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
前幾天,我在教室里的圖書角找到了一本書——《三字經》,里面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的時候,想到九歲的小黃香竟然能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爸爸媽媽冰冷的被窩,這是何等的愛啊!我深深的佩服著小黃香,她是多么孝順,多么懂事啊!
而我自己呢?已經十歲了,卻沒有做過幾件對爸爸媽媽孝順的事情,還總是頂撞他們,他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的錢,而我卻大手大腳,看見什么買什么,還不聽話。
爸爸在工地上工作是多么危險啊!又一次,我聽爸爸說工地上有一個人差一點就從很高的地方落了下來。有時,他們的手會出血,那是因為工地上有一些風里的東西,很容易把手劃傷。媽媽在廠里工作是多么的累啊!每天都要上12個小時的班,有時還要上夜班。每次放學回家,我都看到媽媽吐出來的痰有一些臟東西,那些臟東西在喉嚨里是多么難受啊!爸爸媽媽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啊!
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無窮的:當我生病時,他們會來照顧我、。關心我,當我的手凍僵時,他們會親自給我熬藥,當我學習下降時,他們會親自輔導我……爸爸媽媽為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受苦受累。
讀完《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份深深的愛。從現在起,一定要做個誠實守信、不貪便宜的人。長大了要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還要更孝順爸爸媽媽和親人……
我有一本《三字經》,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的,我還記得那時我還不認識字,每天睡覺前總喜歡纏著媽媽給我講里面的故事,真是百聽不厭,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
我最喜歡的有其中幾段: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一段講的是學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師,如果主觀不努力,致使學業無成,這是不應該的,少年時代學習不努力,日日復年年,待白了少年頭就會一事無成。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段講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讀書,以博學問,豐富知識,自然就會少說錯話,少做錯事。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這一段講的是夏朝的開創者禹稱禹王,商朝的開創者湯則稱湯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稱“三王”。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這一段講的是狗守夜,雞報曉,禽畜都有可取之處,而人為萬物之靈,豈能碌碌無能。自古圣賢全都學而有成,如果不讀書,那么最終必然成為庸人,連雞犬都不如,又怎能稱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這本《三字經》,都讓我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不僅教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還有很多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以及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每一次讀我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2
前幾天,我在教室里的圖書角找到了一本書——《三字經》,里面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的時候,想到九歲的小黃香竟然能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爸爸媽媽冰冷的被窩,這是何等的愛啊!我深深的佩服著小黃香,她是多么孝順,多么懂事啊!
而我自己呢?已經十歲了,卻沒有做過幾件對爸爸媽媽孝順的事情,還總是頂撞他們,他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的錢,而我卻大手大腳,看見什么買什么,還不聽話。
爸爸在工地上工作是多么危險啊!又一次,我聽爸爸說工地上有一個人差一點就從很高的地方落了下來。有時,他們的手會出血,那是因為工地上有一些風里的東西,很容易把手劃傷。媽媽在廠里工作是多么的累啊!每天都要上12個小時的班,有時還要上夜班。每次放學回家,我都看到媽媽吐出來的痰有一些臟東西,那些臟東西在喉嚨里是多么難受啊!爸爸媽媽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啊!
