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救災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參加救災的心得體會 篇1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兩條青川農民的標語背后,站著千千萬萬災難壓頂不低頭的英雄群體。在汶川特大地震災難的廢墟上,在倒塌的農舍、廠房旁,一戶人、一群人、千百萬人正揮汗如雨,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他們的目光中透出一種震不垮、壓不彎、打不敗的英雄氣概,這是我們愈挫愈勇、攻堅克難、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給四川災區帶來巨大破壞。災難面前,災區人民不屈不撓、奮力自救。從城市到鄉村,從廠礦到街道,從醫院到學校,歷經險阻的千里大馳援,處處涌動的愛心大奉獻,共克時艱的同心大協作,匯聚成全民族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強大合力,凝聚起人民無敵的英雄精神。兩條標語所展現的,正是千百萬災區群眾表現出來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精神,生動形象地揭示了一個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回望抗震救災百日攻堅,展望恢復重建千日奮戰,我們更加真切地看到:我們的黨、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有不畏任何艱難困苦的大智大勇,能夠凝聚起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只要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無論下一步的恢復重建多么艱難,我們都有信心、有勇氣、有力量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這就是學習抗震救災精神。
從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中,我們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一種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主體意識。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無論是改造自然還是改造社會,其主體都是人民群眾。災區群眾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創造者和實踐者。搶險救人、過渡安置,我們見證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災后恢復重建,是災區群眾自己的事業,更需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兩條標語喊出了災區群眾的“主體意識”和“主動意識”。這是災區人民的“宣言書”: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們是抗震救災的主人!這是災區人民的“軍令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自己的雙手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
一種戰勝一切困難和艱險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中總是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胺e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如何把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的根本動力,這是抗震救災的新形勢對我們提出的新課題。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怎么建、建什么?會面臨哪些新情況新問題?都沒有現成可尋的答案。對于各級領導干部而言,要主動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我們必須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緊靠群眾,真正把群眾當主人、當親人、當老師,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實情,體察民情,從群眾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
一種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思想觀念。災后恢復重建,千頭萬緒,百廢待興,任務十分繁重,最需要恢復和重建的是民生。要凝聚起人民群眾的力量,最需要堅持的是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方法。千日奮戰,我們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根本依據,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科學規劃、科學重建,我們要善于汲取各方意見,傾聽民聲,尊重民愿,體現民意,集中民智,努力使恢復重建的決策過程成為民主決策的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重建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種腳踏實地、實干苦干的工作作風。災后重建,一磚一瓦鑒民心,一枝一葉系民情。我們要始終與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心連心,切實做到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群眾愿望為第一取向,以群眾利益為第一目標,以群眾滿意為第一追求。特別是要像青川農民喊響的那樣,腳踏實地、實干苦干,多辦順民意、解民憂、謀民利的實事。災區各級干部和廣大黨員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尤其要特別講大局,特別講付出,特別講實干,特別講紀律,真正做到站起身來當傘——為群眾遮風避雨,俯下身去做牛——為群眾鞠躬盡瘁!
總而言之,青川農民的兩條標語揭示一個真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們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帶領群眾,與廣大群眾心手相連、同舟共濟,統籌推進“兩個加快”,就一定能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勝利!
參加救災的心得體會 篇2
四川汶川大地震,讓許多同胞蒙難,也讓國人悲痛不已。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難,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輕人。他們在地震現場無私救人,他們全力以赴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動之中,捐款、獻血、當志愿者。災難之日、國難之時,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著堅強和成熟,書寫著責任和擔當,傳遞著愛心和希望。在他們身上,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一剎那的生死巨變,讓年輕的一代表現出了愛國愛家的情懷,表現出了團結互助的力量,表現出了吃苦耐勞的品格,表現出了不畏艱險的精神,表現出了沉著堅強的品性。災難讓這個年輕的群體經受了人生中最嚴重的考驗。沒有慌亂和躲避,他們勇敢、獨立和堅強的青春形象,令國人為之動容,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逃生還是救人的生死抉擇面前,很多青少年表現出了超乎平常的無私和無畏。成都市溫江區玉石鄉實驗小學12歲學生陳浩,在地震發生時很快跑下樓梯,馬上就可以到達安全地帶了,卻看見一個女孩處在危險之中,他轉頭向回跑,把女孩推開,自己卻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礫之中。
北川一中高一學生晏鵬本來已經被甩出教室,但他又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里面的同學,然而,在他進入教室時,樓房繼續垮塌,17歲的晏鵬被埋在廢墟中。什邡市師古鎮中心小學教學樓轟然倒塌的時候,該校一年級女教師袁文婷為了拯救學生,一次又一次沖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后一次沖進去后,樓房完全垮塌了。今年,她26歲。
在抗震救災的隊伍中,年輕人是生力軍,他們不畏艱險,一直奮戰在救災的最前沿。我們看到,年輕的解放軍、武警、消防戰士,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肩扛手刨,在廢墟中救出一個又一個被掩埋的生命。他們在余震不斷,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英勇探路,艱難到達重災點,為受災群眾送去生命的給養。我們看到,年輕的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奮力救治傷病員。我們看到,年輕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深入災區和救援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在第一時間把災情告訴中國和世界。我們看到,年輕的志愿者,不怕苦不怕累,參加現場救人,為受災群眾服務,搬運物資,維持秩序。我們還感受到了年輕一代面對災難的.理性和成熟!80后”作家韓寒自己出資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在大規模救援隊伍進入前就踏進了條件艱險的災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大家呼吁災區需要帳篷和醫療人員,并理性地告誡大家不要隨便涌入災區,避免危險和給救援“添亂”。
在經歷了家園被毀、痛失親人的懼怕和悲傷后,中國年輕的一代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厚重,領悟到親情的可貴和人生的責任,明白了人生的許多艱難險阻要獨自去承擔,不能畏懼困難,更不能消極等待。克服困難的過程,也使年輕一代汲取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自救的同時,他們懂得了關心和幫助別人。面對災后的廢墟和等待救援的同胞,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同情和回報。經過災難,他們更加勇敢、熱情、自覺。
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的有志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壯哉,青少年!
