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1
再小些時候,我總是感受不到媽媽的愛,我覺得這一切都是那么天經(jīng)地義,這一切都是那么順理成章,我根本不需要感謝誰,因為我過得很好!直到,遇見了它——
《母親的心》是羅伯特·舒勤寫的,文章記敘了他16歲那年,因為母親寸步不離地守護他,甚至上課也不離開他,于是這種不分場合的呵護讓他無法忍受。于是有一天,他狠心地甩掉了母親。然而,母親卻在公路上找了他整整一天,最后因嚴重脫水住進了醫(yī)院!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母親已患癡呆癥兩年多了,而母親為了不忘記兒子,更怕兒子因此收到傷害,在日記里寫了許多關于他的點點滴滴來喚醒自己……
讀完這個感人的故事,看到這位不顧一切的母親,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的不顧一切,而我卻常常任性自私,我的心滿是愧疚!我一路反思,一路追尋,我用心搜索著愛的足跡。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2
《母親的心》這一篇文章是潑耐人尋味的,作者以巧妙語言把母親寫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深愛。
小作者以停電為起因?qū)懥俗髡咴跓艄獾恼找驴匆娏四赣H的身影,把母親想像成一個美麗的仙女,從中看出母親在孩子眼中是美麗而偉大的,其中小作者以大量的筆墨寫在我成長過程中母親是怎樣變化而變化。文章開頭第一段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寫出了一個童話般的景色,寫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那份對母親真摯的愛,同時寫出了她在學習中的壓力使,作者無法去和母親說出心里話,以及作者對童年的向往。
在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在這黃金的季節(jié)里,母親的收獲應該是一個長大的我。而我長大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報答母親,不讓母親感到秋的凄涼和蕭瑟。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把背景寫的很美,在夕陽西下時和母親散步的情景,表現(xiàn)出作者和母親之間的那份親情。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3
我愛好閱讀文學作品,不久前我在一位朋友的家里看到一本新出版的《母親的心》,精美的封面和金色的書名立刻吸引了我,于是,我不管那位朋友是否正在閱讀,硬是把這本書借了回去。捧讀這本書,起初我還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清冽峻美的俄羅斯風光所投入,更為一顆無私無畏、果敢堅強的母親的心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著、感嘆著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這也許就是所說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吧!這個形被譯者通情達意的詞藻融入了俄羅斯社會生活的萬千氣象中;這個聲被譯者用輕靈灑脫的文字彈奏進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進行曲中。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贊美這本書,覺得自己的贊美難以表過這本書內(nèi)容之美好、意義之深遠于萬一。所以,只得就此打住,請讀者們自己去體會吧!希望有的讀者來欣賞這本書,得到的收獲。
為了使這本書錦上添花,成為精品中的精品,我想指出書中還存在若干處編輯、排印的失誤,例如在譯者序言第8行喪夫誤為喪失;在永遠這一章的154頁第9行嚴重的考驗應為嚴峻的考驗;有幾個地方坐座不分;等等。雖然這些僅是微不足道的疏忽,但讓喜歡咬文嚼字的讀者看到,多少會覺得美中不足的遺憾,希望再版時都能訂正。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4
母親永遠也不會忘記孩子,即使她已經(jīng)忘記了所有人,六年級學生《母親的心》讀后感。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母親最先想到的永遠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孩子。母愛無私,母親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只為了孩子。《母親的心》就講了這樣一個美麗的母愛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有一位老人患上了老年癡呆,忘記了一切,卻還是記得自己的女兒——毛毛。有一天,女兒親自下廚招待客人,老人鬼鬼祟祟地“偷偷”夾菜放入自己的口袋中,當女兒終于做完了菜出來時老人吧女兒偷偷拉到一邊,把菜拿出來,對女兒說:“毛毛,吃,吃。”女兒哭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的眼淚緩緩滴了下來,這位母親忘記了她的丈夫,她的外甥,甚至她的家,唯一沒忘的就是她的女兒,沒有忘記為女兒操心的習慣。她忘記了身邊一切最親愛的人,唯一不能割斷的,是母女的血緣,永遠不會死去的,是一顆母親的心啊。母親為了兒女什么都可以割舍,如果有一天,上帝允許一位喪子的母親的兒子復活,但她會失去才華、金錢、美貌,我相信那位母親也一定會同意的。
