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艾滋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醫生艾滋講座心得體會 篇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12月1日是第24個世界艾滋病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今天當我在這里講“行動起來遠離艾滋”談“相互關愛共享生命”宣傳“預防艾滋病你我同參與”時也許有人會問這里是青青校園是遠離塵囂的象牙塔談艾滋病不是杞人憂天嗎或許你認為只要不吸毒、不濫交就不會得艾滋病其實感染艾滋病的途徑林林總總艾滋病離我們并不遙遠。親人、同學、朋友、汽車上的臨座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感染了艾滋病他們就在我們身邊。艾滋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們無需談虎色變走近它正視它知道預防艾滋病的方法和知識做到遠離艾滋病并不難。艾滋病的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系統缺乏綜合癥”在英文里艾滋這個詞的字面意義就是“援助”的意思。也就是說艾滋病人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和援助。感染艾滋病有多種途徑比如不規范采血和供血漿母嬰傳播家庭內傳播與艾滋病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以及吸食毒品濫交等等。感染艾滋病初期只是一些常見的感冒癥狀而后病毒開始長達數年的潛伏期。一旦全面發作就會連帶一系列并發癥狀病人痛苦難當只能眼睜睜看著病魔吞噬自己的身體。現在世界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艾滋病帶來的災難是無法估計的艾滋病流行趨勢非常嚴峻給人類帶來的嚴重損失和危害是觸目驚心的。據介紹自1983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2800萬條生命被艾滋病魔奪走新感染病毒的人數仍在以每年400至500萬的數量增加其中一半是15—24歲的青少年。艾滋病已經成為聯合國確定的'當今三大國際公害之一。
預防艾滋病刻不容緩正如世界艾滋病日主題所說青少年是迎戰艾滋病的主力軍。我們是未來建設祖國的棟梁有義務做好艾滋病的預防宣傳工作。不僅要自己掌握艾滋病的預防知識還要在校園內社會上廣泛宣傳艾滋病的預防知識不僅幫助人們消除恐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還要帶動社會其它成員消除歧視關愛艾滋病患者。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紅絲帶志愿者使他們更深入的了解艾滋病知識、正視艾滋病問題、消除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關注艾滋病相關弱勢群體、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險性讓他們真正參與到防治、關愛艾滋病這個社會主題中來成為抗擊艾滋病蔓延的主力軍。
月14日聯合國秘書長在訪華時發表的3000字的演講稿中竟用了1800字談中國艾滋病的防治。秘書長指出“中國必須刻不容緩的防止艾滋病進一步大規模蔓延。中國正處于一個決定性時刻。”
青春是美好的就像那翩躚飛舞的蝴蝶只有保護好自己的翅膀才能飛的更遠讓生命充盈而美麗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我們要愛惜它呵護它。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一起向零艾滋邁進。
醫生艾滋講座心得體會 篇2
眼睛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假如我們的生活沒有了它,我不知道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的樣子。
現在科技十分的發達,如我們身邊常見的電視機,電腦,手機。它們是我們現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東西,走進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它給我們每個人帶來了很多的方便與便利,但是它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小學中看到戴眼鏡的同學,但是這種現象,在原來可并不多見。有可能是現在小孩子的壓力大,作業多,還有可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愛護自己的眼睛,還有可能是玩手機時間太長。
如果我們看手機,看電視的時間過長,應適當遠眺,應維持在幾分鐘之內。
在5月26日學校特地給我們請了眼科專家在釘釘直播上為我們講解,在這方面有關的知識。
我們寫字要做到“三個一”多做眼保健操,少看電視,少玩電腦,經常檢查視力,發現視力下降,要及時糾正。
雖然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是他卻買不到我們的健康,假如我們眼睛不好了,有再多的錢,那還有什么用呢?
我曾經也因為眼睛不好,去北京治了很長時間,但是因為我是弱視,很難恢復到現在,我都十分的后悔。后悔自己當時為什么沒有愛護眼睛,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呢?現在想了想,完全就是我咎由自取,自己所不注意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那么就要我自己去承擔,誰也幫不了你?做錯就要去改正,即使去改正了,但是結果卻可能不如人意,但我認了,因為我失敗,但是我改正了,我賭我自己,不要后悔。
從現在起,我們就好好愛護自己的眼睛,如果等到眼睛不好的時候,你再去后悔,也沒有什么用了。你要知道一句話叫做世上本來就沒有后悔藥!不過就是你找到一個勉強說的過去的理由罷了,只是你自作多情罷了。等到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晚了,從現在開始愛護自己的眼睛還不算太晚,每個人都只有一雙眼睛,假如你會給你呢?答案是,沒有人。
我們都要愛護好這一雙眼睛,愛護這一心靈的窗戶。
愛護好眼睛,才能去看世界,看我們向往的這個世界,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富有意義感!
