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通用20篇)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
原以為《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只適合小學生閱讀,翻了幾頁后,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縱覽全書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淵博,能看到中華文化的縮影,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他的閱讀對象不應只是中小學生,應該是所有的中華兒女。
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稱贊《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諾貝爾文學獎得者、作家赫爾曼.赫塞說:“我們現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書中。”是的,《老子》是經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轉》、《荀子》……也同樣值得我們去一一品味。《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把我們帶到千年前的古代盡情翱翔,在傳統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輕叩中華傳統的大門,我們應該做到“自知”、“自勝”、“自省”,自然的規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標,箭頭高時就壓低一些,箭頭低時就太高一些,老師稱它為“損有余而補不足”。里面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寫到:“水不斷地滴到石頭上,時間長了就可以把石頭滴穿”。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處。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2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著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意味著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3
讀了《中國傳統文化》這本書,我懂得了許多中國歷史,中國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川劇變臉”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變臉用于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里去溯一溯源頭。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臺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于茶館的小戲臺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后才改稱“川劇”。
啊!我愛中國!我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希望我以后多積累,多讀書。多了解中國故事!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4
xx年 2月5日,我有幸參加了xx市“十二五”第一批骨干教師培訓。并聆聽了由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書記、副館長馬曉雄老師關于《傳統文化與師德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佛更要金裝》的專題報告。深受啟發,受益匪淺。馬曉雄老師以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及深刻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很多指導、引領和啟發,使我進一步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
馬老師從當前傳統文化現象談起。并從以下切入點進行詳盡分析:
1.認識現代教育之特點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因此務必要實現從培養勞動者、建設者到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轉身;
2.鼓勵教師自由發展、自我提升,倡導依靠崗位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最大化;
3. 尊重、關愛教師而非強化約束和控制。
4.幫助教師享受職業樂趣而非增加職業和心理壓力。
5.幫助教師塑造“師道尊嚴”而非銷蝕和詆毀“師道尊嚴”。
6.幫助教師實現家庭文化的傳承和提升。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5
春節過后,轉眼便是元宵。元宵節那幾天,我們這里要舉行盛大的燈會。
你瞧,大街上掛滿了花燈,有“豬八戒照鏡子”燈,有“孫悟空摘仙桃”燈,有“龍飛鳳舞”燈……每一盞都是那么逼真,生動。
最有趣的是“孫悟空摘仙桃”燈。孫悟空左手握著金箍棒,右手探出去,摘到了那個水靈靈的仙桃。那仙桃,制作得最是逼真,白里透紅,栩栩如生,有些嘴饞的孩子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
“龍飛鳳舞”燈也很漂亮。一龍一鳳,龍頭對著鳳頭,眼珠子都是用彩燈做的,一閃一閃。龍身和鳳身一律金光閃閃,它們的尾巴甩動著,翩翩欲飛。看上去很恩愛的樣子。
“豬八戒照鏡子”燈更有趣。豬八戒肚子鼓鼓的,像個皮球,卻還那么愛臭美。站在鏡子前,左看看,又看看,搔首弄姿的樣子真好笑。
燈會上的燈,還有很多很多,每一盞都是活靈活現。我們邊走邊看,有時候還停下來猜猜燈謎,很好玩。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6
春節 這個富有中華民族氣息的節日,就在爆竹聲聲中拉開了帷幕。我眼中的春節是一個帶有希望充滿幸福的吉祥日子。
過年了,早上天一亮我就趕緊起床,穿上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看著爸爸給我買的各種鞭炮,心想快點到晚上,就可以放好看的鞭了。我幫爸爸貼上春聯,大人們忙著買年貨,做飯,我就一個勁地吃啊。
晚上,我們開始包餃子,我搟皮,大人們包,別看我小,搟的皮是又快又好,大人都表揚我,我說因為過年了,我又長了一歲,就應該懂事聽話,多干活,姥姥聽了我的話笑得嘴都合不上了。我們吃了餃子,到樓下放鞭,先放了一個三十萬響的大鞭,真是太響了,然后我又放了很多好看的煙花,有禮花、茶花香、小飛機、大扇子……我玩得真開心。放完了鞭,我還看了春節晚會。
過年真好,真熱鬧,我還盼著明年過年呢,小伙伴們你們過年也一定玩得開心吧!
