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課程講座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勞動課程講座的心得體會 篇1
這次勞動教育活動,很榮幸我們會審1班被系里評選為先進班級。其實勞動教育這一形式對于現在的我們是很有必要的。也許在開始開展這一活動時我們不理解其意義而有一些抱怨,但是現在,我們深刻理解了勞動教育的意義并感謝學校開展這一活動。它不僅鍛煉了我們自主動手能力,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了保持潔凈的作風,更重要的是它加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強化了班級的班風班貌建設。對于這一點我們深有認識。
勞動教育成績的取得,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它是全體同學共同勞動的成果。我們班的清潔區情況較為復雜,不僅有圍繞二號教學樓一周的草坪,而且還有成功大道及二號樓前的路面,其中也包含后面的桐樹及周圍的欄桿、路標及名人像等需要擦洗的`物件。面對復雜的清潔區,我們班勞動教育小組的劃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分組上進行了多次調整,在吸收前次失敗教訓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劃分。現在我們班級分為7組。1組有5人負責室外勞動區域所有需要擦洗的物件,2組6人負責管理系大樓正門前路面、草坪及樹坑。3組7人負責管理系大樓北側苗圃,4組11人負責管理系大樓南側苗圃,5組5人負責管理系大樓東側苗圃,6組9人負責管理系大樓南側成功大道及人行道,7組7人負責主教室。這些名單的確立也是征求全體同學的意見,根據勞動組長全威楠學姐給我們的建議而制定的。當然,這些組的劃分及成員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會根據天氣及一些特殊事件的變化做出相應變化。在輔導員老師的關懷指導下,我們知道了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要有人情味,我們的勞動教育都盡量照顧到了每一位同學,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完成任務。
清潔區在打掃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離開,我們會按學號依次確定每天留下同學等待打分組的成員。也正因為這些留下同學的付出,才會有今天成績的取得。如果沒有他們的付出,今天會審1班不會站在這里。無論是否下雨,他們都會在大部分同學走后依然留守在那里。如果有樹葉被風吹落,他們會前去拾起。正因為他們的付出,因為勞動教育這一活動,大大提高了班級的凝聚力。
勞動教育作為一門課程,需要每一個同學的努力。是信念將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預備黨員發揮黨員先進性帶頭工作,面對惡劣的天氣也從不退縮。由于幾天的連綿陰雨,雨過天晴的一次勞動教育充滿了艱辛,她不顧樹葉堆的臟亂,一點點用手挖出樹葉,并且留到最后。而她卻沒有絲毫怨言。他就是我們班預備黨員李丹陽同學。正是黨員的光榮不斷指引她前進,時常幫助其他同學進行勞動。這些義務勞動讓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覺得無尚光榮。成功大道兩邊的楓樹在秋風中紛紛飄落下來,是他們不顧秋風凌烈,把勞動教育看成一種樂趣。他們的帶頭作用不斷激勵著會審1班的每一個人。
于娜同學作為勞動教育小組長,從開始勞動教育直至現在一直勤勤懇懇,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并認真檢查本組衛生。以身作則,堅持不懈地使負責區域保持整潔,并且其負責區域從來未出現問題。她帶領著她們組的組員每天最早開始,最晚離開。負責我們班級最重要的區域,是她帶領著她們組員的辛勤勞動,為我們班的勞動者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勞動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她自己不斷完善。 張營雪同學身為國旗班的一員,本來不需要參加勞動教育,但她在辛苦的訓練之余,仍主動幫助同學打掃衛生,是一種利于助人的表現。
勞動課程講座的心得體會 篇2
對于小學勞動課這一學科,很多人都不明白它的真正含義,它究竟是一門怎樣的課程?要教給學生什么?怎么教?勞動課與綜合實踐課又怎樣的關系?這些都是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所關心并長期探討的主要問題。帶著這些問題,今年三月中旬,自己有幸來到著名的xx區汝河路小學,在這里參加了xx區勞動課優質課的聽課活動,首先很感謝學校領導能給予自己這次寶貴的學習提高機會,安排了這么好的學習借鑒機會,另為評教師充分的準備,大膽的實踐嘗試,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探索方向。這次聽課活動對自己的觸動很多,作為一名支教的教師,在本次活動中受益也很多,現在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小學勞動課是:通過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和教育和實踐,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的技能,逐步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小學綜合實踐課作為一門以學生自主實踐探究為主的課程,側重于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訓練,采用多種方法,充分強調學生的活動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充分擴展視野,發展能力。這門課程要求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使課程內容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讓學生在課程中學會自主實踐和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課題的選擇從學生實際和興趣出發。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對于勞動課更是如此,如何真正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課題的選擇便顯得尤為重要。勞動課課題的選擇上要避免大而空洞,主題確定要小,教師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課題,這樣就使學生的目標感更強,而且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春暉小學老師的《泥塑》一課,就把同學們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泥的制作搬上了課堂,同學們積極性非常高,動手欲望強烈,整個課堂都彌漫著一種學習創作的氛圍;幸福路小學李娜的《剪染紙》,王小玲的《折餐巾花》;齊禮閆小學羅明軍的《橡筋動力模型賽車》;京廣路小學的林麗的《編織吉祥結》;隴海中路小學海三霞的《設計制作公益廣告牌》等。另外,課堂過程中可以采用主動參與、主體體驗、探究、調查等主要活動方式,使學生在諸如體驗自然、志愿服務、觀察、實驗、調查、手工制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
