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貧困生的心得體會 篇1
發展農村教育,使廣大農民群眾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體現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弱勢群體——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少年兒童的充分關注。《決定》提出建立健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制度,保障農村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對推動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目前,我國農村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迫切需要得到關心和資助。要在已有助學辦法的基礎上,建立和健全扶持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助學制度。到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中央財政繼續設立中小學助學金,重點扶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逐步擴大免費發放教科書的范圍。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逐步幫助學校免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雜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補助。
小梅是盤錦市二中初一五班的一名學生,母親在她小學的時候就去世了,家里靠著父親一人頂著大梁,后來,父親身體也不好,常年有病。小小年級的她似乎看淡了生老病死,對前途也沒有感覺到有很大的壓力,用她的話來說,未來是不可預知的,現在能做的就是做好當前的能做好的事,不給人生留遺憾。她在和我們談話時沒有一點緊張,就讓我們覺得她像我們身邊的一個同學,一個很普通的同學。和初中生談話,很少有感覺如此親切的,一般都是被他們學校那種把學生當機器使用的制度給震撼住了。她為了節省家里的開支,選擇了徒步上下學,每天5里路的車程也練就了她強健的體魄,她在籃球隊里表現的很出色。在小升初的考試結束后她就巧妙的利用了假期的時間打工,在餅店當服務員。一個月就掙200元,對于她家來說200元已經是很大的收入了。在學校她擔任著班里的生活委員,平時組織班里的同學賣廢品勤工助學,也幫助同學在上學放學的途中采購日常用品。說實話,很佩服她,一個初中生能夠在生活的重壓下活的如此瀟灑。從她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國外交事業的未來,她的那種闖勁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她主動提出了帶我們去找其他的幾個要走訪的同學,果斷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說:“我知道你們這種活動需要一個本地的向導,要不然會走很多彎路。我建議你們下次走訪的時候最好問到學生的家長的名字,要不然很多村里的人都是不認識小孩子只認識家長的。”
她陪著我們一路走村,問路,定路線,她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似乎把她當成了我們小組的成員,說說笑笑,一時間甚至忘了她那家庭的重擔,忘了她是我們走訪的一個貧困生。她向我說:“如果要選擇性資助的話,那就不要資助我吧,有更多的人比我更需要幫助。”在感受到她的真誠的同時,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魄力,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很多學生在爭取一筆助學金的時候都勾心斗角,把自己的家庭情況寫的一窮再窮,都在那里比窮,可是平時穿的衣服卻那么時髦,幾天就買一件新的。要不是這次走訪,我真的不知道什么叫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晚上了,她留我們在她家吃飯,飯菜很樸實,洋蔥兩碗,里面還混著很多肥肉,算是葷菜了吧,這可能是我們突然造訪他們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待水平了。她的父親都舍不得吃菜,吃了一碗白飯算是填飽肚子。后來我們才了解到,早上5點,她的父親就醒了,開始勞作。我實在無法感受那種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點睡覺中間的17個小時全部用來干農活和家務的日子。太辛苦了,真的太辛苦了,不容易的。
現在,學校的3名老師已經和小梅結成了幫扶對子。天氣冷了,李飛老師把自己的棉襖、棉靴送來了;要買復習資料了,邵會老師又送來了書店的購書卡,中午的時候看見孩子就吃一個卷餅,我就會給孩子買一盒盒飯。在每年的扶貧幫困活動中我們每位老師都會資助學生100元錢,有的老師還會給更多。有時我就想“我少買一件衣服就夠小梅一家兩個月的生活支出了”,我就是用這種想法資助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使我班的學生沒有一名是因為貧困而輟學的。
牛穎慧是盤錦市二中九年六班的一名學生。我們到的時候她剛洗完澡,穿了件連衣裙,很漂亮。在學校和其他普通的同學一樣,靦腆的笑容,很可愛,很燦爛,還向我要了qq號,給了我她不是貧困生的一種錯覺。我再一次錯了,她的爸爸看上去很健康,經了解父親是精神分裂癥,是殘疾人不能在外做工,家里的頂梁柱都失去了勞動力,這個家怎樣過日子?她的媽媽去年出去打工,但是一次車禍使她昏迷在醫院4個月。牛穎慧在學校擔驚受怕,每天除了自己的學習外還要擔心媽媽是不是會出事。也就是因為這樣,她的成績受到了影響。她沒有跟同學說她的情況,似乎也沒有跟老師說,以至于老師的都不知道她到底怎么了,也許她覺得說了只會影響同學的學習吧。她默默著忍受著這一切,背負了沉重的負擔。有時家里實在拿不出錢,中午他就不吃飯,這種毅力從何而來啊?她現在一直就懸掛在輟學的邊緣,可是她要上學,她自己清楚上學是她唯一出路,千萬不能輟學。她很爭氣,在去年的期末考試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升入了初三。她很知道感恩,她向我們說:“我不知道學校里面居然有這種愛心活動,我太幸運了,你們太好了,我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你們。”我們跟她說這不是幸運,這是你自己爭取來的機會。退一步講,如果真的是幸運之神眷顧她,那也有他的道理,她的身后畢竟有一個脆弱的家,她的任務要比我們這些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重的多。她要擔心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身后的那個家。我們能做什么呢?我們只能堅定她的信心,讓她安安心心讀書。我們能做的太少太少了。
