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的課堂轉型心得體會(精選3篇)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轉型心得體會 篇1
聆聽講座后,認識到“雙減”是國之大計、民生工程,國家排除重重困難險阻,出臺政策,努力為我們解決外部環境的大問題,校長和老師們就要守好學校教育、課堂教學這兩個主陣地。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每天2小時的課后服務,就是要全面重構教學結構,關注時間的分配,教學方式的改革,只有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有機組合,才能實現“綜合化教學”。
教學內容的再分配方面注意課堂上要主要完成以下任務:預習檢測、教學重難點突破,課堂訓練的強化。而課后集中完成作業及學生興趣特長的培養。教學評價的調整要從關注老師到關注學生。課堂教學、作業設計都要以課程標準規定的階段內容和目標為基準,要在落實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上下功夫,否則不能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
“雙減”背景下的課后服務和作業設計,教師要牢記學校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及時從“育分”轉向“育人”,準確把握義務教育的奠基作用和基本職責,在正確的方向指引下才能落實“雙減”各項工作。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轉型心得體會 篇2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觀看了神舟十三號飛天的直播。里面講述了教室和老師的不同、老師的太空家園、細胞的神奇變化、乒乓球放入水杯的現象以及水膜張力實驗等。
其中水膜張力實驗最令我印象深刻。首先王老師和葉老師在一個尖的東西上面滴水,在尖的東西上面形成了一個薄薄的水球。接著,王老師往這個水球里注水,這個水球越來越鼓,越來越胖,越來越大。然后放入一朵在地球上折好的花朵折紙,花朵在水球上順時針轉,花瓣緩緩的向外打開,向一位芭蕾舞者點著腳尖,翩翩起舞。轉了兩三圈,花瓣全部舒展開來,變成了一朵盛開在太空的花。同學們不約而同的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發出了“哇---”的尖叫聲。
緊接著,王老師拿著一根細針管,伸進大氣泡里推了兩下就出來一個小氣泡。這時王老師躲到氣泡的后面,我們從氣泡的正面看,我發現小氣泡里面是正的老師,而大氣泡是反的老師。我覺得真是太神奇啦!
老師再繼續往氣泡里注水,她放進一點深藍色的顏料,顏料慢慢的向四周散開,最后盛滿了整個氣泡,藍藍的氣泡像我們的地球。
最后就到了最驚奇的時刻,老師往水球里放進了半片黃色的泡騰片。一開始泡騰片還沒有動靜,慢慢的泡騰片融化了,盛滿了整個水晶球,還不停的往上冒氣泡,這時的情景很美麗,同學們都傾著身子向水晶球里望,生怕錯過了這精彩而美麗的瞬間。
通過看這次直播,讓我明白了科技的強大,科學的有趣,明白了科技真的能引領未來。
雙減背景下的課堂轉型心得體會 篇3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政治思想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因此,我在政治思想上,一貫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遵守幼兒園的各種規章制度,樹立為人師表的形象,并且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幼兒園中的教育形式,關注每一個幼兒和幼兒的每一個細節,以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幼兒應對。
在日常教學中,我能根據主題目標、幼兒的發展需求選擇適合的活動,制訂周計劃及日計劃,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嚴格按照計劃開展活動,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在活動中讓孩子自主地學習,并對孩子的自主學習進行了研究和實踐,努力探索孩子自主學習所需要的條件和因素,總結教師在實踐中,促進孩子自主學習所應具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從而切切實實地促進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小組教學和個別教育相結合,讓教師和幼兒、幼兒與同伴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和對話。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非常寵愛,養成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為此,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注重于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
在數學教學方面,了解到學生已經基本熟悉數字表示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加減計算法,根據本學期的課程要求,主要讓學生懂得比較物體的高矮、長短、多少,再進一步學習下數的加減,以及添加一些趣味性強的游戲課題,根據這些課題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探索在前講解在后的教學形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孩子的眼界會決定孩子樹立目標的高低,讓孩子心里有一個大大的世界,這樣就能幫助孩子樹立比較高的目標,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走出去。大部分時候我們一起制定計劃,孩子收拾自己的行李。而且出去時,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會是博物館和當地最好的大學,相信這樣的地方能更好的熏陶孩子,會讓孩子對歷史和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