當今社會上,有許多因為一點挫折就想不開跳樓的青年,他們想過嗎,自己死了,自己是輕松了,沒有可掛念的了,可是自己的父母呢?他們想過自己的父母有多傷心悲痛嗎?當失去自己的兒女后,父母就會遭遇天塌地陷、痛不欲生!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因為工作繁忙,不能回家過年,便寄給了父母一些禮品,以為這樣就可以讓父母高興,以為這樣就可以盡到自己的孝道,其實父母并不想要什么好東西,他們想要的只是希望兒女回家陪他們吃一餐團圓的飯、陪他們過一個團聚的年。
我的媽媽最愛我了,每天都為我操心一切,怕我冷、怕我熱,擔心我的安全、擔心我的健康,督促我學習、幫助我進步,每個寒暑假協(xié)助我開展雛鷹小隊的各類活動。為了我她付出一切,無論是生病還是疼痛,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她總是一如既往的呵護著我……
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純凈的愛,它像一股甘泉,靜靜的滋潤著每一個孩子。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母親的心》。講的是朋友的外婆老年癡呆,連自己的老伴也不認識了,唯一認得的是自己的女兒——朋友的母親。一次聚會,朋友的外婆在眾目睽睽下小心翼翼的把菜夾進口袋,看到朋友的母親從廚房忙完出來,朋友的外婆連忙把她拉到一邊,從口袋里掏出那堆早已雜亂卻又視若珍寶的菜,給了朋友的母親,為的是讓自己的女兒能吃上一些好的菜。女兒被母親這一突如其來的行為感動的熱淚盈眶。多么感人啊!雖然疾病讓老人遺忘了生命中的一切關聯(lián),一切親愛的人,而唯一不能割斷的是母女的血緣,他的靈魂已經(jīng)在疾病侵蝕下慢慢的死去,然而永遠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顆母親的心。
記得我第一次跟隨老師外出春游的時候,媽媽一天都擔心我,因為我是第一次在沒有媽媽的陪伴下外出。在出發(fā)前,她反復叮嚀我注意事項。當我安全回到學校,放學時,很遠就看見了媽媽在門口等我,不住的往里面張望,看到我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媽媽對我又親,又抱,問了我好多春游時發(fā)生的事情,為我的成長感到驕傲。
雖然媽媽在我惹她生氣的時候,也會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那是因為愛我才這樣的。母親的愛無處不在,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母親的愛也會為我們帶來無盡的光明。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6
這個36歲入主現(xiàn)代、51歲做議員、66歲當總統(tǒng)的號稱“推土機”的男人,青年時代之前似乎一直在貧困和窘迫中度過。高中畢業(yè)后前去首爾投奔父母,一家人熱烈擁抱,為團聚而興奮異常。可是臨睡前才發(fā)現(xiàn),窄小的貧民房根本容不下這么多人。一家人分散多年終于團圓,卻無法睡在一起。成為議員后,他下決心,要建能讓一家人睡在一起的房子,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社會。
因為經(jīng)歷過在人力市場像牲口一樣被人挑選、否則這一天就沒有口糧的焦慮,在做總統(tǒng)后,他會為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感到錐心痛楚,于是提出“向露宿者提供職位”的方案。“每個人都要有工作啊。各位,不要為討三千元的免費午餐而奔波,用自己的力量吃一千元的飯吧。”
大學的時候,他想擺脫積年的勞苦前去參軍,卻因身體太差被拒。在國營醫(yī)院免費醫(yī)治的時候,親眼見到醫(yī)生的冷漠,親耳聽到不給貧窮患者用好藥的“醫(yī)囑”。做首爾市長后,他一手推動建成老年人綜合醫(yī)院,并向醫(yī)護人員殷殷囑托:“對患者親切一點,他們的病就會好一大半,對窮人來說,親切也是一種藥……”
他的父親從未當面表達對妻子的愛,妻子死后,所有的感情只能寫在墓志銘上,所以他讓自己成為一個肯對妻子說“我愛你”的丈夫。
年輕時曾感受被施舍的羞恥,做市長后,心心念念要替接受助學金的學生保住尊嚴。不致辭,解散演出,只是給學生們說,錢是借給你們的,等你們境遇有所改善后,還給需要幫助的后輩吧。
他說,窮過的人更懂得窮人的心。可是人與人又有多么大的不同啊。有人幼時貧寒,更知道體恤窮人。有人一朝爆發(fā),面目格外可憎。有人遭受不公,于是終生致力于保護公平。有人受權勢欺壓,得勢后手段更加驚人。
這與知識、財富、教養(yǎng)都無關,需要的只是一顆敏感善良,能感知疼痛的心。一念之間,人心之善惡,如天地云泥。
