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的感想(精選16篇)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
俗話說,文化是知識的來源,有了文化,才有知識。所以我們今天來到了顧村公園的文化博物館,參觀了各地的文化場館。
首先,我們先來到了大廳,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個搶眼的、藍色的小球,在管子里不停地上下跳動,真是神奇極了!我們又和導游來到了中國館,了解到中國古代嫁娶的全過程,如:一納彩、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等十二種程序。隨后,我們來到了中東館,看著滿漢全席的食物,如:嫩雞、清蒸蛤蜊肉丸湯、大麻餅、銀耳湯、糯米卷等五十多款所有大大小小的滿漢美食,因而命名為“滿漢全席”。再往前走,只見一幅滿是黃沙的畫面展現在我眼前,我這才反應過來,非洲館到了,我走進了電影院,講述的是:來到一個非洲城堡,開始了神奇之旅……最后,我們來到了歐洲館,知道了歐洲是個非常發達的地方,那里的`手表很出名,還知道當時貓王樂隊的盛行。
哦!短短的兩個小時,可讓我知道了許多國家的文化知識,這是很值得的。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2
今天,我參加了現代快報組織的參觀南京博物院的活動。
一大早,我就和幾個小伙伴來到了博物院門口。迫不及待的我,不時問媽媽:“媽媽,媽媽!活動什么時候才開始呀?”媽媽總是這樣回答:“快了,快了。”
終于,活動開始了,我們走進了博物院。講解員阿姨先給我們每個小記者發了一個語音機,它小小的,上面有幾個按鈕和一個特別的耳機。我一開始還把它當成了擴音器,對著它嘰里呱啦,說個不停,后來,我才知道那是語音機,戴在耳朵上,即使離得遠,也能聽見講解員的介紹。
講解員先領著我們來到了兔年特展館,這里的“馬”可真多呀!有石頭雕成的石刻馬;有陶制的戰馬;有絨布做成的似風火馬。在這些各式各樣的馬中,我最喜歡《八駿圖》。這八匹駿馬和真馬一樣大,它們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顯得十分高貴優雅。講解員告訴我們,《八駿圖》是西洋畫師艾啟蒙為乾隆皇帝的御藏寶馬畫的肖像圖,十分珍貴,因為今年是兔年,才全部掛出來展覽的。
看完了馬,講解員又帶著大家來到了歷史館。歷史館的寶物數不勝數,有的金光閃閃,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古樸精致。我最感興趣的是光著肚皮,大跳古代“肚皮舞”的唐代陶人;還有南博鎮院之寶之一的銅牛燈。這盞燈不僅外表精致,設計也很巧妙。聽講解員說,牛的`肚子里裝著水,燈燃燒時產生的煙和雜質可以溶解在水里,十分環保!
活動結束了,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南博。這次活動讓我看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藝,我們也要努力,也要給我們的后代留下一些讓他們贊嘆的寶物!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3
今天,我去了航空博物館。
我剛到那兒,就看見了一個一個又大又白的帳篷。我滿懷期待地走進第一個帳篷,我感覺我已經在太空中遨游了。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太空模型,有火星、衛星、航空服、航空飛機……還有真的.神舟飛船返回艙呢!
咦,怎么有那么多人向同一個方向跑呀?我也跟著大家跑,原來是一群機器人正在跳舞呀,那里已經有好多觀眾在參觀了。只見機器人排成人字隊型,隨著音樂彎腰、踢腿、前后翻,主持人還讓我們和它們一起跳舞、拍照呢!
然后,我們又來到了游戲廳,體驗了火箭發射。首先把火箭插到管子上,再用力踩瓶子,火箭就飛出去了。我的火箭飛得最高,都快碰到帳篷頂了!
