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后感精選合輯(精選3篇)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后感精選合輯 篇1
70年前,有一批同樣熱愛和平的先輩,將自己的熱血獻給在硝煙籠罩下的殘破土地,獻給身后的祖國人民;70年前,有一群同樣期待相守的親人,將自己的離愁隱藏在平靜輕松的告別中,遺留在決絕出征的身影后;70年前,有一群更加渴望百廢俱興的領導人,將工業騰飛經濟復興的愿景暫且壓抑,將軍事戰陣遠征布局重新提起。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不代表甘愿為了短暫的少流血而換來長久加在頭上的刀鋒,也不代表為了眼前安逸景象而變得懦弱膽小一味退讓!和平不應該由卑微的妥協屈服換得,而應該由自身的拼搏光明正大地獲得。
美軍認為不足掛齒的土地,中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世界認為難攻克的軍備缺陷,中國人民用意志填補;公認難以取勝的戰局,中國人民屢創奇跡最終勝利。
怎可低估中國人民的決心?怎可低估中國人民的實力?抗美援朝戰爭向全世界宣告,為了永久的和平,中國永不缺少昂揚斗志,永不缺少英雄兒女。
朝鮮半島的硝煙已經散去,而無形的硝煙久久不散。貿易封鎖、無理盤查、公然污蔑等破壞長久和平的行為依舊存在。我們新一代的新中國建設者,是俯首交出巨額“罰款”、哈腰忍受不公言行?還是如前輩那般獻出自己的氣力保衛祖國的和平?
學習志愿軍出征的決心,無悔投入前沿科技的研究大破技術壁壘;學習前輩的艱苦奮斗,甘愿投身于一線建設提升綜合國力;學習冰雪中苦戰的堅韌,堅定理想信念不達目標不放棄……銘記歷史,奮斗今朝,當是青年之責。
“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壯哉我中華英雄!維護和平,正義擔當,勢不可擋!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后感精選合輯 篇2
今天觀看了《為了和平》紀錄片,內心深受觸動,想起了前不久看的書《論中國》。書中有一句,正與紀錄片相合——“毛澤東接手的是一個被戰爭蹂躪摧殘的國家,是他結束了國內的派系斗爭,帶領中國在兩個超級大國冷戰對抗的世界中穩步前進。”不禁欽佩毛主席在當時情況下的的果斷和智慧。
國與國之交,有的國霸道,有的國唯唯諾諾,有的國平等尊禮,有的國在壓力下周旋。世界風起云涌,挑戰與機遇同在,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所有的都是建立在國家的利益基礎上。也許沒有道理可言,也許強就是道理。
抗美援朝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戰爭,更是一場極為艱難的戰爭。它的發生,是意外的。在當時,美蔣勾結、美蘇對峙,無名戰火燒到了剛剛結束內戰的中國。美軍長驅直入、陳兵鴨綠江,此舉動霸道、可怕而又危險。為了保家衛國,中國只有主動前出,御敵于國門之外。在內戰方熄,百廢待舉之時,英勇的中國軍人用簡陋的武器和微不足道的補給,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與優勢敵軍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取得了鴉片戰爭以來最偉大的勝利,其歷史意義是任何人也無法抹殺的。
無論前方的路有多難走,無畏的志愿軍們都是咬緊牙關往前沖。新中國成立至今,看似短暫的數十年,其實是無數革命先輩們用團結的精神和拼搏的毅力,把我們的祖國從病危中救了出來。
在三年的艱苦戰爭中,他們有的為了掩護部隊光榮犧牲,有的為了救贖百姓不幸遇難,有的為了戰友而與世長辭,但他們是心甘情愿的,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正是他們,才令我們有如此和平安定的今天。
在數十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韜光養晦,堅守自己的禮法,卻又絕不忍氣吞聲。歷經戰爭、緊張局勢和他人懷疑眼光的洗禮。
縱觀歷史,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調整都是通過大規模戰爭來實現。而祈愿和平的人們希望,未來的世界,是溫和、友善、有安全感的。變幻莫測的國際環境中,沒有誰稱得上常勝將軍。
在七十一年后的今天,正值改革開放發展時期的我們,永遠要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們。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為了和平紀錄片觀后感精選合輯 篇3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走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范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觀看完影片說,“《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了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林丹華說,“家庭影響孩子最深,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長,才能讓孩子能夠有屬于他們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