美好的春節,快樂的春節,人人喜愛的春節,這就是我眼中的春節 !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7
傳統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詩、詞、曲、賦;到曲藝、國畫、琴棋;再到我國的剪紙藝術、糖畫藝術、燈謎、歇后語等等。而在這些源于生活的傳統文化之中,最吸引我的要數中國的茶文化了!尤其是杭州的龍井茶更為著名。
龍井茶有四絕:色綠、香郁、味甘、形美。茶葉泡進水里,顏色由深變淺,逐漸變成了翠綠。然后,就能聞到一陣陣濃郁的茶香味了!嘗一口,味道苦盡甘來。最后說說茶的樣子吧!茶葉有的性子急,一下子就沉到杯底;有的不急不躁,慢慢地沉下去;還有的十分固執,怎么也不沉下去……
龍井茶不但有著四絕,而且喝茶對身體也十分有益。因為茶中含有多種礦物質,能提神醒腦,讓人精神振奮,增強記憶力。還可以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就因為茶葉有這么多優點,所以中國人才愛喝茶,并逐漸形成了茶文化。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8
每年的春節晚會都是在除夕之夜舉辦,看春晚是我每年都期待的。我和好朋友玩了一下午,天黑回到家,吃了晚飯,哪里也不去,等著看。
八點整,中央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電視屏幕上出現了氣勢宏偉的大舞臺,舞臺上燈光閃爍,五顏六色,色彩絢麗,像把人們帶入到神奇的仙境一樣。接著,首先是幾位著名主持人閃亮登場,他(她)們合唱著歌曲,唱出了人們心中的快樂。他們的開場白過后,下面是演出不同的節目,有歌曲、戲曲、小品、相聲、雜技、魔術,都演得很精彩,我不時為他們的演出而鼓掌喝彩。在春晚的整個節目中,我最最喜歡的一個節目就是劉謙表演的魔術。他動作干凈利索,不漏破綻,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還是看不清如何變化的。他表演的太精彩了,太神奇了,我看得入迷了。我也很想學魔術,可我就沒有發現他是怎樣變得。
我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地快到十二點了,我的眼睛不聽使喚直打架,我不得不去睡覺了。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9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許多節日。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春節了。
春節也叫過年,它的來歷是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們居住的地方傷害人類,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由于“年”最怕紅顏色和鞭炮聲,因此每年年三十,每家每戶都在門上貼上紅紙,在院里放鞭炮,防止“年”溜到人們居住的地方傷害人類。
春節到了,年三十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哥哥、姑姑一起在爺爺家吃團圓飯,飯后我們拿了許多煙花和鞭炮去放,有竄天鼠、魚雷、二踢腳、黑旋風等。我們看到美麗的焰火從煙花里噴了出來,它們像一朵朵剛綻開的花朵,我和哥哥在一旁又蹦又跳開心極了,路邊的人看見了,都停下腳步,羨慕地看著我們。
新的一年又到了,我們又長大了一歲。我應該更懂事了,讓爸爸、媽媽少操點心,自己努力學習,爭取一天比一天更棒!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0
今天的《品德與社會》,我們班挑選了幾個同學來講中華傳統文化。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節的由來”。
“年”的甲骨文寫法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學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次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要象征著取得谷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小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谷子的樣子。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
我國還有許多傳統文化,如”臉譜“、”剪紙“、”風箏“、”糖葫蘆“、”太極圖“、”象棋“……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1
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是一段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王老師的講座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那便是“感恩”,老師的精彩演講深深地感染著我,使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對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人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感恩父母,這是做人之本,父母給了我生命和一個溫暖的家,把濃濃的愛延伸到整個家,要感恩組織和領導,這是立身之基。無論在什么崗位,擔任什么職務,都離不開組織和領導的教育培養。要有奉獻精神。樹立多干工作奉獻社會光榮的現象,始終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快樂工作,在奉獻中體現價值,實現自我。要不計得失。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把100元放在眼前,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當他把錢放下了,又能看到前面的路了。因此只有把利益看淡,你的路才會無比廣闊。
你要感激那些踩你一腳的人,沒有這些人你就不會成長。不會成功.“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背,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你要像大地那樣無限廣闊、包容,要像大地那樣忍辱、奉獻,變得心平氣和,消有除內心的障礙,做一個無私的人,做一個具有圣賢道德的人。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2
文化是被廣泛接受的藝術,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傳統文化,就是以往在中國這個范圍內被廣泛接受的情感載體。如果想要了解以往那些人的情感,就要先了解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名為“傳統”,除了表示它的歷史以外,還說明它被傳承了下來。現代人在有意無意間仍然或多或少受其影響。有些人想要一探究竟,就會去了解。字體如何演變?方言如何產生?成語有何典故?詩詞有何背景?楹聯有何內涵?窗花有何寓意?王羲之和顏真卿孰高孰低?顧愷之和吳道子孰強孰弱?春江水暖鴨先知,琵琶聲停欲語遲。會當凌絕頂,自掛東南枝。
