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心得體會(精選20篇)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
只有經歷過后,才能牢記在心;只有不斷反省,才能不斷長大。——題記
我自從上了小學,就有了零花錢,也就開始“浪費資源”。有時在電視上看見了難區的人們,我只會捐點錢罷了,想:只怪他們的命不好,是上天不公,不關我的事。所以我還是揮之度外上天讓我有條件,我又何必節約,簡樸呢?
直到那一天,我懂得了節約——那次,我和我父母去了桃園摘桃子。我抬起頭,桃樹上紅彤彤的桃子讓我饞涎欲滴。我飛一般地拿起了籃子,沖進了那個大桃園,開始了“摘桃之旅”。
在我摘桃子的過程中,我想,反正我們摘下來的桃子要付錢的,一定要挑最好的,不能吃虧!于是只要摘到小的或者有點爛的桃子,就毫不猶豫地丟到地上——讓我驚奇的是,那時的我竟讓沒有一絲的內疚。
突然,眼前出現了一個皮膚黝黑的小男孩。他有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手上拿著一個綠色的布袋子,里面好像有什么東西。只見他彎下腰撿起了一個個桃子。我奇怪地問:“你為什要把桃子撿起來呢?”“因為還能吃啊!哥哥,你不知道,我爹媽為了種這片林子花了很多心思!”這時我才知道他是果園的“小老板”。
他又嘟囔著:“一人扔一個,那得浪費多少個,壞了一點削削也能吃……”
這讓我想起我剛才做得“見不得人的事”,臉“刷”的一下紅了起來。小男孩拿起一個桃子,往身上擦了擦,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的臉更紅了,“自私、浪費”等一系列的字眼浮現在我眼前……唉!我已經是中學生了,卻把老師常提到的“勤儉節約”扔到了腦后。
收斂了自己的行動,我也懂得了“節約”,節約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是一種良好的習慣,正如一位哲人說的,“一個人節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2
故事某天早上,小明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早飯。他三下五除二將米粥扒完,又一口氣吃了三個熱氣騰騰的饅頭,將剩下的一個“飛”出窗外。他邊扔邊嚷著:“不吃拉,不吃啦,再吃肚子要爆了!”真是無巧不成書啊!
小剛正好來約小明一起去上學。當小剛路過窗口的時候,忽然一個東西“飛”了過來,正好砸在他的頭上。他一看,原來是個饅頭。“咦,為什么這里會有饅頭冒出來?”他拿起饅頭,開始沉思:“會不會是他……”這時,小明聽到外面有動靜,連忙把頭探出去,發現原來是小剛,忙說:“對不起,小剛,我沒想到你會在這里。”說著還很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腦勺。小剛見到是小明探出頭,猛然想到一個主意。
他偷偷地把饅頭藏到背后,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正準備來找你呢!”說完,沖著小明笑了笑。小明聽到小剛說要找他,拍了拍胸脯,問道:“什么事?用的著我的地方盡管說。”小剛回道:“古詩《鋤禾》我忘了,你教我一下吧!”小明輕輕地笑了笑,說:“我當啥事呢!”接著用大拇指指著自己的鼻子,“我會背!”接著,小明就有聲有色地背了起來。他裝作古人的樣子,一邊背還一邊搖頭晃腦,暗自得意。“我的傻老弟啊,難道你還不知道我的用意嗎?現在你別神氣,等會兒你要比斗敗的公雞還難看呢!”小剛暗自發笑,眼睛都瞇起來了。
小明卻一位小剛在稱贊他呢,背得更加起勁了。當小明背到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時,還驕傲地暑期指頭朝前直了一下。等小明背完后,小剛把放在背后的饅頭拿了出來,用手指著“贓物”說:“那么這個饅頭你打算怎么搞定它?”小明的臉刷地紅了。難為情地低下了腦袋。呵,他背了這么老半天,直到現在裁紙刀小剛叫他背古詩的真正的用意呢!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3
“光盤行動”,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光盤”指吃光盤子里的食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還沒有這種意識。
就像我,前幾天,我剛吃完飯,隨手拿了一本《爆笑校園》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突然,只聽一聲:“劉暢!你快給我過來!”老爸大吼一聲,嚇得我連手上的書都掉到了地上。我莫名其妙,不知道犯上了啥“滔天大罪”,看來,“老爸電視臺”又要發表意見了。
我戰戰兢兢地往餐廳走去,只見吃飯時還一臉陽光的老爸,現在卻烏云密布,我的心頭仿佛懸著一塊石頭。