想到李亞鵬。他的小女兒李嫣先天唇裂,他們坦然接受這一切,并以女兒的名字設立基金,幫助遭受同樣痛苦卻無力醫(yī)治的父母和孩子。在絕地阿里,李亞鵬和他的醫(yī)療隊忍受5000米海拔引發(fā)的劇烈高原反應,為唇裂患者施行手術。前來求助的,有一位64歲的老奶奶,她用頭巾蒙住嘴巴,卻遮不住熱切的眼睛里飽含的淚水。哪怕只剩一天時間,也要嘗到正常容貌的滋味啊。是一個唇裂的嬰兒將他們的心愿變成現(xiàn)實,她因為缺陷,成為天使。而李亞鵬,這個不英俊、不年輕、因為種.種話題飽受非議的男人,驀地風靜日閑,祥和清明。
這樣的人,因為自身遭受的苦痛,而更愿意體諒他人,幫助他人。心中種有善因,身外必結善果:這就是這個世界愛和公義的源頭所在,也讓年輕的人對人生不致失去信心。這樣的人,便是佛啊。
李明博幼時,母親以賣烤餅養(yǎng)活一家人,只有在哥哥過生日的時候才能吃到的美味烤餅,母親連聞也不愿去聞。日后,他在市場看見一對賣烤餅的聾啞老夫婦生意不好,于是親手去教他們?nèi)绾慰镜酶啵瑸榱硕噘u一點,還與顧客合影,給他們簽名。那天他買了一大袋,咽不下去,抱在懷里,仿佛那上面還有母親的味道。我想象這個老人在街頭沉緩孤獨的背影,禁不住淚落如雨。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7
要有好的生活就要有好的知識,要學好知識就要學會學習與實踐。當然,讀一本好書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整個寒假不見得就只學作業(yè)不看書吧!這樣也未免太浪費時間了吧!我翻了翻書架,想找本適合自己看的書,對了,就是它——《母親》。《母親》是高爾基的代表作,被認為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新紀元。雖然在高爾基前,有許多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工人的生活都有所表現(xiàn),但是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而《母親》他第一次深刻的反映了工人階級在其政黨領導下所進行的革命斗爭;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工人階級的英雄形象;歷史地具體地描寫工人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個性和典型環(huán)境。
《母親》顯示了工人雖是犧牲品,但也有它的英雄形象,同時也說明了感情是無價的,每一個人都會有他對于情感的權力,不管是工人,還是革命斗爭者,作者還突出描寫了這些英雄人物美好崇高的感情世界,母親對兒子的母愛,巴威爾和沙馨卡的愛情,革命者間的友誼等,寫的是那么真摯感人。《母親》讓我深刻地感受了母親,巴威爾及其其他無產(chǎn)階級的人物,他們也有自己的英雄形像,同時我也在深深的思考,為什么在其他作家的眼中工人就是社會的犧牲品?難道工人生來就是當犧牲品的嗎?難道工人就沒有自己的英雄形象嗎?難道工人就應該低人一等嗎?不,在革命時期工人也有自己典型性格和環(huán)境,他們也是支撐社會的英雄。我腦中又泛起曾經(jīng)有過的一種想法:革命者沒有感情嗎?這本書卻十分肯定的推掉我這種想法,“它”通過描寫革命者美好的情操和無產(chǎn)階級人性美,深刻揭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讓我不得不承認革命者是有感情的,而且他們的情感世界比平凡人來的豐富、精彩。
一本好書讓我的假期更加精彩,一本好書讓我的課外知識更加豐富,一本好書讓我自己的世界更加成熟。而《母親》就是一本好書。《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chǎn)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fā)到自覺,從經(jīng)濟斗爭轉(zhuǎn)到政治罷工,農(nóng)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chǎn)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為了表現(xiàn)小說的主題思想,作者精心設計了3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nóng)群眾,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nóng)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里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維爾是作為先進工人的代表,母親則是作為革命群眾的代表)。小說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過他們兩人的成長以及群眾的覺悟展示出來的。