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精選6篇)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 篇1
通過一年的跟師學習,我方明白老師陳明副主任醫師默默地為我鋪墊了一條開悟中醫之路,當時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鉆研中醫學。
跟師學習患者比較多,常常白天跟老師看病,晚上自己鉆研,坐公交車回到家已是九點多鐘,看著滿街的夜燈閃爍,川流不息的車輛,匆匆行走的路人,想著家中焦急等著吃飯的愛人,心中不免感嘆,但一想到這一天跟師學習中我又明白了一個中醫的道理,見識了一個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淺薄的看法,糾正了過去錯誤的認識,心中的歡喜及對老師的由衷感謝無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師學習結束,自始至終,我認為跟師學習并不在于老師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無形中潛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師的思維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無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討,仍無答案,找一合適機會請教于老師,此時老師字字是真言,無數次跟師學習中是病人的詢問,老師的回答使我頓悟,回答病人的問題時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而非專業術語,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時也學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識,這一點使我受益終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來跟師學醫積累的心得體會。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 篇2
“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 活動總結 為全面繼承傳統醫藥精華,提高中醫藥人員的理論素養,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給人民群眾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巷道衛生院自去年在全院實施“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活動以來,堅持把這項工作作為提高全院中醫藥人員綜合素質、技能水平和增強運用中醫藥防治疾病業務技能及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常抓不懈。現將一年來活動情況總結如下:
今年年初我院制定了詳細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學習、培訓、考核等計劃,要求中醫專業人員廣泛開展自學經典、背誦經典活動,適時邀請上級醫院的業務尖子對我院進行集中培訓和專題輔導。中醫醫師人員每月對西醫專業人員組織一次《中醫學》集中授課,系統講解中醫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醫院對全院各類醫務人員授予相應的院內考核學分。除了每月對學習培訓情況進行定期考核外,還對規定的學習內容統一考試。
并得了良好成效,極大地調動了我院職工的積極性,為下一步的學習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自活動實施以來,我院一直把學習運用中醫經典,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作為首要工作目標來抓,通過自學經典、撰寫筆記、集中授課、專題輔導、考試考核等多種培訓方式,進一步強化了中醫藥基礎理論,提高了業務技能操作水平,營造了講學習、鉆業務、練技術和比水平的濃厚學術氛圍,推進了全院業務建設,提升了中醫建設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推動了全院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
具體取得的成效如下:
1、開展個人自學。
各科室認真組織了全體醫護開展讀書活動,按照規定內容積極開展了自學。每人了選擇1-2門課程學習,并參加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和“甘肅中醫藥在線”遠程教育項目,并通過互聯網方式學習了省廳推薦的遠程教育課件。
2、開展了結對輔導學習活動。
各科室主要把臨床檢驗豐富的中醫人員做為指導老師,指導學歷偏底的醫務人員,特別是新分配畢業大學生,形成結對輔導,不斷提高了中醫藥理論素養和業務技能。學習期間,學員做了學習筆記,院領導還隨時抽查。學習結束后,學員積極撰寫了學習總結,并由衛生院組織統一進行了考試。結對輔導老師并寫出評語,全院達到合格。
3、院里安排人員參加各級了培訓班。
衛生院并認真做好了參加縣上集中舉辦的“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集中培訓活動和專業知識培訓班并進行了基礎理論講座。衛生院還結合實際,積極采取各種形式舉辦了“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培訓班,培訓結束后,按照我院醫務人員掌握的程度給與相應的評分,全員達到合格。
4、我院4月份組織開展技術比武和中醫藥知識競賽活動。衛
生院還廣泛組織開展“識藥材、辨藥性”、背誦“湯頭訣”和“四大經典”知識競賽等技術比武活動,并鼓勵和督促全體學員,每人撰寫1篇以上學習小結或心得體會。充分調動全院人員學習的積極性,掀起學中醫、用中醫的工作熱情。
5、大力推動了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
衛生院開展學習活動與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緊密結合,在學習培訓中積極開展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應用,使全院人員掌握了十五項中醫適宜技術,村級醫務人員掌握了八項中醫適宜技術,并積極應用與臨床實踐。
“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是個新生事物,我們也沒有這方面更多和更好的經驗,我們將共同努力把這項工作作好,同時也希望我院通過學習有更大的、新的收獲。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 篇3
我的老師李硯民主任是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的主任,現已從事中醫事業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醫生涯中,她從未離開過病人,從未離開臨床第一線,可謂名副其實的中醫臨床家。而我僅僅跟隨學習不足2年,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李硯民老師不僅在技術方面給我以指導、更是教導我何為醫德。她認為“醫乃仁術”, “為醫者,應待患者如親人,至精至誠,讓飽受病痛的患者飲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脫困境,步入坦途。”