“你自己看,你吃過的飯,落了那么多,像小雞啄米一樣到處都是!”“哼,竟然為這事,不就是幾粒飯嘛!用得著這樣嗎?”哪知我這句話如火上澆油,把爸爸心中的怒火給燃燒了起來。“你這是什么態度?你知不知道,一人一天掉一粒飯,一天全國就要掉13億粒米。這浪費的程度可夠一人吃上620年了!”我聽了,嘴巴張得大大的。想起剛才做的事,我感到慚愧萬分。爸爸又說:“好了,你到客廳去,把《憫農》背5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就這樣,我慢慢地背完了。
通過這一次教訓,我深深地明白了:要節約糧食,爭做“光盤族”。同學們,你可不能像我一樣浪費糧食哦!浪費可恥,節約光榮。
我想大聲呼吁:“節約糧食,從我做起!”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朋友們,糧食來之不易,趕快行動起來吧!愛惜糧食,從現在做起,從我們做起,文明就餐,爭做節約達人,加入“光盤族”吧!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4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落后,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后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在每年為此花費巨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5
“節約糧食”這句話說來簡單,但我們身邊卻有很多人做不到。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愁穿,人們節約的意識就淡薄了。無論從網上看到的,還是生活中親眼見到的,許多人在外邊吃飯,點一大桌子菜,吃不了多少,剩下的全部浪費掉。甚至他們還嘲笑打包人的寒酸,殊不知他們才是應該被批評的人,不知道節約、浪費糧食。
我曾經也做過一次“敗家子”。有一次去姥姥家,吃飯時不小心把一團米飯掉在了桌子上,看了一眼,然后繼續吃碗里的飯。姥姥見我沒有吃掉的這些飯,她二話沒說把我掉的飯給吃了,我當時在想:“不就是一點飯嗎,至于嗎?”晚上跟姥姥閑聊天,姥姥給我講了過去人們生活的艱苦,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我這才恍然大悟,姥姥是從窮苦時候過來的`,自然知道生活的不易,而我大手大腳習慣了,不懂得節約是什么。
飯桌上的學問可真大呀!小小的幾粒米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會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6
從以往的“民以食為天”隨著時代逐漸的開展漸漸演變成了“民以食為樂”越來越多新奇古怪把戲百出的食物出現在我們桌上,讓大家漸漸忘了食物原本的意義。
逢年過節,家里常常來了許多人做客,一套套傳統的菜被端了上來,老人們的眼里都布滿了笑容和滿足,而小孩子卻在旁邊拿著筷子嘴里嘟囔著:“怎么又是這些菜呀。”
記得那天,當桌上端上了菜,表妹就開始抱怨:“這些菜吃了那么多年早膩了,我們出去吃肯德基麥當勞。”桌子被敲得咚咚的響,爺爺奶奶有些生氣了,眉間顯露出了一股滄桑感,雙目盯著那幾道菜,眼神飄得很遠:“你們這些小孩呀,現在整天就想著吃好的,其實有的吃就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年我們那會吃飯吃肉都不是頓頓都有的呀!”
坐在一旁的大人們也開始議論道:“爸媽,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不要老是跟孩子們說舊時代的事,孩子們,總想著吃些好的,人之常情么。過去的就過去了就別再想了。”
爺爺奶奶聽了,神情顯得有些為難和失望,無奈的搖了搖手:“說的是這樣沒錯,但是。”“好了好了,別說這些了。”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了,他們深深的嘆了口氣。
飯吃完了,桌上剩許多剩飯剩菜,看著這些菜,爺爺奶奶想說些什么但還是猶豫著沒有說什么,安安靜靜的坐在旁邊同時我仿佛又聽到了他們的嘆息。
坐在一旁的我聽著大家的絮絮叨叨,想到在書上看到過的文章,現在的生活哪有好轉,那些受到戰爭侵略的人呢,他們不是跟爺爺奶奶那輩一樣么。許多人因為戰爭飯都吃不飽,他們沒有心思去想吃好的,因為他們卻連吃飯都顯得有些奢侈。盡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也不能處處都想到自己啊,也許節約一點食物節約一點水資源,那些人民也不會顯的那么貧乏了。
想想現在全世界都倡導低碳環保,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對地球的污染,在我們開始減少使用塑料袋的次數是,在我們出門減少用多步行時,在我們提倡全球關燈一小時時,也要想想,節約點食物也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么,別再在飯桌上挑東撿西,別在沉迷于快餐無法自拔,讓那么辛苦播種來的食物盡到他們原本應盡到的義務,這不是比原本在飯桌上留下一堆的剩飯剩菜來的更有意義么?