有沒有意義呢?這種意義就像是我們受到宇宙規律的束縛而去了解宇宙學一樣。探知原本就是人生的意義之一。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3
古人說得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自古以來過中秋節,有誰不思念遠方的親人呢?我去年過中秋節的時候,因為外婆就要回老家了,所以那天我們全家都很悲痛,連說謊笑的都沒有。
今年過節,外婆留在那里,還為我們準備了不少美味佳肴:有紅寶石似的石榴;有紫得發黑的大葡萄;有紅中帶黃的水晶蘋果;有讓人垂涎欲滴的又蛋黃蓮蓉月餅;還有雞、鴨和汽水,真是吃喝玩樂全都有,我們興奮得幾乎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4
我們的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國傳統的文化—剪紙。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歡。禮花。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是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慶賀。
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出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子就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面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個小孩子在玩耍……
怎么樣,我們我國是不是有很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5
要說我國的傳統文化可勝不勝數,比如:我國書法,我國結,皮影,武術,剪紙……傳統文化中春節是我們我國最重要的節日。
據說,我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之夜它才爬上岸吐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次,“年”來到村子看到,家家戶戶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孩子在院子開心地燃放鞭炮,從這一瞬間“年”再也不敢來了。從此,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揚,門前掛滿了大紅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小朋友穿上新衣服,可熱鬧啦!到了晚上禮花滿天,家人聚到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6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杰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里擺放著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為“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為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后,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7
說起傳統節日,我就想到端午節,因為每年這一天,媽媽都要包粽子。包好的粽子,先要祭拜祖宗,然后才能自己吃。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去超市買了糯米,粽子葉、新鮮的豬肉,當然還有豆沙,因為我愛吃豆沙粽子。
材料買來后,媽媽就開始在廚房里忙了。粽子葉要先煮一段時間,洗干凈,瀝干后才能用。然后把糯米洗凈、肉剁碎,加上調料拌勻。
一切準備停當,就得包粽子了。媽媽是包粽子的老手,她會包四角粽,三角粽。在粽子葉里包上糯米,中間嵌上肉餡或者豆沙餡,然后用葉子裹緊,用線扎好,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粽子后,要用高壓鍋煮,大約要煮2個小時才行。漸漸的,屋子里就飄滿了香味。
粽子出鍋后,得先祭拜祖宗,然后才能自己吃。
據說端午節包粽子,跟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當年屈原跳進了汨羅江,人們為了他不至于被大魚吃了,所以在江里投進了粽子。漸漸的,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端午那幾天,家家戶戶廚房里都會飄出粽子的香味。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8
別的不說,春晚表演者的辛苦付出這一點我認為是毋庸置疑的。春晚圖的是喜慶,是吉祥,是全家圍坐在一起看節目的那份溫馨,那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春晚不單單是較量功夫與演技的舞臺,更多的,是一個傳播正能量和溫暖的媒介,從傳遞正能量,帶給大家溫暖的角度講,春晚做到了,并且做的很用心。
以前的人們沒有手機,也沒有那么多的娛樂手段,春晚對于那個時代的人們就是唯一也是最大的除夕舞臺了,隨著時代和科技的變遷進步,相比之下傳統春晚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改變和創新來滿足和適應觀眾的口味,想辦一個完美的春晚是一年難過一年。
但即便這樣春晚的劇組卻依舊頂著壓力在除夕夜晚為大家帶去歡笑,所以觀眾劇組都互相理解吧,有人愿意在30晚為我們帶來快樂就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吧,好嗎?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19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 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著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意味著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00字 篇20
在這星期天,我最喜歡的中秋節到了,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所以人們稱之為“中秋節”,中秋節一般有吃月餅,以及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因為是星期日,所以小舅舅請我們一家去吃團圓飯,飯后,我們一起看電視,晚會開始了,五大洲的朋友們表演的雜技看得我熱血沸騰。
期望在遠方的家人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