最后,我又來到了拼裝廳,我拿出圖紙和,一步一步地拼了起來,很快就把機器人的眼睛、手腳、腦袋、身體都完成了,再把它們組裝起來,一個機器人就拼好了。
宇航員真偉大呀,將來我也要當宇航員!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4
博物館,是承載知識亡文化的地方,里面有文化的起源,我最喜歡的是恐龍博物館。
在我上初一時有幸的參觀了恐龍化石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建造非常宏偉輝煌,體型也非常巨大,當我進去的時候,看到的化石琳瑯滿目,有天上飛的翼龍,地上跑的梁龍,和體型無出巨大的霸王龍,當我再向里走時看到一些恐龍蛋,真的是好看,白色的.橢圓形狀,真的是好玩,再向里走,突然被后面的叫響聲驚嚇到了,轉臉一看,一頭仿真恐龍在我面前。我真的是害怕極了,然后繼續向里走去,看到了一句巨大的化石,身長大約有二十米,身高十米,一張無比巨大的嘴,和那緊密靠攏的牙齒,好像可以把一頭鯨魚也拖吞下去。當我看了他的名字時我被震驚了,它的名字叫滄龍,他的一口真的可以把鯨魚吃掉,還可以和霸王龍抗衡,對面還有最喜歡的大白鯊,原來遠古時期,大白鯊和現代時期大白鯊非常相近,似乎有一種脫不開的親緣關系。就在這時,我看到了一本書,書上記載這些恐龍有大有小,有的可愛,有的讓人懼怕,然后有一個念想在我的腦海中游蕩,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是因為火山噴發呢,還是因為行星撞地球呢?
在展廳里,有人在講解口龍是怎樣滅絕的,他說:“恐龍滅絕是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結果,因為科學家SM斯季紹夫發現了非純沙子正處于高壓的狀態,這種沙子被稱為斯石英。這種是普通沙子經過巨大的壓力才能形成,所以是巨大的物體用飛快的速度撞擊沙子才能形成,應是行星撞擊地球”。我才知道我的猜想是正確的。
從這次的參觀中,我收獲了許多知識和見解,懂得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我非常開心!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5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文化歷史寶庫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在此之前,我老爸給我看了有關碑林相關事件及其由來的視頻,我才得知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我從昨天晚上以及開始期盼今天的參觀活動,說老實話,我其實對碑林并不感興趣,期盼參觀活動其實是為了見到安老師、張老師、陳老師和我的同班同學們,平時上課時老師很嚴肅,下課時在學校又不能盡情的玩耍,今天終于有人組織了這個活動,這個人就是楊梓安的媽媽,他是多么偉大啊,讓我們有了這次課外活動的.機會,有了盡情玩耍的時間,我真心感謝他媽媽。
我一進博物館的門就開始管不住自己了,開始大聲喧嘩,和小朋友做游戲,和小朋友分享我的美食,這時爸爸走過來,讓我站在一個大石碑前,嚴肅地批評了我,并帶我去了每一個展室,我仿佛走到了石碑的森林,到處是石碑,還有石碑上漂亮的刻字,我想這一定是打印機打上去的,否則怎么那么整齊,爸爸告訴我這時刻字刀一個一個手工刻上去的,我感到很驚訝,在石頭上刻字我以前可從來沒有聽說過,而且還像打印的字體一樣,真是太神奇了,太佩服了,我被石刻大師的高超技術徹底折服了,走到第五展廳,我看到一個工作人員正在把一張紙貼到石碑上,爸爸告訴我這個叫“拓印”,相當于現在的“復印”,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首先拿出潮濕的宣紙,用嘴巴對著宣紙的一角吹口氣,宣紙就打開了,然后貼于需要“拓印”的碑上,用鬃毛刷子刷平整,再用“拓包”沾些墨汁不停地在紙上敲打,濃濃的墨香味使我陶醉,不一會兒,石碑上的字清晰地顯露出來,和石碑上的字體簡直一模一樣啊!真是大開眼界了。
爸爸說碑林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從九百多年前開始,一代代有識之士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們遺忘,他們耗盡心血集藏石碑,并竭盡全力保護它們不受戰火的摧殘,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我這才明白為什么這里是一座文化藝術寶庫,石碑上的漢字告訴我,古人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現代人在電腦出現以后,動手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寫一筆好字的人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以后要認真聽講、認真寫字,改掉我上課愛說話、愛做小動作不好的習慣,我要將中國文字的藝術傳承下去。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6
我的家鄉在江蘇徐州,它歷史悠久,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所以兩漢文化資源特別豐富。今天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參觀徐州博物館,領略兩漢文化的輝煌。
走進徐州博物館,館內設有“金戈鐵馬”、“漢室遺珍”、“天工漢玉”、“俑偶華彩”等展廳。“金戈鐵馬”展廳中陳列的主要是古代兵器,有刀、劍、戈、矛、弓箭等許多我未見過的兵器,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箭鏃。箭鏃是指箭的頭部,也稱箭頭,有骨質的'、銅質的、鐵質的,展出了許多種不同式樣的箭鏃,有的都已經銹跡斑斑了。
“天工漢玉”展廳中的金縷玉衣是徐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件玉衣用1576克金絲連接起來,整體設計精美,做工細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另一件鎮館之寶——玉卮,這次沒有見到,下次有機會要再來欣賞。
