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璧歸趙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讀完璧歸趙心得體會范文 篇1
相信大家都聽過“完璧歸趙”這個成語,但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嗎?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寶王“和氏璧”。秦王得知,遍說用十五座城池換寶玉,趙王猶豫不定,藺相如自愿帶著寶玉去談判。到了秦宮,秦王讓大臣們一一觀賞,毫無交換之意。藺相如便設計拿回“和氏璧”,并對秦王說如要硬搶他便與“和氏璧”同歸于盡。秦王無奈,只好假裝交易,但被機智的藺相如識破了,藺相如又設計讓秦王齋戒五天才能獻寶,然后又偷偷差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秦王得知后,又不敢攻打趙國,只好放了藺相如。
文章邏輯清晰,論述很嚴密,辯駁有力,合情合理,十分具有說服力,讓人們真切而強烈地感受到藺相如的`勇敢機智,簡潔而樸實。
生活中,我們也需要膽識和智慧。當秦王欣賞寶玉卻不想交換城池時,藺相如靈機一動,說寶玉有個缺陷,要指給秦王看,多么隨機應變啊!秦王假裝交換城池時,藺相如又機智地說趙王為了送寶齋戒五天,讓秦王也要齋戒五天才能獻寶。從這些言語中,我們感受到藺相如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智勇雙全。要知道,帶著寶物去秦宮是十分危險的,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以身涉險,他是多么的愛國啊!文中有處說藺相如情愿自己和寶玉同歸于盡,此處看似毀玉實則是護玉更護國。最后秦王無奈放藺相如,也是折服于他的足智多謀,英勇愛國。
我們也要有智有勇,才能走在人生的陽光大道!
讀完璧歸趙心得體會范文 篇2
《蘇聯亡黨亡國20xx年祭:俄羅斯人在訴說》紀錄片運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傾聽并記錄了20xx年前那場劇變的親歷者、當事人和普通民眾對那場劇變及其后果的訴說全景式地展現了蘇共亡黨及蘇聯解體的全過程親歷者、當事人和普通民眾他們以各自的經歷講述20xx年前那場“世紀大悲劇”的前因后果、臺前和幕后并通過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論思考揭示了蘇共執政70多年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夜之間分崩離析、迅速垮臺的深刻歷史教訓。全片共分“蘇聯最后的日子 —— 世紀大悲劇引起的反思”、“把自己推向滅亡的政黨 —— 多黨制引發的惡果”、“被?休克?的國家 —— 經濟私有化帶來的衰敗”、“阿爾巴特街的迷墻 —— 指導思想多元化造成的混亂”等4集 。一個曾經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軍事上凌駕于美國之上的超級大國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一個擁有近20xx萬名的世界第一大黨,卻喪失了執政地位,亡黨亡國。蘇共倒臺蘇聯亡國原因種種肯定也不是一個兩個能夠說得完的下面綜合自我分析。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是黨興衰存亡的根本 蘇共在七十四年間經歷了五個領袖集團,對亡黨亡國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徹底否定黨的歷史和黨的領袖人物,這就使得他們自身在淪落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大叛徒的同時,導致了黨員理想信念的坍塌 和黨的形象的毀損,由此動搖了黨和國家的根基,產生災難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它讓我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警示教育它提醒著我們每個共產黨人要時刻以歷史為鑒永葆黨的純潔性要永遠牢記黨的宗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履行職責、開拓創新、永不叛黨。我感覺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要必須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通過學習我深刻領會到了黨員的先進和帶頭作用。政治上堅定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和靈魂所在。共產黨員必須刻苦學習科技知識不斷提高發展本領。 二、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決不能動搖 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應該從自身做起和現在做起。實踐一再證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在于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由于赫魯曉夫搞全民黨降低了黨員標準和黨組織的先進性,由于蘇共中央領導的混亂,由于主流媒體被“自由派”把持并進行錯誤導向,由于盲目地亂搞多黨制多元化等,當時蘇共黨內黨外信仰缺失,社會彌漫著過激的和茫然的情緒,黨員群眾對中央、社會成員對蘇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亂,蘇共消亡,聯邦解體。盡管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對外開放后西方思潮的進入、在改革進程中部分社會成員的地位和家庭財產比其他社會成員相對下降、國際共運處于低潮、過去黨的領導人也曾經犯過錯誤等等因素的影響,黨內黨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機。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要高舉旗幟,用科學的信仰、理論、目標來統一全黨思想,引導全社會的認識。蘇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蘇聯在大民主中解體了,社會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亂,無限制的民主顯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權力過分集中,個人崇拜在蘇共歷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也留下了瑕疵,給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以攻擊的口實,也給了領導者把全黨引向錯誤的可能。所以中國共產黨一定要維護好民主集中制。
三、堅決擁護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蘇聯亡黨亡國,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大逆流、大災難,人類歷史發展與人類進步事業遭遇重大的挫折。蘇聯亡黨亡國,首先給前蘇聯各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20xx年過去了,許多俄羅斯人談到蘇聯解體時無不痛心疾首。據統計,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世紀末,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了52%,而1941—1945年的衛國戰爭期間僅僅下降22%;同期工業生產減少了64.5%,農業生產減少了60.4%;盧布貶值,物價飛漲6000多倍。俄羅斯迄今為止有30%的公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從積貧積弱走向了繁榮富強,人民群眾生活蒸蒸日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舊中國變成了世界強國,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才能保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戈爾巴喬夫主張私有化和自由的市場經濟, 攻擊公有制為主體是“經濟壟斷”,認為改革“主要而又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取消公有制的“壟斷”地位,推行公有企業非國有化、私有化。他還以計劃經濟沒有效率為借口,主張完全放棄國家的宏觀調控。戈爾巴喬夫為了向國內外塑造所謂“公開”、“民主”的親民形象,一是推行無休止的“公開性”,致使蘇共高層內部矛盾公開化,加劇了蘇共內部的分歧;二是推行所謂的“民主”,致使指導思想多元化,各種非法組織、黨派林立,活動猖獗,且聽之任之,導致最后一發不可收拾。最后只能是內憂外疾,導致亡黨亡國。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實現了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我國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充分發揮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又保持了國家對經濟政策的宏觀調控能力;即注重了效率優先,又兼顧了公平。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圍繞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夯實了經濟社會發展根基。
讀完璧歸趙心得體會范文 篇3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于美國建國50年后,成長于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么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信息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凈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為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于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占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辟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為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為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斗,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于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環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涌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盡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么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么打動了我,對于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于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于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為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信息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么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后,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后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么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為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愿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為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為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為活著而活著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愿意,可以整頓身形鉆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