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心得體會十篇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1
俗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有多少的孝子的感人故事震撼著我們,激勵著我們,鞭策著我們。從而讓我們懂得了應該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二十四孝》中有許許多多感動人心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蘆衣順母》。這篇故事中的孝子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為他娶了一位繼母,繼母平時待他非常不好,經常虐待他。繼母后來又生了兩個弟弟,冬天的時候,繼母為兩個弟弟用棉花做棉襖,給他做的卻是用蘆花,后來父親知道繼母虐待周閔損,便要休了她,周閔損連忙位繼母求情。繼母非常感動,之后,待他如同親生兒子,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周閔損之所以這么做,就是為了兩個弟弟,如果繼母走了,弟弟們就沒人照顧。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周閔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懂得體諒他人,懂得顧全大局。
和周閔損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記得三年級的時候,媽媽帶我去買衣服,走著走著,我突然看中了一件連衣裙,很好看。我便硬纏著媽媽給我買,媽媽帶著我走上前去,拿起這件裙子問:“這件裙子要多少錢?”“200!”老板伸出兩根手指說。這時媽媽立即把裙子放回衣架,跟我小聲說:“我們先去看看別的衣服,好嗎?”“不要!”我堅決地說。手一直攥著裙子的角不放。“我們先去到別家看看,等一下再來買呀!”媽媽和我商量著說。“不要!不要!我不要!我就要這件,我就要!”我倔強地把臉扭到一邊,把耳朵堵上,不再聽媽媽講話。媽媽見狀,輕輕嘆了口氣,走上前去說:“那就要這件吧!”我一聽到這句話,開心地笑了!現在回想這件事,十分慚愧。家里只有爸爸一人賺錢,維持生活,養活我們姐妹三人。那時的我真的太不懂得體諒父母了,太不懂事了。只知道為自己,不懂得為大人們著想。
也許,“孝”這個字在現在人心里,已經漸漸淡漠了。有些人認為父母賺錢養家為我們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他們都錯了,以前的我不懂事,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也漸漸懂得了父母的不易。父母給予我們一切一切,不求回報,給予我們無限的愛,我們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給予我們生命,給予我們一切一切的人——父母!同時我們也要懂得體諒他們,體諒他們的不易。所以我們在家要多多為父母分擔家務,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不是冷血動物,我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我們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孝”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要繼續發揚這種傳統美德,讓它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成為更多人的座右銘,讓更多的人知道孝是一種多么高尚的品德!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2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始終源遠流長。這幾天,我看了關于“二十四孝”的動畫,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
二十四孝主要講有關古人的孝。每個故事雖然簡短,卻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其中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它就是百里負米。這主要講了仲由因小時候就家境貧寒,總是吃野菜,但有一次父母想吃米,仲由不希望父母的身體不好,于是便到百里之外去負米。他不顧嚴寒酷暑,一年四季如此,不辭辛苦,為了讓父母更快地吃到米,他連歇都不歇,持之以恒。后來仲由的父母雙雙去世,仲由當了官,每天都吃著山珍海味。但他卻沒感到歡喜,而是思念父母,想讓父母與他一起過好生活。
現在像仲由一樣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父母對我們的寵愛多過我們對父母的孝順。生活在新世紀的我們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也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上次看到一個男生,不做作業被家長說了一句,他不但沒有感到愧疚,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就不做!”然后一直罵他的家長。這樣的人真是不孝。一個連孝都做不到的人,那么他還會有什么素質、什么品德、什么教養呢?
其實,孝很簡單。在父母忙碌時為他們分擔一下;在父母勞累時為他們捶捶背,沏杯溫暖的茶;在學習與工作上有所成就……這就是作為父母親最想看見的,他們會很欣慰。
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從來不要求我們回報,他們永遠是無私的,你說我們該不該孝順呢?
