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風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三風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來,縣本培訓開展的如火如荼,而我卻經(jīng)常碰到無人愿去的尷尬,常常是用個人的關系請求老師去培訓,用"成長的需要,專業(yè)的需求,學生的期待"去勸說總是那么蒼白無力,我知道從老師內(nèi)心來說,可能認為我鄉(xiāng)有那么多領導和老師參加了各級各類的培訓,也沒看到全鄉(xiāng)小學的教育發(fā)展有什么根本性的轉變,老師也沒有走到各種平臺的聚光燈下,大多數(shù)人就認為培訓作用不大,是一種負擔。而今天,汪美琴老師現(xiàn)身說法,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看向無限風光的窗,開辟了一條不斷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路。汪美琴老師最后的"培訓很貴,但不培訓更貴"的結束語贏得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肯定的掌聲。
"家校攜手,只為孩子更好"的內(nèi)心獨白,在曹溪中學得到了生動的演繹。該校汪冬貴老師的家校大合作的`成功經(jīng)驗介紹,使我們看到了困擾了我們多年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有了破解的曙光。他從"為什么要家校合作"到"開展家校合作的路徑"再到"學校推進"從理論上,方法上,實踐上給我們闡述了家校合作的意義、途徑和學校喜人的變化,也讓我們看到"讓弋陽的孩子在家門口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再是鏡中花、水中月。
最后一場報告是我們的老校長,現(xiàn)一小校長葉園林前輩所作《用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生動的譬喻、淺白的語言、巧妙的引用、雋永的思想、鄉(xiāng)土的氣息將我們帶回了老湖山,在會意的微笑中為曾經(jīng)和現(xiàn)存的丑陋鄉(xiāng)土民風而痛心,更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使命:用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進而改變民風。他從教育的本質(zhì)、弋陽的特點、良好校風的標準、怎么做、改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為大家展示了教體局為實現(xiàn)"讓弋陽的教育成為弋陽人的驕傲"描繪的宏偉藍圖,讓我們感受到身為現(xiàn)在的弋陽教育人而自豪,更迸發(fā)出強烈的前行動力。
這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行動的風標,前進的號角。這是縣本培訓的有力推進,面向全體而不是精英,面向基層而不是領導。這是校本培訓的升華,它克服了校本培訓的斷章取義、蒼白無力。值此新學年開學之際,"新三風"宣講團的宣講猶如一場及時雨,喚醒了廣大一線教師的職業(yè)操守;如一根火把,點燃了很多一線教師的職業(yè)追求;如一劑強心劑,帶領更多一線教師起而行、行而奔。"幾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滿心相信在弋陽紅、古、綠的土地上,將會迎來教育的春天,彼時,美麗的生命之花處處綻放,時時盛開!
三風心得體會 篇2
工作作風、教風和學風,是學院今年開展“提升質(zhì)量年”活動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要實現(xiàn)學院打造應用性本科教育一流品牌的大目標,改善工作作風,最重要的是強化責任意識,人人承擔起“藍天”發(fā)展的責任,要加強學習,提高認識。領導干部要做勤業(yè)敬業(yè)、優(yōu)質(zhì)服務、提高效率、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表率教師應樹立主人翁意識,端正教學態(tài)度,強化職業(yè)精神,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教風與學風緊密關聯(lián),教師的精神狀態(tài)、道德修養(yǎng)和知識水平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直接影響。解決好學風問題,對于學院和學生自己都有重大意義
通過“三風”建設學習,我充分認識到本次教育系統(tǒng)思想作風紀律教育整頓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世紀教育事業(yè)飛速發(fā)展,全民素質(zhì)整體提高,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新任務,對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和職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為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主力軍中的一員,只有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才能堪