走出博物館,我想:這些精美的文物不僅是徐州的驕傲,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我為此感到深深地自豪。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7
這個暑假,我和第一小隊的所有伙伴一起去了陜西自然博物館,大家一起參觀了博物館,還在博物館里分享《身邊的科學》這本共讀書目,最后我們還一起去肯德基聚餐,特別開心。
之前媽媽領我去過上海自然博物館,里面其中“黃河古象”和“馬門溪恐龍”被稱作“鎮館之寶”,這個暑假參觀陜西博物館里面也有馬門溪龍,馬門溪龍的脖子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的能有12米),在展廳里就屬它個子最高,它的身子孩子一樓站著,它的脖子已經伸到三樓高的天花板上了。
有一個展廳,布置得像動物世界,里面好多種動物的標本,一兩步就能看見一種動物,媽媽讓我和大象合影,我還看見了一只大金雕,這里面還有大熊貓、秦嶺四寶的標本,真讓人眼花繚亂。
在一個陜西煤炭資源分布的地面,大家一起坐下開始故事分享會,每個人給大家分享一個《身邊的科學》里的故事,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日常的鉛筆是怎么做的。
活動雖然只有一上午的時間,但是我覺得真的很開心。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8
今天下午一點,我們學校三年級全體師生一起去參觀了位于吳淞的海軍博物館。
行了一刻鐘,我們到達了海軍博物館。我們看到了一排導彈和大炮,讓大家驚訝不已,很快解說員阿姨把我們領到第一個館古代航海歷史陳列館。一到展廳,許多同學就激動得一頭沖了進去。圍著這個又看那個。只見許多人圍住了一個陳列品,這是一個古代樓船的模型。我發現這船分好幾層,十分精致。接下來我們又去了貝殼館……
不知不覺下午的參觀結束了,通過這次短暫的參觀讓我們了解了很多有關軍事方面的.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9
今天下午,我和全體四年級的同學們一起參觀了民族藝博物館。了解了眾多國家的傳統習俗和民族文化。
我們先看到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有京劇、有劃龍舟、還有我們上海以前的傳統活動。我們看到了以前表演京劇的服飾,每一件都是那么的精美,那么的鮮艷。他向我們敘述了中國悠久的京劇文化,讓我們穿越到那個時代,深深的體會史無前例的'京劇……我們還去“劃”了一次龍舟,“參觀”了一次上海的弄堂。
我們還看到了非洲的野生動物,讓我想到姚明說過一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我還了解到非洲的舞蹈,它是那么的有節奏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非洲的氣息。我還去做了一次“奇幻之旅”,看到了神秘的中東那值得我們去探險沙漠、宮殿……我還來到了拉丁,看到了那一個個漂亮的舞會面具,以及她們的舞蹈——桑巴。
這次參觀民族藝博物館讓我豐富了課外知識,讓我感到那么的意猶未盡……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0
假期里,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到博物院參觀。
博物院是棟富有馬來風味的建筑物,古色古香,充滿民族色彩。院外四周古木參天,為博物院增添了幾許歷史的味道。老師為我們購票后,我們在管理員的帶領下進入博物院參觀。
博物院里所陳列的歷史文物數不勝數。里面展出的文物有馬來皇朝的出土文物、統治者的來往信件、署名油畫等等,令我們看得目不暇給,眼花繚亂。在管理員詳細的講解之下,我們對有關歷史文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在博物院里,我們也看見了一些在上地方研究課時所讀到的歷史文物。老師趁機向我們實物講課,讓我們加深對有關歷史的印象。畢竟,百聞不如一見。
參觀完畢后,我們才意猶未盡地踏上歸途。參觀博物院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1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我對于南京博物院從來都不陌生。可是真正深入接觸它、了解它,確是一直到大學一年級,參選南博志愿講解員才開始。而在這個大一的暑假,我有幸加入了文學院“博物金陵·愛在奉獻”南京博物院暑期志愿服務活動,再次以一名服務者的身份走進了南博。
到現在我依然清楚的記得,在大一上學期第一次作為志愿講解員進入南京博物院時的我,是抱著怎樣的一種既期待又忐忑、既自豪又緊張的復雜心情。看著館藏的或古樸大氣、或玲瓏妙絕的古代珍寶,沒人能不為我國古代輝煌的藝術成就以及繁榮文明贊嘆、驕傲。在瓷器館、漆器館為游客講解的過程中,我也遇到過不少問題,例如文物的信息記憶偏差、相關知識嚴重不足等等。但是無論是館內的工作人員還是觀眾們,都沒有特別嚴厲責備或是批評我,而是細心的糾正我的錯誤、熱情的鼓勵我繼續講下去。我想也是因為如此,我對南博的回憶始終夾雜著一股暖暖的親切。
轉眼間一年時間過去了,我在南博的志愿講解也已經逐漸駕輕就熟,也正是這一份對南博的熟悉和自信,讓我決心再次加入暑期的志愿服務。而鑒于我在學生會新聞中心工作的經驗,此次我主要負責的并不是志愿講解,而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新聞與宣傳任務。新聞任務聽起來似乎輕松,實則零碎而嚴謹,很多地方不能出一點差錯。在活動開始前,我們幾位負責此項的同學就開小會討論決定了活動橫幅和展板的制作細節,并初步敲定了整個活動中需要新聞、攝影配合的具體安排。
人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雖然活動中途對日程進行過調整,可幸運的是我們的計劃都還是大致上按部就班的順利實施了。從最初的“開幕儀式”,到實踐活動中期的“志愿講解大賽”、“關愛殘障人士——福利院講解之行”等子活動,再到最后的“閉幕儀式”,我們的整個活動策劃基本上得到了完美的真實展現。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也對我們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時在南博的官方網站上也發布了很多我們的活動照片和新聞稿件。
