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活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1
學農是什么?在剛接到學校讓我們去學農的消息時,同學們都很興奮。帶著疑問和好奇,我們踏上了“學農之旅:。不一會兒,同學們就達到了學校的實驗基地。
大家先是來到了一個小平房,聽一位老教師講述著基地古老的故事。同學們紛紛拿出紙筆,在聽得津津有味之余不忘做下筆記。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思緒仿佛還停留在故事當中。隨后,大家便帶著任務走去了農場。
一開始拿到鋤頭的時候,我們的新鮮勁兒還沒過,人人爭著搶著要翻地。當干了一會勁,就會發現腰腿有些酸疼,胳膊有點抬不起來。如果沒帶手套,手心還會因為粗糙的鋤頭有些麻木。但是很快,辛苦就會被收獲所遺忘——幾位男生不斷從土里發現番薯個個都有兩個拳頭那么大,上面還帶些泥土。幾個男生抱著番薯那叫一個愛不釋手。恨不得親了又親。但聽老劉說要交公,大多還是眼巴巴的交給了老師。
看著人家的番薯一個個出土,我也不甘落后。可是我這么笨,就算挖到了也不一定認得那是小番薯,還是放棄算了,把土翻完就不錯了。但轉念一想還是不肯服輸,于是乎便再度鼓起信心,在土中一遍又一遍地尋找。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在不知不覺中翻地的時間已經到去了,可我的手中還是空空如也,想到這里,不免有些失落。但記起老師以前和我們說過的話:重過程,輕結果。還是很開心的。
雖然忙活了這么久一個番薯也沒挖到,但是至少我堅持到了最后一刻。在這過程中除了歡樂,我們同時也要付出勞力。同學們的臉有點通紅,站在那兒氣喘呼呼,卻十分開心。這就夠了。我想這是學校讓我們去學農的真正意義。在體驗和付出勞累同時,更是收獲了道理,收獲了勝利的果實。
大家都戀戀不舍的離開了耕地,在老師的帶領下又去了參觀許多植物。最后用幸福的歡笑聲為這場“學農之旅”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2
寒假到了,同學們緊張的心一下放松了,他們心里一個個都樂開了花,我也不例外。可是對于我老家做農活的奶奶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我的奶奶要趕過年把玉米棒子“蛻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小玉米粒,還要為蘋果樹剪去已經變色的“長發”,讓它們長出新“新”,當然我可不能袖手旁觀呀,也要回去幫助奶奶做農活。
放寒假的第二天,我就坐著前往老家的汽車。不一會兒,我便看見了苦苦等候我的奶奶。奶奶看見我,就像黃鼠狼看見雞一樣,笑容滿面。一下車,奶奶過來親切地拉著我的小手噓寒問暖。你們知道嗎?老人在老家里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這次放假回家也算是圓了奶奶的夢。
回家的第二天,便要打玉米了。一大清早,奶奶就開始做飯,我也不能遲到,可不能在當小懶貓了。我們吃過飯爺爺正好也回來了。他拿出一個紅色的機器。我問爺爺:“這是什么東西?我從來沒有見過。”爺爺不緊不慢地回答:“這是專門用來打玉米的,這個機器可厲害了,一次能打七個玉米棒,而且又快又干凈。”哇塞!這個機器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想親手試試這個機器有多神奇。爺爺啟動機器,只聽嗞——的一聲,機器開始工作了,這聲音震耳欲聾。我拿了一個玉米,放入進口中,通過機器的內部結構,把玉米芯和玉米粒分開,分別從兩個洞出來。一個個小玉米粒蹦蹦跳跳地從機器里出來。機器里面噼里啪啦的,好像玉米娃娃在抗議我們的舉動。我一干就起勁,一下子放了八個玉米棒,結果咔住了,唉,一下手就失敗,不過我要努力做的更好,終于我掌握了打玉米的技巧,打得快多了。不一會兒玉米已經打過去一半了。這時我已經汗如雨下了,可爺爺奶奶卻和我大不相同,他們只是有些氣喘吁吁,唉!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平時既不鍛煉又不做農活,這一次運動量這么大,所以才會覺得累。我們休息了一會兒又干了起來。這一次打玉米我比奶奶和爺爺都打的好。一個小時過去了;二個小時過去了;終于把玉米棒通通打完了。今天我可收獲不少呢!不光光是學會了打玉米,我還知道不時要多加強鍛煉,這樣干起活來,就不會那么吃力。而且我還知道了堅持是做一件事是最重要的原則,也是最基本的原則,只有你堅持了,這一件事就沒有白做。
