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精選15篇)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系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著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著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己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于后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于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并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2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xx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独首x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3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據爆料,王源受邀參加CCTV的《朗讀者》第一季的收官錄制,將于近日錄影,同期嘉賓陣容強大。厲害了word源哥,如若能去,十分了不起呢,朗讀的話,源哥會朗讀什么呢?以本人來說出個人的成長經歷,同時可以講講我們不知道的背后故事,真是很期待呢~
王源昨日受邀參加了《朗讀者》以“青春”為主題詞的錄制,王源以少年之名,朗讀青春之華彩;以少年之意,書寫年輕的奇跡。期待最年輕的朗讀嘉賓。
4月16日,TFBOYS組合成員王源參加央視節目《朗讀者》的錄制。
這檔節目自開播以來便是名家匯聚,制作陣容亮瞎眼。王源更是參加這檔節目的唯一一位當紅小鮮肉。
節目主持人董卿在采訪中也曾提到,很多演員主動聯系希望參加這檔節目,但是節目組不關注流量,只想找到真正了解文字之美的人。
《朗讀者》節目已經播出到第九期,目測王源將是這季節目中年紀最小的朗讀者,同時也是唯一一個00后。舞臺上,王源穿著白襯衫站在董卿身旁,用清亮的聲音講述著自己較同齡人來說更為“特殊的青春”,13歲就已成名的他在收獲鮮花和掌聲的同時,也聽到過很多質疑聲甚至謾罵聲,F場,王源笑稱以前看到這些也會不開心,還會在房間里吐槽。但現在面對這些,16歲的王源已經變得更加從容淡定。
據悉,這檔節目將于五月播出,一起期待吧!
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有著獨一無二的青春,比別人更多幾分從容自如和溫柔堅定。王源用清亮的聲音,挺拔的身姿,追逐夢想的態度,在青春的畫紙上描繪自己的故事。猜猜朗讀者王源會帶來什么讀本呢?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4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的一、二兩期,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沖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
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在第二期“朗讀者”節目,我看到節目中朗讀的作品多種多樣:詩歌、散文、歌詞,甚至是柳傳志自己在兒子婚禮上的發言,有一個朗讀者講述自己故事的時間遠大于其朗讀的時間,節目組及觀眾所關注的重點并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誦技巧,而是朗讀者與作品間的情感關聯。
同一本書,不同基因、不同經歷的人所體會的是不同的。張愛玲八歲時便能讀出紅樓夢的續書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而我等到十八歲讀紅樓都沒有屬于自己的對結局的理解,縱使有天分差異,張愛玲兒時的家庭環境或許也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她的經歷,將她自己帶入了紅樓夢的世界,與之發生了情感共鳴?梢哉f,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與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這個人本身。
一個人對作品的選擇,也可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人。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讀過這樣一位女子,恰是芳齡二十出頭的女郎,卻偏好---的詩詞,窮盡她的朗誦技巧,去表現出她心目中主席詩詞的雄渾壯闊。我雖不能完全看懂,但卻能從她的選擇中,感受到她對豪情萬丈的向往。無國界醫生選擇的鮑勃·迪倫的歌詞,浪漫的花園主選擇的朱生豪情書,在他們選擇將這一作品帶到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已經向我們表明了什么才是他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朗讀者”這一節目透過朗讀看到了發聲的人,而我們若是迷失了自我,或許也不妨在朗讀與閱讀中看清自己。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5
《朗讀者》第一期,本以為會是以一種作秀的姿態來推崇閱讀,即便美好的初衷,也不免喧囂?戳艘粫䞍,就被深深吸引,果然如網上預熱的一般大熱。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說,話劇出身的舞臺風,以前也曾多次在電視中看到他的朗誦,沉穩的男中音,儒雅的風格,很喜歡。這次他道出鮮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對藝術追求的艱苦與執著。
聽著無國界醫生蔣勵念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蕩》,不禁眼睛濕潤了。生命的使者,非常欽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愛無疆。六的寒假作業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風中飄蕩》,他對這個題目一片茫然。我問:“你知道鮑勃迪倫嗎?”“知道啊,那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家。”“那你先查查他為什么會得這個獎,先讀讀那首詩一樣的歌詞。”而后,六和我討論寫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題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沖突總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發生了。而后,在我表示不來管他的生氣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沒讓我看一眼。今天我在電腦桌面發現他的原稿,還是寫了我否定過的,也沒好好排版,文章主題其實不錯,因為太難,我怕他把握不了,沒想到還比我想象中寫得好一點。也許是我錯了。
柳傳至談到他失之東隅收入桑榆的傳奇,這位叱咤風云的父親,朗讀起給兒子婚禮上的致辭,溫潤感人。
世界小姐張梓琳優雅、美麗,又添母性的光輝,聽著她念劉瑜的《愿你慢慢長大》,心里軟軟的。很簡單,其實也很難,且在心里溫存一番吧。
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充滿智慧、樂觀、博愛。他現在每天仍工作到凌晨,他說要用夜晚偷得的時間來延長他的白天,這是一種怎樣的熱愛?!大愛!