當然,萬事俱備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在這次的活動里同樣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開展過半的時候,由于資料轉接、上傳不及時,再加上我個人電腦出現問題,致使很大一部分活動圖片遺失(萬幸,在我們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南博的工作人員告知我們,他們那里尚有一份照片備份)。經歷此役的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早作準備、臨時不慌”、什么叫“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在后半程的活動中,大家也不由得更加謹慎小心、周全思量,可能這也是一種算是因禍得福吧。
其實屈指算算,這次南博的暑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并不算長,卻真的為以后留下了一段不錯的回憶和談資。自較得失,也覺饜足。我真心希望、并且堅信,下次還會有機會再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微笑著走進南京博物院、以及更多類似的、敞開的門。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2
假如你喜歡在都市中漫游,卻忽略了光顧博物館,你的損失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
假如你喜歡到書海中遨游,內心深處肯定有過很多感動和追憶,會與“魯迅”這個名字緊密相聯。
那么,不妨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到魯迅博物館尋覓先生的足跡,你收獲的將是意想不到的豐饒。
坐落在阜城門內的魯迅博物館,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傳統園林式庭院,綠草如茵,佳木蔥蘢。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佇立在風中,長長的圍巾似乎翩然起舞,觸動著你的思緒翻飛。他側目凝視著東南方——那是故鄉浙江紹興的方向。他的臉部線條呈現出一貫的硬朗,雙眉微蹙,好像直到今天也一刻沒有停止過思索。
今天,是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我和媽媽來到了魯迅博物館,參觀了魯迅先生的生平。走進展廳的一層,魯迅先生作品中的經典名句被鑲刻在墻壁上。《阿Q正傳》、《吶喊》、《狂人日記》……“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我還從未讀過先生的書,我似懂非懂地看著……展廳的二層按照先生生活的足跡一一做了介紹:南京、上海、日本、廈門、北京……我知道了先生的童年、知道了先生為什么“棄醫從文”、知道了先生用他犀利的筆對封建舊思想、舊傳統的抨擊。我也理解了為什么在他病逝后,靈柩上覆蓋著一面上海民眾敬獻的白色旗幟,沈鈞儒先生題寫“民族魂”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走出博物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和媽媽相約,有時間我們一定多去博物館看看,能夠增長我的知識,開闊我的視野,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3
無錫博物館,位于無錫城市客廳——太湖廣場,建筑面積有71000平方米是無錫市目前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整個建筑采用現代化全鋼架,結構厚重,具有吳地的水文化靈性,是無錫的標志性建筑。
走進無錫博物館,只見墻壁上有三臺液晶電視,六個音箱。電視里播放著一些航天軍事方面的畫面,并倡議“創想未來”。
拐了幾個彎兒,又乘了一層電梯,我們來到了收藏著徐悲鴻真跡的徐悲鴻紀念館分館。走進去,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在我的.面前。在這里,我還看到了徐悲鴻畫的一匹馬,這馬的神態細節都被徐悲鴻刻畫出來了。看著它,就像是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一匹馬向我奔來。緊挨著這幅畫的是一幅風景畫,這幅風景畫畫得是黃山,讓人一看,仿佛身臨其境,飄飄似仙。看了這些畫,我覺得畫畫不是簡單的事情,而徐悲鴻卻畫得這么像,我真佩服他。
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展廳,這里的事物又讓我大開眼界。這里有阿炳創作的樂曲,有泥人的模型,這里有古時候的一些習俗……無錫的歷史可真豐富啊!我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
出了這個館,我們看到了用泥做成的《惠山泥人》,這些小人可有趣了,有的在買甘蔗,有的在做面,有的在做雞蛋餅,有的在練習武功,還有的在劃船……真是名副其實的繁華的惠山廟會!在這里我還知道了無錫是著名的泥人之鄉,自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無數藝術大師傾其精力和心血,精心探索,使這一傳統民間工藝得到傳承和弘揚。看這些泥人造型渾厚,簡約干練,形神兼備,古今人物,無不生動有趣,尤其寓意吉祥喜慶的作品更為多姿多彩,雅俗共賞,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園地中的一朵奇葩。惠山泥人工藝在20xx年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我真為無錫感到自豪! 無錫博物館的珍藏可真豐富呀!這一次來,我又增長了不少見識。我以后一定要當一名考古學家,多多研究祖國燦爛的歷史與文化。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4