這一次回老家不但讓我大開眼界,而且我的腦海里又新增加了一些知識,看來做農活還能獲得財富,我以后只要一放假一有農活我就干,慢慢地,我運動量大也不累,還比以前有勁多了。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3
在還沒放假的時候,我就計劃著今年的暑假我一定要找一份兼職工作,我要努力工作一個多月,這樣既體驗了生活又賺到了錢,兩全其美的事。我想著可以拿著自己掙來的錢買自己想買的東西,甚至可以為父母買他們想要的東西。想著想著便自己高興了起來。我想著掙到錢的美好,又想到掙錢的艱難,便咬咬牙,想著即使工作再苦再累我一定要堅持到底。
可是,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腦力卻比腦力活更難。即使你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可是當你推算到無可堅持的地步,你才明白心里的堅持到底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勞動最光榮,然而也最辛苦,我們應該珍惜勞動成果,珍惜每一次嘗試與每一次失敗后的結晶。
看著碗中的飯粒,我不禁的念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怎么可能體會到農民的滋味與艱辛呢?當了這回農民后我才體會到糧食來之不易!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4
這次正逢我假期,家里有插秧的農活,我的假期也過得挺無聊的,爸媽看著我小,就不讓我干活,這次我小學四年級讀完,我就想跟著他們做下農活,所以央求他們讓我幫忙插秧,也是體驗了他們的辛苦,有了做農活的體會。
好不容易能夠征得他們的同意,我第一天跟著他們拔秧苗,要脫鞋進入田地里,我真是不下水不知道,田里有好多的水蛭啊,一爬到腿上吸住,還拔不下來,還很疼很癢,這會我覺得爸媽好辛苦了,種稻谷原來也是那么的難的。我們終于把秧苗弄好之后,就挑著秧苗往要插秧的田地里去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下水插秧,心里有點激動,雖然沒有嘗試過,但也是看過他們做的,本以為會很簡單,等我真正的做了,才知道還是要有經驗的,不然就會插不好秧。
因為是夏天,天氣特別的熱,爸媽怕我中暑,把我趕到沒有陽光照射的角落讓我去插秧,我照貓畫虎的插秧,結果我插得特別不整齊,大人都是踩個坑就不怎么動了,而我卻因為腿短,不得不插個秧就動腳,結果秧還沒差多少,土地倒是讓我踩了很多的洞出來了,也因為是這樣,就導致了土被我踩得硬邦邦的了,沒法輕易的插秧了,我這倒霉的,一個角落都還是插了一點秧,根本就不能跟大人相比,他們已經插了一片了,我還在原地徘徊,真是不比較就不知道自己做農活是這樣的,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本意是幫忙,希望減輕他們的辛苦,結果我是來幫倒忙來了,我的小角落被我踩得到處是坑,根本就不能再插秧了,就只能靠爸媽了,我真是欲哭無淚啊,感覺的尷尬了。
雖說我沒有幫上忙,但是我確實是體驗到了做農活的辛苦了,農活再也不是我看的那樣簡單,每一種農活都是要付出很多心血去做,才能成功的。秧苗最后成為稻谷,這個過程也是要農民精心料理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的。這樣一番經歷,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習,我現在雖然還是小學生,學習沒有那么難,但是也要從現在起就要把學習盡量搞好,未來我學習才不會覺得難,做農活的經驗要積累,才能做好,那么知識也是要積累的,最后才能熟練的去運用,也才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成績變得更好。做了這次的插秧農活,我終于明白了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去不斷的努力和付出,不能偷懶,才能夠距離自己想要的成功更加近。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5