參加救災的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11月8日,因龐老師有事,學校臨時安排我代替龐老師,去青云鎮中心小學參加臨沭縣小學語文優質課聽課活動。通過觀賞、體會一天7位老師的教學,的確從中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也反觀自己的語文教學行為,通過比較從中找到存在的不足與差距,有許多的教學思路與方式等問題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完善,深感自己確實沒有白來,如果兩天都參加那比較、反思的空間更大;但是因為學校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原因,只能參與一天。
回顧教師們的課堂,他們上課的年級跨越小學所有的低中高年級學生,上課的課文也有講讀、略讀、選讀等課文,上課的形式也精彩紛呈,花樣繁多而有條不紊。同學們的回答也可謂相得益彰,較前幾年的講課情況和學生們的課堂表現也是與時俱進,體現學生的天真、活潑、賞識、酷愛的一面,朗讀水平、回答問題的方式等等課堂表現真是不可與日同比?v觀各位講課的老師的課堂展示,我們也能看到各位老師的特點與方式。有的老師擅長設計各種活動環節設計,意在提高、活躍課堂氣氛;有的老師慷慨激昂,聲情并茂,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也讓我們這些聽課的教師們感慨萬千,贊嘆不已,非常欽佩他們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高難度的完成課堂教學的設計,還配有質優畫美的多媒體課件教學。從他們身上我們就能感受到現代語文教師的博學和精彩。
有的老師教學穩打穩扎,有條不紊的推進,從中看出該教師的臨場經驗豐富,知識儲備豐厚,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境界。無論學生怎樣,該教師都能不驕不躁,沉著應對,搏擊而后發。那種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令我們身有感觸,我們從中學一點皮毛也是三生有幸,對于我們教師課堂藝術的積淀與運用是非常有用處的。2、豐富的教學語言激情于課堂。
也有一些青年教師臨場經驗不足,教材把握不是很熟練,教學環節也不是很純熟,導致課堂環節進行的節節斑斑,邊進行邊努力思考下一步的行動策略。但他們并沒有顯現出慌亂、急躁、前言不搭后語的手忙腳亂的尷尬場景,臨場發揮的技能也是讓我們稱道的。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教學語言的確是一門值得我們潛心研究的高超藝術,運用得恰到好處的教學語言能把學生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
通過對這7位教師課堂的展示,可以看出他們對教材內容研讀的非常透徹,對教學環節處理獨具匠心,設計精妙。雖然我們都知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但是我們對通廣場的路并不是很熟悉,心里明,更不會對到達廣場的結果心知肚明,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良好的教學設計是一堂課精彩與否的關鍵之一,我們教師如果能抓住一篇課文的文本的關鍵點(關鍵詞句、關鍵問題)來展開,從而牽一發而動全身,以重點段引導學生讀書、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如楊靜老師執教的《鞋匠的兒子》這堂課就抓住了文本中的關鍵點(關鍵詞句、關鍵問題)來展開。從中體現了一位身經百戰、波瀾不驚、運籌帷幄的將領形象,給我們的印象極為深刻。
通過這次外出聽課學習,讓我在欣賞別人精彩的同時感受到了自己的缺陷與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到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反復設計不同種類的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種種方面,以不變應萬變;同時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虛心向他們請教,聽從他們的經驗教訓;再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設計出完美、合理的教學流程,從而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機,令學生愛學、樂學、酷學,徹底改觀以往同學們被動的局面,成為一名讓學生、家長和同事、領導贊譽的教師。
其實說實話,說教學目標要從三維到核心素養,我并不太明白什么是核心素養,知道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學習能力等,個人理解就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思維的個體。
聽核心素養這個講座,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1、關于思維導圖,其實說白了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知識框架,區別在于別人每天在做,而自己幾乎不做,小事天天做方見成效,這是接下來我上課要采取的一個重要技巧,每節課都給學生或讓學生自己構建本節課思維導圖,使學生學習知識系統化。
2、要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前衛的老師,跟上時代腳步的老師,局限于當前的教學水平,很快就會被淘汰,拿核心素養這個詞來說,中國教育已開始朝這個方向發展。
可我昨天才第一次聽說,說明自己水平與社會發展已有脫節現象,接下來要拿取外出學習機會,聽更多名師講座或課程。
3、做一個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教師,不盲目地照搬,模仿,要想一個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起作用。
首先該教學方法一定得能夠使自己的學生適應,所有任何新的方法都得結合學生的學情,學生能夠消化,吸收次教學方法,才能算是成功,把握學生學情才是關鍵。
4、做一個有激情的老師,還是相信不是知識淵博就能教出優秀學生,只有自己被學生從內心所接納,愿意聽從老師的教導,學生成績才能有所提高。
關于少講多練,精講學案這一塊,我覺得我們學校目前做的還可以,不過仍需進一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學生自身依賴性還是太強。
總之,要當一個出色的老師不容易,自身發展是關鍵,要不一個落后的、跟不上社會步伐的老師很難教材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