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心得體會(通用8篇)
《飄》心得體會 篇1
低年級語文中心組在仙林小學開展了本學期第一次活動。這次教研活動我有幸聽了幾位老師的課,收獲良多,下面就談談我聽曹老師講《花瓣飄香》這一課的體會。
《花瓣飄香》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小姑娘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情節簡單,語言平實,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而曹老師的所上的這堂課也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研讀,她讓自己被感動了,然后才能去打動孩子。在課堂上曹老師在學生與文本之間穿針引線,引領學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靈,通過讀、思、議、說,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曹老師設計的拓展練習,尤為巧妙:教師在學完課文后,設計了一次口語交際的表演練習,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買了一盆月季花送給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親的陽臺上時,她們會說些什么?作者和她們之間會有一番怎樣的對話?從而達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師扎實訓練、拓展有度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曹老師始始終緊扣文章的主線——“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把學生帶入文本重點,開展個性化閱讀。學生通過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動,走進文本深處,在學生充分觸摸文本的基礎上,發表各自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內心世界。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認為學生們書讀得還不夠,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老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感悟課文。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可以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其次,作為一位聽者,我感到曹老師的這節課上得很不輕松,學生的情緒沒有被調動起來,問題的回答只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課堂氣氛較沉悶。
《飄》心得體會 篇2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讀《飄》有感
你著一襲長裙,款款而來,明眸如月,笑靨如花。
燈光下,你盡情地旋轉,盡情地舞蹈,兩串珍珠耳環也變成了兩只舞動的精靈。生活如此青睞你,你如一位驕傲的公主,享受著男子們傾心追捧。
17歲,多么美好的年華,你卻一身黑衣退出了華麗的生活,在那場南北戰爭中,你搖身一變,成了一位只身帶著兒子的寡婦,生活無情地展現出它猙獰的一面,如一只丑惡的怪獸隨時可能吞噬一切。
在炮火映紅了半邊天的夜晚,你獨自駕車,準備從亞特蘭大回到塔拉莊園,車上拉著命懸一線的梅蘭妮母子,城外一片漆黑,你大聲吆喝著,拼命抽打馬兒,希望他跑得更快些;你小心翼翼地躲避著每一個閃過的身影,生怕遇上黑奴或北方士兵,你一邊緊握著手槍,提防著周圍的一切,一邊不時的詛咒著、關心著車上那對虛弱的母子。沒有人關心過那夜你的恐懼,沒有人問過你是否擔心那夜會死去,我只知道天明時你獨自帶著他們回到了塔拉。
你以為回到塔拉便可衣食無憂了,但命運又跟你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母親離世、父親患病、莊園被北方士兵掠奪。從那時起,你便開始肩負塔拉的重擔,踽踽前行。
貧窮和饑餓使你這位在塔拉莊園養尊處優長大的公主,瘋狂地愛上了那片紅土地,你衣著襤褸,甚至連一雙不露腳趾的鞋也沒有。你用僅有的錢購買種子,你如一個地道的農民一樣,親自耕種著那一方土地。你常常詛咒成為你拖累的梅蘭妮母子,詛咒身邊的每一個人,可又計劃著自己手里的每一點錢,不讓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餓死。不到20歲的你擔負起塔拉莊園每個人的性命,一次次地迎接著命運的挑戰。
你如一株倔強的野菊,花滿枝椏,在生活的石罅里綻放出獨屬自己的美麗。
在那個爭奪不斷的歲月里,你不時爆發出爽朗的笑聲成了鼓勵每個人堅強活下去的旋律。生命,是在掙扎中顯示其偉岸和美麗的。
一棵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不斷積累與堅守。無論風霜雨雪、春夏秋冬,它都要把根深深扎入土地,把干挺直,用整個身軀迎接狂風暴雨……
一彎小溪要流淌成洶涌大河,需要不斷積累與前行。無論高山平原、泥淖險灘,都要吸納、奔涌,用所有的精力奔流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們或許沒有斯佳麗的從容不迫、堅毅頑強,勇敢執著,但我們可以擁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心若向上,腳就不會停止——就像斯佳麗常說的“畢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斯佳麗用自己義無反顧,向我們證明了生命的張力,生命的頑強,生命的芬芳。
生如夏花之絢爛——致永遠的斯佳麗!
