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增效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賦能增效心得體會范文 篇1
參加教育技術培訓后,通過學習、交流、互動活動,對網絡教師教育培訓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對網絡平臺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中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培訓學習已經不是個新生事物,不再是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利用網絡學習愈來愈呈現出其特有的優勢。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時間靈活,其教學資源亦日趨成熟,此次國家利用教師培訓平臺開展培訓就是一個嶄新的培訓模 式。
通過與各位教育同仁的學習與交流,結合自己的一些學習經驗,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作到是熟悉和了解培訓平臺的各個功能板塊,作到心中有數。同時要即使掌握和知曉培訓學習任務,做到有備而來。
其次是每天都要登錄平臺學習網絡課程,做到看讀互換。每學完一個單元,便及時填寫學習記錄,認真完成作業并按時提交,這也是回顧已學知識點的很好的途徑。登陸時要注意瀏覽查看是否有新的公告通知,掌握學習動態。
再者就是經常登錄學習論壇,瀏覽與所學課程有關的帖子,汲取所需,同時自己也要積極參與其中。
總之,網絡平臺的培訓學習與集中式的培訓學習最大的區別在于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國家已經為所有參加培訓的學員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只要按照下發的學習計劃要求,根據自己所需善加利用,必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此次參與培訓輔導工作,既是一次工作,也是一次學習。作為一名剛剛參加工作兩年的人民教師,我將充分的利用這次培訓,把培訓所得,學習所見加以總結,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賦能增效心得體會范文 篇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到《瑣記》,當我讀魯迅在朝花夕拾寫的每個章節、文字每每都會感覺到他對兒時的懷念與向往。而他本人聲稱,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但我認為他在這本書中所有回憶的事物,最不可不提的便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阿長。魯迅小時候是長媽媽一直領著他,在這期間長媽媽也教了他許多道理,比如:人死了,不能說死掉了;新年第一天醒來時,要說:“恭喜恭喜!”這樣才能一年到頭到順利。
而長媽媽有時也會讓小魯迅不開心,例如:夏天睡覺的時候,長媽媽總是睡成一個“大”字型,擠得小魯迅都不能翻身。當小魯迅跟他媽媽訴苦時,他媽媽也問過長媽媽,但她沒出聲。這之后,長媽媽一如既往地還是原來的睡相;一天晚上小魯迅醒來時,他發現長媽媽的一條胳膊還擱在他的脖子上。
而讓小魯迅感到最意外與驚喜的時候,莫過于那本小魯迅最想要的《山海經》了,當長媽媽告假以后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并且幫小魯迅買了那本《山海經》。據魯迅本人所說,這山海經是他最初得到的書,也是他最寶貴的書。
長媽媽在魯迅的生活中有著很大的影響,但人總有生死離別,長媽媽在魯迅18歲的時候,告別人世,然而魯迅在結尾處寫著: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以此來顯現出他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感激。
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而她所留下來的那種樸實,善良而又迷信、嘮叨的性格,成為那個時候的勞動婦女的經典形象。也同時讓我們去用心去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
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賦能增效心得體會范文 篇3
《萬歷十五年》是一部評價很高的書。暑假中讀后頗有感觸。下頭分幾個部分談一談。
一、先說說黃仁宇先生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以往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之后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我獨特的思考。
他在自序中提到他與明史的聯系,博士論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運。為了寫書、做論文,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讀完了《明實錄》133冊,再加上寫書的時間,一本不厚的書竟用了7年的時間!如此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為他的治學作風才有可能寫出如此精彩,有影響力的巨著。
二、談談這本書。明朝稅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萬歷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認為稅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而黃仁宇先生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民窮的根本在于律制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稅率低,受惠者并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征,自肥腰包。明朝采取極其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并不著眼于提倡輔助先進的經濟以增加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后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書中有如下論述:“萬歷二十年(1592),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聲稱它每年要向27個不一樣的機構繳款,總數則不出白銀一千兩。與其相似,全國布滿了這段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而提出的統計數字,經常為一紙具文,以致發生了上述稅率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后的農業經濟,不愿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由先進的漢唐變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書中可見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猶以為甚,乃是明朝衰落的癥結。書中所記述的萬歷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官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名裂或不得善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一切都是因為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及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原先僅有英文版,后應國內讀者要求,才有了中譯本。其英文版原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正是由于很多歷史學者忽略了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年份里發生的事情才未有所得,而作者卻以審慎的態度洞悉了這段時間內那些看似細枝末節卻能夠以小見大的變化,才能由此獨到的見解。
三、談一談引申出來的思考。就以中的海瑞為例。海瑞作為一個御史,盡他的職責,直言敢諫,甚至冒著殺頭的風險直指皇帝的過錯,實為清正。而他的作風不但皇帝看不慣,連朝中百官都人人對他的行事習慣有怨言,其中不乏許多忠良之士,原因何在?
海瑞的信條和個性固然令人尊敬,卻沒有一人按照他這個榜樣來辦事。原因就在于人們已經習慣了另一套為大眾所理解的形式方式。海瑞的行事方式乃是正道,而這正道上已是人跡罕至。
舉一例說明:當時朝廷上派遣欽差到各地巡查。名為巡查,實則撈油。每到一處必是明里或暗里的向地方官員要好處。而地方官員也正好趁此機會送錢打點,一則為自我官場升遷打基礎,二則能夠保住官位,在所轄之地橫征暴斂而不被處理,兩廂情愿,心照不宣,何樂而不為?而兩袖清風的海瑞可不管這一套,青菜豆腐招待上官,欽差幾次暗示卻反被海瑞參奏一本,引得人人自危,就怕自我的那點事兒也被揭發。
按理說海瑞的做法并無不妥且是極為正確,可在當時的規則之下必定是要引起驚濤駭浪的。何也?是時此種上下官員的交易方式已經不再是地下的受賄而似乎有正大光明的趨勢。系統之中的每個個體已經在此制度中找到了自我的平衡點,找到了晉升的途徑和維持生計的辦法,習慣成自然,只要人人都能夠得到自我想要的,灰色交易市場已經構成,為什么要改變呢?偏偏就在此時,海瑞半途殺出,非要攪個天翻地覆。一旦當前的系統被顛覆,每個個體都必須重新定位去適應新的規則和關系,此刻的既得利益到時候就不明白能否找回,誰愿意去改變呢?海瑞的行為就像一個印第安部落里闖入的歐洲人,無異于砸天下所有當官的飯碗。習慣了一套能夠讓他們獲益的規則的人們會在有人想顛覆它的時候奮起反抗的,習慣和利益是罪魁。海瑞正是所以被碰得頭破血流,15年賦閑在家,晚年凄慘。制度造成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