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精選3篇)
家校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 篇1
起初捧讀時,以為《溝通的藝術》是前一種書,讀完之后才發現,他應屬于后一種。
每個年輕人,在完成學業,踏入職場的最初那段日子里,應該都經歷了一段惶恐不安、戰戰兢兢的歲月,適應新的環境、學習工作的技能、學習職場游戲規則……那時整個人的狀態都會繃得有些緊,甚至走路都是輕聲細步,雙目低垂。
我想很多人都是這么過來的。
在人生的那個階段,多數人都會臨時抱佛腳地找來一些《職場秘籍》、《辦公室生存法則》、《商務溝通技巧》之類的書來讀,以此來求得一份心安和內心強大起來的捷徑。熬過那幾年之后,回過頭看,這些書里講的東西,除了最基本的常理之外,其它都是bullshit。
于是明白,有些東西是書上學不來的,只有經歷過焦慮苦痛的煎熬、血淚傷疤的洗禮,人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獲。
最初看到這本《溝通的藝術》是抱著不屑一讀的態度,并且它的書名用的不是技巧或是法則,而是藝術,可見裝腔作勢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翻了翻簡介,以及當當上的一些書評。發現說的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這本書上世紀70年代出版,如今英文都已經出到第12版了,一本行銷40年的'書應該不會是一本爛書。
縱觀全書,35萬字的厚重篇幅超過了絕大多數這一主題的快餐書。并且,結構如教科書般嚴謹細致,且條理分明,有理有據,從理論,到分析,再到實例,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關于溝通的知識譜系。全書分為除了第一章《溝通入門》(算是綜述和前言)之外,共分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間》三個部分。分別從情緒心理、語言傾聽、人際溝通等三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因素。
當然,看明白一個道理和真正懂得一個道理,永遠都不是一回事,僅就溝通和人際交往而言,技術層面的學習和改進其實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性格層面的障礙,你先天的性格,氣質、后天的經歷、視野,已經決定了你95%的行為方式。你能夠改善的可能只有剩下的5%左右。不是說,之前的95%改變不了,但是非常困難,需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總和自己作對的生活是很分裂的。
隨著成長,每個人終會同自己和解,試著以一種平常心,將所有的處世處事回歸到根本,立足于現實,立足于自身,選擇自己合適的表現形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
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讀這本書,還是會收獲一些知識,澄清一些認識。
第一,對“溝通”這個行為的認識。
溝通時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溝通則是滿足以上各層次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關于溝通我們經常忽視的幾個事實:
1、溝通可以是有意識也可以是無意識的行為。
2、溝通不可逆,不可復制(不能總用同種方法不同時間場合溝通,人時刻在改變著)。
3、溝通不是越多越好,溝通不僅限于字眼里。
4、溝通是相互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5、要有溝通動機,愿意主動去交流。
6、溝通不足容易產生問題,溝通過頭也會制造問題。
有時候過度溝通只會浪費時間,而且適得其反。
第二、提高溝通技巧的階段:
1、覺醒期:學習任何事物的出發點,比如,讀到這本書。
2、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與人溝通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些尷尬。
這就需要反復的練習,并且不斷總結,這階段要進行“自我袒露”,“知覺判斷”,“情緒控制”,“語言理解”,“傾聽”等等方面的嘗試,隨著多次嘗試,慢慢熟練,這些技巧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3、熟練期:克服了尷尬之后的持續練習階段,熟練的把握自己。
這個階段由大量的前期思考與計劃以及好的結果組成。
4、整合期:沒有特意思考一件事情,卻能表現得很好。
行為舉止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你行為資料庫的一部分。
第三,處理人際沖突的方法
所謂沖突,就是在至少兩個個體之間,感到不相容的目標、不足的資源和達成自己目標是來自另一個個體的阻撓。
必須承認,沖突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在職場中,更尤其是在機關這樣錯綜復雜的地方。如何處理沖突則凸顯出一個人的成熟程度。沖突的解決最終會造成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后果。
建設性的處理沖突技巧包括:
1、確認你的問題和未滿足的需要。
2、訂立約會。
3、描述你的問題和需求。
4、思考對方的觀點。
5、商議解決之道。
6、追蹤解決的后效。
家校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 篇2
在認真拜讀了卡耐基的書《溝通的藝術》之后,從中受到了很多的啟發與教育。結合自己工作和生活談點學習體會。
一、與人相處的原則
不要隨意的批評別人,要盡量去理解別人,設身處地去為別人去想想,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比起批評責怪更有益處。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你的努力要讓人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從精神上幫助一個人要比給別人物質要好上多少倍。比如:成長、幸福、成功的人際關系在于我們要真誠的學會贊美別人和捕捉他人觀點的能力;看一件事須兼顧對方的角度,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樣就不會擔心形成內耗,只會形成合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保持穩健快樂的習慣