《飄》心得體會 篇3
昨天,我學完書法,和媽媽一起來到了書店,想買幾本書。來到書店,我看見了世界名著——《飄》。翻開看看,覺得很有趣,便把它買了下來。
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開始看。《飄》講述的是赫思嘉的一生,面對被戰火燒毀的家園,她堅定不屈,毫不妥協;面對親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淚,努力振作;面對愛人的離去,她毫不氣餒,重頭再來。
赫思嘉一生經歷許多磨難,她一直愛著衛希禮,但是,衛希禮為了衛家的名譽,只能娶表妹媚蘭。思嘉被生活所迫,嫁了三個自己根本就不愛的男人。
他們有的生病死了,有的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她。思嘉有了三個孩子,但是她還是艱苦的養活他們。
思嘉為了養活孩子們,嫁了三個男人,忍受了不少痛苦,她的手已經從柔軟、白皙的纖纖玉手變成了長滿老繭的手。
我非常佩服思嘉,她毫不氣餒、堅定不屈,太偉大了!
《飄》心得體會 篇4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從一本小小的《飄》中,看到了美國內戰的各種紛爭,也參透了一點道理。
戰爭乃生命之摧殘,同時也像是一種催化劑,逼人,錘煉人,改造人!就大的環境而言,國家可以在戰爭中興亡,種族也可以在戰爭中寸滅,具體到每個獨立的個體時,小小的人更是如變色龍一般,千變萬化。
在這本小說中,作者瑪格麗特將自己化為小說中的主人公思嘉,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創造了一個美國的奇跡。小說中的情節好似我們生活中的情節一樣,給人以感慨,其味如茶一般,值得細細品味。
不一樣的經歷,不一樣的感受,小小的一本書讓我身臨其境。思嘉,一個正直青春年華的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深深受奴隸制的影響,面對黑人,給以百般歧視,從她小小一人足可以看見美國南方奴隸制的危害。思嘉從小就追求自己的愛情,在和平中,在幸福中,她所愛之人卻另有所愛。在他的一生中對她有兩個對她很重要的男人:艾希里和瑞德。艾希里是在和平中,而瑞德則是在戰爭中。思嘉愛艾希里,瑞德愛思嘉,何等的糾結。但面對戰爭,小小的思嘉卻也變得堅強,不管什么時候,她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面對戰爭,在腦海只有殘酷,恐懼充滿了每個人的心中。思嘉又何嘗不是,面對身邊無望的一切,她該做些什么。在南方戰敗的時候,她們快絕望了,誰都可能死去,但是思嘉拿出自己被逼出來的勇氣,去承擔這本不該承受的一切。
北方佬的殘酷奪走了男方的一切,在這時思嘉受盡冷餓的考驗,她身無分文,漫漫地,在時間的流逝中,她受盡了沒錢的苦日子,于是她變得殘忍,成了一個守財奴,利用欺騙周圍愛她的人去獲得所謂的“利益”。不顧一切的,一次一次的罪惡行為刺傷了瑞德的心,因為罪惡的戰爭傷害了她的心,蒙蔽了她的雙眼,她糊涂到不明白誰才是真正愛她的人,直到失去了才后悔。在分開的最后她又一次一次表現出了她的可憐,卻只換來了瑞德的一句話“我曾經深愛著你,但你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已經使我的愛消磨殆盡。”瑞德走了,思嘉哭了。《Gone with the wind》瑪格麗特的一生,用時間去換取她的經歷、快樂、悲傷、遺憾。在困境中,不要只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擇手段的去達成自己的目的。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也不要冷冰冰的傷害周圍愛你的人,否則最后傷害的只會是你自己。同時,要學會用寬容,理解去看待和接觸周圍的一切,這樣會讓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怨言的世界。
美國內戰也是一場種族之間的惡戰,面對歧視,她們勇敢的爭取自己的權利,同樣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歧視任何人,換句話說歧視別人,就是歧視自己。在這個和平的時代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身邊的同學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所以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我們一定要彼此尊重,去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
簡單地說,從這本書中我感悟到:追求自己所愛的,不放棄。面對該面對的,勇敢的活著,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用愛的眼光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飄》心得體會 篇5