鮮花谷夫婦如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眷侶,一片花海的迷離中,溫情脈脈的夫婦吟唱中,真有那么一瞬間,閃過,我渴望!“我一天一天發現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愛你。”“醒來覺得甚是愛你。”其實,沒有深情對白的生活中,對那個人說:“把洗腳水倒來。”就是相濡以沫。
遇見,第一期的主題,觸動心弦。李云迪的鋼琴聲相伴,董卿溫婉知性,煽情火候也合適。遇見《朗讀者》,在直播泛濫的網紅年代,喚起對文學的記憶,敲下這些,記之。期待下次的遇見。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6
如果你在視頻網站翻開朗讀者的內頁,標題內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讀占滿了。就拿第3期來說,麥家講述的故事明顯比徐靜蕾更走心、更誠懇,可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傳仍然是話題女王徐靜蕾。
第7期,董卿開頭片花里就說,這一期最喜歡曹文軒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離別,可宣傳的時候,用的還是姚晨。
《朗讀者》更相信名氣,這是粉絲市場,還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們不妨先從節目的定位說起。
朗讀者的宣傳語:一個人、一段文。你沒看錯,就是人在文前面。就連節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讀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視一姐,當紅炸子雞,她的人脈和資源絕對一流。于是,利用這些人脈和名人效應,來號召大家讀書,不是順理成章、兩全其美的事嗎?
可事情就是這樣,重點太多,往往容易喧賓奪主,有道是此消彼長,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輕朗讀的文。
看節目時,我很喜歡看起來有點偏執的程何,她翻譯的《我,堂吉訶德》音樂劇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那些語句多美啊!然鵝,我到網上搜歌詞,卻幾乎搜不到。我搜出來的都是程何、劉陽和羅穎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個門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內容。
面對這赤裸裸的人比文紅,只有一聲嘆息吧。
不過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制造的明星的號召力,讓大家把他們當作偶像,來推廣閱讀。但殊不知,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不是為了誰讀,而是熱愛文字本身,熱愛去書本里體驗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7
據了解,未來幾期節目中,航天英雄楊利偉、作家劉震云、配音演員喬榛,以及演員斯琴高娃、蔣雯麗、梅婷等人都將成為“朗讀者”,分享他們喜歡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說話略有口音的作家劉震云,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而董卿極力說服他來參加,并向他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并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實感才是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董卿認為:“這個舞臺屬于每一個人,為所有人開放。你想說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錄制節目時,她為那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還告訴觀眾:“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后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首播之后,來自好友和觀眾的反饋令她興奮不已。董卿透露,婁乃鳴導演用了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就是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里請來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長知識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身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類的節目難做:“我并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志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另外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類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8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說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說也在傳遞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于文字、關于閱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對于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制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9
各位朋友,坐在電視機前,你也許在不斷地調換頻道,但最近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請你關注。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xx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独首x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0
央視綜合頻道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首播,首次擔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團隊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節目,看到節目受到廣泛好評,她與團隊高興地歡呼起來,并將歡呼聲通過總導演田梅的微信發到了媒體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記者的群訪,回答大家關注的話題。
是什么契機,想到要制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對于這個問題,董卿回答說:“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感興趣,《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受到好評如潮,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來了?董卿認為,這是風向標,讓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還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怎么突圍?董卿回答說:“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后,節目組收到了很多反饋,一些觀眾關注到片尾曲是中國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覺這是意外之喜。另外還有觀眾發現了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導演婁乃鳴評價說:“用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1
