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研究實驗心得體會(精選3篇)
化學研究實驗心得體會 篇1
雖然到了近代乃至現代,化學的飛速進步已經產生了各種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實驗方法仍然是化學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課程改革將科學探究作為突破口,科學探究不但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中學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它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學實驗的方法學習化學,既符合化學的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學習化學的認識特點,是化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獨立進行或合作開展化學實驗研究。通過化學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通過使用探究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基礎理論、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和訓練實驗技能,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目的。
一、對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化學實驗的認識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了高中化學課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體系。“知識與技能”即過去的“雙基”;“過程與方法”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人文關懷的體現。所以新的課程理念的核心是“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在知識、學法、人文等方面得到發展。”其中第5條特別強調:“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中化學課程由2個必修模塊和6個選修模塊組成,其中“化學實驗”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模塊有別于以往教材的處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xx年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化學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及由此產生的新課程標準,對照新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新課程在實驗教學方面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轉變:
1、從只注重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向培養實驗思維能力和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并重轉變,改變以往為“教”設計實驗變為“學”設計實驗,使實驗更好地配合學生的主動學習,打破以往教師壟斷實驗方案的設計向教師幫助、指導學生參與實驗方案的設計的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化學實驗的探究化[2]。改變化學實驗“照方抓藥”式的現狀的關鍵,是加強化學實驗的探究化設計,這對于更好發揮化學實驗的功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主動、全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必修1中“驗證鐵能否與水蒸氣反應”的探究實驗,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實驗必要的儀器和藥品,讓學生來設計實驗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個實驗方案,讓學生參考并嘗試利用該方案進行實驗,最后讓學生小結交流探究活動的收獲。這樣的實驗教學,在指導學生學習設計實驗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動手能力。
另外,新課標不再硬性劃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而是給教師創造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提供空間。教師通過實驗創設學習情景,為學生提供可觀察的化學現象和實驗操作,其活動指向是學生自主觀察、分析思考、交流討論、實驗研究,不是教師單純的表演或展示。從這一角度看,它和學生實驗一樣,都是學生的活動。在新課標中也提倡學生進行合作開展化學實驗研究實現從“單兵作戰”的自發研究向群眾性研究與組隊研究的“兩條腿走路”轉變。
2、從只應用近代實驗方法向適當應用現代實驗方法和儀器,重視中學實驗向現代化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化學實驗的現代化。
化學實驗的現代化科學手段的發明與使用,是和人類對物質的組成和結構的探索分不開的。鑒定物質的化學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測定物質的各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確定物質的結構需要結構分析。高中化學新課程在化學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實驗手段的現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學課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在高中化學新課程中引入了現代儀器分析的四大類儀器或方法(光譜類、色譜類、質譜類、電化學類)。例如:選修5中,“用質譜法測定相對分子質量”,“用紅外光譜、核磁共振氫譜等方法鑒定分子結構”;選修6中“用化學方法或紅外光譜法檢驗鹵代烷中的鹵素”實驗,“用中和滴定法或氣相色譜法測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實驗等。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些現代實驗分析儀器和方法的學習并不是要求學生都要掌握它們的具體的原理和應用技術,不同的實驗技術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區別的。有的只是屬于介紹性質,只要求學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達到拓展科學視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二、開展化學實驗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下,化學實驗教學有了更為突出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抓好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那么,在開展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加強思想認識,重視實驗教育功能的發揮
激發學習興趣、體驗科學探究、訓練可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學會團結協作是化學實驗的主要教育功能。對此教師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認識,同時要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發揮好這些化學實驗教育功能。