九月,丹桂飄香的季節,曾經憧憬過無數次的大學生活哦,終于拉開了帷幕。初入大學的我們,開始了大學生涯的第一課——軍訓。軍訓,是一個傳說,傳說,這是大學生涯的第一次,傳說這是無數大學生的噩夢;傳說,這是來自地獄的.呼喚……聽了學長學姐的傳言,我們抱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參加了軍訓。
有些事,不親自體驗,是難以體會到個中滋味的。就如這次軍訓,,并不像傳聞中那么恐怖,個中酸甜苦辣,交雜在一起,是那么令人難忘。細細品味,還是很值得人回味的。
軍訓的滋味是苦的。起初的兩天,老天很給力,沒有讓太陽出來耀武揚威。教官初次與我們見面,顯得很和藹可親,對我們一直很仁慈。于是,這便給我們一種錯覺:軍訓,也就這點料而已,小菜一碟。而從第三天起,噩夢,便開始了。自從陰天軍訓惹來了學長學姐們的羨慕嫉妒恨之后,他們每天都在盼太陽出山,結果,終于盼來了。這可苦了我們這些生嫩的新生,而教官此時似乎變得更加嚴厲。列日當頭,沒有一絲風,就這么筆挺地站在學校的主樓前,除了有些汗水從額頭流下,劃過臉頰的感覺外,整個身體處于麻木狀態,幾乎沒什么知覺。軍姿站完之后,便是接連不斷的訓練。無數次的重復,無限制的循環,早已磨光大家的耐心。但迫于教官不怒而威的壓力,忍著痛,忍著苦,硬是堅持了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們從最初的參差不齊蛻變成現在的整齊有序。回首我們走過的足跡,每一步都滲透了我們艱辛的汗水。
軍訓的滋味是甜的。軍訓的過程中并不是一直繃緊著的。為了讓我們有更好的精力訓練,教官每隔一段時間都讓我們休息一次。利用這段時間,教官教我們拉歌,然后,領著我們囂張地走到別的排的領地與他們對拉。“12345,我們等的好辛苦。1234567,我們等的好著急……”我們扯著嗓子,使出吃奶的勁兒吼著,心中無比舒暢。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把心中所有的不滿和憋屈都釋放出來,雖然嗓子都喊啞,但我們始終很開心,很爽。有時候,我們中有人會被教官選中去請學姐來為我們唱歌,但每次都會被拒絕,看著他們的滑稽樣兒,我們總是忍不住狂笑,立刻便從軍訓的艱苦中掙脫出來。無論軍訓有多苦,總有快樂相伴,總有笑聲相伴,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甜的滋味。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經過這一次的酸甜苦辣交織的軍訓體驗,我懂得了什么是紀律,什么是團結,懂得了毅力和恒心是完成任何任務的關鍵。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不是做不到,只是功夫沒下到,只是毅力和恒心不夠強。
伴隨著鬧鐘的鈴聲,睜開惺忪的睡眼,支撐起疲憊的身體,起床了。
聽到窗外淅瀝的雨聲,原以為早操不用集合了,但是很快雨就停了,于是大家馬上收拾好著裝奔向訓練場地。
今天主要的課程是將昨天所學的再鞏固一遍。一開始站了20分鐘,腳有點痛。但是也只能咬牙堅持,此時的吃苦,是為了以后的光明前途做準備。想到這些,就覺得這點疼痛算不了什么。
古語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不經歷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成功的路上,只有經歷磨難,戰勝困難的人,才能走得最遠,笑到最后。軍訓的日子對我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財富,我會好好珍惜它,全力完成它。
在這金秋送爽的日子里,在這桂花飄香的校園里,我們翹首期盼,終于迎來了大學的第一課——軍訓。金黃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多次接受過軍訓,但是對于即將踏上社會道路的我們,這一次的軍訓卻顯得意義非凡,前方的道路必然會是荊棘遍布,有太多的未知數在等待著我們,現在不磨練自己更待何時?
軍訓,是一個迷戀一直,艱苦奮斗的訓練項目,十一個開拓視野,強身健體的良好平臺,更是一個揮灑汗水,收獲感悟的青春舞臺,在這里,我們會離開父母悉心的照料,走上獨立的人生道路,去和同學,老師結下新的友誼,在這里我們將褪去暑假沉積的浮躁,踏上拼搏的人生道路去同教官領導體驗新的生活。
動員大會上,師長的諄諄教誨時刻在耳邊回響,北區大門內,校訓“責任”二字依舊在腦海中浮現,責任!不正是軍訓的一種精神的體現嗎?蘇軾曾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只有勇敢責任,積極投身于軍訓中,不斷磨練自己,方能達到追求卓越的成效。
在這個物質極度發達的社會中,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從小就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但是總是有一天我們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現在的我們就像那一柄柄生銹了的刀,而軍訓便是塊磨刀石。軍訓固然苦固然累,但這些逆境卻能夠讓人成長,正所謂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倘若有人在困難面前退縮,那么他永遠達不到勝利的彼岸。只有端正態度,耐住艱辛,擔起責任,方能從中受益!