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自我本色,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在身心中保持自我,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成為自己而無效的模仿他人。要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因為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凡事要分輕重緩急,形成穩健從容處事的方式,并掌握科學的合理的工作方法,才能完成好工作。同時,把工作做的更出色,更完美。
要學會放松自己,解除疲勞,不要對事情感到倦怠,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熱情,對待工作,尤其是工作跨度較長的工作,要有一個對工作充滿樂趣,并有長期奮斗、不知疲倦的態度,千萬不能有前緊后松,并逐步放松工作熱情和責任心的態度出現。
不要對自己認為不對的人進行議論,那樣傷害最大的往往是自己,要做到對事不對人,同樣不要指望任何人對你的善舉心存感激,因為付出是一種享受施與的快樂。每天要盡力帶給他人快樂,一個人要想得到快樂,就要時刻想著他人。
不要把別人的看法看的過重,對的接受,不正確的要心中有數就行了……不要以批評他人為榮,批評別人往往是一種自我滿足,做事情要盡力而為,在工作、生活中要撐起一把希望之傘,避開責難之雨,走下去,便會迎來一片藍天。
要學會反省自己,因為生活中最大的對手往往是自己。卡耐基的書是一貼工作和生活上自我清醒劑,學習他人的長處,即使不能全部做到,但其中確實能夠吸收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愿通過學習,能夠為自己的現實工作和生活帶來良好的指導作用。
家校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 篇3
從一篇文章中看到有人這樣說,一個教師在教學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知識,85%要靠他的溝通技巧。學生,尤其是小學生,首先是通過與教師的人際關系的感受來決定是否喜歡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是否愿意遵守這個教師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歡學習和參與這個教師所提供的各種活動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除了使用精練、準確、科學的教學語言之外,還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掌握溝通技巧,這樣往往能達到神奇的效果。于是我閱讀了唐思群、屠榮生老師編著的《師生溝通的藝術》
讀完這本書,首先我清醒地認識到實際生活中沒有真正所謂的“好教師”和“好學生”。所有人身上都有其存在的缺點,我們不能把教師的工作神話化,不能把學生對教育的接受*神話化。了解了做為新時代的教師形象和學生形象。知道了這一系列的師生溝通模式,不但可以用于課堂教學,同樣可以將它們應用于與單位同事的人際關系。平時與自己的子女的親子溝通等各個領域。
書中第二章《有效促進師生溝通的基本條件》中提到了一個“同理心”的問題,也就是作為教師要時時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去關心孩子。常聽老師們說:現在的孩子真不懂事,從來都不為你想想。每天惹是生非,制造麻煩。通過閱讀本書,我知道了,當孩子犯了錯誤,采用“我向信息”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明白,他給老師帶來的困擾。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導致這一錯誤的原因,在處理問題時讓孩子知道你是一心一意為他考慮;并且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心情去體會他們的心情。這樣我們才能與學生之間建立起真正的師生同理心,我們的溝通才會更有成效。
在這一章中另外還提到的一個重點,就是真誠,確實真誠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是人與人維持交往的必要條件,老師應該用誠摯的心去與孩子溝通,從而獲得孩子的信任感。書中提到了老師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發掘自己內心世界軟弱薄弱的一面,要有分寸地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書中第四章中講到的師生溝通中的口語藝術。這么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從來也沒有提前靜下心來想一想每一天都應該對學生說什么話,同樣的話怎樣說才更有效果,對于不同的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應不應該用同樣的語氣去批評?而在這一章中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幽默,委婉、含蓄、反語、模糊,沉默,表揚等口語策略。有時應巧用反語,適當使用“模糊”語言;該保持“沉默”時,要有意識保持沉默,因為默默無語也是一種口語技巧。特別是批評口語策略中講到的“六步進階法”和表揚口語策略中的的“九制秘方”。這些都是比較實用的。另外,我覺得現在的教師都患有一種“嘮叨病”,喜歡事無巨細,不分場合的指責學生,啰啰唆唆。還覺得自己對學生很負責任。如果我們能反省一下自己講話的數量、質量的“效率比”,掌握好運用他們的方法和技巧,并能熟練地運用。這會給我們以后的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