新課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里就已經明確了“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并強調了掌握好實驗方法的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利用好第一節《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科特點和化學學習方法的教育,這包括了實驗安全教育和實驗規范教育。實驗安全教育可以通過學生分組進行思考與交流再由學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實驗的操作應該規范,應該仔細檢查安全措施,確保實驗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利用小組合作做實驗可以兩人一組,有大致的分工,職責基本明確,緊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鹽的提純”實驗。學生完成實驗后要做好總結和相互評價,老師最后結合自己觀察的情況點評學生們的表現,表揚一些組或個人。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安全意識,又樹立了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二)、提高動手能力,關注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編寫時由于考慮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實驗多,學生實驗少,如果教師教學是按照“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例題→課堂訓練→課后鞏固練習”,其效果是學生會應試而沒有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教材,盡可能做到演示實驗學生化,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其學生操作流程是:根據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實驗原理→選實驗器材→動手實驗→記錄現象及數據→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化學研究實驗心得體會 篇2
隨著六月二十八日我們完成了水泥混凝土的強度試驗,這次關于水泥混凝土的一系列實驗部分我們已經完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內業整理部分了,處理實驗數據,完成實驗報告,在5天的實驗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大家都積極參與進來,真的學到了不少知識,同時也給我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回想一下,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耐心、不怕臟、不怕累不可少。
在這幾天的實驗過程中,對于實驗有時候真的很枯燥,需要我們的耐心還有細心;而有些時候,我們需我們發揚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該拿錘子敲集料的時候就要敲集料;該鏟石頭的時候就要鏟石頭;該人工拌合混凝土的時候,我們就得拿鐵鍬一遍又一遍的拌合混凝土…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怕臟不怕累,該怎么樣就怎么樣,既然我熱愛這個專業,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我就不怕吃苦,今后參加工作后環境會更苦,所以通過這次實驗我就開始鍛煉自己,鍛煉自己的意志,周末我們依然可以在實驗室中度過,中午可以不休息,在實驗室測水泥的凝結時間,這些我做到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蠻高興的。
第二:嚴謹細致不可丟。
實驗本身就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操作來得到某些結論,或觀察實驗現象,所以為了得到更準確的實驗結論,我們必須在實驗過程中,要求自己以嚴謹的態度去完成每一步操作,比如稱量是我們要細致的去調節,嚴格按照規范上的質量稱取所需要的試驗品,而不是只求個大概,在有量筒取水時,我們要看凹液面的最低處,而不是懶懶散散的隨便看一下;另外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有些實驗的操作比較多,步驟比較繁瑣,這時我們不能抱著求快的心理將有些步驟省略,或者縮短操作時間等等,不能想當然的,這些都會對實驗造成很大的誤差,那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了。比如在水泥的凝結時間的測定中我們就需要每半小時測一次,雖然在前幾個小時,都是一樣的,但是我還是要按照規范來測,免得造成誤差。
第三:總結思考不可無。
實驗的魅力在于經過我們自己的長時間操作,曲曲折折的過程最終我們得到了實驗結果那一刻的喜悅之情!當然試驗不能就此認為結束了,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總結思考。試驗完成后我們要想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為什么與理論結果會有出入?造成這些不同的原因在哪里?我們還可以與其他組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找出不同,然后分析不同的原因在哪里?只有這樣我們的實驗做得才有意義,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對著規范上的條文,按照上面所述,呆板的操作。比如在試驗后,我就分析了一下為什么我們的混凝土強度沒有其他組的強度高?水灰比的不同是一方面,還有就是在拌合過程中出現離析現象。
總之,在這5天的實驗過程中,真的學到了一些東西,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之前我們是在課堂上聽老師將,自己根本沒有什么體會,而通過這次試驗后,我感覺對水泥混凝土的實驗有了一個跟加深刻的認識,比如在課堂上只知道水灰比對流動性有影響,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對此加深了影響,這也許就是實驗的魅力吧!在以后的學習、實驗過程中我會發揚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以嚴謹的態度去面對它,過后自覺思考總結,使自己得到提高
化學研究實驗心得體會 篇3
1.通過現象發現問題,提出科學假設。
首先,指導學生選定小分子藥對小鼠肺癌LL/2細胞進行藥物處理,并設置對照實驗,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實驗規范化訓練,培養學生的細胞學無菌操作能力。隨后,帶教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細胞凋亡相關理論知識,調動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提出細胞出現凋亡的機制的科學假設。
2.設計相關實驗驗證科學假設。
帶教教師協同學生依據凋亡相關理論提出檢測方法,學生自行設計相關實驗驗證假設,并論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重難點問題,完善設計方案,并最終確定實驗的主要儀器(倒置熒光顯微鏡、凝膠電泳和成像系統)、流程和可能的結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學生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及實施的可行性。在給予必要的協作基礎上,給學生留有積極思考的空間,注重訓練學生的自主創新思維、綜合運用知識解釋現象的能力。
3.按照預定實驗設計方案驗證科學假設。
帶教教師協同學生依據預定實驗方案,對已經過小分子藥處理的LL/2細胞凋亡進行初步檢測。帶教教師采用引導和提示形式參與實驗過程,不過多干預學生的實驗流程和操作步驟,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中LL/2細胞DNA的`提取及瓊脂糖凝膠電泳是本實驗的重難點,為幫助學生熟悉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可以帶領學生觀看DNA提取和瓊脂糖凝膠電泳相關的教學視頻或幻燈片,強化學生對該部分實驗的操作規范化。
4.記錄實驗流程步驟,完成實驗,撰寫報告。
帶教教師從實驗設計開始就要求學生做好實驗記錄,待實驗完成獲得結果后,協作學生總結實驗結果,并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解釋,最后撰寫并提交報告。完整的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流程步驟、結果的呈現形式、分析與討論,旨在訓練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素養,同時體會整個實驗過程的科學合理性與可行性,使其意識到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總之,通過“科研早接觸計劃”進行的“小分子化學藥物誘導小鼠肺癌LL/2細胞凋亡檢測”這一探索式綜合設計性實驗,激發了醫學生通過現象探索機制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其分析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提高了醫學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同時對醫學生的科研素養的培養與提高意義很大,深受學生喜愛,達到醫學生科研早接觸計劃要求的探索式綜合設計性實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