在進展低碳環保時,也別忘了我們原本就應該做到的節食節糧,那是最簡單也是最應該我們需要作出的一份奉獻。 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珍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戒備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在每年為此花費巨額的同時,糧食平安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外表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保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開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立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7
我看了食品安全進學校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們愛吃的叫辣子的東西真不應當叫辣子,應當叫垃圾,不應當叫辣子還侮辱辣椒呢。
我們喜歡的燒烤類食品,包含燒烤類食品包含強致癌物質苯并芘。僅此一條,就足以警示人們對燒烤類食品“退避三舍”。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我們愛吃又愛喝的一些東西列如:油炸類食品、腌制類食品、加工類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腸、火腿等)、餅干類食品(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干)、汽水可樂類飲料、方便類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燒烤類食品,這些我們又愛吃而它有簡稱“垃圾”的'東西,我們能夠不吃加工類肉食品、油炸類食品、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餅干類食品和垃圾食品,我們能夠自己做,把水凍一個小時水就變成了和雪糕一樣軟的冰了(還能夠用牛奶加三勺白砂糖做)。
垃圾食品有稱(junkfood)是指僅僅供給一些熱量,別無其它營養素的食物,或是供給超過人體需要,變成剩余成分的食品,所以我期望大家少吃學校門口便宜的小食品,能夠讓父母給自己做安全的食品給自己吃,這樣才是安全的。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8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詩人李紳的這首詩從小就響徹在我們耳邊,為了喚起大家愛惜糧食、珍惜糧食的意識,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我想呼吁一下“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恁地多人的吃飯問題成為我國第一個大問題。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喻,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所以,增加產量糧食,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呢。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扎扎實實地釀成自己的行動。
以前,我吃飯浪費很多,每次米飯都要留一點在碗里,桌上還有不少米飯。早上吃早飯,有時包子吃了一半,就扔了。自從我看了一篇介紹關于農民伯伯怎樣辛苦種糧食的電視,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處于饑餓的情況,我就決定節約糧食了。不僅我自己做起,我還注意爸爸、媽媽發現他們有浪費的情況我就用一句民謠來告誡他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容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等。爸爸、媽媽他們也來監督我,發現我有浪費的時候,他們就隨時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提醒我。有了這樣的互相監督,我們家現在可節約糧食了。
我想雖然我們一家節約有限,但是如果我們一個班,一個學校,一個區,一個市,大家都能節約一點,哪怕就是一粒米,匯總起來那可很多,很快就要到“世界糧食日”了,讓我們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吧,以自己實際行動,來迎接“世界糧食日”。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9
吃著香香的米飯,吃著可口的菜,我不知不覺得想起《憫農》這首古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挑食,把碗中的米飯都吃光。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全是靠農民伯伯冒著寒冷和炎熱辛辛苦苦中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我以前也是不節約糧食,后來我是看了一個電視節目,我才知道要節約糧食,節目里放的是一個小孩,他父母已經過世了,留下他一個人,他在路邊看見了包子,高興極了,老板問他有沒有錢,他說沒有錢,那個老板臉色一下子就黑了。說:“沒錢還不快滾。”把那個小孩趕跑了,接著來到了烤鴨店門口,看見那烤鴨直流口水,可那老板連聞都比給他聞,就把他轟出去了,路上,他看見地上有包子,正當用手去那的時候,一只狗把包子搶走了,最后,這個孩子餓死了。看了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要節約糧食。