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無窮的:當我生病時,他們會來照顧我、。關心我,當我的手凍僵時,他們會親自給我熬藥,當我學習下降時,他們會親自輔導我……爸爸媽媽為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受苦受累。
讀完《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份深深的愛。從現在起,一定要做個誠實守信、不貪便宜的人。長大了要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還要更孝順爸爸媽媽和親人……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3
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我一本新書——《三字經》。這本書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圖文并茂,寓意深刻。有時我一連看上幾小時,連家里人叫我吃飯都不愿意放下書。
新學期開始的時候,不少同學都購買了“點讀機”,我也很想有一臺。但是我讀到《三字經》中“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時就想起了晉朝的車胤和孫康。他們小時候都因為家貧,學習時沒有燈來照明,一個去捉螢火蟲放入紗袋里當燈來看書,一個借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都沒有因為條件很差而放棄對學習的'追求。他們的學習精神感動了我,也提醒了我:學習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其他東西都不重要。我沒有向媽媽提出要買“點讀機”。后來是媽媽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我一臺,我才有了一臺“點讀機”。
上學期,我因為要參加班上的團會當小主持人,又要參加唱歌、講故事、繪畫比賽,還要堅持語、數、英課的學習,時間不夠用,我很苦惱。這時我想起了《三字經》上的“如負薪”的朱買臣,“如掛角”的李密,他們能在砍柴和放牛時科學地利用時間學習,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合理地安排好學習和各種活動的時間。我把各種活動的準備都安排在各科作業完成后的休息間隙進行,終于學習和活動兩不誤,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啊,一本薄薄的《三字經》告訴了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一定要“幼而學,壯而行。”把它當作我一輩子的良師益友。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4
聽我爺爺說,我的太爺爺的那個年代私塾先生都很有文化。太爺爺那個年代還沒有我,所以他們不能教我讀書認字,可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我也可以做像他們那樣的有文化人,那就是我也要讀很多書。
這天我翻開一本叫《三字經》的書,里面每句話都是三個字的短句,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以前我都是在電視上聽到過,今天我也讀了這本書,很有用,里面有很多為人的道理,還有歷史故事,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是講的孟母三遷的故事。還有“融四歲,能讓梨”就是說孔融讓梨的故事。里面還有很多關于要我們好好讀書的話,爸爸要我向里面的人學習,這樣以后才有出息,爸爸還說:“玉不琢,不成器”、這也是《三字經》里面的句子,真是太有用了,看到這本書我真的很高興,我在里面學到太多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比我弟弟看那些動畫片的書更有好處,我要好好的讀這本書,等以后我會了也要跟爸爸一樣教教我弟弟讀《三字經》這本好書,讓他也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
爺爺說以前這本書是教學生的。大家都很喜歡《三字經》,我也很喜歡這本書。
我還要繼續努力看這本書,要讀會,因為里面有好多字我還不認識呢。也有很多話我看不懂,要爸爸和媽媽告訴我才知道,我要自己讀會這本書,就不會占有爸爸媽媽的時間也不會影響他們的工作了。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5
人們常說:“一本好的經典就是一個好朋友。”經典對人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經典往往能改變人得一生,而執著于看書和愛書的我,到今天讀過的經典已經不計其數了,使我受益無窮。
盛夏我坐在院子里,微風輕輕地吹著,朦朧的月色,手中捧著《唐詩三百首》愜意的漸漸沉入夢鄉。小時候我懷著激動地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圣潔的陽光照進來,于是我每天吟唱著:“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從此,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懷著一份不舍我邁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經》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曠神怡,一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向往,對瀑布溢滿的憧憬。
我帶著對李白的崇拜,對杜少陵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經典,也對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經典里,暢游在這知識里,其樂無窮。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會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樂趣,貯藏更多的智慧……與經典作伴,與圣賢為友,做龍的傳人。
讀經典就是讀人生哲理,經典與我有約。經典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不斷的孕育著我的心靈。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6
我國上下五千年有著璀璨的歷史和文化,其中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我最喜歡三字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它的意思是指后天環境對學習、成長很重要,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做事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
有一次,我在寫作業的時候,我的心根本就沒在學習上,而是早就遠走高飛了,我用手支著頭,望著窗外發呆了20多分鐘才開始寫字,還沒寫到一半,我又開始玩玩具了,又玩了十幾分鐘,就這樣,一個小小的作業我竟用了兩個小時,不但字沒寫好,而且錯了好幾道,還受到了媽媽一頓批評。
還有一次,在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在認真給我們講課,我望著窗外,想著下課怎么和小朋友玩,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喊我的名字,說:“王雨,你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才回過神來,支支吾吾半天說不上來,自然挨老師的批評了。
國學也是一門文化,我們要把國學投入到生活學習中去,做個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7
每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三字經》里的“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一片段。它告訴我“成事貴在堅持!”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一片段內容講的是: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一個人光有才華還不夠,還要有對自己夢想,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堅持才能取得勝利。正如梁灝一樣,多次科舉都未果。但是,他在沒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候,并沒有從此一跌不振,放棄追逐自己的夢想。而是,重整旗鼓,再度參加科舉,直到考中狀元。正是他那份夢想的力量和那份堅定執著的精神,最終才有考中科舉,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的場面。
梁灝的對夢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使我想起了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尋找適合做燈泡的材料時,一次一次地試驗,一次一次地失敗,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沒找到合適的材料。面對失敗、挫折、他人的冷嘲熱諷他仍不放棄,后來,找到了合適的材料即鎢絲做燈絲,成功發明了燈泡。讓燈泡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愛迪生和梁灝一樣,對夢想總是那樣堅持追求。讓我再度相信“成事貴在堅持!”