小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重點寫巴維爾率領的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在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下成長的過程,第二部分重點寫馬克思主義小組在群眾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覺醒。小說的人物形象體系和結構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世界文學中,《母親》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chǎn)階級文學的新紀元。在高爾基之前,不少俄國作家和西歐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反映過工人的痛苦生活。在俄國,19世紀60年代,工人的日常生活和繁重勞動就成為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內(nèi)容。八九十年代,在綏拉菲莫維奇等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對工業(yè)無產(chǎn)階級的描寫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那些作家總是把工人描繪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犧牲品。《母親》同過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fā)到自覺的歷史階段。作者將時代的主要沖突作為情節(jié)基礎來描寫。情節(jié)的開端是陰暗的工人區(qū)中一個貧困的家庭的情景,情節(jié)的基礎是革命運動的產(chǎn)生、擴大和蓬勃發(fā)展。小說歷史地具體地描寫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環(huán)境: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的自覺的工人和黨領導下蓬勃開展的工人運動,日益覺醒的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的革命形勢。它具有現(xiàn)實主義作品特有的具體性和逼真性。同時,它又是革命浪漫主義的作品,這不僅表現(xiàn)為預見未來,展示通向未來的道路,而且表現(xiàn)在作者處處從未來的高度反映現(xiàn)實。在《母親》中,對未來的浪漫主義向往是與深刻的生活真實性結合在一起的。、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8
書中的革命者為了信仰,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奮不顧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親的兒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們有著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農(nóng)民宣傳革命知識,剖析他們受苦受累而沒有得到回報的原因,他們不懼資產(chǎn)階級及其他們的走狗們,把坐牢當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獄后依舊投身革命事業(yè)。這是多么讓人敬重!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國所經(jīng)歷的艱苦歲月,同樣的故事也在我們這片熱土上發(fā)生過,那些革命的烈士,將長眠在共和國的懷抱之中。
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時期,信仰高于一切,有著執(zhí)著信仰的人會為它而拋棄生命。那些舍生取義的事跡一直被人們坐傳倡,慢慢的好像已經(jīng)成為了傳說,我曾經(jīng)懷疑,所謂亂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會不會又為了信仰而獻身的人,還有沒有那份勇氣,坦然地面對死亡,正氣浩然。在那時,信仰是人們前進的動力,這不僅讓我思索,偉人為了信仰而不斷奮斗終究成為了偉人,而在當代,如何確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時候想當五星上將,現(xiàn)在想來卻也可笑,一沒有軍事才能,二沒有軍事膽識,三沒有軍事機遇,談何成為將軍?小時候想當將軍想必那是戰(zhàn)爭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將軍罷了。