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才能為人師表,才能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參加工作以來,本人始終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自覺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guī),熱愛教育事業(yè)和本職工作,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為人師表,模范地遵守社會公德,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教書育人,關心集體,團結、尊重同事,恪盡職守,嚴謹治學,刻苦鉆研業(yè)務,不斷提高政治思想、文化業(yè)務素質(zhì)及管理學生水平,自我認為是一名政治堅定、思想健康、品德優(yōu)秀、作風正派但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和提高的人民教師。
教育發(fā)展教師為本,教師素質(zhì)師德為本。教師是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實現(xiàn)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生力軍。歷史賦予我們教師神圣的職責。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教師的責任更加重大了,師德要求更加規(guī)范了,教書能人的標準更高了。加強師德建設,是改進教風帶動學風的迫切需要。教師的教風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風。
作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我認識到自身所擔負的重任和有待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
第一、在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zhì)的.同時,應該做到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甘于奉獻。
第二、關心學生的思想道德、身體心理等狀況,言行謹慎,在課堂或公共場所不講一些不利于學生身心建康成長的言論或觀點。
第三,有工作責任心,安于本職工作,重視教育改革和教育創(chuàng)新,有進取精神。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增強使命感、緊迫感和危機感。樹立“主人翁”意識,以校為家,以教為業(yè),校興我榮,校衰我恥。
第四,心態(tài)平和,在單位,要顧全大局、團結協(xié)作,樂于奉獻,積極而且高質(zhì)量完成份內(nèi)份外的工作。積極調(diào)整心態(tài),正確對待當前人事制度、工資制度改革,明確自身的“責、權、義”,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娶集體與個人、名利和道義之間的關系。
第五,要自信、自愛、自尊。自信的教師才能教出自信的學生。一個自信的教師能教給學生去挑戰(zhàn)更多的“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自愛的教師對生活充滿熱情,得體的衣著、溫暖的笑容、文雅的談吐、對周圍人的關心、對工作的投入都是最能給學生以模仿的榜樣、都是最能感染影響學生的活教材;自尊的教師從不貶低自己的職業(yè),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會一味地抱怨。廉潔從教,維護自身"愛崗敬業(y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執(zhí)著追求、探索創(chuàng)新"的美好形象。
三風心得體會 篇3
如此偉大的王朝,必然是由無數(shù)偉大的人物和事件構建的。《明朝那些事》講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不僅精彩好看,耐人尋味,許多故事更讓人蕩氣回腸、心生敬仰,不能忘懷,打動我的不僅是故事本身的起伏與曲折,更有故事背后蘊含的彌足珍貴的崇高信仰和堅不可摧的強大精神力量。它使我感悟到,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需要一大批氣節(jié)操守好、意志品質(zhì)優(yōu)、進取意識強、多思又善為的有膽、有識、有智的之士去拼搏、去推動、去堅守、去發(fā)展,這既關乎國家的命運,也影響我們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成就。接下來,我將對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啟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是堅守信仰、嚴以修身是做人之基。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書中介紹的義利取舍分明的典型代表張居正和海瑞。張居正擔任內(nèi)閣首輔大臣期間,內(nèi)廷、外廷也都是他的支持者,天子又剛剛十歲,可以說大權獨攬,完全可以作威作福,前呼后擁,舒舒坦坦地過一輩子,但他卻沒有為求安逸而放棄天下為公的理想追求。