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修心得體會(通用3篇)
歷史研修心得體會 篇1
黃家驊老師在課堂上發出了疑問“幸福的教育在哪里?”個人認為,幸福的教育應該是雙方的:教師教的幸福,學生學得幸福。當然目前的實際情況還是教師教的不幸福,學生也學得不幸福占多數。這與我們傳統的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相關。所以教師必須盡快的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除了轉變教學觀念外,還應讓自己的內心保留一份凈土,關愛、公正、民主、自尊,我相信,當孩子們喜歡你這個老師,喜歡你上的課,你們一定都是幸福的。
很喜歡翁乾明老師的課“簡約化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試想一下,當一名教師將一節課的內容用最簡明的語言,用最簡潔的方式,用學生最喜歡的方式,讓學生用最少的時間就能掌握,那是一種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當然,要達到這一切,教師必須做好準備。教師首先要備好課,才能在此基礎上去除多余的環節,去除表面的熱鬧,才能剪枝去蔓,其次,教師必須考慮如何才能最大化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想學,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預設,完成重難點的突破,把最關鍵的部分展示給學生。
喜歡一句話“大道至簡”。
程靈老師的“教師的心態調適”一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靶膽B決定狀態”、“要處理好事情,先管理好心情”。不禁反問自己,對一些工作、任務,到底抱著什么樣的心態,好像更多的是抵觸。而事情總是要做的,抵觸的心態只會讓自己更加難受,不煩換個角度、換位思考一下,把事情往好處想,這只是人生中的一段必經經歷,將給我們帶來許多的風景。
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前不久對遼寧省內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所進行的檢測結果,表明中小學教師心理障礙發生率竟高達50%!”
我是乎也是其中一員,曾經有一段時間內,由于工作壓力大,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高,好像身心俱疲,什么事也不想做,也做不好,做事情總是丟三落四,出門后明明已經鎖了門,但下了5樓又重新沖了上來看看到底鎖了沒有。
后來,開始慢慢的嘗試轉變,每天告訴自己“一切都好”,QQ上的留言也改成了“微笑著面對生活”,當然離不開老婆的支持“知足者常樂”,這種心理暗示對我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適當的改進方法,合理的宣泄也是必不可少的。高興時唱唱歌,不高興時也去唱唱歌,心境自然會平靜許多。消極的心態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痛苦,既然工作總是要做的,還不如換個心態,積極的心態能讓自己活得更開心,工作也會更順心。
林藩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強調從教學環境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的有效性,這對我們平時的上課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針對教學過程的有效,林藩老師強調要教方法、教思維、教實踐、教經驗、教道理、教思想,一言道出了真諦。即教師教授學生的不應僅僅是單純的知識,而是學生思維的方法,最終達到學生可自我學習的狀態,就算沒有教師,但只要掌握了思維的方法,學生同樣可以取得進步。反之過去的教學,教師往往沉溺于對知識的灌輸,學生只是單純的記憶,而該理解的卻沒有理解,一個為什么就可以倒一大片,這實際上就是對學生思維的扼殺,更不用說培養終身發展的人才了。
歷史研修心得體會 篇2
10月28-29日,在丹陽五中舉行了鎮江市無錫市高三歷史聯合研討會,本人有幸作為揚中地區的代表之一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共有三大議程:一、兩市代表介紹高三一輪復習經驗;二、由丹陽五中、兩市代表各一名上三節研討課;三、專家或教師代表點評研討課并提出高三歷史教學的思路與策略。現就學習觀摩內容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教育的靈魂在于“育心”,高三歷史教學講究信心和耐心。
所謂信心,主要是教師須通過科學合理的課堂安排和有效針對的考點講解,讓學生對本學科充滿信心。所謂耐心,一是指教師潛心研究考綱考題,引領好學生復習的方向;二是強調一輪復習要講全講透,不炒“夾生飯”。
二、成績的取得在于“謀智”,高三歷史復習講究方式和方法。