說實話,從那時起就有點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學習,卻終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理想,總是過一天算一天,完成當前的任務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總是安慰自己,總之以后能報效祖國,名垂青史就是了,這就算我籠統(tǒng)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寫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寫母愛的內(nèi)容,可是當我寫到這兒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中未提一個“愛”字,卻無處不洋溢著母親對帕沙卡的愛。從母親對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yè)后的提心吊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yè),一個母親年邁而執(zhí)著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為真理而奮斗的無產(chǎn)革命者的愛,這是歷史的跨越。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9
《母親》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為自身利益而奮斗。小說中,巴威爾這一群青年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壯麗的革命事業(yè)。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為無數(shù)平民的利益到處奔走,演說、散發(fā)傳單,用宣傳去喚醒人民,使人民從以沙皇反動政府為主的壓迫大眾的機構中解脫出來。
他們追求真理、熱愛和平,所以他們要奮斗,要用行動去_切不平等的現(xiàn)象,去捍衛(wèi)群眾的利益,去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的和平夢想。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真誠的呼吁使無知的工農(nóng)階級覺醒,他們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了身邊的人。
母親正是從一個柔弱、溫順、憂郁的傳統(tǒng)工人區(qū)婦女變成了一個有著深刻見地、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的殘酷毒打向群眾宣傳革命真理;她和青年們一起帶頭_,高高舉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幟,向世界宣告著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她忍受著兒子被捕、骨肉離別的痛苦,在一個個革命者接連入獄后仍堅持著實現(xiàn)自己的宿愿……當法庭審理這些革命者時,年輕人振奮人心的微笑顯示著革命事業(yè)的光榮與革命工作者的頑強,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說宣示著堅定的信念:“……你們使人們無法生活,毀滅他們;社會主義卻要把遭到你們摧殘的世界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偉大整體,而且這一點——一定要實現(xiàn)!”他們的眼睛里閃爍著正義的光輝。
《母親的心》的心得體會 篇10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著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
——題記
前段時間,我有幸聽了山東著名幼教專家董旭花教授的一場關于教育孩子的專題講座,其中一個繪本故事《安的種子》,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故事是這樣的:老師父分給本、靜、安每人一顆古老的蓮花種子。“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nèi)グ阉N出來吧。”拿到種子后……“我要第一個種出來!”本想。然后跑去尋找鋤頭,把種子埋在雪地里。等了很久,本的種子也沒有發(fā)芽。等不到種子發(fā)芽的本憤怒地刨開了地,摔斷了鋤頭,不再干了。靜想:怎樣才能種出來呢?他帶著一定會種出千年蓮花的信念,去查找種植蓮花的書籍,挑出最好的金花盆,放在最溫暖的房間里,種子終于發(fā)芽了,靜把它當成寶貝,用金罩子罩住它。靜的小幼芽因為得不到陽光和氧氣,沒過幾天就枯死了。拿到種子后,安想“我有一顆種子了”。安把種子裝進小布袋里,掛在自己胸前。本和靜忙活著種種子,安和以前一樣去集市為寺廟買東西,清掃寺院中的積雪,和以前一樣做著齋飯。晚課后,安像往常一樣去散步。春天來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種下了種子。不久,種子發(fā)芽了。安欣喜地看著眼前的綠葉。盛夏的清晨,在溫暖的陽光下,古老的千年蓮花輕輕地盛開了。
看到上邊的故事,也許有人會嘲笑本的浮躁與粗暴,也許對靜的無知與功利嗤之以鼻,其實反觀現(xiàn)實,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安的平和與樸實、知足與豁達、智慧與超然?