我愿15天我們能學到點什么,在這短短15天中,讓我們把握自我,且行且珍惜!
《飄》心得體會 篇6
看完《飄》以后久久不能平靜,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合上書的那一刻,就像是送別即將遠行的朋友。斯佳麗終于長大了,可瑞德卻要離開了。有些難過,但也許不完滿才是真實的人生。
喜歡斯嘉麗的不完美,理解斯嘉麗的無奈,她的三段婚姻都是不幸的,斯嘉麗把感情看成兩個人的交鋒,在這場戰斗比賽中,她總是不愿意輸,不愿意坦誠自己的感情。其實,只要她先退步,她的婚姻就有救,女人的溫柔也是一種力量。可以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瑞德一定是深愛斯嘉麗的,他能夠明察秋毫斯嘉麗所有的惡,也看得到她的善,一直愛了斯嘉麗十多年,直到最后他依然愛著斯嘉麗,只是心死了,失望了,離開了。瑞德的果斷離開似乎在告訴我們,如果兩個人其中一方的愛徹底沒有了,就沒必要祈求或是挽留了,瀟灑的放手是我們最后的尊嚴,不打擾是我們始終不變的溫柔,這樣以后想起來才美好。我覺得這樣安排結尾特別好,沒有必要強行安排美好的結尾,現實生活就是這樣,一次次的錯過貫穿了人生的始終,令人扼腕嘆息。
斯嘉麗也是愛艾希禮的,艾希禮是斯嘉麗不切實際的愛,剛開始是虛榮,后來是想象,最后是迷茫。她愛的一直自己想象中的艾希禮,從一開始就注定不會有善果。這可能就是很多人忘不了初戀的原因吧!你愛的其實一直是記憶中帶有自己想象的ta。
結局并沒有太殘忍,斯嘉麗雖然失去了情感的陪伴,但是她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清楚記得那個在梅蘭要生孩子,在戰爭時候四處找人的畫面,在回塔拉的路上那種勇敢,在重建塔拉的時候的決心,以及為了塔拉的稅而走投無路的辛酸,是的,沒有瑞德的斯嘉麗也是勇敢的,因為這一切都需要她一個人來面對,她就是那種打不倒的戰士!生活,從來都不是溫柔的,命運給你安排的難題,你只要努力去戰勝,別無選擇。在男性叱咤風云的社會,女性的發聲顯得那么突兀,斯嘉麗確實是很多女性的精神支柱,她給我們勇氣去面對生活,挑起擔子,努力地給我們愛的人避風港,讓她們過得好,其他的,都不值得一提。印象深刻的是《白夜行》中的女主唐澤雪穗喜歡反復閱讀這本書。
不愧是世界名著,愛情、生活、友人、戰爭都寫得那么精彩,瑞德和斯嘉麗的情感讓人唏噓,讓人落淚。斯佳麗在面對愛情時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我覺得除了自身的性格局限以外,知識的缺乏也導致了她目光短淺,歸根結底和讀書少不愛思考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關,斯嘉麗最后終于理智了,也到了結束的時候。所以一個人千萬不能放棄閱讀,放棄閱讀你的生命就會停滯不前了。
《飄》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在他們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因為有人性,所以成為經典。愛情的世界里如果分對錯,都是悲劇,他們做決定的動機來源于模糊的迷霧中,走錯了怪不得他們。愛情是需要維護的,猜忌,冷戰,靠對方或自己的感悟都不行,愛情是兩個人的,需要溝通,需要理解,需要藝術。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如果不愛了,就請義無反顧地告訴對方,畢竟可以約束人行為的除了法律還有一種東西叫道德。
《飄》心得體會 篇7
地鐵站爆炸了!多么可怕的消息!對丈夫而言,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妻子因不滿自己的生活條件而離婚,早晨去了地鐵站,要搭乘地鐵離開,可剛才、就在剛才,地鐵站發生了爆炸。丈夫后悔萬分,后悔自己沒有阻止妻子的離開。女兒還小,他無法告訴女兒這個殘酷的現實,只是告訴女兒媽媽去魔法學校學習魔法了,等到收齊孩子的所有乳牙時就會回來,而且擁有強大的魔法,于是女兒天天去地鐵站等媽媽。地鐵站又爆炸了,妻子生還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可他依舊不忍心告訴女兒真相,他像許多人一樣,掛起來尋人啟事,又是幾個月過去了,公告欄上只剩下他的尋人啟事,他已經絕望了,可就在一天,當他和女兒去地鐵站時發現尋人啟事那兒圍了很多人,他一看,竟是妻子的留言,她還活著!“…如果你們還愿接受我,就掛上紅色的東西…”站臺那兒,早已掛上了好心人隨聲的紅色物品,丈夫在一條紅絲帶上粘上了女兒剛掉的乳牙……