《三字經》里的“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這一片段給了我這樣的一個啟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志愿,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會成功的。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8
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錯事,媽媽就讓我看《三字經》,讓我懂得更多的道理,不再做愚蠢的事情。一開始,我就想:“看這本書有什么用呀?能讓我學到什么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學到的了許多道理。比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能有什么用呢?從那以后,我就發奮起來,對自己說:“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要做個沒用的人。”還有這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對自己說:“一定要勤勞,讓自己活得更加真實。不要浪費時間,否則,就會后悔,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吃的。”
它雖然短小的篇幅,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記得這個學期離中斷考試的前一天,我剛做完功課,便想出去玩了。后來腦子里突然想到了一句話就是: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嗎?我立刻又拿起書認真地讀起來了。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得到了許多的道理。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國慶節放假期間,媽媽把在我小時候給我買的《三字經》拿了出來,讓我又重新讀了一遍。在沒上學之前,有很多地方我都讀不明白,現在我是四年級的小學生了,又經過爸爸的講解,我懂得了很多知識和道理。三字經的每一個字,都在講述著一個個人生哲理。比如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即使是寶石,美玉,如果不經過玉工的打磨雕琢,就不可能變成精美的工藝品。一個人如果不努力讀書學習,就不可能變成精美的工藝品。一個人如果不努力讀書學習,就不會懂得禮儀。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就是: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很不妥當。如果幼年不好好讀書學習,那么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么作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理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
還有一段關于古人刻苦學習方面的內容:“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
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憂苦卓”。這四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漢朝的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都沒錢買書,可是仍不忘要勤勉自學。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發系在房梁上。蘇秦學習困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都能自覺學習,晉朝的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而停下學習;漢朝的朱買臣,隋朝的李密,他們盡管身體很勞累,卻不放棄學習。讀完后,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有美麗寬敞的校園,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么好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的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覺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對《三字經》的閱讀,使我了解到:書,人人都可以去讀,但是有的人就讀不懂、讀不通、讀不進,甚至越讀越糊涂。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但是一定要相信方法總是可以找到的。而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則是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通過他自己的實踐,最后證明了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知道世界上許多名人之所以成功,都與他們善于讀書有關。而要使讀書有成效,不僅取決于讀什么,更要決定于怎樣讀。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主張讀書要由薄到厚,也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和定理都要追求根源、徹底弄清楚,只有這樣,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于增加了更多的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就是由薄到厚。
而我也要學習古人讀書積少成多的方法,比如三年級一開始,呂老師讓我們背誦三字經,我想:這么多,什么時候才能背完呀?后來,我通過一個學期對三字經的學習和感悟,漸漸的已經將三字經第一部分都背下來了。
雖然我覺得很累,但是當我想到歐陽修前輩幾乎用了十一年的時間背誦了十部書,都沒有喊累,而我才背了一學期就說累了,真的很不應該啊!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學習古人們的讀書方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用積少成多的方法學習更多的知識。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1
自從我讀了《三字經》之后,感到特別慚愧。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天天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如果有一天我們離開了父母的懷抱,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下面讓我來給你講講黃香和孔融的故事吧。
