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課題研究心得體會(通用3篇)
繪本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
我參與這個課題研究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在這些日子里,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現總結如下: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家長和幼兒園都特別注重,因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幫助孩子培養好的閱讀習慣是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繪本作為一種獨特的兒童文學形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人們稱繪本為“兒童文化的呈現”,幼兒借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繪本生動趣味滿足了幼兒好奇的天性,為幼兒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通過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激發幼兒閱讀興趣,同時加強教師對幼兒繪本閱讀活動的引導組織,養成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申請園領導加大了園內的繪本投放量,與教師用心創設繪本閱讀環境,布置班級閱讀區,開展閱讀月活動,幫助家長樹立家庭閱讀觀念,全方位著手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其次在幼兒園語言閱讀活動中轉變教師教育觀念,一改往日的`單一“講故事”閱讀課模式,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體,讓閱讀成為閱讀課的“主人”,教師變單一的講述成為活動的創設者、引導者,教師引導幼兒去觸摸圖書、觀察圖畫、感受語言文學、理解故事、體會情感,鼓勵幼兒表達感受、抒發情感真正去閱讀圖書,感知文學,拓展生活經驗從而去確實去發展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他們明白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讓孩子從小喜歡書、愛看書是一件特別好的事,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或者家庭觀念等等原因,不知道怎么操作實施,為了使實踐研究順利實施,同時也是確實幫助家長樹立家庭閱讀教育觀念,我們通過家長會、微信平臺指導家長,比如建議家長通過關注繪本閱讀公眾號,讓孩子了解更多的繪本故事、繪本知識。推薦繪本書單,鼓勵家長購買繪本與孩子開展繪本閱讀,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園閱讀月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家長重視,幼兒參與性高,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幫助家長慢慢轉變家長教育觀念。
其次,根據《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語言領域指南目標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的教育建議。我建議班級提供幼兒隨時去放的紙、筆等材料,鼓勵幼兒講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感興趣的事情或故事畫下來并講給別人聽,以鍛煉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我也會經常把孩子們講過的、創編的、想象的事情用文字記錄下來,然后念給孩子們聽,從而使孩子們明白知道說的話也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從中體會文字的用途,感受寫作的雛形,在這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慢慢養成了好閱讀習慣,我也和孩子們一起不知不覺增加了閱讀量,感受到了成長的樂趣,知識的奧秘!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如何引導、培養幼兒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是我們要一直關注、研究的主題。在培養幼兒閱讀興趣和習慣上,我們應該認識到閱讀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是幼兒當下需要的,也是幼兒終生學習的重要起點。我希望自己在通過開展《幼兒園繪本閱讀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致力于為孩子創設多元閱讀的情景,建立多元閱讀的互動關系,選擇多元閱讀的材料,嘗試多元閱讀的途徑,培養孩子能堅持天天閱讀,終身閱讀,做一個知識豐富,氣質高雅,明白事理的人!
繪本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2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于“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將學生作為一個知識的容器,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從“書本”到“書本”,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現實聯系不緊密,沒有體現數學知識的背景和應用,沒有體現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缺乏應用意識,缺乏體驗性的學習。
這個學期我接手初三(15)班,我發現這個班的學生,而且成績好的學生上課就比較認真,而且圍繞老師的問題積極思考,甚至還能舉一反三。但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就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帶了耳朵在聽,不舉手也不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問的時候莫不關系,就像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而成績差的同學干脆就不聽課,懶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講笑話的時候才興奮一下,過后就又是老樣子。
于是我改變教學方法,從“拓展知識”轉向“回歸生活”,還給學生一個充滿靈氣的數學空間,還學生以生活,還學生以快樂,交給他們思維的方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氛圍,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樂園。
讓學習背景活起來!缎抡n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數學內容生活化”的原則,設計數學教學活動。
(1)從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教學要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數字、數學計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共鳴,從而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如果教師能在深刻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的前提出下,充分開發教材的潛在功能,結合實際用活例題、習題,給學生提供開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強的、參與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貼近生活的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擷數學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就會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學生就會逐漸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也就達到了讓數學課堂“活”起來的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從生活事例中尋找數學“原型” 數學的許多概念、原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學生就會在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認識到把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轉變成數學問題來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更準確地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講授平移的內容時,我提供了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從報刊雜志、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等方面尋找素材,也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取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樣的素材能引導學生更多地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探索,理解數學概念的實際意義,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更好地認識現實世界。
