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心得體會范文 篇1
說文明話,做文明人!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為了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的普通話水平,順利通過省語言文字的驗收工作,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3月14--15日有幸參加了縣教育局在一小舉辦的為期兩天的普通話提高培訓班,感覺受益匪淺。
第一、培訓班上市語言文字辦公室張主任為我們深入淺出、幽默詼諧的講述了普通話的概念及其有關的理論知識,她的課親切自然、耐人尋味,她的學識及成長經歷更是讓我佩服,所以在學習時我學的非常專心,通過學習不僅讓我學到了一些寶貴的普通話專業知識,找到了自己學習和發音中的不足,而且對普通話又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從而也提高了自己說好普通話的信心。
第二、我感覺要想說好普通話首先要端正態度,通過多種方式培養良好的說話習慣。
第三、要想說好普通話,還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即多學、多記、多讀、多聽、常總結、多練習。多學就是要多學普通話中漢語拼音的基本理論知識;多記就是多用心記拼音字母的發音規律,掌握發音部位。多讀就是多出聲閱讀些帶拼音的文章或現代漢語詞典等,鍛煉說普通話的感覺,或者看到一個字后,就暗暗地朗誦其標準音,并注意與方言音的對應關系,爭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聽就是多聽電視節目主持人專業的播音;常總結就是把遇到的好方法和難把握的聲調及時整理下來,以便在日常的練習中靈活運用。多練就是多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日常會話交流,爭取發好難發音的字、詞、句。
總之,這次活動的舉辦開闊了視野,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是一次難得的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良好機會。我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為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也希望大家一起。
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心得體會范文 篇2
開學已經快一個月了,同學們從松散的寒假生活,經過自己的努力逐漸適應了學習生活,大家都在努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習上爭做學習之星,在習慣上爭做禮儀之星,文明之星,進步之星。各班也在積極表現,爭取獲得流動紅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如大多數同學都能按時到校,認真早讀;校內外見到老師都能主動問好;上課時遵守課堂禮儀規范,認真聽講;課間休息時不做危險游戲,文明休息;課間操和眼保健操都能認真對待,動作規范。
但是在學校日常檢查時,仍不時發現一些令人不滿意的地方。第一是課前準備,發現許多同學下課后只顧玩耍而忘記了上廁所、忘記了休息、忘記了課前準備工作,導致三分鐘預備鈴響后教室里依然亂哄哄的。第二是課間休息,個別同學仍時常追逐打鬧,相互推擠,無視自己及同學的人身安全。第三是校園環境,在校園里經常能看到隨地亂扔的零食袋、廢紙屑,而且有的教室衛生角一點都不衛生,儼然成了班里的垃圾堆。
同學們,昨天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天的我們;今天的習慣
決定明天的我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今天做起,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在遵守日常行為規范的基礎上,認真學習、了解各類文明言行,并能自覺地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用你們的實際行動向自己的同學、老師和家長宣布,從今天起,你們將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小小少先隊員。
在此,請允許我向全校少先隊員發出倡儀:
一、在家庭,做父母的“小幫手”,做一個會感恩的人。
讓我們主動為家長分擔家務,幫助父母洗碗、做飯、洗衣、疊被、掃地;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向父母道一聲辛苦,學會感恩。
二、在學校,做校園的“小主人”,做一個會感激的人。
讓我們從內心深處感謝學校的精心培養,感激老師的諄諄教誨。提高禮儀修養,尊敬師長,見面行禮,主動問好,讓學校成為“禮儀之園”;當一天的校園清潔工,增強環保意識;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做到同學友愛,關心集體,讓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三、在社會,做合格的“小公民”,做一個會感念的人。
讓我們以一種感念之心對待社會、奉獻社會。當好敬老小天使,為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好社會小義工,在保護環境、文化建設中貢獻微薄之力;當好文明小使者,做個文明的紅都人,不亂丟果皮紙屑,做到文明行路、文明乘車、文明游玩,特別是文明上網,為創建文明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心得體會范文 篇3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各朝代服飾的款式、所用材料及顏色層出不窮,它們特點迥異,反映了所在朝代的文化、生活及審美上的差異。可以說,朝代的更替史也是服飾的演變史。
先秦時期,已經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穿著的襦裙。寬大的衣袖顯得端莊大氣,裙子長可及地,下擺呈喇叭狀,行走時不露出腳裸。到了漢朝,女子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超過三層,名叫三重衣。隋代及唐初,婦女穿短衣小袖,緊身長裙,裙腰高,以絲帶系扎。唐代思想開放,多以紗羅為衣料。紗羅“披帛”是當時的潮服,長兩米以上,披搭在肩上和兩臂間。唐代婦女以微胖為美,裙子比較肥大。明朝女裝以淡雅樸素為時尚。年輕女子通常在腰帶上掛一根絲制“宮絳”,中間打環結,下垂至地。從明朝起,衣服上開始出現了金屬或玉制成的紐扣。清朝,滿族女子常穿長袍配馬甲;而漢族女子則穿披風、襖裙。民國時期,女性衣著變得越來越西洋化。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源于清末滿族女性的旗裝,后來受外國服裝影響,式樣不斷創新變化。旗袍作為女子的日常裝束直到六十年代末。到了現代,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婦女的服裝更加多樣化,穿著也更加隨意,著重體現女孩子的個性美。近年來,“中國風”的服飾逐漸登上了世界的舞臺。
從這些美不勝收的服飾中,我們更加體會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可謂是“此衣只應中國有”。真希望我們能把美麗的漢服重新再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