看看《二十四孝》吧,讓我們弘揚中華民族的孝道,做一個有孝心,懂孝順的人,讓中華民族之孝道精神世代傳承、源遠流長!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3
《二十四孝的故事》是我國民間流傳很廣的教育片。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客觀性,班主任老師經常利用晨會,班會教育我們,從小要培養孝敬長輩的好習慣。
我利用星期日,節假日在電腦上看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下面這個短片,頗有感受,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卡通畫描寫的是亞男從小就失去了父母,雖然她是不幸的,但在不幸的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因為媽媽臨死前把她托福給了一個賣盒飯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非常有愛心,并且很善良。婆婆含辛茹苦地的把她養大。為了亞男,婆婆除了賣盒飯,她心靈手巧,還會做風箏,把掙的錢供亞男讀書與生活。后來婆婆患腦瘤離開了人世。婆婆的親生女兒擔起了撫養亞男的重擔,她白天上班,晚上幫忙洗車賺錢,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甚至還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短片內容,充分體現了人世界愛的偉大!把起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甚是感人。
此時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今年重陽節,我和幾個同學跟著老師社會實踐活動來的張渚敬老院,買了老人喜歡吃的水果看望老人,與老爺爺、奶奶一起交流,為他們打掃衛生,梳頭,唱歌,跳舞……互相祝愿,可開心啦!這難道不是愛的表現嗎?
想著寫著,爸爸教我的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我耳邊縈繞。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4
最近的品德課上,魯老師總會給我們看動畫故事——《二十四孝》。生動形象的畫面不僅讓我們沉浸在笑聲中,還讓大家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赤腳開門的佛》和《黃香溫席》這兩個故事。
《赤腳開門的佛》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年經人一心想成佛成仙,對相依為命的母親卻不理不睬。一天,他來到山上找到了一位高僧。當他向高僧問佛法時,高僧開口說:“你想得道成佛,即刻往家走,中途遇到赤腳為你開門的人,就是你所謂的佛。”年輕人叩謝高僧下山了。他一路走來就是沒有遇到赤腳開門的人。他徹底失望了,決定回到家。他扣動門環,很快門開了。一臉憔悴的母親就著燈光,流著淚端詳著他。年輕人突然發現母親竟赤著腳站在地上!剎那間,他頓時淚流滿面,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最關心自己的人竟然就是自己的'媽媽!
是啊,世界上只有母親才會這樣心甘情愿地為孩子守候,因為她們心中牽念孩子,無暇考慮自己。所以我們最應該供奉的佛應該是自己的母親啊!尊敬她,關心她,愛護她,回報她多年以來無怨無悔的付出和深深的養育恩情,是每個孩子應盡的義務!
那么怎樣孝順自己的父親呢?就讓我們再來看看《黃香溫席》的孝心故事吧。
黃香小時候,雖然母親早逝,家中生活很清貧,但他從小孝就懂得孝敬自己的父親。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黃香晚上讀書時,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兒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父親睡覺一定也很冷。為了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里,給他鋪好被,然后脫了衣服,坐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冰冷的被窩后,才請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溫暖了父親的心。
