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于泰山校園心得體會(精選3篇)
生命重于泰山校園心得體會 篇1
通過觀看專題片《生命重于泰山》,讓我內心甚是感慨,感悟頗深。“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這是我們應該恪守的信念。要確保安全,首先必須強化的安全意識。
記得有一次我值班的時候,發現職工正在皮帶機頭溜槽處理卡在溜槽里的鐵板,我就問:“你們把上下兩條皮帶的電停了嗎?”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支支吾吾地說道:“沒有。”我立即讓他們停止處理,先斷電再處理,嚴格按照流程作業,并對當班班長提出了批評。后來,還有一次是在安全隱患檢查過程中,工人正在對樓板頂部管道處進行電焊作業,在他身上,我發現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旁邊也沒有現場監護人,于是我趕緊讓他下來停止處理。隨后我叫來了車間管理人員,生氣地說道:“你們平時就是這樣讓職工干活的嗎?最基本的安全意識都沒有,你們是怎么監管的?出了事怎么辦?”
其實,安全生產中的這些風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這些職工缺乏風險隱患的辨識和認知,甚至麻木。在工作中總是存在僥幸心理和違章操作,最終引發事故。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中強調:“安全生產是民生大事,一絲一毫不能放松,要以對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把重大風險隱患當成事故來對待。”因此,安全意味著責任,一個人的安全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多地是對家人負責,安全就是效益。在觀看《生命重于泰山》專題片后,使我認識到: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安全生產,重于泰山。如何確保我礦安全工作?我認為,一是必須樹牢理念,“思想意識是魂,措施行動是形,魂固而形聚”,一定要將安全發展、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牢固樹立。二是堅決強化責任,必須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安全生產工作,不僅行政要抓,黨委也要抓。三是建立健全體系,要從源頭抓起,以系統思維構筑立體化、全方位的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四是深化整改落實,必須強化風險研判抓落實,把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做細做實、對癥下藥。
《生命重于泰山》這部專題片,旨在教育我們“生命重于泰山,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全礦各級領導干部、職工群眾務必要牢記安全,自覺樹牢安全生產意識,居安思危,增強對安全生產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定要堅決抓好安全生產,有效防控化解重大風險,確保公司及礦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落地生根,為礦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生命重于泰山校園心得體會 篇2
生命對于任何人來說只有一次,只要是熱愛生活的人,就會珍視自己的生命,樹立生命安全觀,以安全意識指導行為,在行動中強化意識,熱愛生命,珍視生命。在生活中,無論處于什么行業從事什么工種,我們都要注重安全、呵護生命,安全就是幸福,只有擁有生命的安全,才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身為一名礦山基層安全管理員,我認真觀看了《生命重于泰山》這一專題片,該專題片圍繞安全生產的重要性詳細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內涵要義,通過對重點行業若干重大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了事故發生的原因。看完之后,更是深深的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安全生產工作空前重視,從中強烈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全生產念茲在茲、親力親為。讓我們知道了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生命是寶貴而脆弱的,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安全隱患都像兇殘的野獸般盯著我們麻痹的神經,我們不能因為忽略了那些潛在危險而沒有了防范意識,一次次的悲劇發生應該讓我們時刻敲響警鐘,安全就是我們生命的支撐點,如果我們不重視安全,后果是非常嚴重的,我們要知道生命重于泰山。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一種責任。什么是責任?責任就是有紀律、有規矩地做好自己分內應做的事。在工作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忽略細節問題而讓自己身處于危險環境當中,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當中要加強注意細節,保證自身與他人的平平安安,這就是一種負責,安全是一種經驗,每出一件事故,都能總結出條的教訓,而這些經驗的日積月累,就會成了我們的操作規程,因此,我們常說:“條條規程血染成,不要鮮血再驗證”。
每個員工都是家里的頂梁柱,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是愛人堅實的支柱,是孩子最為安全的保護神;因此為了父母、為了愛人、為了孩子,我們都要將安全深深的記在心中,時刻不忘安全生產這一頭號法則。
各位同仁:大家要知道安全生產工作就像是一個圓,它本身并沒有起點,也是沒有終點的,我們需要時刻的牢記,要銘刻在心,不能存在有一絲一毫的僥幸心理或是麻痹大意,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負責任。