8月9日11點50分左右,“20xx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萬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車隊伴著一絲絲清風,緩緩駛入湖北博物館的大門。我們透過車窗,一眼望去,整個博物館盡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古樸,那一磚一瓦似乎述說著悠長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余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 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
浪漫詩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詩意的青花四愛圖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關注。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他所作《蘭亭集亭》被后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陶淵明愛菊,其詠菊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流傳。周敦頤愛蓮,其名篇《愛蓮說》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膾炙人口。林和靖愛梅鶴,他隱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青花四愛圖梅瓶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是罕見的元青花精品。不愧為湖北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則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壓手杯,以十二月份的當令花卉為題。分別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蓮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書寫詠贊詩句。講解員告訴我們,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將詩、畫、書法、篆刻多種藝術形式與瓷器工藝完美結合,可謂是清朝官窯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編鐘聲
在湖北省博物館里,吉利文化使者們有幸聽到了穿越千年的編鐘聲。在整個大廳里,都彌漫著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演員們身著古裝,編鐘演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有渲染上朝時莊嚴凝重的氛圍的《朝樂》;展現梅花迎風搖曳,高潔安詳的姿態的《梅花三弄》;表現高山流水的自然風光的《流水》。一曲《楚騷》更是將楚人長袖細腰三道彎的舞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敲擊所發出的自然的清脆的響聲,那碰撞所震動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廳特殊的結構下,形成的忽長忽短的回聲,是哪個現代技術也模仿不出來的,就算是錄音,也沒有這種震撼。演員們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陣陣驚嘆和熱烈掌聲。
曾侯乙編鐘。它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出土時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立即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梁木質,繪飾以漆,橫梁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并且互不干擾。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5
建川博物館坐落在成都大邑縣的安仁古鎮,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系列30余座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我們此次主要參觀了抗戰系列展館。
首先參觀的是中流砥柱館。這個展館主要是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斗爭情況。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場景,讓我們重溫了在那個日寇鐵蹄橫行,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共產黨如何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巨大困難,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用游擊戰、襲擾戰等形式在敵后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戰,給日偽軍造成重大殺傷,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講述國共聯合抗戰的正面戰場館,我了解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從最初的避戰到局部抗戰再到與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戰的歷史進程。在面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兩個政黨能夠聯起手來,用手中落后的武器與武裝到牙齒,極其兇殘的日軍進行了慘烈的八年抗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占領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狂妄企圖,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作出了重大犧牲。