黃香九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匆匆離去了,留下他和爸爸的生活非常艱難,因為他爸爸冬天怕冷所以黃香就己幼小的身體來幫爸爸把席子溫熱,爸爸回來后看見黃香睡在自己的床上,知道原因后,抱著黃香痛哭了一場。夏天黃香的爸爸怕熱,睡前黃香用扇子把爸爸的席子扇涼,然后把爸爸扶到床上去,爸爸熱的時候給他扇風,直到爸爸睡著了,他才回到自己的房間。
孔融四歲的時候,別人家送來一筐梨,母親說可以吃了,哥哥們都先搶著拿大的,等哥哥們搶完后,孔融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別人問他原因時,他說:“我是弟弟,應該拿最小的,大的應該讓給哥哥們。”
除了以上的兩個小故事,《三字經》里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都會讓我們懂得許多的道理,教我們學會做人最應該懂得的是孝道——-百善孝為先!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2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小學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后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而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讀后感《讀三字經有感》。媽媽看了,說:"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于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后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就要被處死。而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說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然后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說:"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里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儀",本意是講"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玉石,是不能成為美玉的,同樣,一個人沒有經過教育,是不會知曉禮儀的"
我理解作為一個成年人,要想有所作為,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善于學習,只有學習讓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讓我們具備成就事業的基本條。同樣,在我們高速公路行業,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熟練掌握相關的專業和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得出色。
其次,人生需要雕琢,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沒有人可以永遠成為溫室里的花朵,只有經歷挫折,不斷雕琢、沉淀和積累,才能成長為一塊"美玉"在我們的工作領域,沒有誰敢說自己永遠不犯錯誤,錯誤不可怕,只要我們在錯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錯誤也可以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
總而言之,要想成為一塊"美玉",必然要經歷兩個過程,第一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第二是雕琢的過程,在挫折中成長,錯誤中涅槃。
"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話也很有感觸,不僅僅是南宋王應麟自己教育孩子的宗旨和方法,也值得我們現代所有人特別是為人父母的借鑒和學習。
"勤有功,戲無益"這六個字非常經典,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心底,只有勤奮、刻苦,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是只知道玩耍,浪費大好時光,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到時候會追悔莫及。聯想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整天打游戲,沉迷于網絡,白白浪費本該用于學習的美好光陰,到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在自己生活、工作中以"勤有功,戲無益"嚴格要求自己,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也要以"勤有功,戲無益"為宗旨,自己先做到刻苦勤奮,以自己為榜樣影響我們的子女,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對祖國和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4
利用學習的空余時間,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書里面的道理真的很令人感觸,道理很中肯,很有教育意義。就說說開始部分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它的道理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一樣善良的,只因各自后來的成長環境不同,所以各人的性格都變得不一樣。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好的本性就會變壞。我有位同學,原來無論學習成績還是組織紀律,都是我們班里數一數二的,但近來不知怎樣,整個人都變了,變得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每次考試他都是不及格,上課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上課時總是扒在桌子上打磕睡,老師提問,他就張大嘴巴回答不出。
有一天他趴在桌子上睡覺,我忍不住了,問他:“你怎么上課時總是打磕睡?”他慢條思理地說:“別吵我,我在做游戲機的夢,我喜歡上了游戲機,我媽媽說我長大后,沒有學習也能找到工作。”我聽了之后,驚訝極了。原來,是他媽媽寵壞了他。一天,一個同學叫他去游戲機室玩游戲,他說他不會,于是,那個同學說教他,他就去了。到了晚上回家,他問爸爸拿錢去打游戲機,爸爸不同意,媽媽聽見了,說:“沒關系,讓他玩一會兒,就算沒有學習,長大也能找到工作的。”最后,爸爸也在他的爭辯下同意了。他現在整天逃學,我真替他擔心。《三字經》里說的一點也沒錯。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5