專攻疑難重癥是李硯民臨證的一大特點,經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誰都很難數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臟病的阿姨,在西醫院已經宣判無藥可醫,患者阿姨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李硯民主任,李硯民主任經過詳細的檢查后,覺得這種疑難重癥治療很棘手,但一個醫生的責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這個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開出了第一個處方。以后根據病情變化,不斷調整藥方,并鼓勵病人堅定信心。服藥50多劑后,病人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腫大的患者,在多家醫院都沒有查找出病因,也是聽到病友介紹,找到了?匆呻y雜癥的李硯民主任,在李硯民主任的詳細問診及檢查下,幫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從新西蘭乘飛機慕名而來的杰克•貝蘭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步履蹣跚。國內外多種療法幾乎用盡,這次他要找李硯民主任碰碰運氣,醫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醫中藥使他站穩了腳,直起了腰,邁開了堅實的步子。回國后,興奮地用電報向他的恩人報喜:李硯民女士,萬分感謝您用神奇的醫術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覺良好。雖然我已經61歲了,可是身體卻象16歲少年一樣充滿活力。
李硯民主任精通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尤擅內科,對中醫腎病、心病、脾胃病、風濕病、溫熱病、消渴病等均有較深的造詣,臨床上獨具特色,經驗豐富,療效卓著。
李硯民主任不但繼承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醫德醫風,她以“大醫精誠”之訓,鑄成“救死扶傷”之心。她崇拜仲景論證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貧賤之厄”之至誠。她雖已久負盛名,但毫無名醫架子。多年來,她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個就診者。一般來說,來請李硯民主任診病的人,大都為重患或疑難病。人們常常看到,下班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在為“號外號”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別是對那些慕名遠道而來或一時掛不上號的農村病人,寧肯犧牲自己的休息,也要為他們診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顏悅色地接待,安排時間為他們耐心診治,從不厭煩。對于一些來信、來電尋醫問藥的病人,她總是認真回復,或調劑藥方,或鼓勵病人增強信心。因此,許多患者不僅把她看作救病的醫生,還把她當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復的希望。
李硯民主任作為開封市中醫院人,以其高超的醫術,堅韌不拔的科研作風,帶動了開封市中醫院的發展,慕名前來診治的患者眾多,并于20xx年成立了開封市中醫院風濕腎病科。李硯民主任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精確的辨證論治,豐富的臨床經驗,使她練就了勝人一籌的醫療技術,有多少患了所謂“不治之癥”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恢復了健康。她謙虛謹慎,從不滿足自已的成就,雖已患者眾多,仍手不離卷,孜孜以求。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 篇4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床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床及教學工作。中醫啟蒙于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為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后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為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制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床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為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為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床工作近3年,臨床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么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床思維更為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于臟腑辨證,在于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為作為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床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為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床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卻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癥狀為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癥狀為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床要注重臨床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床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床的體格檢查,并有著深厚的西醫臨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臟和累,親力親為,一一認真細致的檢查,對于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床最為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為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濕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 篇5
眾所周知,中醫是我國的國寶、國粹,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針灸學更是我國的文化魁寶,它是一門博大精深、體系完備、內容豐富的學問,數千年來它以其獨特的特點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針灸療法具有適應證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它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也受到世界各國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愛,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學習它,但是也許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覺得無從學起,不知從哪入手。 我作為一名護理人員,跟隨朱寶醫師從事了幾年中醫中藥和針灸的臨床診治工作,耳濡目染中醫中藥的神奇療效,正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一針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戀上了這門古老的醫術。在幾年的實踐中,我院三名護理人員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臨床醫師的指導,初步掌握了針灸、拔罐、蠟療、熏蒸、按摩等幾項中醫適宜技術,并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在根據我們的學習經驗談一下幾點針灸療法的體會。
一、遵從中醫整體觀念,強化針灸療效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