生命重于泰山校園心得體會 篇3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五年前,可以說一遍閱讀下來人是渾渾噩噩的,可能跟年紀和閱歷有關,從此這本書被我放進了柜子。這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打開了這本書,這次的閱讀的體會和第一次大相徑庭。所以我非常認同一些人的說法:米蘭·昆德拉的書讀一遍是不夠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夠,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了兩遍還是不能完全體味到其精髓。說來有些慚愧,盡管如此,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對所看所想的內容進行一次整理總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面看是一部愛情故事,骨子里卻是一本概念小說,機智、誘人、嚴肅,充滿情感,是一部開闊又復雜細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織著政治與哲思、肉欲和靈魂、趣味和深度……對于性愛與政治之間巧妙的交互作用進行嫻熟的敘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達的是一個人在四種狀態下的“非如此不可”:愛---特麗莎,同情----托馬斯,反叛----薩賓娜,夢想----弗蘭茨。文章圍繞主人公托馬斯展開,他與前妻離異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并決定一直保持單身。特麗莎走進托馬斯的生活,這個在托馬斯看來是由六個偶然給他帶來的女人,與托馬斯糾纏、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馬斯仍然醉心于與眾多女人的“性友誼”,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尋找、開拓和征服每一個女人與其他女人的百萬分之一的差異。但特麗莎的身影反反復復出現在托馬斯醫生臨窗猶豫與沉思中,嚴厲地拷問著托馬斯對自我,對命運,對情愛,對沉重與價值的決斷。這就是輕與重的對立,對婚姻的忠誠是重;與情人的幽會是輕。托馬斯在輕和重之間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著特麗莎;在特麗莎面前又坦然承認與情婦在一起。千里追妻,放棄國外安穩的生活跟著特麗莎回到布拉格,卻依舊不忠特麗莎。為了給妻子一個平靜的生活拒絕在請愿書上簽字,又在第二天忘記拒簽的目的......終于他在被布拉格統治者逼迫的情況下同意了特麗莎的提議去了鄉下。
還有兩位主角,薩賓娜和弗蘭茨。薩賓娜的宣言是:“我的敵人是媚俗”。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是托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蘭茨崇拜的但又是與他貌合神離的情婦。薩賓娜是個輕極了的角色,她放蕩不羈,特立獨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歡背叛又習慣背叛,她背叛父親,背叛弗蘭茨,在薩賓娜看來“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薩賓娜看不出什么比進入未知狀態更奇妙誘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個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國家以及愛情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薩賓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這種虛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標嗎?”“薩賓娜對于隱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無所察覺,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不就是目的所在嗎?背叛的最后結果就是在鋪滿灼熱炭火的圓周軌道上奔跑。而作為大學教授的弗蘭茨每天過著由授課研究組成的枯燥無味的生活,他羨慕著薩賓娜,一心認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臨死之際,他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學生情婦在一起。
很多人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但讀了幾段能堅持看下來的人不多。我初次看這本書的原因是被書后簡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內心深處,我開始陷入思考:回到現實,我們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更多的人會面對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壓力,我們抱怨,甚至痛恨,還有更極端的人因為這些原因做出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過來想想,如果把這些生活的考驗全部抽離,只剩下一塵不變,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這生命之輕嗎?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過于輕,是浪費生命,太重,卻是難熬的生活,沒有擔憂,無憂無慮的活著,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樣無憂無慮的,那跟虛度空虛有什么區別了?于是,選擇需要的、必要的責任,可以讓生命綻放出a價值來。輕過不好,重過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生了。
總之,這是一本值得用時間慢慢品味的書,如果你能坐地下來閱讀,一定會有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