為了改變因吏治腐敗,財政拮據(jù)等問題導致的明朝由盛而衰、積貧積弱局面,卻甘愿冒著失去榮華富貴、得罪無數(shù)權貴、甚至家破人亡的風險,毫不猶豫、費盡心思的去發(fā)動挽救王朝統(tǒng)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歷史證明,沒有張居正的改革,就不會有一條鞭法、考成法的誕生,更不會有那帑藏充盈,國最完備的萬歷中興的盛世。因為改革,他使大明王朝延享國壽數(shù)十年,也因為改革,張居正死后遭到皇族和權貴們的清算,權位盡毀,全家被抄,長子慘死,次子充軍。張居正的這種舍小我而取大義,利歸天下的情懷與選擇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不因歲月而遺忘,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20xx字左右《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20xx字左右。書中描寫海瑞更是這樣,海瑞年過四十歲才中得舉人,得到的又是一個小小教員的職位,但他并沒有因九品芝麻官的尷尬處境而自怨自艾,也沒有因為年齡較大失去斗志而隨波逐流。在做教員期間,他勤懇任勞,對待學生認真負責。后因教學成績良好,升為主治一方的縣令,在此期間,他帶頭廉潔自律,以身作則,除朝廷俸祿以外,不多拿一針一線。他廢除陳規(guī),禁止官吏收取火耗、余糧等損害百姓利益的陋習,在招致縣衙一些官吏罷工抵抗的情況下他也毫不妥協(xié),沒有文書就自己寫,沒有人管治安就自己巡邏,沒有人審案就自己審,不辭勤勞,日復一日。憑著這份剛直與清廉,使地方官風為之一清,百姓生活安居樂業(yè)。后因政績斐然調(diào)往京城,歷任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當時最高檢察機關,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中央紀檢委副書記)《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20xx字左右文章《明朝那。從當年不入流的小吏,到官居二品的大員,地位的變化真可謂是翻天覆地,然而海瑞卻還是海瑞,這得來不易的高官厚祿絲毫沒有成為他清廉的牽絆,海瑞在京為官期間,敢于碰硬,力主嚴懲貪污腐敗,無論內(nèi)閣大臣還是皇親國戚,只要犯法就嚴懲不貸,他的富貴面前不貪戀,真理面前不退讓,大節(jié)面前不失尊的氣節(jié)因此而聞達天下,深受百姓愛戴,被奉為“海清天”。
二是懂得責任、勇于擔當是立業(yè)之要。在這方面,書中描寫的為國家的存亡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于謙對我影響最大。也許這個名字大家比較陌生,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可與岳飛相媲美的明朝民族英雄。由于他的傳奇,使大明王朝國壽二百載!故事說的是,明朝建立的第八十一年,蒙古軍隊大舉進兵明境,明皇帝朱祁鎮(zhèn)被俘,中央六部66名大臣全部被殺,京城20萬最精銳的主力軍隊全軍覆沒,首都北京的門戶大開,明朝面臨著320xx年前北宋滅亡時幾乎相同的境遇,亡國滅種之禍,似乎不可避免,史稱土木堡之變。面對恐懼、慌亂不已的時局,面對皇室成員和大臣們在商議南遷、投降的氛圍,這位從小以文天祥為偶像,官拜兵部左侍郎的于謙站了出來,在朝堂上發(fā)出了“言南遷者,可斬”的吶喊!他抱著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決心與信念,開始了數(shù)月殘酷、艱險卓絕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為使混亂的朝堂恢復穩(wěn)定,他不懼將來全家被殺頭的危險,毅然另立新皇;為使軍隊恢復戰(zhàn)力,他廣開糧倉,實行連坐之法,使眾將士奮勇殺敵;為了消除恐懼,他親守城墻,立下城在人在的誓言,使朝野上下萬眾一心!在這場決定歷史命運的戰(zhàn)爭中,于謙創(chuàng)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跡,將一盤散沙、行將崩潰轉為眾志成城、堅如磐石,將滿天陰云、兵臨城下轉為云開霧散、破敵千里,大明帝國終于轉危為安,最終擊敗了來犯的蒙古軍隊,保住了帝國的北部領土,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于謙的故事讓我明白責任和擔當就是當風險與危難來臨時,勇于舍小我,顧大家,即使個人陷入生命險境也要沖鋒到底。他那首千古流傳的《石灰吟》寫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既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更是我輩學習的楷模!另外,書中描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敬業(yè)精神也讓我心生敬意。崇禎登基時,留給他的是一個衰敗不堪的爛攤子,他多次談到命數(shù)、氣數(shù),經(jīng)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他知道他的努力無法換來幸福的結局,但他依然全力以赴、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墻不回頭,直到最后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從這個角度看,崇禎也是個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