一天,我學著老夫子的樣子,倒背著書,又津津有味的背起《三字經》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背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我仿佛看見在大熱天里才9歲的小黃香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勁地給他爸爸扇著枕席,想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回來睡得涼快些;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小黃香沒有了媽媽,家里又沒有火爐,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溫暖被窩,讓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于親,所當執。”孝敬父母,理所當然,可我都11歲了,我孝敬過父母嗎?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為那次幫媽媽洗碗,勉強算得上“孝于親”。倒是媽媽天天為我洗衣、做飯,忙個不停,碰到天氣變化,不是為我送衣服就是為我送雨傘。一到暑假,為了我這個寶貝女兒,一日三餐都得做可口的飯。我真慚愧呀,我比黃香大兩歲,居然沒有好好盡過一次孝,不行,我得給媽媽放一次假,表現表現!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口中念念有詞,“該準備個什么節目呢?”看到時間快中午了,“對了,媽媽每天中午為我做飯,還要炒菜,多累呀!我就學做飯!”說干就干,我立刻忙開了。
媽媽來到廚房,見我臉上都是汗,心疼地說:“欣茹,天太熱,還是讓媽媽來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不。媽媽,我要給你放假!”“放假?”“對!給我一次機會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嗎!”說服媽媽后,我在廚房里又忙活起來,一會兒,幾個簡單的菜就做好了,我學著媽媽平時的樣子叫道:“肚子餓了吧,快吃飯!”“遵命!”媽媽笑呵呵的答道。
吃過飯,媽媽剛站起來收拾飯桌,我又趕緊把媽媽按住:“媽媽,我鄭重宣布,從現在起,我給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崗干活了!”說完,我就哼著三字經,收拾起碗筷來。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6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使我很感悟。
《三字經》是一本以三個字為文的教育古書。《三字經》自宋朝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此書作者是宋代人王應麟。初著傳說為宋朝王應麟,明、清兩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間王相與清末大學問家章太炎)多認定作者是王應麟。
《三字經》這書精確講到如何尊重他人、熱愛學習和勞動、尊老愛幼等良好行為,能使我們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拿什么來說,就說我家樓下的小峰吧!以前他并不愛好學習,調皮、任性……可在一年級的一天,我發覺他改變了許多。我聽他媽媽講,原來是那本《三字經》的功勞呀!就在前幾天,小峰媽媽給小峰買了一本《字經》,小峰可愛看極了。天天捧著那書,看呀、讀呀。他不光看,還學里面的內容呢!小峰媽媽下班回來,小峰就倒來了熱茶,還給媽媽拿來了拖鞋。由此,我肯定的認為《三字經》這書是個“大功臣”。
我讀了這書,深深地感覺到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很值得我們傳授給下一代的子子孫孫。讓我們好好的學習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吧。讓我們成為講禮貌、愛學習、愛勞動、尊老愛幼的好學生。
《三字經》閱讀心得體會 篇17
對“三字經”最早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父親的口頭禪“人之初,性本善”上。那會少讀私塾的父親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后來上學,在學校里學習過許多“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文,感覺很枯燥。雖然也能從中收獲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淺薄見識的制約下,很難體會到古文學習的深遠意義和其中樂趣。
我讀“三字經”時,是在為人母親自覺父母學習是硬道理為教兒子知書明理才跑到書店看到了各種各樣版本的“三字經” 。靜下心來字斟句酌時,才禁不住為中國古代的語言而贊嘆——
《三字經》確實是一本“千古奇書” 。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教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和經典傳說故事,廣泛生動又言簡意核。
"三字經'開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蘊意深刻,發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關鍵在于父母和老師怎么引導。“昔孟母,擇鄰處”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曾經看過一個博友的文章“春來草自青” 。他說“春”是學生的身心和學習成績;春,則是家長和老師們給孩子釀造的寬松、溫馨、和諧、宜人的心理環境。”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其實說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環境。“茍不教,性乃遷”如果孩子生下來父母給不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本來是“善”的性也就“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見聞。”寫出了要孝敬父母。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學習,從尊敬身邊的朋友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歡迎。“知某數,識某文”寫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書”,可謂字字珠璣,蘊義深刻,早讀早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