所以,當我們吃著香香的米飯時,就要想起《憫農》這首詩,想起節約糧食。
當你捧著噴香的米飯、吃著雪白的饅頭、端起美味的面條時,你是否知道這是農民伯伯頂著烈日辛勤耕耘換來的。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
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遠遠低于世界水平,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糧食才能滿足需求。節約糧食、珍惜糧食應該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該成為節約糧食的表率。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積極參加節糧活動,認真學習節糧知識,自覺增強節糧意識,每天節約一點點,每天奉獻一點點,用我們的行動,用我們節省的糧食和資源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我給大家提一些節糧的方法: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不偏食,不挑食;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余的要帶回家;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同學們,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讓我們以節約為榮,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讓節糧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0
和往常一樣,我的碗里又剩了許多飯菜,媽媽唉聲嘆氣,爸爸則怒氣沖沖地命令我把碗里的飯菜吃干凈。我沒有理會,用寫作業的理由搪塞著,跑回了自己房間。
其實在更小的時候,我一點不挑食也不浪費,身體很強壯,幾乎沒有生過病。自從不再吃光碗里的飯菜而喜歡吃一大堆零食后,我變得越來越胖,體質也下降了,感冒生病是常事。爸爸媽媽都在為我想辦法,可我就是不聽他們的勸告。
又是一天,我不出意外的再次剩了飯菜,但這次媽媽沒有嘮叨,爸爸也沒有生氣。原來是爸爸媽媽為我不愛吃飯感到奇怪,現在反倒變成我奇怪了。奇怪了沒多久,我便興奮起來。但興奮也沒有持續多久,吃完飯的媽媽把我拉進房間,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城市里,住了一名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經常浪費糧食,從原來的強壯變成了現在的弱不禁風。她每天能吃到許多好吃的,她的媽媽總能燒出香噴噴的飯菜,但她仍然浪費著。
在一個村莊里,也住了一名小女孩。她的家里很貧窮,經常為一日三餐而發愁。她只有年邁的奶奶照顧,自己每天還要天不亮就起來割草喂家里唯一的牛,好讓它耕地。她如果能吃上一些肉,已經很不得了了。
城里的小女孩每天浪費著,村莊里的小女孩卻連飯也吃不飽。
故事講完了,媽媽語重心長地看著我,說:“知道那個城市里的女孩是誰嗎?”
我慚愧地低下了頭,不用說,那就是我。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媽媽背出了一首詩。
我急忙說:“我背過!”
“那你真的懂了嗎?真的做到了嗎?”
我再次低下了頭。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浪費過糧食,碗里也總是被我“舔”得干干凈凈。有時候,我會想,我什么時候能遇到那個農村里的小女孩呢?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1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古代開始,人們就知道要節約糧食,尊重農民伯伯辛勤的勞動,但是,浪費糧食真的消失了嗎?每天又有多少飯菜被我們無情地拋入垃圾桶,如果你是一粒大米,你將會怎么想?
“大家好,我就是常常被你們拋棄的大米,每當我被扔入垃圾桶時,傷心便涌上心頭,每年夏天,農民伯伯就會種下稻谷,然后插秧,收割,打稻,脫殼,最后便有了我們------白花花的大米,這個過程可謂是非常艱辛,但盡管這樣,依然有很多人浪費我們,每天中午,我們被盛入一個個飯盒之中,可還沒在飯盒里呆幾秒,就被無情地撒了出來,這些調皮鬼一邊走路一邊打打鬧鬧,就導致了浪費。還有些人,每次吃飯時,就把我們嚼一兩下,然后便扔了,這簡直是無視我們,這樣的行為,每天可不是一點點。
“你們知道嗎,要是每人每天浪費我們一個兄弟,就夠一個人吃237年,夠237人吃一年!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相反,要是你們一天節約我們的一個兄弟,又有多少農村人民不再被缺少糧食而煩惱。
我們被你們倒掉以后,就會被送入一些家禽口中,成為它們的食物,與其被豬啊牛吃掉,我們更愿意把自己奉獻給災區人民,可你們為什么就不懂我們的心意呢?不過萬幸的是,在1979年11月舉行的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會決定每年的10月16日為世界糧食日,我們欣喜若狂,終于有國家組織正式呼吁節糧了,這就是他們對我們的重視,我們真摯地希望人類能節約我們,保護我們”
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愛惜糧食,從每個人身邊做起。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2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落后,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后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為此花費巨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3