(3)讓學生在體驗中活躍思維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只有要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這就是說,從學生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數學知識。如在講授幾何中旋轉的性質時,我既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又讓學生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體現了“動中有學”、“玩中有學”的思想。
(4)讓學生在實踐中激活思維 從實際出發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精心設計課堂的每一環節、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抓住初二學生的特點,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道怎么樣?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邊的數學事實,引導學生去發現、掌握生活中的數學,這樣長期潛移默化地訓練,培養了學生對現實生活中規律的關注和發現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對話構建師生關系 美國課程專家多爾說得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平等者中的首席”。這就是說,一方面教師與學生在人格和權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師又肩負著把學生培養成材的重任。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的主宰,學生是知識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師控制和操縱學生的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單向的,無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的發展,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在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的有機結合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告訴學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學們的朋友,我愿意幫助你們解決學習上的、生活中的任何問題和困難”。教師和學生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通過這一個學期的努力,現在15班的學生明顯的對數學有很大的興趣,從被逼學習到自覺學習,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將繼續改進我的教學方法,爭取讓更多的學生愛上數學。
繪本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3
有幸又一次的碰到了徐憲斌老師,我記得第一次是我校要做一個規劃課題。阮校長請徐憲斌老師給我們說說怎么做課題,由于他很忙后來的課題也無疾而終。這次徐憲斌給我們上了一堂洗腦課,課堂的改革不是一天二天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但是要真正實施課堂改革必須要從教師本身做起,要教師主動做,必須給教師洗腦。洗腦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給教師技術上的支持,沒有技術上的支持,教師很容易失去他的信心、動力。第三步就是得到同伴的支持,一門學科不是個人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做是相當累的事情,因此也就聽了很多:我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團隊合作精神是現代社會不可缺乏的。第四步就是這樣做可以在中考或者某一方面能得到體現,如果得不到體現沒人愿意做,你說“他以后的人生是你的幫助,中考或者初中畢業一塌糊涂!闭l來信你。
參加名優教師后備班活動,聽了很多的教研員或特級教師的講座,講的時候給人一種沖動,過后所謂的動力不知道去那兒了,由許多事情困擾呢還是自己沒有決心去做?觸礁擱淺了?還是處于摸索階段?自己也很混沌,想做不?想!有時間不?擠出來還是有的!如何做?有點知道!效果如何?不敢肯定!問題是:沒有團隊、不可預期的結果。
隨著教育的國際化、信息化,多媒體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就顯得非常必然。而且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大力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隨著網絡技術的運用,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綜合化。
一、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自主性:
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由于沒有多媒體的加入,很多知識要靠老師的一張嘴重復多次的講解,學生聽的很被動,學得也很被動,根本談不上自主性,而有了多媒體的加入,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獨立,呈現出了一個自主課堂。例如:在上《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我一開始非常生硬地向學生介紹宇航員在太空中遨游是,雖然我覺得很有趣,可學生卻是一臉的茫然,于是我想到了多媒體,當同學們看到宇航員在太空中走路、吃飯、睡覺這些有趣的畫面后,他們笑了,我也笑了。因為學生們已經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了。隨后,同學們主動討論了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還提出了“飛機、小鳥為什么會飛呢”等許多問題,整個課堂非;钴S。
二、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課堂要求向學生經驗開放,向社會開放,教學場所向教室外、學校外開放。這就更離不開多媒體的運用。記得在上《少年閏土》這一課時,由于偏遠農村的孩子對海邊生活比較陌生。于是上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大海、海邊的一些貝殼。學生雖然坐在課堂,可他們了解了教室、學校以外的東西和知識,使語文課堂不再是封閉式的了。
三: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情境性:
讓多媒體的畫面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直觀性的畫面和富有樂感的音樂結合起來,產生一種情境化的教學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會被這種情境所感染。例如:在上《金色的腳印》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主人翁和狼關系變得友好后的開心,我分別配合畫面用了兩段音樂。在配樂朗讀它們之間友誼慢慢變好的內容時,同學們被優美的音樂感動了,當讀到他們和好的時候,同學們又被歡快的音樂所感染,而變的十分開心。音樂所創設的情境魅力是無窮的。
總之,多媒體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