戰爭是殘酷的,有人犧牲,也有人受傷被俘。在不屈戰俘館,我看到抗日勇士在不幸被日軍俘虜后受到的種種非人虐待,企圖摧毀他們的抵抗意志,讓他們成為日軍的鷹犬和走狗。但絕大部分中華兒女展現出了驚人的頑強意志,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斗爭,英勇不屈,令人十分敬佩。他們也是英雄。
飛虎隊,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也是中美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合作典范。在建川博物館的飛虎奇兵館,我了解到了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隊駕駛戰機保衛中國領空,保護中國人民免遭日軍轟炸所取得的驕人戰績。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美國志愿航空隊及一切外國友人為中國抗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他們永遠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在參觀川軍抗戰館后,感到非常震撼和自豪。四川當時位于抗戰的大后方,卻有350多萬川軍出川抗戰,傷亡64萬多人,中國的抗日軍隊中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安縣農民王者成,贈給兒子一面死字旗,旗的正中寫著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旗上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這是何等的胸懷,這是何等的氣魄,這又是何其的悲壯!這死字旗,成為了百萬川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個縮影,他們的視死如歸,他們的前赴后繼讓我心潮澎湃,感嘆不已。
然而,更感動的還在后面。一個一個血紅的手印,靜靜地印在透明的玻璃幕墻上,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的故事。這是中國老兵手印廣場,這里收集了全國各地3810名抗日老兵的手印。在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正是這一雙雙大手拼死反抗,力挽狂瀾,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將日寇趕出了中國,換來了今天寧靜和富足的'生活。老兵不死,浩氣長存!
誠然,國家和民族都要與時俱進繼往開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友善包容,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在二戰結束后我們沒有派兵進駐日本,主動放棄戰爭賠款,優待和遣返日本戰俘足以證明一切。但日本政府對歷史罪行的敷衍態度說明了我們絕不能對這個鄰國掉以輕心,他還在不斷修改安保法案尋求所謂交戰權,他還在不斷和美國勾結阻撓中國的和平崛起,甚至叫囂在釣魚島和中國掰一掰手腕。東海有惡鄰,枕戈以待旦。
建川博物館是一個值得去和應該去的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回顧和重溫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認真思考這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只有強大才能贏得尊重,才能換取和平,才能讓類似于法西斯日本這樣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抗日先烈永垂不朽,中華民族奮斗不息!
參觀博物館的感想 篇16
大家一定都知道上海博物館吧!那是一座高大、雄偉、世界聞名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之一。遠眺上海博物館,它是一個高約30米的巨型建筑;象征著“天圓地方”的巨型圓頂和方體建筑猶如一尊古代青銅器。
那地方是我一直向往的,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終于來到了這兒。
走進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廳十分寬敞,分別有服務臺、語音導游、自動扶梯等。登上樓梯,我們便來到了中國古代陶瓷館。古代陶瓷館里既有春秋時期的原始青瓷,也有唐代的越窯;既有宋、金遼時代的`彩瓷,又有元、明、清三代的景德鎮窯。最引我注意的是要數“景德鎮窯粉彩人物圖筆筒”了!這件筆筒制作于清雍正時期,高約10厘米,口徑及底約為20厘米。器外粉彩畫面分兩組,正面客廳中,李白與眾兄弟圍席地而坐,有的舉杯暢飲,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持杯思索。神態生動,姿勢各異。另外一組為園內觀賞圖,有幾個人俯伏在石案旁,聚精會神地觀賞著字畫。
走出陶瓷館我們就來到中國歷代印章館。印章館內有許許多多的璽印。上自西周,下迄清末,其中最為精致的就是清代的“八仙上壽、壽山神印“了,簡直就是栩栩如生。
我們還去了“中國明清家具館”、“中國歷代錢幣館”……
今天我的收獲很大。因為我學習到了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可謂是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