故事就這樣以一個感人、美好的結局畫上了句號,可我的思緒卻隨著那一條紅絲帶而飄揚。不要輕易說放棄,文中的女兒不正是這樣的嗎?雖然不知道還要多久,但她堅信媽媽會回來,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和她的爸爸熬過了這段艱難的歲月。結局是美好的,等待是一種煎熬,信念則是最不可缺少的。
不知這里的“紅絲帶”可否理解成信念,女兒心中的信念,那一份期待著媽媽回來的信念!也許吧!每個人的心中不都該有著那一份執著嗎?不是冥頑不靈,而是一份希望,相信奇跡會出現,盡管在許多人看來那只是徒勞,也不要輕易說放棄,因為人,總是要活在希望當中的。有了希望,有了信念,有了執著的追求,我們,才不枉此生。
我有時會想,如果當時父女倆都放棄了,認定妻子不會再回來了,那么結局是不是就會完全被改寫呢?妻子因為對家庭的不滿而永遠流浪在外,再也不回到當初的那個雖不富有,但溫馨依舊的家中呢?也許吧!人總有要強的那一面,走了,就再也不愿回來了。此時,我便更覺信念的重要,是丈夫和女兒的等待和愛,給了她這只流浪在外的小鳥一個溫馨的歸巢!
人,總是要活在希望當中的!
《飄》心得體會 篇8
《飄》是由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創作的,她于一九二六年起著手創作《飄》,歷經十年,才于一九三六年完成這部一百萬字的鴻篇巨著。
《飄》展示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動亂的社會現實,以“亂世佳人”斯嘉麗為主線,描寫了幾對青年的愛情糾葛。斯嘉麗年輕貌美,但她所作所為顯示了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某些本質特征:殘酷、貪婪、自信;為了振興家業,她把愛情和婚姻作為交易。三次婚姻沒有一次處于真心,后來才終于明白她一直念念不忘的艾希禮懦弱無能,才意識到自己真正愛的是瑞德。
斯嘉麗的一生起伏跌宕,她出生于一個美國的南方大家族,她美麗超群,敢愛敢恨,身邊追求者無數,她喜歡英俊迷人的艾希禮,但艾希禮卻與他的表妹媚蘭結婚。斯嘉麗一怒之下與媚蘭的哥哥查爾斯結婚,不久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查爾斯戰死。從此,斯嘉麗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從小生活的莊園變得滿目瘡痍,母親死了,父親瘋了,仆人驚慌失措但這一切并沒有打倒斯嘉麗,她展現了堅強的一面,單獨的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這是瀟灑豪放,干練執著的瑞德出現在她的生活當中,并對她進行了熱烈的追求。但是斯嘉麗卻依然迷戀艾希禮,令瑞德傷心欲絕。后來斯嘉麗明白艾希禮不過是一個庸人,但當她再想挽留瑞德時,瑞德已心灰意冷,離她而去。在書的結尾,堅強的斯嘉麗并沒有消沉決心,決心回到莊園開始新的生活。
本篇小說最成功的地方應該是在對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的刻畫。
斯嘉麗,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作為一名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性,能為自己的土地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除了聰敏、智慧、還有勇氣、毅力與責任心。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在什么困境中都能生存。她不完全依賴于男人,是個積極進取且新手承諾的女性。當然,僅有有點而沒有缺點的認識不完整的,也是不存在的,本篇小說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有她身上所暴露出來的人性的缺點。她自私、虛榮和冷漠等,讓我們感覺這個人物形象很真實,雖然“不完美”,但卻很豐滿。
媚蘭,她幾乎具備了東方女性所有的優點,外柔內剛,賢惠溫婉,心地善良她往往只看到每個人最好的一面,并給予善意的評論。她是忠誠的對自斯嘉麗始至終赤膽忠心,無論在什么時候她一直在身邊鼓勵她幫助她,只要斯嘉麗需要朋友她就會一直在身邊,在一起奮戰的十幾年里思嘉已經離不開她了斯嘉麗只給了她一點點她卻用了一生去回報記得媚蘭曾經說過,無論發生什么,我會一直愛你,就像現在這樣,直到死去有了這樣一個朋友一生還有何求呢?