黃香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感恩情懷,告訴我們孝敬父母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了,有了空調、電熱毯,再也不需要我們像黃香一樣為父母焐被子了,那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們能否在爸媽批評的時候,少噘嘴多寬容一些;少埋怨多自省一下。我們能否在爸媽下班回到家時遞上一杯熱茶;送上一份問候。我們能否在雙休日和爸媽一起做做家務,聊聊學習和生活。其實,孝順父母不需要做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只需要我們把爸媽時刻放在心里,尊敬他們,關心他們,把感恩落實到身邊的小事上面。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親愛的同學們,父母不僅給了我們生命,更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就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的好孩子吧。有機會也請你看一看那套聽了我的介紹有趣而又富有深刻啟示的動畫片——《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里面的視頻,深受感動。
《二十四孝》顧名思義就是24個孝子的故事,而這24個孝子有一共同點就是孝順父母,互相關心。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二十四孝》里有一個叫“恣蚊飽血”的故事,它講的是晉朝人吳猛的故事。吳猛晚上幫父親洗碗、洗盤子,洗完以后他便去父親的臥室看父親熟睡了沒有,他走到臥室一看發現父親身邊很多的蚊子,由于家貧買不起蚊帳,他怕打擾父親睡覺,于是便把衣服脫下來,讓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飽了血就不再叮咬父親。
早上他父親起床后發現了全是蚊子叮咬痕跡的兒子十分心疼,立馬帶他去看大夫,可見他們父子情深,互相關愛。當大夫批評做為父親不關心孩子,孩子全身都是蚊子叮的包,你還睡覺時,吳猛又為父親辯解,不讓別人誤解父親。整個故事,不論哪一處都可以看見他們互相關愛的場景,吳猛這樣關心孝順父親,列為《二十四孝》其中之一孝。
其它的故事也很感人,對于現在的我們不需要做到像“沒肉吃,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孝敬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幫父母洗衣服、做飯,這些都可以的,我們要用我們實際行動,孝順父母,做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好孩子。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6
孝敬父母
昨日晚飯時分,姐姐帶著小侄女小侄子來到我家。小侄女說讓我幫她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孝敬父母》。我起初訕笑著說:“不好吧,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自己來完成比較好。”可是拗不過她的請求,為了照顧她,我只好惶恐著說:好,好吧。 我拿出紙來,思考了一會兒。于是寫出了下面的文章。有的人,窮盡一生,庸庸碌碌,工作的時候常常只顧著自己的事業,卻不知父母之愛遠比金銀來得珍貴。有的人早開心竅,慧根初具,知道這世上除了父母之愛是永恒的,其他都是過眼煙云,浮生幻象。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愚頑不懂事的人,怕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了。值得肯定的是,若要參透這一道理,必須有極高的智慧和悟性。佛典上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父母之愛如同一杯凈水,有的人能喝出甘甜的味道,有的人卻只是淺嘗輒止,根本體會不出什么來。 我們知道,母親經過分娩的痛苦才使我們得以生在世間。
我們如同一株小樹苗,被慢慢的呵護,慢慢的培育,慢慢的關愛。父母為我們拔去周圍的荊棘,放在陽光充盈的地方,不容許我們受到一點點的傷害。照料我們,使我們遠離危險。孩童的時光,溫和的陽光灑在院子里,樹上的鳥兒也在老槐樹上上躥下跳。我們是否在母親的懷中,半酣著曬太陽,聽她講過去的有趣的故事?那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曾經是家中寶貴的物品,載著母親的夢,叮叮的鈴聲,同學們三五成群,在鄉間的路上,歡快的談論著各自的理想,度過他們青澀的少年時光。當母親和父親相遇,當父親捋了捋母親前額的頭發,溫和的笑,滿眼都是璀璨的星光。
當我們知道他們有這么美好的過去。我們也都感動。他們也有幼稚懵懂的童年,也有活力青春的壯年。在未知的將來,也會有垂垂老矣的時候。 而我們就要擔當起我們的責任。年齡在成長,責任也在成長。 當我們的父母激動于于我們的每一個成績,當他們把巧克力糖放入我們的嘴中,以示嘉獎時,我們無疑也醉心在父母的關心中。當處理人生的問題時,他們告誡我們,提點我們。謹慎,自由。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當母親為了做一道你喜歡的菜肴,琢磨半天,到處求教和打聽。當她從嗆人鼻息的廚房中端著菜出來時,你也許很高興。
可是你沒有注意她已不像年輕時,皺紋深刻在她的眼角,她的眼睛已渾濁,她也許沒有城里媽媽一樣有著寬裕的生活,沒有耀眼的珠寶,沒有華貴的衣裳。生活如同千斤磚石壓抑在心頭,可是她還是任勞任怨地操持著這個家。難道我們還能不屑一顧,熟視無睹?我們應該行動了,孝心無價。因為人是很容易衰老的,也是很容易慢慢記性不靈,行為遲緩,需要照顧的。理所當然的,我們這顆樹苗長大了,也要懂得為父母這顆漸漸老去的樹遮風擋雨。風霜的欺壓,夏雷與冬雪,這棵老樹,有了我們的保護與照顧,有了我們的回報和感恩。應該得到了些許的安慰。快樂。要懂得,我們的生命由父母中來,自然也要守護他們的生命。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7