二、教師的指導貫穿每一個環節,作用不容忽視。
勞動課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恰恰相反的是,教師更應該成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領導者,而且還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實踐的過程。勞動課的過程一般包括:引題----實踐探究----經驗分享----成果發表等幾個階段,教師的指導任務貫穿學生活動的全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給學生各種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探究進度,給予鼓勵、啟發,推進學習的不斷深入。伴隨活動過程的展開,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如幸福路小學李娜老師執教的《剪染紙》一課,教師對于染紙的方法指導貫穿在學生的操作之中,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問題后立即得到解決之法,事半功倍,學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始終集中在課堂活動中。所以在活動中通過經驗分享,師生交流活動的體驗與感悟,反思活動過程,可以促使學生認識與情感的升華。這樣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扎扎實實的實踐活動過程,會讓學生終身受益。最后教師要多鼓勵學生,不管是能力強的還是弱的學生,只要他們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很多時候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首肯都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和鼓舞。
三、勞動活動重視過程的經歷,而非最終結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勞動活動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有利于實踐的環境,讓學生“說”與“做”統一,將學生想的付諸于實際行動,結合實際活動內容,放開手腳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社區),走向大自然,讓學生親歷活動過程,自己去調查、考察、訪談、收集整理資料,研究或寫研究報告。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學生都經歷了哪些過程,在活動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問題,他們又是如何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的;在實踐中獲得了何種體驗;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如何;在活動過程中是否被激發出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這次所聽的勞動課程,教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另外還有不少老師在課前布置學生在規定的表格中調查相應的內容,有了自己的親身實踐和親身感受,學生在課堂上自然有話可說,有事可論,所以只有關注的方向落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體現勞動課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課程。在遇到問題時,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探索和創新才是正確的方向,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或把教師的主管經驗強加給學生。
四、勞動課活動中要做到全員參與。
勞動課活動中培養的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無論能力高低,教師都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實踐的位置并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充分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讓每一個人都對研究活動有所貢獻,讓每一個學生分享和承擔研究活動的權利和義務,體驗獲得研究成果的快樂。勞動課實際在潛移默化中也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讓每一位學生盡自己所能的發揮自己所起的作用,從而形成一種合力以促成結果的完成,而不單單只讓幾個能力強的學生控制和把持著局面。在這次我所聽的七位老師的課中,每位老師都做到:每一位孩子都有至少一次的回答問題或參與活動的機會,有些甚至有三四次,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照顧和體貼,對于課堂的關注度也會更高。
在本次活動中,自己從這些優秀教師身上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也發現了自己在今后的課堂上應該努力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孩子的突發問題的處理能力;謹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我們教師是輔助者和指導者。勞動課超越書本,超越體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閉的課堂,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探索、開發適合自己班級的勞動課題,讓課程落在實處,從而真正體現勞動課課程的價值!