她是友善的對周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哪怕是為人所不齒的瑞德也庇護有加1863年以后除了媚蘭,沒有人愿意接待瑞德而她總是對人說瑞德也是上等人戰亂中瑞德因為沒有參戰而更受鄙視而媚蘭卻因為他曾替她打聽艾希禮的消息更加的庇護她并公開宣布:只要她活著,他就永遠是她家受歡迎的客人,無論別人怎么說他壞話都不介意她是恬靜幽雅的無論世界發生怎樣的事情她依然鎮定,當看見斯嘉麗殺死北佬,她沒有驚慌失措,還幫忙收拾尸體,搜查錢財,擦拭血跡,當她身體虛弱沒人下地干活,她放下過去受過的教育和優越感,拖著虛弱的身體下地干活,在受傷時依舊保持著美德的信仰在吃虧時仍然綻放純凈的笑容始終安平樂道的媚蘭雖同樣經歷了戰爭與死亡,眼神卻永遠那般溫柔、恬靜,就像疾風暴雨的黑夜里,兩只點燃的蠟燭,仿佛那溫暖的火焰,跳躍著力量與希望。
媚蘭臨死都是面帶微笑的,她懇請斯嘉麗照顧艾希禮和孩子,并不讓她知道,并勸她善待瑞德,這不是一個圣人是什么,真是讓人垂淚。
瑞德是一個復雜的人他有良好的教育,也很善良卻和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銳利的眼睛,知道戰爭南方必敗并利用小聰明在戰亂中掙了不少錢他對國家同樣有熱情,即使他知道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后關頭入軍,他活得灑脫,即使有戰爭他很少去顧及別人的想法,不會在社會輿論中掙扎,所以他沒有娶那位因為受到某種意外事故干擾為能把她在天黑之前送回家的女人,并在自己槍法更準的情況下殺死了她那兇暴的兄弟,如果他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情況就不會這樣了,但他沒有但他的沉穩聰明和死不服輸,造就了最后的結局。
他愛斯嘉麗,了解斯嘉麗,但他從來不說,只通過行動表達,而斯嘉麗并不了解他,最后。他一次次失望了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女兒身上,最后女兒也遭遇不幸最后他最尊重的媚蘭也死了,他只有在媚蘭身上才看到自己的“圣潔”。媚蘭的死讓他徹底絕望,不再爭取。但他的男性形象被許多女性所推崇,因此,瑞德一號的形象塑造的也相當“完美”。
從這篇小說中,我們不僅要學會如何的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用自己的智慧與毅力去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挑戰與困難,還要學會珍惜身邊的人對我們付出的感情,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到那時,悔之晚矣。
因此,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每一分來自他人的唉,也盡量用自己愛去回報愛我們的每一個人,不要讓自己的生命留下過多的遺憾。這本書是以這樣一句話結束的:“不管怎么說,明天又是另一天了。”我很喜歡這句話。它告訴人們,不論你今天取得了何種令人驕傲的成績,都不要炫耀不止;不論你今天遭遇何種巨大的失敗,都不要從此自甘墮落。因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無形之中我的生活節奏也快了起來。但是,無論多么快的生活節奏也沒有讓我忘記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真摯愛情的向往;而正是這繁忙的生活和快速的腳步,讓我更加明白了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生生不息的,都是具有勇敢、堅強和永不停歇的精神和信念的。在短暫而漫長的人生旅途上,我愿像《飄》中的男女主人公那樣,懷抱著熱愛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帶著堅強、無畏、勇敢、開創的心追求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