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一直在心里埋怨父母。還說爸爸媽媽都是世界上最恨的父母。現在,我終于知道爸爸媽媽是最關心我的。
記得那是一次一次下大雨的時候,我剛好在學校,那是我正好沒帶雨傘,這時,我像正在鍋上熱著的螞蟻。便自言自語的說道:“唉呀,媽媽怎么還沒來呀。”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了,過了不久,忽然有一個熟悉的身影站在我的前面。看著穿這這么單薄的母親,我迷惑不解地問:“媽媽,您怎么穿這么少件衣服呢?”“我怕晚來接你,怕你把衣服淋濕了。”媽媽說。這時,我的眼睛不禁濕潤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真正體會到了媽媽是關心我的。從今天開始,我一定要更加努力。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8
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贍養父母是每個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老人卻老無所依老無所養呢?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把我們視為珍寶,把我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養育了我們,總想把他們最好的留給我們。或許每個父母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他們對兒女的那份深情深愛都是一樣,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幸福快樂的生活與工作。
父母一輩子都把心放在兒女身上,為兒女吃盡了苦,受盡了累,卻從無怨無悔。可我們做子女的又為父母做了什么呢?甚至很多人連自己父母的名字和生日都不記得,他們唯一記得的是,沒錢了就伸手向父母要。總覺得父母欠他們的一樣,總覺得花父母的錢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當他們拿著父母的錢去瀟灑揮霍的時候,可曾想過那些錢都是父母一分一厘省下來的血汗錢。
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又操持著我們結婚生子,一輩子為我們操盡了心操碎了心。可當父母年邁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我們又做了什么?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小家之后,又有幾個人真正的時刻想到過父母,牽掛關心過父母。
有的子女嫌棄只能吃飯而無法做事的父母是累贅,不拿好臉色給他們看,有的甚至對他們進行辱罵,叫父母去死,好讓他們少些負擔。有的子女更干脆更不負責,直接把父母送去養老院,對他們不聞不問不管他們的死活。還有的老父母如果有點房產和存款的話,那他們的老年生活更沒辦法太平,因為那些貪婪的子女會整天吵著鬧著要分財產,不惜鬧上法庭的也不在少數。
我很想問問那些人,你們的良心都蒙蔽了都被狗叼走了嗎?你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可曾為老父母想過,可曾顧及過他們的感受,可曾想過你們也有老的一天,你們今天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就不怕明天你們的子女也這樣來對待你們嗎?你們可曾知道父母恩深,父母對你們愛重如山血濃于水啊。
此刻我的耳邊回蕩著那首經典老歌{常回家看看},我很喜歡這首歌,這歌也唱出了不少老人們的心聲。當父母老的時候,他們不是希望我們給他們多少錢,也不是吃多好穿多好,而是希望我們做子女的能多去關心他們問侯他們。我希望我們做子女的能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盡點孝心多陪陪他們,多和他們說說話,對他們多點關心多點愛心多點耐心,不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在此我想向全國道德模范孟佩杰說: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很多成年人都無法辦到的事,你在8歲時就做到了,你用你那幼小的身軀為養母撐起的那片天,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也教育了無數的中國人。在你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堅強勇敢,更多的是孝心和感恩。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有你那樣一份孝心和良知,那么我相信這個社會的明天一定是很和諧美好。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9