有的家長孩子還沒出生,就進行一系列的胎教,更有愚者把MP3放在肚子上讓胎兒聽肖邦鋼琴曲,因聲音太大,震壞了胎兒耳膜,更有甚者把手機放在肚子上胎教,殊不知,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手機輻射定為“致癌物”。孩子出生了,各式各樣的早教班、輔導班開始了“拔苗助長”的歷程,孩子稍有不從或比同齡的孩子差,便開始抱怨、失望,甚至家庭暴力,就像故事的本看不到種子發(fā)芽,沒有達到預期期望就摔鋤頭,打著“恨鐵不成鋼”的旗號大泄憤懣。
有的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拿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是“心肝兒,寶貝兒,眼珠兒,命根兒”。孩子要什么給什么,要天上的月亮恨不能爬上天梯摘下來。有個真實的案例:孩子在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只需一個眼神,爺爺奶奶就知道孩子要什么,導致了孩子語言發(fā)育晚出現(xiàn)了語言障礙,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過渡的溺愛導致了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差,不少大學生考上大學卻不能自理不得不輟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父輩辛辛苦苦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無可厚非,可是就如故事的靜一樣,用“金罩子”罩住,不讓孩子去接受風雨,去涉足社會,最終“溫室的花朵是經(jīng)不起風雨的洗禮”。
讓我們向故事中的安學習吧!“我有一顆種子了”,安的滿足與自豪中絲毫沒有得意忘形;安把種子貼在胸口,照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對待寶貝的態(tài)度是日夜的陪伴與貼心的溫存。到了播種的季節(jié),便遵循物種規(guī)律,種在池塘一角,沒有急功近利的“拔苗”,亦沒有“望子成龍”的焦躁。在我們?yōu)楣适轮械陌颤c贊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反思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在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我們是孩子最近的親人,金山銀山不如經(jīng)常的陪伴,父親是孩子的大山,孩子的勇敢、自信、擔當要從父親的身上學習,母親是潺潺的溪水,孩子的細膩、平和、認真要從母親的身上汲取。我們?yōu)槿烁改刚呤遣皇窃摵煤梅此家幌拢涸谑聵I(yè)與家庭的天平上,我們有沒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盡量多陪陪孩子;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我們是不是在無休止地賺錢,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內(nèi)心需求;在處處充滿誘惑的開放時代,我們有沒有流連在燈紅酒綠,沉湎于金錢美女而忘記了家的存在,忘記了孩子最需要那寬厚的肩膀與那雙溫暖的大手;在面對生活種種不如意時,我們有沒有在不停地抱怨、爭吵,而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陽光、溫暖的生長環(huán)境……
其次,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身教重于言傳,我們的一言一行是不是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坐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主動給老人、孕婦讓座;堵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焦躁地按喇叭;外出游玩時我們有沒有亂扔垃圾……中國臺灣高振東校長的演講振聾發(fā)聵,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于大家無責,如果高考每個人都額外加10分等于沒加,所以“匹夫有責”應改成“我的責任”,唯有這個思想,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說的真好!道德教育是國之根,家之本,如果我們?yōu)槿烁改刚叨家陨碜鲃t,從小便給孩子以良好的道德示范,學校都重視德育,哪還會出現(xiàn)景點“人走垃圾成片”的笑談;哪還會有中小學生沉迷網(wǎng)吧、大學生沉浸傳銷發(fā)財夢而不能自拔的社會“灰色”現(xiàn)象;哪還會有那么多吸毒、殺人的慘劇?人可以不成材但一定要成人,要成為有道德、有良知、有同情心、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這些,我們?yōu)槲覀兊暮⒆幼龊冒駱恿藛幔?/p>
孩子在春天開花,我們要欣喜,在夏天開花,請不要抱怨,到了秋天,請耐心地等待,堅信他是朵冬天的臘梅,如果一直不開花,我想是小草必然有小草快樂的生活,是大樹必然有大樹的生存理想,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去“拔苗”,不要去壓制,給孩子好的示范,悉心呵護,尊重生命,“慢下來”,讓陽光的心態(tài)注入每一天,以平和、富足的精神狀態(tài)去面對孩子快樂地成長,去迎接每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