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通用15篇)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現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427-347B.C.)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2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會在喜馬拉雅講述老子《道德經》,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3
老子《道德經》字數不多,卻道出了許多社會人生的智慧,每個人心中對于《道德經》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同,可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貫之的道。每通讀一遍《道德經》,對于“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認識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認識事物,以此去指導行動,也算是一個獨特的角度,看似消極無為,但歸根結底是要實現積極效果。
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都是由陰陽兩面組成,對立統一,而且這兩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而且任何一面發展到極致,便會呈現出對立面的樣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只有把事物的積極發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內,才能保持“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狀態,那么如何把事物的積極發展控制在一定程度內呢?似乎有如下途徑:
——功遂身退之道。在老子看來,強盛的事物難以持久,“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強盛過度不符合規律,正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以人事言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如果處事之盛而不能謙退,必然福轉為禍,自遺身殃。因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效法天道,處于積極發展的大局中,要善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努力去成就人、成就事,但不可居功自恃,而要弗居謙退。
——利物不爭之道。為人處世,爭強好勝、自利不已者多,但這不符合大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人之道是要積極的利益他人而不爭自利。他希望我們效法水的品質,他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長地久。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如果能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與天道契合的,“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以柔勝剛之道。在老子看來,天下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剛強者難以持久,而柔弱者可以長久,對于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要能知能行。
——作于細易之道。《周易》提出,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老子講的更詳細,他認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對于事業要行之于微細,對于禍患要圖之于未萌,如果能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反而行之之道。“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很多事情正面努力未必達到理想效果,但是反面努力往往能實現正面效果。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所以當要追求積極目的的時候,可以從反面去著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大者為下之道。凡是強大的事或人處下無損而且有益于其強大。“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欲,大者宜為下。”
——知足常足之道。天道是平衡的,不會允許物極不反、亢龍無悔的狀態。“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4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關的處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覺什么,當真的去結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經歷,才感到哪份如汪洋般的玄奧。
道德經雖不長,卻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學、政治、軍事及人生諸方面都有不少的論述,自己多少能理解的,能產生感悟的,其實并不多,道德經給我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個“虛”字。就好像數學中的0一樣,講究的是處下,是低調,是一無所有,其實卻意味著∞的存在,有句話叫機會只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虛”便是這樣的一種準備狀態,手上不固執的占有什么,才能隨時拿起什么。當0做為分母時,整個式子的結果便是∞。它告訴我們生活要留有空隙,以持續靈動,就像畫畫留白一樣,一幅畫的成功,不在于它畫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沒畫出什么,在于它隱含了什么,同樣,一次人生的珍貴,不再于一個固定的形式,路線,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來不可琢磨變數,那份能透過自己不斷奮斗而產生的改變。
諸多經典,若是每一天都翻來覆去的看,縱然熟悉,卻也會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無窮。對于道德經,猶有這種感覺。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5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進而總結出人應具備慈德、儉德和讓德的三大美德,更是為人修身處世的三項基本原則。
寬厚仁慈是領導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寶”中最重要的,是世間一切美德的基礎。《孫子兵法》中:“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領導者仁慈所激發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倘若一個領導干部無視國家法律,為所欲為,即便能夠躲過一時,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老虎”、“蒼蠅”的結局就是現身說法。領導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導的這種官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應具備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從政,對社會有回饋之心、責任之感,對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務意識,對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對下屬有仁愛之心、感激之念,做事從政能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就不會肆意妄為,繼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也是領導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領導干部的修身養廉之要。老子用 “儉”字作為治國、事天和養生的根本原則。治國者唯有堅守少私寡欲、勤儉治國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多少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政權興衰的歷史,無不驗證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又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想給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這就是“儉德”。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神安體健,也是對廉政自律者的回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通過外界制度的規范與約束就非常必要。當前,黨中央強力推進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和“四風”整治,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八項規定的意義深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謙虛和順是領導干部的立身處事之則。為什么老子崇尚謙柔之德?因為他明白“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過于自我膨脹的行為,都不會持久!老子的“謙下”,也被孔子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孔子帶子路游覽魯國宗廟,看到一個欹器,它中空時會傾斜,半滿時會端正,滿盈時又會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滿而不傾覆的道理?”子路問:“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孔子答:“聰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蓋天下,要守之以謙讓;勇力蓋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節儉。這就是抑制自滿的方法。”孔子告誡人們,要想保持完滿,必須做到不自滿。若能做到謙、讓、愚、怯四點,近可獨善其身,遠能兼濟天下。
以來,隨著中央強力推進反腐敗,“大老虎”的一個個倒下,再次證明了老子“物壯則老”和孔子“滿盈傾覆”的道理。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有恃無恐的狂妄者必然沒有好下場,為政者唯以謙和、辭讓為處事原則,時時警鐘長鳴,警示自己時刻清醒頭腦,防止罪、禍、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
《道德經》中的“三寶”及許多精辟見解都閃耀出思想的光輝,豐富了當代反腐倡廉思想,對促進當代領導干部廉德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6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必須會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會這樣笑,最終會覺得此刻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樣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我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夠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可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可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這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必須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能夠理解理解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夢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可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我所需,覓求自我生存發展之本,于是不斷于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圣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于社會,所以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我內省不已,都需要自我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的弊病在于過于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可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一樣,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一樣人不一樣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7
《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物欲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欲,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境界。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8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9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0
