱》明確提出,“中學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樣明確地把學校的德育置于社會宏觀環境(思想和政治)、社會中觀環境(道德和法律)和個體微觀環境(心理健康或心理正常)的系統中,三者的`交互作用不僅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而且也是學生生活的成長系統,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從不同層面,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和思想政治素質進行把握。
二是對德育目標的認識。
初中階段,學生對這個世界開始有一定的朦朧、好奇之心了,他們對社會,人際,將來等都充滿了渴望,想要去探索,去發現,因此就開始嘗試判斷。他們用自己的想法,結合他人的行為,做出一些個人以為正確的事來。由于所謂的“幼稚”,我們就得給他們以耐心的引導和解釋。我也認為學校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實施執行這個德育任務的主陣地了。班級,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等都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同時,也要借助社會,家庭的力量,爭取更多校外教育的場點和營地。比如定期參觀德育基地,召開家長委員會等。工作重點就放在愛國主義教育,人生價值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等諸方面。要做好這些工作,不僅需要我們研究對象的配合,也要有賴于全社會的支持。
總之,我會在今后的教育中,一方面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