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節約糧食。
以前姥姥還在的時候,就經常跟我說有關糧食的故事。那時候社會的經濟還沒有如今這般的發展,他們還只能靠天吃飯。每日里太陽還沒有出山的時候,就已經披著晨露去干活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可多了。地里的活都在等著他們,還有那一不留神就冒出了老高的雜草都等著他們去除掉。
當時的他們哪有像現在人們這么悠閑,那時候一日三餐能吃上一次飯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還清楚的記得姥姥說的一個事實,那是關于爺爺的事。有一天爺爺在餐桌前吃飯,拿起筷子吃得正香,結果手一抖,有幾顆粒飯不小心掉到了地上,爺爺瞧著地上白胖胖的幾粒米飯嘆息了一聲,然后彎下身,伸出手將地上的飯粒拾了起來。爺爺別有深意的瞧著手心的飯粒,感慨了一聲:“糧食,怎么能浪費呢?”說著,吹了吹就將那幾顆飯粒吃下肚。
在他們眼里,就算只有幾顆飯粒都是不能浪費的,也是浪費不得的。糧食是用每一位農民辛勤的汗水澆灌的,浪費糧食更是對他們的一種不尊重。
現如今,有了雜交水稻,糧食的產量增加了許多倍,加之現在的科技發達,播種糧食更多的被機器所替代,人們沒有之前那么的辛勞,但是也不要忘了,我們能夠有如今,也是靠著先輩的努力才擁有的,糧食依舊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節約糧食。
并且,如今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里,世界上還是有許許多多吃不上糧食的人,他們忍受的饑餓,他們皮包瘦骨,也許只要一碗、或者半碗糧食就能救他們一命。光如此,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浪費糧食。
節約糧食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個人品德,更是一種善舉。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4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人們傳頌了幾千年的古詩,也許同學們在幼兒園就背的滾瓜爛熟了。然而不知同學們是否留意,我們平時走在大街上,常常會見到只吃了幾口的饅頭和水果等等被扔在地上,卻沒有一個人主動撿起來。有的同學家庭條件好,吃飯時就挑三揀四,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如飯菜稍不合自己的胃口,便會將只吃了幾口的飯菜倒進垃圾桶。
同學們,不知你們可否知道,在我們嚴重的糟蹋、浪費糧食同時,那些貧困地區的同學們吃的是什么?一個饅頭加一碗白開水,就是他們的午餐,把咸菜、蘿卜干、馬鈴薯之類當做食物,那是家常便飯,我們常喝的牛奶吃的雞蛋,對于他們來說,那只是一種美好的向往,比過年還難得。有的同學可能認為,現在糧食這么多,浪費一點兒算什么,可是同學們可曾想過,如果大家都不知珍惜糧食,都不知道節約糧食,都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你浪費一點,它浪費一點,那將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浪費啊!
古人曾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當念物力唯艱。”我們中華人民是一個有著五百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就有節約糧食的優良傳統,同學們,浪費糧食就是犯罪,浪費糧食最可恥。就讓我們像老一輩學習,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反對浪費,提倡節約。
我們應傳承和發揚我們中華民族崇尚節約的優良傳統,從小就樹立“浪費糧食可恥,節約糧食光榮”的觀念,養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讓我們的家園更美好,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5
吃著香香的米飯,吃著可口的菜,我不知不覺得想起《憫農》這首古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挑食,把碗中的米飯都吃光。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全是靠農民伯伯冒著寒冷和炎熱辛辛苦苦中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我以前也是不節約糧食,后來我是看了一個電視節目,我才知道要節約糧食,節目里放的是一個小孩,他父母已經過世了,留下他一個人,他在路邊看見了包子,高興極了,老板問他有沒有錢,他說沒有錢,那個老板臉色一下子就黑了。說:“沒錢還不快滾。”把那個小孩趕跑了,接著來到了烤鴨店門口,看見那烤鴨直流口水,可那老板連聞都比給他聞,就把他轟出去了,路上,他看見地上有包子,正當用手去那的時候,一只狗把包子搶走了,最后,這個孩子餓死了。看了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要節約糧食。