―――治國與治人老子的《道德經》,以辨證的哲學方式提出了他對于治國與治人方面的主張。《道德經》的前半部主要論述了治國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論述了如何治人。開篇,老子以具體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而觀其徼”,即寫出了要認識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無欲”。這與他所主張的治國思想“清凈無為”異曲同工。“無欲”也就是《道德經》主要的治國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凈無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闡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凈無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沒錯,若不崇尚賢能,就不會有人想去爭“賢”這個名號;若不使難得之物變得昂貴,尋常家庭也可以擁有,就不會發生偷盜之事了;若百姓見了珍寶而沒有占為己有的欲望,社會就能安定。這些在現在看來,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商品價格過高,人民生活就會的不到保障,社會安定也就沒有保障。不過現今社會,尚賢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無賢無德的人遲早會被社會浪潮無情淘汰。不過,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會能真正的長治久安,君主,或者說是統治階級,更需要做到“清凈無為”。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是戰火紛飛,戰亂不斷的時代。對統治階級而言,實踐“清凈無為”最基本的就是不輕易挑起戰爭。戰爭的可惡與可怖是誰都知道的。戰火一起,百姓墾種的機會就會被剝奪,荊棘便會叢生于野,房子也會毀于戰火……最后無論誰勝誰負,流離失所、受災受害的,到底還是那些在底層的百姓而已,統治階級仍舊可以繼續他們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見,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萬不得已,千萬別用,而應該舍棄之,代以農耕之具。這樣,社會才會安定。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所謂“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柔,能變化于無窮,并包容一切;水剛,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剛”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剛三者并重。善,并不僅僅只是善良之意,還要與人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個社會就將會呈現出一派祥和之氣。人人不生惡念,太平盛世將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氣和,與“善”所產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剛,則是要堅強,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與堅強的意志,鐵杵難道不能磨成針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剛”,就可以變得信、美、辯、智、博。雖不能成為圣人,也將不遠矣。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而在治國方面,要用“正、德”。這樣,國家平安無事,個個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輕而易舉了。
當然,正如老子所說,事物總存在兩方面。我們也要辨證地看待《道德經》,畢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陳述難免會與現代社會相悖。不過,《道德經》無論是在治國還是治人方面,都不愧為我們民族的瑰寶!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1
在省級機關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閑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隨著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后轉業,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圣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道德經》文字簡約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里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于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丑。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2
一、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老子的智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已成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論。那么,譯文的準確程度非常重要,過去許多版本的《道德經》,都不能完美體現其完整意義,而且人們發現存在誤判和曲解,這真是誤導了世界,蒙蔽了心靈。如此智慧的經典,人們沒有從內心深處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沒有真理準則的`動蕩之中。人們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來評說老子,說老子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中醫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不能與老子智慧同步的人還認為,老子是消極的、矛盾的、唯唯諾諾、低眉順眼的小老頭,這都是從字面上對老子的妄加猜測,不能與之同頻的人,不能徹知老子內在的偉大。其實,圣人的語言是一體全觀的,真理是沒有漏洞的,真理是處處適用的。如果一定說老子是什么家的話,最確切的應是心之本能學家。因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葉。根之深厚,豈有不成就各種學家之理,世間各類學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養,才能保證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否則,各種“學家”最終只是一堆名詞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寫《道德經》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個人心性為出發點的,解決了個人的問題,就解決了社會的問題,每個人都自律,社會還會有問題嗎?繼而也就解決了世界的問題。當一個人內心平靜之時,是不會與人發生是非糾葛的,不會向外投射,就會呈現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證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并關閉分別比較指責之心,個人、家庭、社會、世界的矛盾紛爭就會迎刃而解,國際祥和之日就會到來。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3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啟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后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樂,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準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愿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眾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啟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后深受啟發、頗為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無為之美,美于無私之美,美于心靈之美。愿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為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4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進而總結出人應具備慈德、儉德和讓德的三大美德,更是為人修身處世的三項基本原則。
寬厚仁慈是領導干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寶”中最重要的,是世間一切美德的基礎。《孫子兵法》中:“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領導者仁慈所激發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說:“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倘若一個領導干部無視國家法律,為所欲為,即便能夠躲過一時,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老虎”、“蒼蠅”的結局就是現身說法。領導干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導的這種官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應具備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從政,對社會有回饋之心、責任之感,對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務意識,對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對下屬有仁愛之心、感激之念,做事從政能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就不會肆意妄為,繼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也是領導干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欲是領導干部的修身養廉之要。老子用 “儉”字作為治國、事天和養生的根本原則。治國者唯有堅守少私寡欲、勤儉治國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多少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政權興衰的歷史,無不驗證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又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想給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這就是“儉德”。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神安體健,也是對廉政自律者的回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通過外界制度的規范與約束就非常必要。當前,黨中央強力推進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和“四風”整治,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八項規定的意義深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謙虛和順是領導干部的立身處事之則。為什么老子崇尚謙柔之德?因為他明白“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過于自我膨脹的行為,都不會持久!老子的“謙下”,也被孔子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孔子帶子路游覽魯國宗廟,看到一個欹器,它中空時會傾斜,半滿時會端正,滿盈時又會傾覆。孔子借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滿而不傾覆的道理?”子路問:“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孔子答:“聰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蓋天下,要守之以謙讓;勇力蓋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節儉。這就是抑制自滿的方法。”孔子告誡人們,要想保持完滿,必須做到不自滿。若能做到謙、讓、愚、怯四點,近可獨善其身,遠能兼濟天下。
以來,隨著中央強力推進反腐敗,“大老虎”的一個個倒下,再次證明了老子“物壯則老”和孔子“滿盈傾覆”的道理。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有恃無恐的狂妄者必然沒有好下場,為政者唯以謙和、辭讓為處事原則,時時警鐘長鳴,警示自己時刻清醒頭腦,防止罪、禍、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
《道德經》中的“三寶”及許多精辟見解都閃耀出思想的光輝,豐富了當代反腐倡廉思想,對促進當代領導干部廉德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簡述讀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5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