醫生艾滋講座心得體會 篇3
不知不覺我已近快畢業了,翻開講座正的背面,我發現后面已經蓋面了印,稍微數一下,發現大學期間我最少也得聽了十五次講座,這讓我感到很驚訝,原來我聽過這么多次講座。現在回憶起來,這大學四年來的聽講座,我從中受益匪淺。
還記得第一次去聽講座場景,那是大一的第一學期,那時的我傻乎乎的,只是聽說聽講座可以加學分就去聽,但具體是聽什么講座我都不知道,只是為了學分頭暈腦脹的和同學一起聽講座。第一次聽講座的確實是很痛苦的,那時天氣熱,而且人又多,重頭到尾我都是站著聽完那次講座,那時的感覺真的不是那么好受。之后,由于種種原因,我隔了好一段時間沒有去聽講座。當我在次踏進208聽講座時,我發現其實有一些講座對我很有幫助,我確實能在聽講座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
現在,在學校里,獲得信息的來源有很多種,如上網,看書,參加活動,聽講座等。現在作為一名大學生,獲得一些信息的來源很大部分都來源網上,雖然能夠上網獲得很多的資料,但網上的東西其真偽還得有一定的閱歷才能辨別出來,而且,在網上看的東西多,忘記的也快。在大三大四,我覺得有時候去聽聽講座獲得一些信息的來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去聽講座也要有選擇性的,不要盲目的,為了學分去講座里呆著,那樣的話是毫無意義的,還不如留著時間去做自己覺得更有意義的事情!
每一次講座,都有可供我們借鑒的地方,當然并不是每個講師講的每一觀點都是對,最起碼有一些觀點我個人并不是很贊同。但畢竟每次講座都是經過講師的精心準備過,就算有和自己觀點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在這十五次聽講座的過程中,有一些講座的具體內容我自己都忘記的,但有一些卻留個我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聽過的王院長關于《我的美麗祖國在長春》的講座,聽完以后我確實是有很大的感觸。講座里面是說關于周游方面的,在此之前我沒有想過原來周游能給人帶來這么大的好處。在這之前,我只是接的游玩能給人放松,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但當我聽完講座之后我發現,其實游玩帶給人們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他能給人帶來靈感,確實是這樣的,有很多時候,有一些難題一直被困住了,久久不能得到解決,而且是越想覺得越煩越累,高的自己整天精神很差,但有時侯出去逛逛,來了靈感,一切難題都因迎面而解。旅游也是創新的動力,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創作靈感就是來源于旅游,想一下,古代很多有名的詩人,作家,如李白等,不是向來喜歡理由的嗎?
另外,旅游還能使人的心胸更加寬廣,在很多情況下,喜歡旅游的人心胸都是比較寬廣的,并不是因為其心胸寬廣才喜歡上旅游,而是在旅游的過程養成的一種氣質。愛旅游的人,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各式各樣的事接觸,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氣質,而這種氣人讓人覺得更樂意與其相處。我還聽過一個關于禮儀的講座,那次聽講座也是讓我受益匪淺,禮儀是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關系到個人的社會角色和形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太關心禮儀方面的知識,經常是只有在接見客人,會議等方面才會更加注重我們的禮儀方面的知識。其實,禮儀應該是一種行為習慣,不應該只是為了應對某種特殊的情況,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注意自己的行為,了解相關的禮儀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在他人的眼中,自己的形象也會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處理事情來會更順心,生活會更加舒服。那種臨時抱佛腳,為了應對某種特殊情況而“裝”出來的禮儀,往往會覺得很不日然。
另外,還有注意一點就是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地位,不同的社會角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禮儀習慣,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認清自己所處的社會角色,了解自己所在的社會角色有關的禮儀知識,當然其他方面的也要有所了解。當是在日常與他人相處的過程,要認清自己把握尺寸,言行舉止中都會表現出自己的氣質。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就應該當好教師的職責,表象出教師的氣質,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要知道,作為一名教師你不僅是學生知識的授課者,還是學生行為的影響者。你的行為舉止,會影響到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學生也可能會模范你的行為。此時,你的行為要是太幼稚,在班里很難樹立起威信,以后管理班級會比較麻煩。要是太過苛刻,學生又會對你產生厭惡。自己的言行也要符合自己的省份,不要經常說一些不搭邊的事情,不要老是幻想,做做白日夢也就算了,不要把夢想中的身份當成你生活中的身份,那樣有時會鬧出很多笑話來的。比如說你和你的領導說話,不要把自己當成是領導的上司,要注意說話的語氣,要不吃虧的總是自己。
在這大學的四年里,我很榮幸能得到這么多次聽講座的機會,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總之,在這十多次聽講座的過程中,我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