日前,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在央視播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點贊。《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次董卿則轉型擔任了《朗讀者》的制片人。節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朗讀者》首播的成績讓董卿十分興奮,“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與《中國詩詞大會》相似,《朗讀者》也是央視傾力打造的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給大家調制了一碗“文化雞湯”。
談起節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說,她在這個行業已經做了20xx年,已經到了去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的時候,“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因為我本身對文學的確是很感興趣,《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從主持人轉型為制作人,董卿坦言,這檔節目對自己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選擇標準與一般的綜藝節目截然不同,“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緒感染力。據了解,在已經結束的錄制中,很多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的《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帶來驚喜感動
在首期節目中,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等嘉賓帶來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賓方面,《朗讀者》采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說:“起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后來我們發現,明星已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說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給人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所以我們堅定地采用了 星素結合 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節目中,來自四川的“鮮花山谷”夫婦讓她覺得節目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我們都沒有想到,一對很普通的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他們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樣能看懂
今年春節檔,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熒屏,此次的《朗讀者》也是文化類節目,這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對此董卿直言道:“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難做,我并不認為《中國詩詞大會》或《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志著中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起碼這是一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
在董卿看來,文化類節目需要更精心的設計。節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擔心老百姓看不懂這個節目。節目播出后,董卿難掩興奮之情,給記者分享了她剛剛收到的各方反饋意見。董卿說,96歲的大翻譯家許淵沖是本期節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賓,也是離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一位嘉賓,但他的講述引起了觀眾的普遍共鳴、關注和贊賞。“許老先生的情難自禁和他的可愛、執著,是真正打動人的地方。”董卿說,“對于這檔節目,我的好朋友婁乃鳴導演告訴我,第一觀感兩個字驚了,哪里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2
我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一定會堅持的,比如寫博,比如讀書,比如看《朗讀者》……
由董卿擔任制作人并主持的大型人文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已有四期,觀眾好評如潮,這檔節目喚醒了不少人對文字的喜愛,對朗讀的喜愛!独首x者》每期的主題都充滿暖意,朗讀者分享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讀了都唇齒生香。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父母愛的養育,歷經苦難之后的成長,不斷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于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那么溫馨而有詩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里,就讓我們一起去打開一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用純凈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我想:已故的趙家和教授,你在天國一定也備受尊重,你的善良與大愛也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節目現場為您虛著的座位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亞鵬說女兒李嫣是上帝給他的最好禮物,他朗誦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他送給已故父親的禮物。
摩拜單車(即共享自行車)創始人胡瑋煒認為摩拜單車是給城市的禮物,她朗誦的是蘇童的《自行車之歌》。
著名主持人、演員倪萍朗讀自己寫的書《姥姥語錄》是送給陪伴她的觀眾的禮物。
文化在蓬勃發展,傳承在生生不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朗讀的《至大無外》是獻給熱愛故宮文化人們的禮物。
由女排隊員華麗轉身為作家的趙蕊蕊已寫了四本書,她把朗讀畢淑敏《握緊你的右手》當作獻給一路相伴女排姐妹們的禮物。
受趙家和教授捐助的北大學子們朗讀的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是送給已故的趙爺爺最真摯的禮物。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3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這段話,是董卿在央視將于2月18日晚開播的新節目《朗讀者》里的一段自問自答。的確,現在有許多事情都已經是我們淡忘的了,比如寫信,比如讀詩,但是如今隨著《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推出,讓大家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久違之感,也產生了發自肺腑的共鳴。