所以,當我們吃著香香的米飯時,就要想起《憫農》這首詩,想起節約糧食。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6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爺爺,送您一個小禮物,這是我們學校特制的紙扇,上面印有號召大家適量點餐、杜絕浪費的倡議書”,“阿姨,送您一個小折扇,如果您支持節約,反對浪費,請您在承諾墻上簽下您的名字”……昨天上午,和平區鞍山道小學開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我們在行動”主題隊日活動。少先隊員們早早來到鞍山道地鐵站旁,為過路的行人送上精心制作的小禮物,號召市民做節約達人。炎熱的天氣擋不住大家的熱情,一聲聲稚嫩的問候讓行人紛紛停下腳步,為少先隊員們點贊,并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承諾墻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雖然正值暑假期間,但連日來,全市中小學積極組織師生以“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爺爺奶奶給我講述了他們那一代人厲行節約的故事。現在,雖然我們的物質條件優越了很多,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傳承他們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暑假期間,第二新華中學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了“家風傳承正當時”系列活動。老師們精心制作了微課《學傳統家風,做勤儉之人》,以勤儉持家的家風傳承為主題,邀請學生“上講臺”,與大家分享老一輩勤儉持家、厲行節儉,勤勤懇懇、服務群眾的家風故事。在該校七年二班舉行的線上主題班會中,學生黃子純就為老師和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家風故事。她的講述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隨后,黃子純面向全班同學發出倡議: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飯剩菜;飲食要均衡,不挑食,不偏食;看到浪費現象要制止,盡量減少浪費;向身邊的人宣傳浪費的可怕后果,了解節約的方法;外出用餐時,剩余飯菜盡量打包,不鋪張浪費。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7
吃著香香的米飯,吃著可口的菜,我不知不覺得想起《憫農》這首古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挑食,把碗中的米飯都吃光。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全是靠農民伯伯冒著寒冷和炎熱辛辛苦苦中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我以前也是不節約糧食,后來我是看了一個電視節目,我才知道要節約糧食,節目里放的是一個小孩,他父母已經過世了,留下他一個人,他在路邊看見了包子,快樂極了,老板問他有沒有錢,他說沒有錢,那個老板臉色一下子就黑了。說:“沒錢還不快滾。”把那個小孩趕跑了,接著來到了烤鴨店門口,看見那烤鴨直流口水,可那老板連聞都比給他聞,就把他轟出去了,路上,他看見地上有包子,正當用手去那的時候,一只狗把包子搶走了,最后,這個孩子餓死了。看了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要節約糧食。
所以,當我們吃著香香的米飯時,就要想起《憫農》這首詩,想起節約糧食。
古人說的好:“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凡事貴在堅持。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包子,正當用手去那的時候,一只狗把包子搶走了,最后,這個孩子餓死了。看了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要節約糧食。
所以,當我們吃著香香的米飯時,就要想起《憫農》這首詩,想起節約糧食。
古人說的好:“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凡事貴在堅持。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如果中國13億人口都能做到節約一粒米,那將是數量和價值不菲的糧食。
而今時,我們從解決溫飽問題到逐漸邁向小康生活,農民伯伯付出了多大的艱辛,國家獻出多少力量。有些同學把剩下的飯菜一股腦的倒掉了。你可知,含在我們嘴里的已不再是一顆顆小飯粒,而是農民辛勤勞作而流下的汗珠。“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耙地、播種、插秧、澆水、殺蟲、除草、收獲,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我們怎么忍心把那用汗水澆灌的糧食隨手扔掉呢。你可知,這些飯菜消耗了農民伯伯多少精力,而現在我們竟不珍惜糧食,枉費了農民伯伯為我們流下的汗珠。想想吧,如果我們國家像一些遙遠山區和非洲的某些國家一樣。人口多,糧食少甚至沒有,災害頻頻發生。在那種絕境下,我們還會浪費糧食嗎?現在,人們拋棄了糧食,最終糧食也會離我們遠去。在我們看來,極不好吃的`飯菜,也許是對他們來說也是饕餮盛宴,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
每當我看到一碗一碗的剩飯被倒掉,仿佛能聽見那些米粒在我耳邊哭泣,在痛斥,在抱怨……如果我們再不珍惜糧食,以后我們還有飯吃嗎?到那時,想想當初,我們為什么浪費糧食?又有什么資格浪費糧食!先輩們為我們打下了讓我們吃飽的根底,而我們現在浪費糧食。先輩們會想什么?如果現在讓我們餓上一星期,讓我們體會一下非洲人民的饑餓感,到那時,我會想浪費糧食的人會越來越少,甚至沒有。現代生產的開展,社會財富的豐裕,不應當成為我們浪費的理由。
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正如我國對待島態度一樣,中國絕不退讓半步;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正如不漏掉一個小數點,防止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財產損失;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正如我們中學生節約每一分每一秒,學好每一門功課,為祖國的富強奉獻自己的力量。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食先輩之力,而不知其中之勞辛,是可恥的。同學們,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吧!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8
