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管理實訓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
營銷管理實訓的心得體會 篇1
一個人成長不在于他學到了多少,而在于在他經歷的事情過后體會多少。只有悟道的知識才是真正的屬于自己的知識。營銷實訓已經過去,我通過實訓學到什么?又感悟到什么呢?
一、團隊重要性。
我們的實訓是分為12個小組,其中6個小組為一個市場。在這個虛擬的市場展開內部競爭。說實話,從得知我和那幾個人分為一個小組我的心就涼了。我和一個性格很古怪,讓男生都“聞名色變”的一個女生分為一組。我知道,對別人有偏見,有看法,那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既來之、則安之。即使有很大的不滿意也要把這次實訓做下去。第一期的是我們集體討論后做的,效果還可以,第二、第三季度由于經營理念的分歧,為了維護班級內部團結。怕她耍小脾氣只好給她做。這樣前后理念的不延續。自然的我們的公司發展的不好。以后我也逐漸失去了信心。就這樣,看似很平和,很團結的一個團隊,做出的實訓成績當然不會讓我們自己滿意了。成績不好也是在意料之中了。這次實訓下來,具我觀察,那些小組做的非常棒的內部都是很團結,即使他們有分歧,但他們能夠包容和理解。那些和我們一樣成績不好的團隊,都是因為小坐內部至少有兩人的思想看法不一樣,就算有的做出來了,那也是另外一人妥協的結果。
二、企業家精神,企業家職責。
一個企業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這個企業的發展和方向。我們這次實訓的失敗很大的原因在于我。我們沒能很好的把握市場機遇,沒能很好的預測到市場的發展方向。起步時就偏離了航道,基礎沒有打好,一步慢,步步慢。公司的業績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被對手拉開了很大的距離。在公司處于困境的時刻我們沒能放手一搏,沒能作出很大的改革,眼睜睜的看著公司走向衰落。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做的時候搖擺不定,做決策不堅決果斷,沒能有很大魄力破釜沉舟。實訓前還沒體會到企業家的艱辛和壓力。通過這次模擬實訓,雖然模擬,也讓我感受到企業家的不易和市場需要的是能干高素質的企業家。市場經濟就是那么殘酷,弱肉強食。
三、企業的組織文化管理
在實訓結束的時候有一個“公司老總”為了安慰另兩個組員說:這次的責任在我,因為我沒采納你們好的建議。我對他說:我們這次沒做好和你完全不一樣,因為我采納了全部的建議。我這次做實訓完全是感性在做,很少有理性。她們兩人的意見我都用了,很少堅持自己的觀點。有人問我,那你怎么沒有主見呀,是的,我想如果實訓得罪了那個同學,以后怎么辦,不能因為幾天的實訓就忘了還有以后的一年呢。公司發展到后面我對內部的已經失去信心。我感覺有些方面已經不是我能夠控制的。所以我們聘請了另一個老總來幫我們開拓市場,這就是所謂的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吧!
這次實訓唯一讓我欣慰的就是我的演講能力提高了,以前我總是說話“斷電”,不知道下一句接什么話。這次上去說自己體會的時候我看見原本很吵鬧的教室一下子變安靜了,從他們的目光當中我看出了他們都在認真的聽我演講。
說了這么多,不是我在抱怨我們的小組內部問題,我從來沒這么想過。只是反思我們實訓的過程,哪些是我收獲的,哪些是我們的問題。市場是殘酷的,教訓是慘痛的。這次失敗不是一個壞事,畢竟這是個模擬操作。再說有時候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讓人收獲的更多,失敗了我們還能找到原因,成功了可能拷貝這次經驗,也許這些寶貴的經驗就會在下一次水土不服走向失敗呢!
營銷管理實訓的心得體會 篇2
在公司領導的正確指揮、各部門的積極協助配合下,倉庫的各項工作始終圍繞著庫存貨物安全、庫存數據準確、作業標準規范化、運營配送高效率、熱情服務高質量的目標開展工作。首先建立建全了各崗位工作職責,規范了各項業務流轉程序;結合公司經營實踐,完善了票據管理和財務庫存數據的執行標準;與此同時,還對庫區建設進行了改造:倉庫照明電路改造后為公司降低了能源消耗,節約了成本;倉庫設備也進行了改造,從而消除了設備運行過程中貨物吊籃滑輪跑偏,鋼絲繩磨架的安全隱患;庫區消防系統的建設完成和消防設施的配套落實,為庫區防火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對庫區暖氣、環衛系統的改造,進一步改善了公司辦公環境;倉庫分區、貨物分類、管家婆的使用及臺帳、標識建設的完成,標志著倉儲管理標準化,科學化進程的全面啟動。特別是倉庫現場管理的5s標準的實施,徹底杜絕了過去那種不用的雜物,包裝材料、使用工具及廢損包裝物隨處可見,雜亂無章的現象。對貨物堆碼,分揀拆包無標準,造成的二次包裝物的損耗,也隨著整頓、整理、清潔、清掃,素質的學習開展成為歷史。貨物的收、發、存管理工作,伴隨著崗位責任制的貫徹落實,得到了全面提升。對倉庫歷史遺留的呆滯貨物,殘次品,報廢貨物、返廠貨物進行了徹底清理,并建立了相應的殘次品庫,為今后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如今日常管理中的所收、發貨物(含退貨入庫)數據準確率為98%以上。針對前期貨物出庫配送效率不高的情況,對作業流程每個環節、崗位進行了認真的跟蹤調查,結合實際情況,出臺了各崗位詳細的績效考核標準,并嚴格加以檢查、實施。抓落實的結果就是;進出貨物裝卸車及時,基本無壓車現象,作業開始時間都能在核定的15分鐘以內實施;進出貨物嚴格遵循先進先出原則,進行辦理出庫發貨,并按輕重緩急分揀貨物,時間消耗都在45分鐘以內;加強配送車輛管理的同時,還對各配送車輛的油料消耗進行了核算,制定出了單車油料考核標準加以實施。倉庫貨物碼放整齊、橫豎成行,并按分類、規格型號擺放,編號與貨位基本保持一致;過去那種打號筆、膠帶、噴漆、包裝箱、袋等亂放現象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各項作業完畢,能及時清理工具、包裝物。