勞動課程講座的心得體會 篇3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說過“世界上沒有一種具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可以不經過辛勤勞動而能夠得到的。”然而,現在的獨生子女集“驕嬌”于一身,吃不得苦,大多數都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人約占30%,其余70%的中小學生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但是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缺乏勞動意識的孩子會養成凡事都依賴成人的習慣,而且,由于孩子沒有經過勞動的錘煉,以后走上社會也很難勝任工作。那么,如何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呢?我覺得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重視勞動教育,讓孩子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
從教多年我觀察到,從小不愛勞動的孩子自理能力一般都比較差,這與家庭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大多數家長因為孩子小,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便不讓孩子勞動;有些家長則怕孩子干得慢,干不好,不如自己干來得省事;還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與其讓孩子去勞動,還不如利用這些寶貴的時間去看看書、算算題。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要想讓孩子改掉這種壞習慣,就要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告訴孩子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要使孩子初步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世界”的道理。所謂“不勞動者不得食”,要讓他知道勞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一些勞動技能。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勞動需要一定的技能,只有掌握了勞動的技能,才能在勞動中做到游刃有余,不費力。對于學生來說,在學校最大的勞動就是打掃班級的衛生。記得那是我們班學生剛上學的時候,每次值日,就會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班級來爬上爬下替孩子打掃衛生。幾次下來,我覺得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沒有好處,不僅沒有讓孩子得到鍛煉,反而讓孩子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所以,我就決定和孩子們一起值日,手把手教他們掃地、洗抹布、擦桌子、拖地等。其實我們的孩子非常聰明,模仿能力強,一教就會。而且,他們也非常愿意和老師在一起勞動。沒過多久,沒有老師的指導,孩子們做的也非常好。由此可見不是孩子不愛勞動,只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做,當孩子一旦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時,他也會愛勞動的。
同樣,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父母成了孩子心中的第一偶像。因此,在培養孩子勞動習慣方面,家長也要成為孩子的表率。一方面,父母應表現出勇于承擔家務,熱愛勞動的精神,切忌流露出厭煩勞動的言行。比如吃晚飯時,作丈夫的可以對妻子說:“你燒飯夠辛苦的,飯后事情我就包了。”這樣就體現了長輩之間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的精神。在這種家庭氣圍的熏陶下,孩子會逐步地從父母身上學到為他人著想,熱愛勞動的好品質。另一方面,父母應該耐心地教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你自己想辦法吧!”或者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或者嚴厲地責怪孩子無能,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本事,從而產生厭倦的情緒。父母要注意示范,教會孩子勞動程序。孩子只有掌握了勞動的技能,他才會愿意去做。
三、要尊重孩子的勞動,并給予鼓勵。
人都有一種要獲得別人肯定和贊許的心理,尤其是孩子。在孩子勞動的過程中我們要多做具體的指導,尊重孩子的勞動果實。及時鼓勵孩子,并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這對他們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當我看見我的學生勞動時,我會表揚他們干得非常好,稱他們為“勞動小能手”或“勞動標兵”等,并號召別的同學向他們學習。孩子在勞動中受到表揚,得到尊重,從而也幫助孩子樹立了自信。
做家長的特別要注意,切忌在孩子喜歡做家務事時潑冷水,說一些使孩子掃興的話,當孩子正興致勃勃地洗襪子時,你卻大喊“別洗了,不但襪子沒洗干凈,衣服倒給弄臟了。”這樣會把孩子愿意干家務的積極性給打消了。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哪怕這個進步是非常微小的,我們也要鼓勵孩子,讓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比如當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后,可稱贊說:“哇,這碗誰洗的呀,這么干凈。孩子聽了,比獎給他一塊糖還要甜得多。”
四、讓孩子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獲得成功感。
一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參加勞動,會浪費時間,耽誤孩子的功課,不值得。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主要是沒有正確認識到勞動教育的意義,不知道勞動教育與智力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讓孩子參加勞動是從小培養他們勤勞的美德,高尚的情操,使他們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事實上,勞動在智力發展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學習是一種勞動,勞動也是一種學習。勞動中也包含著事物的規律性,在勞動中可以鍛煉孩子思維的條理性、靈活性,以及創造性。瓦特不是在燒開水的時候,發現蒸氣的巨大威力嗎?阿基米德不是在洗澡的時候,悟出浮力與比重的關系嗎?再說,孩子在勞動中養成勤奮、認真、刻苦的良好習慣,必然會遷移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在我們班里,每天中午都會有幾名女同學在上課之前去打掃班里的衛生。記得她們第一次勞動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下午我走進教室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她們有的掃地,有的擦桌子,每個人的小手都忙個不停,不一會就把教室收拾干凈了。雖說她們臉上流著汗水,但從她們露出的笑容中讓我感受到她們對自己的勞動非常滿意,她們覺得自己做得很成功。三年過去了,如今我班的孩子大多數都能自主勞動,養成了愛勞動的好習慣。
總之,美好的東西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獲得。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從小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小事作起,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