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的人,肯定已經被董卿的詩詞功底所折服,她不僅反應快,而且對于嘉賓的點評也能隨口拈來詩詞應答。"腹有詩書氣自華",董卿得到了網友們如此點贊。董卿的父親曾經在報社工作,受父親影響,她從小沉浸在詩詞的海洋。記者昨日從節目宣傳方了解到,從去年3月開始,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的節目,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策劃和團隊構建后,終于推出了《朗讀者》,董卿擔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一個節目形態,她則表示在文藝綜藝領域里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了,她需要做一些改變。但是為了這檔節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紹為了剪片經常熬到凌晨四點才離開機房。
說起"朗讀",似乎更像在講故事,因為節目中會針對不同的主題,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節目希望呈現的是文字和個人情感的緊密結合。記者了解到,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結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據了解,《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還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除了節目的內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節目在包裝上也用了許多心思。記者了解到,節目設置的主題形式很豐富,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節目邀請到李云迪、胡德夫等為朗讀者伴奏,除了邀請柳傳志、鄭淵潔、蔣雯麗、徐靜蕾、劉震云等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業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參與朗讀,節目組希望能"高而不冷"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4
距離央視的文化節目《朗讀者》播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主題從“遇見”到“選擇”,《朗讀者》用自身的專注、真情的流露和一如既往的誠懇,通過這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感動著每一個觀眾。有人說,《朗讀者》不僅僅在朗讀,更是在講故事。
3月4日,記者在北京釆訪,獲得了董卿最新錄制的《朗讀者》的部分內容。除了倪萍與董卿兩位央視“一姐”對話感人外,記者還提前獲得了董卿對話李亞鵬的內容,以及李亞鵬在現場朗誦他寫給女兒李嫣兒的一封信。這封信李亞鵬以朗讀者身份,現場朗讀。從信中,李亞鵬第一次講述他培養女兒的感人故事。父愛大如天。李亞鵬的信,催人淚下。
在請出李亞鵬之前,董卿介紹說:“本期我們《朗讀者》的主題詞是“禮物”,這個詞讓我浮想聯翩,當我們仰望星空,放眼浩瀚,這蔚藍色的星球是宇宙給人類最好的禮物;當我們低頭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禮物;孩子是父母的禮物;江河是大地的禮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嬌江山的禮物;五千年的錦繡華章是悠久歷史的禮物……”
嫣兒今年十歲多快十一歲了,看起來跟同齡人不太一樣,透著一股自信和成熟。李亞鵬說:別看她年紀小,但是她有非常獨立的人格,這種人格的外化表現是自信,但是內在有她的獨立精神,這一點是很多成年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
事實上,李嫣前年曾經因為拍攝幾段自稱「時尚達人」的小影片成為小小網紅,因此李亞鵬對此也特別欣慰表示,本來家人們為了保護她總是殫精竭慮,沒想到李嫣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存在,而這也讓李亞鵬的不安頓時消失,只希望李嫣成為獨一而二的自己。這封李亞鵬給女兒的信不僅流露出真摯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對女兒百般疼愛,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朗讀,屬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節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朗讀者心得體會1000字 篇15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這段話,是董卿在央視將于2月18日晚開播的新節目《朗讀者》里的一段自問自答。的確,現在有許多事情都已經是我們淡忘的了,比如寫信,比如讀詩,但是如今隨著《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推出,讓大家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久違之感,也產生了發自肺腑的共鳴。
董卿轉型任制作人
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的人,肯定已經被董卿的詩詞功底所折服,她不僅反應快,而且對于嘉賓的點評也能隨口拈來詩詞應答。“腹有詩書氣自華”,董卿得到了網友們如此點贊。董卿的父親曾經在報社工作,受父親影響,她從小沉浸在詩詞的海洋。記者昨日從節目宣傳方了解到,從去年3月開始,董卿就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的節目,經歷了這么長時間的策劃和團隊構建后,終于推出了《朗讀者》,董卿擔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一個節目形態,她則表示在文藝綜藝領域里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了,她需要做一些改變。但是為了這檔節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紹為了剪片經常熬到凌晨四點才離開機房。
帶著自己故事來講述
說起“朗讀”,似乎更像在講故事,因為節目中會針對不同的主題,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節目希望呈現的是文字和個人情感的緊密結合。記者了解到,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結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據了解,《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還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嘉賓有明星也有草根
除了節目的內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節目在包裝上也用了許多心思。記者了解到,節目設置的主題形式很豐富,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節目邀請到李云迪、胡德夫等為朗讀者伴奏,除了邀請柳傳志、鄭淵潔、蔣雯麗、徐靜蕾、劉震云等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業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參與朗讀,節目組希望能“高而不冷”。
雖然節目尚未開播,不過從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經引起了網友們非常大的興趣了,有網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檔“爆款”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