計劃這個星期公休,抽點時間到附近的地方玩。
我想公休還是打個電話給婆婆,先跟兒子回婆家玩,然后再出去走走。打電話聽婆婆說腰痛,還有1畝地的花生沒收,小嬸子又生病在家,不能干活。于是我就決定回婆家幫婆婆收花生,每天6點就起床,吃了點早餐就開始去花生地,要走40多分鐘才能到,而且又不在公路旁邊。就這樣連續干了三天的農活,回來時我的腳痛死了,走起來一拐一拐,象個殘兵弱將。回到家里老公說:不錯,二十多年沒干過農活,還能頂三天。大姐、二姐、還有侄子、侄女們都笑我:三姑,你那來的力氣干農活?你可是在我們家什么活都不干的人呀。我笑著說:沒辦法,遇上特殊情況。一邊干活一邊跟婆婆說,那么遠路程不要種了,加上你現在的腰又不好,弄到人家不幫忙又過意不去。通過做工作,婆婆答應不種了。
花生就結了很多,就是不夠老,榨油的成數不高。我跟婆婆說是因為種的比較遲,人家一般都是3月中旬前種花生,但婆婆她們都是4月上旬才種,少了十幾個生長日,而且打矮狀素的時候又打遲了,所以花生多而不夠老的原因。婆婆還笑我,二十多年沒種過地了,你怎么還知道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打矮狀素。哈哈……我可是學農的,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我還是鎮里的農技員之一。
這個村子中年人全部都是到十幾公里以外的工業園打工,都是老人家過意不去把那些空田種上農作物,所以都不按照季節來種。因為她們已經失去當年干農活的力氣,只是看到田不種東西又可惜,所以就隨便種點東西。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6
我出生在農村,22歲之前,除了上學,一直在農村;此后也還不斷干農活。對農活和做農活之苦,我是有切身體會的。
初一和初二上學期我是在自己村里讀的。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不但星期六下午,就是星期三下午也不上課。其他幾個需上課的下午,也只是上兩節課而已。那時生產隊每天的活分四截做,上下午各兩截,上好兩節課后回到生產隊的我,剛好趕上做一天里最后一截的活。不去生產隊做的話,就去割羊草。只有這兩種選擇。
在生產隊干活是計工分的。成年男勞力做一天最高是12分,成年女勞力最高是8分。我那時不過是一個小孩,我已經想不起我做一天是3分還是3分半。
小孩子偶爾干點農活,可能帶有玩耍性質,挺好玩。但我不屬于那種情況。我是正兒八經干農活。做農民,就農活而言,最苦最累的,莫過于夏季的“雙搶”,也就是搶收搶種。我永遠不會忘記,12虛歲那年,單單在總共不到20天的“雙搶”期間,我就做了12天半!
我至今記得發生在那年“雙搶”的兩件事。有一天中午去插秧,田里的水很燙,長我一歲的男孩泉始終不敢下去,長我兩歲的女孩芬則掉下了眼淚,也不敢下去。我當然像大人一樣下田了。我們那個自然村以人少田多著稱,當時還沒有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并不考慮中午插秧可能會燒苗。稍后的一天,也是中午,在田里插秧的我,流鼻血了。插秧必須弓著腰,低了頭,這十分有利于流鼻血……實在止不住,最后我被人勸退,回家躺在一只匾里休息。這兩件事分別發生在哪兩塊田里?此刻讓我到現場指點當時具體發生在哪個位置的話,我想誤差都不大會超過10米。
如今農村大多種單季稻,早已沒有了“雙搶”。從這一點看,現在的農民再也不像當年那么苦。
除了白天干活,我還從很小起就開早工和夜工。開早工大多是采桑葉,偶爾也有比較另類的活計,比如有一次是收割用來采種子的紅花草,割著割著居然發現一窩小老鼠。第一次開夜工是在田里打稻,我年紀太小,只是幫大人把稻子搬到打稻機旁,收工后在生產隊吃半夜飯的情景,宛在目前。有一次是預計有雨,男人們紛紛去田里壘柴堆(是專門留給生產隊的兩條耕牛吃的),小小的我跟著玉祥,幫他把柴拖攏來。還有一次是拔蘿卜,那是一個有月光的夜晚,大多是年輕人,雖然窮苦,但一大幫人在一起干活,說說笑笑地,還是蠻開心的。事實上,那時也不大有更美好的生活。
農村的活,我大致只有兩樣沒做過。一樣是捻河泥和挑河泥,因當年我畢竟還小。還有一樣是養蠶,那習慣上是女人做的。