現在,學校的3名老師已經和小梅牛穎慧結成了幫扶對子。有語文王老師、英語王老師。天氣冷了,王老師把自己孩子的棉襖、棉靴送來了;要買復習資料了,英語老師又送來了書店的購書卡,中午的時候看見孩子就吃一個卷餅,我就會給孩子買一盒盒飯。在每年的扶貧幫困活動中我們每位老師都會資助學生100元錢,有的老師還會給更多。有時我就想“我少買一件衣服就夠牛穎慧一家兩個月的生活支出了”,我就是用這種想法資助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使我班的學生沒有一名是因為貧困而輟學的。
幫扶貧困生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幫扶工作效果的好否直接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及學校的聲譽形象。因此,幫扶貧困生的工作不容忽視,要盡早盡快減少落后面,實現良性循環的班級管理方式,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以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效果。
貧困生的心得體會 篇2
我是國防學院xx級的大學生,去年九月份我們新生也陸陸續續地開始報名,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他日“龍門”一躍,但是由于好多學生的家庭情況正處于困難時期,而且大多數學生都來自農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為此,學校給我們建立了“綠色通道”的補助路徑,而我們新生可以享受國家的無利息貸款、貧困補助金等等補貼。幫助我們貧困生減緩家庭經濟的窘迫帶來的壓力。
現在我校不斷完善“資助體系”,并以此為平臺,幫助越來越多的品學兼優的學子送去了初春溫暖的陽光。雖然說國家助學貸款存在還款的壓力,但是我們更愿意把它當作成長的.壓力。
這筆重大的資金,是國家投入給我們的,是國家為了讓我們正確合理的使用這筆資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那社會的有用人才。不僅讓我們順利完成了學業,而且能激勵我們發奮學習實現“物質資助”與“精神支柱”的雙贏。
當我第一次領到國家資助的那筆款時,心里的喜悅、感激、壓力等種。種情感油然而生。這也同時激勵了我的學習勁頭,但是仔細想想,國家助學金是對我們的幫助和關愛,我有幸能夠獲得此助學金真是倍感榮幸!“知識改變命運”我深知只有不斷完善自己,增長知識才能改善家庭情況,所以我就給自己制定了目標,本著“勤能補拙,一份耕耘一分收獲”主動明確學習目標,不斷培養專業興趣,使取得優異成績,我也知道求知的路途充滿艱辛,然而成功的花朵散發著芬芳。國家助學金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們這些貧困學生,于此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貧困生的關注,對國家教育事業的關注和投入是非常大的。
總之,我這次獲得助學金除了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以外,還要特別感謝我們的學校助學工作的老師們,是他們給了我們這次機會。得到了這次助學金,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要對得起這助學金,絕不負黨和國家,不負學校及老師對我們期望,不負青春的誓言,本著自強、自立、自信的人生信條,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充滿信心的通過每一天。在國防學院這片沃土上感受不同的關愛,讓曾經的夢想、曾經的奢望、曾經的意氣奮發、曾經的滿腹激情將從大學這個新的起點揚帆起航!
貧困生的心得體會 篇3
國慶節,我們志愿者一行40人,分5個走訪組、對慶陽市西峰區轄區的貧困家庭進行了走訪。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會,真心感受不到他們生活的如此艱難。
盡管在走訪之前,我們有了一定的心里準備,走訪對象都是山區的貧困家庭,但是當我們真正走進他們的家中,親眼見證這一切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震撼!
一個個土窯洞,隱晦的篆刻在黃土高原的半山腰上,在西北地區、這是最低廉、最原始的住宅,在歲月的.沖洗和煙熏火燎中,也已變的破舊不堪,簡陋的木制家具,可以追溯到80-90年代,偶見一兩件“新”家具,卻顯得格格不入。
走訪學生劉金平家中時,我們了解到,孩子父親種了16畝山地,母親患有癲癇病,2個孩子全靠父親拉扯(撫養),現在住的6口窯洞中,最新的還是七八年前村里幫著挖的,如今均已成了危房,家中連最基本的家用電器都沒有,家里除了沾滿了灰塵的老燈泡以外,一無所有,那怕是一個手電筒,這種平常家庭最常見的家用電器也沒。
看著他們淳樸的父親、這個年僅40歲的男人,已經完全沒有一個中年男人的意氣風發,而更多的是沉默和無奈;布滿皺紋的臉上,滿是歲月的滄桑,家庭的重擔壓彎了他的脊梁,要照顧患有癲癇的妻子、照顧2個幼小的孩子、維持家計、困難可想而知。在山區、唯一的經濟收入就是種地。盡管這僅有的收入、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都很艱難。
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放學后,他們都要幫著家里干農活、做家務、撿拾酸棗賣錢,小小年紀、原本快樂無憂的童年,她們無法享有,生活的重擔已經悄悄的壓在了她們稚嫩肩膀上。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閃爍著渴望,她們也有城里孩子的爛漫多彩,也有理想。可現實、卻是如此的殘酷。
走訪結束了,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造成他們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更有義務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那些在困境中生活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及社會的大愛。我們不單單要給與他們物質上的幫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和心靈的慰藉;我們要走進他們、傾聽他們、引導他們勇敢的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