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在臨床針灸治療中,整體觀念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在要考慮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還要注意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對患者的影響。平衡針灸創始人——北京軍區總醫院平衡針灸專家王文遠教授認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自我平衡系統,具有自身的調節修復功能。因此,在針灸的過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適的體位,積極與患者溝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針灸療法和療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顧忌和怕痛的心理,積極配合醫生,以期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與平衡取得更好的療效。此外,還要注意患者的狀態和體質,饑餓患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應取穴少,輕刺為宜;過飽者不宜針刺,若需針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體弱者,針刺手法宜輕;劇烈運動后不宜馬上扎針。再次,人體在不同的季節影響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適應。如春夏陽氣升發在外,氣血容易浮于體表,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人體就以出汗散熱來調節。秋冬陽氣收斂內藏,氣血閉于內,故皮膚致密,出汗減少,體內必須排出的水液就從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節針灸后的患者皮膚松馳,腠理開泄,易至風邪入侵,務必叮
囑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風,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則,靈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靈活應用 由于人體每一個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時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寶醫師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針灸學的普遍應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 這八句話,共四十個字。每一句講了一個穴位,一句五個字,即講了一穴位,又講了它治療的部位。對于初學針灸的我們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啟示。朱寶醫師還特別強調取穴的先后次序,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病人分清主次,靈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順序。如發作性痛癥,易先刺遠隔穴位,運用導氣手法,通過經絡的遠隔誘導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處穴位,就可避免病變部位因疼痛過敏引起的肌肉緊張,造成進針困難,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時常先刺遠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經痛先瀉合谷,再取頭面部穴位。可見,取穴的先后順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
2.循經選穴的原則 臨癥選穴配伍,朱寶醫師倡導按照“循經選穴”的原則,以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根據病機和癥候,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穴配方。在明確辯證的前提下,直接選取與病情相關經脈上的穴位進行治療,臨床上常取經脈循行遠隔部位的經穴作為主穴,這些穴位是經絡之
上下、出入的處所,具有遠近聯系的功能,對本經頭面、軀干、臟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臨床循經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臨床應用中以本經取穴和他經取穴多見。如手厥陰經病變出現的心絞痛、心悸取內關,手太陰經病變的咳嗽取尺澤,咯血取孔最等。此外還有中病旁取,遠近取穴法等多種取穴法,臨床上根據病情酌情應用。
3.疼痛選穴以“以痛為愉”的原則 在循經選穴的基礎上,直接選取患部經脈循行所達的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聽宮,膝痛刺犢鼻等。
4.靈活補瀉,辨證施治 在補瀉手法的應用上,朱寶醫師重視針刺手法,認為恰如其分的運用補瀉手法是針灸療效的關鍵,認為進針得氣后,應根據個體生理、病理狀態的不同和氣血盛衰辨證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輕補、大補、平補、輕瀉、大瀉、平瀉、平補平瀉等七法。對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病情變化辨證施治。如一例膽絞痛患者的治療,初期采用大瀉法針刺陽陵泉止痛后,改用平瀉法刺其他穴位,使經氣保持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我們初步掌握了針灸理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
中醫世界里,這些都只是皮毛,總結出一點體會與心得,與各位同仁共同學習,不足之處,請見諒。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范文 篇6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床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于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于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床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后,老師又帶著我游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于醫院的一些事跡。
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了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了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著手研究;也是因為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獲,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床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
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結合臨床,更好的融入臨床,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床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
也鍛煉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為,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