小時候,也不是沒有人關注孤苦的我。有一種東西對我似乎特別感興趣,那就是一種很小的蚊子。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被咬了還很疼。萬般無奈之下,我在田里插秧時就只好采用下面這種方法:將自己渾身上下涂上爛泥,讓蚊子們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有一次是“雙搶”時,遭遇特大暴雨。夏天,滿天烏云并不一定會下雨,你若盲目躲雨而雨卻并不下來,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再說,我們生產隊田地極多,那次我是在離家足有兩里多的田里插秧,當然不會躲什么雨。然后,雨就鋪天蓋地砸下來,遠離房屋的我們無可逃避。一個叫阿三的中年婦女叫我把一束稻草頂在頭上,她說要淋壞的。我和她各自頂了一束稻柴,蹲在田埂上,那一刻,在暴雨的淫威里,我和她成了世界上最卑微最無助的人。幾年前,她中了風,半身不遂,去年離開了這個世界。
相對于割稻,我甚至有點喜歡插秧(俗稱“種田”)。割稻腰很疼,種田則不然。我們生產隊的女孩子嫁到別處,一律是種田的快手。為什么?我們那兒水田多呀,逼你非種得快不可。分田到戶后,像上面提到的玉祥,家里光水田就有17畝多;我家后來在我參加工作后只剩兩個農村戶口時,還分到3畝6分田呢。通常男人種得比女人慢些,不過在我的印象里,我種田的速度一直與最快的女孩相當。下面這個例子比較直觀:后來單干后,有一年勞動節,種的是“小苗帶土”(不是手工拔下來扎成一小把的那種,種起來相對要慢些),我在不用拿秧只負責插種的情況下,一天之內獨自把一塊7分的田全部種好。
分田到戶后,每年“雙搶”,我家總是早早完成。然后我就去幫姑姑家種田。這是我力所能及的。我有三個姑姑,我一個一個輪流幫過去。那時,她們的孩子都還小。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我結婚后,持續到我女兒出生的上一年。我女兒是農歷七月初八出生的,那年的夏天,在廠里做擋車工的妻子隨時有可能生產,我當然不便去鄉下幫忙。
但若干年后我居然又一次種田。那是在一個學生家,幾個學生要我去,一沖動,我就挽起褲管下田了,反正我會這個呀。我相信,7年前的那一次插秧,極有可能是我生命里的最后一次。當時跟我一起邊插秧邊聊天的是麗英和曉梅,如今麗英小孩已3歲,曉梅下個月也要結婚了,她倆不知道的是,第二天她們的語文老師渾身疼痛,畢竟多年沒干這個活了啊!
做農活的心得體會 篇7
今天的天氣終于轉好了,多天以來陰沉的老天的臉終于放晴了,人們的心情也好轉了許多。雖說不管天氣的陰晴,應該干什么還是的干,但是人們總是要受到一定的影響。對于我這個現在只專注于寫論文的學生來說,天氣的陰晴對我的影響不是太大。寫論文的間歇漫步在校園的林蔭道上,才發現樹上的葉子基本都變黃了。時間過的真快,這個秋天我還沒有怎么感覺到,冬天就馬上到了。
國慶的時候和爸媽一起回老家去看望了爺爺奶奶,正是秋收的忙碌時節,我們回去也順便幫忙收了一些莊稼。在田地中的我顯然辦事不力,干重活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力氣,在那我終于理解了“空有一身蠻力不知如何用”的意思,況且我的力氣也不大。我們家以前也種過莊稼,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我還小,沒有學會干更多的農活,后來家搬到了縣城,讀書的我也很少再參與農活了。我的爺爺奶奶是傳統的中國農民,現在都已經七十多歲了還辛勤勞作在自己的田地里,在他們忙碌的身影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老態。他們太辛苦了,看著他們,我在想,沒有自己的切身體會,也許很難理解別人所說得農民的勞苦,雖說我也不是大城市長大的孩子,確實是沒干過多少的農活。在中國有多少像爺爺奶奶這樣的農民,像他們這樣辛苦一輩子的人。辛苦啊,爺爺奶奶!辛苦的中國農民,向他們致敬!
對于像我這樣的學生來說,應該多參加一些書本之外的活動,擴充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見識,對以后的生活和事業不無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