首先,明確三輪復習攻略:一輪側重專題,二輪側重通史,三輪側重查漏補缺和專項提升;一輪要全面,二輪要整合,三輪要精細。其次,恰當運用史料教學,教學中滲透多元史觀。史料的運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重難點知識,而且,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花時間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做題能力。關于史觀這個問題,束鵬芳教授認為在中國語境下,史觀是宏觀概念,對于高中歷史,“所謂史觀,無非是從某種角度闡釋歷史”。綜合之下,本人認為在仔細分析高考真題的基礎上,課堂上有必要向學生介紹多元史觀;但同時也有必要引導學生養成多角度分析歷史的學科意識與學習習慣。再次,重視講練評結合,評的過程一定要做好解題方法的指導。當前有句流行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于高三復習,學法指導應體現在每一次的習題評講中。另外,注重聯系時政熱點,提煉分析,以歷史知識、觀點為基礎,使熱點和歷史知識之間做到有機的聯系。最后,切實做好集體備課工作。
三、視野的拓展在于交流,高三歷史教師講究“走出去”和“聽進來”。
江陰長涇中學的劉俊老師在其發言中講到四條路,讓人印象深刻且深受啟發。那就是:“盯緊專家的路”、“看好別人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讓學生自己走路”。閉門造車絕對是異想天開,因此要多與外界交流,“打探消息”,將別家優秀教學經驗結合本校教情學情進行融合整合,打造出一條高效的高考復習路。
最后借用江蘇省天一中學陳立軍老師的一段話結束本次心得撰寫:三尺講臺,舞臺雖小,但你我摯捧師愛,憧憬明天;一間教室,視野雖短,但你我馳騁古今中外,意韻曠美;擁有,歷史人承擔著責任;奉獻,歷史人體驗著喜悅;創造,歷史人感悟著成長;與歷史相伴,我們享受著幸福!
歷史研修心得體會 篇3
伴隨著莊嚴的國歌,國旗緩緩升起。旗桿旁,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帶領數十名殘疾人表演者用手語“唱”國歌……這是3月4日晚舉行的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的一幕。無聲,卻震撼人心。
在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上,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們承擔了包括手語“唱”國歌在內的多個環節表演。他們以溫暖而充滿力量的演繹,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殘疾人的風采,向殘奧精神致敬。
為了用手語“唱”好國歌,邰麗華和同事們極其重視細節把控,僅僅是為了“前進”這一個手語的手勢方向,就需要反復琢磨排練很多次。
“我很榮幸能把手語‘唱’國歌作為一個表演元素,帶到冬殘奧會開幕式上,向全世界表達我們對祖國的熱愛!”邰麗華激動地用手語表示,“國歌是莊嚴神圣的,我們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最好!
千百次練習,只為在冬殘奧會開幕式的舞臺上綻放最美的自己。
一位盲人的手掌上映出了國際殘奧委會標志,經過手手相傳,印在了更多人的掌心。這是“國際殘奧委會標志展示”環節的表演內容。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盲人薩克斯手王琦是這段表演的主要演員之一。
盡管已有豐富的演出經驗,這段表演依然讓王琦覺得很有挑戰!霸趧e的舞臺上,我可以通過聲音辨別方向,但在‘鳥巢’,四周都有音樂,我需要通過上千次練習,把轉身幅度練成‘肌肉記憶’,才能確保表演不出差錯。”
即使身體殘疾,依然要在舞臺上為觀眾們帶去美好。這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員們始終秉持的精神。
在冬殘奧會開幕式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們參與舞蹈《冬殘奧圓舞曲》的表演,以優美舞步展示生命的魅力;參與創作開幕式歌曲《冬奧之花多美麗》,以動人旋律抒發殘疾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3月4日晚,北京20__年冬殘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是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任超攝
“殘疾人并不是‘特別’的群體,殘疾人也能和健全人一樣從事多彩的職業,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敝袊鴼埪撝飨瘡埡5媳硎,愿北京冬殘奧之花永遠盛開在來過北京的冬殘奧運動員心中,給他們以鼓舞,也希望能以優質的歌舞表演架起殘疾人和健全人溝通交流的橋梁,讓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的舞臺成為進一步促進殘健共融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