工完料盡場地清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并貫穿于整個倉儲管理作業過程。在嚴格遵循公司的相關制度及作業流程的同時,積極配合采購部完成貨物進庫驗收工作,及時處理貨物及包裝破損問題;積極配合財務部對庫存數據進行修整,保證了庫存貨物原始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積極配合銷售和門市,在規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貨物出庫的分揀、復檢、包裝、配送作業任務,服務滿意基本無投訴;特別是在貨物裝卸量大,缺少裝卸工,人員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全體員工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在其他部門、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圓滿完成了裝卸任務,其中11月份完成裝卸11200件,創下了月歷史記錄。倉庫在完成本部門任務的同時,還擔負著公司后勤服務、環境衛生等諸多事務性工作,給公司整體運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樹立了公司是我家的良好形象。
1、工作的進步、素質的提高、能力的發揮、所有成績的獲得,都取決于態度的轉變。針對倉庫員工知識結構低、缺乏倉儲管理專業技能等情況,充分利用公司抓管理,促發展的契機,結合公司運營的實際,組織員工認真學習專業知識、職業技能,通過面向行動的學習,進行道德、素質、技能等培訓。一分耕耘,十分收獲,從被動工作、推委扯皮、缺乏活力到積極主動、精誠團結、熱情奉獻,倉庫的精神面貌,工作態度都產生了質的飛躍。質變必將代來量變,余愛平同志的勤勞好學,薛興發同志的認真負責,白敬宇同志的任勞任怨,王志平同志的敬崗標準、成本觀念、時間管理及自我管理等)的認知度。
2、傳統習慣與科學管理間的觀念差異,造成制度、流程的執行力低下問題:倉庫管理中出現的部分問題都是因在制度執行中未按規范及標準操作,用傳統習慣方法取代科學計劃而發生的。如,票據的流程管理,安全庫存的合理性,采購進貨的審批,調貨價格的審查,盲目購進造成的庫存積壓、庫容存量超標壓力等問題。
3、部門、崗位間協作接口部位的責任共性,引發的失誤和錯誤:如,進貨的驗收由采購部協助倉庫共同完成,對發生的數量、包裝規格錯誤;貨物出庫過程中倉庫管理員與點貨員串貨錯發產生的錯誤,相關責任難于具體化,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難度。
通過上述問題,可以看到未來倉庫管理工作的任務是艱巨的,許多工作有待于加強、落實。面對轉型時期的企業改革,還會出現新的矛盾和問題,如何解決當前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和錯誤,應對出現的新矛盾和問題,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課題。對當前出現的問題和錯誤,首先應當加強認識,培養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培養敬業精神,層層落實崗位職責;堅持三不放過原則,規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獎罰分明;繼續加強素質培訓和進行有效溝通,引導、幫助員工端正態度,施教于心,心系于業;繼續加強專業知識,產品知識,職業技能的學習培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工作失誤及問題的出現,提高服務質量。然而所有學習、工作的重點,都取決于行動的落實,如何培養創新的落實意識,如何打造高效落實的團隊,如何創建良好的執行文化,如何管理好時間促落實,如何為落實制定制度保障,并掌握有效落實的重要方法,這都要求我們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真正以實際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去實踐目標,實施計劃,最終達到設定的目標和標準。
營銷管理實訓的心得體會 篇3
文章表明,邁克爾·波特這一次探討的“戰略”還是“競爭戰略”。他對“競爭戰略”內容的注釋也值得商榷。競爭戰略是對競爭的整體性、長遠性、基本性謀劃。既然是這樣一種謀劃,就不能簡單地用“定位”、“取舍”和“配稱”這三個方面來概括,雖然這種概括比戰略=定位的傳統觀念要先進得多。企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需要進行的整體性、長遠性、基本性謀劃是復雜的、易變的、個性的,簡單地用上述三個方面來概括,容易使人們以偏概全、認識僵化和千篇一律。競爭戰略像軍事戰略一樣講究靈活機動,戰略無定式,其內容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被簡單地概括出來。即使認為概括一下對幫助人們系統地理解“競爭戰略”不無好處,也應該事先聲明這種概括只是相對的,而不能讓人們相信這就是答案,更不能自稱這是“完整的答案”。
有一個點需要指出:把“在競爭中做出取舍,其實質就是選擇不做哪些事情”視為“競爭戰略”的三項內容之一,存在著邏輯方面的毛病。因為“定位”本身就是在“取舍”,“定位”與“取舍”存在包涵關系,而存在包涵關系的兩個方面的內容是不能被并列的.。
還有一個點需要指出:把搞好“配稱”即搞好各項運營活動之間的“關聯”,或“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接的鏈”,視為“競爭戰略”的三項內容之一,也存在著邏輯方面的毛病。競爭戰略實施需要管理但本身不是管理。搞好“配稱”雖然依賴管理,但不宜把這些管理都囊括在“競爭戰略”之中。如果這么囊括的話,恐怕“競爭戰略”的內涵就過大了。邁克爾·波特在文章開始,就特別強調了企業的“運營”與“戰略”的區別,在這里卻又把“管理”與“戰略”混淆了,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