“孝順是疼愛 孝心是祝福 孝敬就是幫父母忙忙家務下下廚 瓜果梨桃買給父母嘗嘗鮮 訂份晚報常為父母讀一讀”每當這首歌在耳邊響起時,我總會有不盡的愧怍,覺得對父母缺少一種東西,心里好難受。
梁維月,女,16歲,環縣一位農村姑娘,家庭貧窮。家里有常年臥病在床的爸爸,年邁的奶奶,還有聾啞的弟弟。她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環縣第一中學。每次期末考試結束時,別的孩子都在討論考的怎么樣,說說笑笑,而她卻是匆匆忙忙的往家趕,等回到家,已是半夜。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爸爸的腿做按摩。爸爸雖然這樣躺著,可是維月把他照顧得很好。每次維月做的飯,維月先把熱騰騰的飯喂給爸爸吃,爸爸的胃不好,吃上幾口就要吐,就這樣,維月什么時候給爸爸喂完了,自己才去吃那冷冰冰的飯。為了讓弟弟和別人可以交流,維月就給弟弟編了一些手勢,如讀書、洗衣服、寫字、下地等等。為了維持家里的生活,維月有時還回去磚廠做搬運工,一塊磚就幾分錢,維月一天要掙到二百元才肯休息。他把掙到的錢給奶奶買藥,盡量照顧好年邁的奶奶。
梁維月家里四口人同住在簡陋的窯洞里,連一臺電視機也沒有,可是維月 卻把它打掃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每天都是如此。盡管這樣,維月并沒有抱怨上天給她這樣的命運。她只是想,一家人在一起,再苦再累都值得。
這樣的一個女孩子,是家里人的希望,是家里的頂梁柱,她用嬌嫩的肩膀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她既沒有說過苦也沒有抱怨過,現在想想自己,既沒有她那么貧窮的家庭,更沒有臥病在床的爸爸,我們難道不應該有一顆孝心嗎?我總是幻想,如果我的父母是百萬富翁,我是不是每天無憂無慮,吃穿不愁呢。我總是嫌父母給我的不夠。有時候父母認為這樣做,我偏要那樣做,非要和父母唱反調。有時還和父母頂嘴,總讓父母為我生氣。當我看到梁維月這樣的人這樣的家庭,我不由得覺得我對不起父母,我不該這樣對父母。和我幾乎同齡的梁維月,她沒有如我一般幻想美好的生活,更沒有那么多的挑剔和叛逆,面對如此艱辛貧窮不幸的生活她卻滿懷一顆感恩的心,滿載一腔濃烈的愛,去戰勝貧窮,疾病和不幸。因為她只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在一起同甘共苦,共度難關,共同迎接生命中的一切災難,一切美好!我感動于她面對災難與不幸的勇氣和信心,我感動于生命之花在廢墟貧瘠之中所綻放的耀眼奪目的絢麗!
我終于知道,我所忽視的親情正是這世間最珍貴最純樸的感情;我終于知道,血濃于水的恩情要用心,用行動去報答;我終于知道,親情與金錢、權勢無關,它是你心靈的歸屬,靈魂的巢穴。
二十四孝心得體會 篇10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說的也就是孝吧,那么,現在的我們該怎樣去理解和做到孝敬呢?
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孝字在古代人的理解是:作為兒子女兒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創字的時候,孝下面是一個“子”字,而“子”在古代意義是“兒子和女兒”。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都說百善孝為先,成人要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去看望父母并孝敬他們。而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給父母倒一杯水,給父母洗一次腳,幫父親干勞活,幫母親做家務,為父親粗糙的大手省點時間休息,讓母親日日擔心的心放放松,這些是我理解的少兒善孝了。
當你每天懶洋洋的起床吃早餐,你會想到是誰叫你起床,早餐怎么來的?當你離開父母,踏入學校的時候,是誰每日說“在學校玩得開心哦,注意安全,聽老師的話”。當你睡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曾想過被子怎么會蓋在身上。這些都是你的父母一點點的愛,而你漸漸長大之時,該為他們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請給他們關心和愛。
曾經有一個公益廣告,由Family組成,F為Father父親,m為Mother母親,而中間的a則是兒女吧,在父親母親的關懷下,我們漸漸長大,學會孝敬他們了。
其實,孝敬父母是必然的,生活中,你是否孝敬過師長?當他們用深紅的鋼筆在你的作業本上批改,而頭昏腦脹時,你是否為他們倒過一杯水?當他們用下班時間去看望學生的時候,你是否知道他們家里仍有兒女要照顧?當他們咳嗽之時,你是否為他們遞上一袋沖劑?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也曾感恩自己的恩師。不然“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天下名句也不會詠唱到今。所以,我們應該孝敬師長,做到少兒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