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作者叫李紳,題目叫憫農,這首詩說明了要節約糧食,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節約糧食這個問題吧!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有人浪費糧食,雖然有時我也會浪費,但是我一想到非洲貧困地區的那些兒童,飯都吃不上,更別說吃飽了,所以一想到這個我就想著不能浪費,還有一些中午在學校吃飯的銅,不聽老師的勸阻,就算吃不完,也不會先倒在那個桶里面,而是直接蓋上蓋子,放在放飯盒的地方,這樣我會有很多的菜在飯盒里面,無法處理,有時會直接被送到清理場,清理掉,這樣就太浪費了。
我也浪費過,那一天是周日,爸爸不用去上班,于是我們一家人去吃大盤雞,到飯店時,香味撲鼻,我們點了一大份,四份面,不久,大盤雞和面不約而同的端了上來,我看著色香味俱全的大盤雞,11感爆棚,吃肉的時候我老是吃不干凈,就比如吃完后還在骨頭上面有很多的肉,因為我吃的肉比較多,所以浪費的肉就更多了,當時我還發現,我的爸媽很容易就把肉給啃干凈剩下一塊骨頭,所以我就又夾了一塊肉,學著爸爸媽媽的動作,果然上面的肉咋沒了?又發現了一個,吃肉的小技巧。
有一次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吃自助餐的時候,我一進去看到滿目琳瑯的食物,口水都快流了下來,于是我一下子挑了很多的食物,可是吃著吃著就慢慢飽了,挑的食物還有很多沒吃完,這時我覺得沒什么,她可是媽媽接著說我們不能浪費食物,經過這句話的指點,我立馬明白了過來,不能浪費,于是我很快就把那些食物吃完了。
那些食物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我們不應該浪費。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19
上小學前,我在奶奶家吃飯,經常一邊吃一邊看電視,桌子上掉了很多飯。有時遇到好看的節目,我還把飯碗端到電視機旁,眼睛盯著屏幕,弄得滿地都是飯,沙發上也有不少。奶奶見了心疼地說:“凡凡,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要珍惜啊。”我嘴里答應著,但經常左耳進右耳出,奶奶說多了,我甚至覺得很煩,不就是幾粒糧食嗎,有什么好珍惜的,超市里多得是呢。上小學后,我學習了唐詩《憫農》,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盛夏的正午,農民伯伯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里干活,汗水一滴一滴的掉進莊稼地里,飯桌上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他們辛勤勞動的結晶。
老師講解完這首唐詩后,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小朋友們,你們應從小養成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好習慣。”聽著老師的講解,看著詩中的插圖,我仿佛看見農民伯伯在烈日下彎著腰,正吃力地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種到地里。于是我慢慢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懂得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我決心改掉自己浪費糧食的壞習慣。現在吃飯的時候,我不僅沒有把飯粒掉在桌子上或者地上,而且每次吃飯前,吃多少盛多少,碗里的飯也吃得干干凈凈。有一次,我看見小表弟在浪費糧食,馬上攔住他說:“不要扔,你這不是白費農民伯伯一片苦心嗎?”舅舅和舅媽說我做得對,我開心極了。現在奶奶也經常表揚我,說我懂得節約糧食,長大了。同學們,你們今天節約糧食了嗎?
節約糧食心得體會 篇2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我們幼兒園時,老師就開始教我們這首古詩了,因為這首詩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糧食。
記得小時候,我喜歡邊吃飯邊玩耍,經常把飯菜撒了一桌的,爸爸、媽媽看到后直搖頭告訴我要珍惜糧食,但那時我不懂,依然這樣做,終于有一次媽媽看到發火了:“單單,能不能認真吃飯,不要把飯撒的到處都是,要懂得節約糧食,知道嗎?”我聽后不服氣的說“不就是一些飯嗎,有什么了不起的,家里不是有很多米嗎!”。媽媽聽后生氣的說:“你知道糧食是怎么來的嗎,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知道嗎,這樣吧等你放暑假我帶你到附近農田里去看看糧食是怎么種出來的吧!”暑假終于到了,一天早上,我還在睡夢中,媽媽就把我叫醒了,當我們來的農田旁時,秧苗已經插了好多了,幾個農民伯伯赤著腳,彎著腰,揮汗如雨地在泥濘的水田里一顆一顆的插著秧苗,他們每個人的衣服都濕透了。看到這些,我心里慚愧極了,原來農民伯伯種糧食這么辛苦啊,起早貪黑的,我以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從那以后,不管是在任何地方吃飯,我都不會再浪費糧食,不光是我自己不會浪費,我還告訴我的弟弟、妹妹和身邊的小朋友農民伯伯是怎么把糧食種出來的,千萬不要浪費糧食。
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良好習慣。生活中需要節約的地方還很多,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