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廂記心得體會(精選7篇)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1
提到王實甫的《西廂記》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鶯鶯,最能見出作者深厚藝術功力的,也要算是崔鶯鶯。別林斯基說過:“真正藝術的作品永遠以其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以致讀完之后,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樣,使你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他們。”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和紅娘互相映照的極其成功的藝術形象。如果說,紅娘的性格有點像出谷長風,那么,崔鶯鶯則屬于幽林曲澗式的人物,細膩雋永,柔美恬靜。崔鶯鶯是元代人民群眾民主思想在劇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她一經誕生就又成為封建社會中爭取自由幸福的無數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時她還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可以說,崔鶯鶯這一藝術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
關于《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看法,學術界基本上眾口一詞認為《西廂記》是反封建。這種矛盾、含混的說法顯示了人們在《西廂記》的主題思想上所處的困境,也透露了人們需要對《西廂記》的主題思想重新認識。崔鶯鶯和張珙二人從相愛到結成婚姻經歷了一個在“禮”的約束中掙扎、沖破“禮”的約束而結合,到最終結成婚姻,也就是回歸“禮”的過程。
應該要在這樣的文字與已經當中感受美,慢慢享受這種美……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2
《西廂記》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與出于勢利考慮的家長意志之間的沖突。
如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在這背后,則存在著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里盡人調戲亸著香肩,只將花笑捻。”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于美麗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回應。作者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表達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愿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沖擊。
《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布置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沖突環環相扣,山重水復、縈回曲折的復雜情節,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使得故事富于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為通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脫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出對于幸福的愛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為“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癡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愛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著自由的愛情,并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
愛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中行動,但是,她終于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贊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為全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著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并因此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實性。在她身上反映著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我覺得,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現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3
王實甫筆下的張生和崔鶯鶯沖破封建禮法的束縛,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鄙棄名教綱常和利祿功名,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縱任性情自由奔放,勇敢地愛起來了。他們從佛殿相遇、一見鐘情,到月下吟詩、互通款曲,發展到傳書遞簡、跳墻赴約,直至西廂幽會、兩情繾綣,最后長亭送別、海誓山盟,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膽熱烈的行為,不知使多少衛道士咬牙切齒、膽戰心驚,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青年男女為之擊節,為之陶醉,為之神魂飛越。即使在今天,《西廂記》仍然讓人心領神會、激動不已,讓人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貴,認識到束縛心靈、摧殘人性的勢力是多么的可鄙和可憎,認識到幸福可以,應該和必須去爭取——丟棄各種陳腐的觀念,擺脫各種心靈的枷鎖,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嚴而斗爭!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有人將它與《紅樓夢》并提。我也是這么認為的,寫這篇讀后感前無法下筆并不是感覺不足以動心動情,亦或是不夠深刻,而是感覺滿滿的,那么的貼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無法將它語言話,盡管如此我任然想把這心中諸多感觸付之筆桿,一吐為快。
故事曲折,情趣動人,描寫細膩的《西廂記》真乃愛情的美學宣言,何謂愛情的美學宣言呢?在王實甫的筆下,鶯鶯和張生公然戰勝了封建禮教,維護了他們至純至潔的愛情,重在公然上,這就是宣言。
“不到一頓飯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覺辭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這是《紅樓夢》二十三回中黛玉對《西廂記》的贊詞,其實也就是曹雪芹的贊詞。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里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幾百年來無數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愛情生活,它洞穿亙古而發出無窮的魅力和奇峭,連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將這句詞題為對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美好的愛情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當生活略顯枯燥時,我們不妨試著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層凈化,翻開《西廂記》,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種坎坷的愛情,那種甜蜜的聚合,還有那里面美得讓人心醉的辭藻。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4
近日,在老大的推薦下,讀了元代王實甫所著的古典戲劇《西廂記》。之前沒有完整地讀過,只知道大概的故事情節,中學時也學過《長亭送別》這一章節。如今細細品讀之后,被張生和崔鶯鶯那種超越時代的敢愛敢恨,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深深折服。劇中,張生和崔鶯鶯從相遇到相知到私定終身再到終成眷屬,兩人所見次數并不多,可以說每一次見面都是電光石火般地心靈碰撞,是靈魂與靈魂之間深層次的對話,每一次見面都折射出了如彩虹般絢爛,華麗,艷美的光芒!
第一次見面,是張生前去欣賞普救寺美景,無意中遇見了容貌俏麗的崔鶯鶯。納蘭性德有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張生的這驚鴻一瞥,使得他不由驚嘆“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正如王菲在傳奇中所唱: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這就是一見鐘情的魅力!于是,張生滿心歡喜,“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就懇求方丈借宿普救寺,住進了西廂房。
如果說第一次見面是偶然,那么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就是張生刻意為之。張生打探到了鶯鶯會在后花園里燒香,于是偷偷觀看。“情人眼里出西施”,第二次見到鶯鶯,張生只覺“比我那初見時龐兒越整”,“看他容分一捻,體露半襟,蟬香袖以無言,垂羅裙而不語。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廟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現蟾宮素影。”此時的鶯鶯在張生眼中無疑是完美的,甚至近乎神圣!張生既為表露自己也有試探鶯鶯之意,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魂,不見月中人?鶯鶯聽罷馬上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一唱一和之間,高山流水,琴瑟相合,兩人頓生惺惺相惜之情。鶯鶯轉身回顧,張生笑臉相迎。此刻,月朦朧,花無影,唯有甜蜜與芬芳在四周升騰,彌漫。愛情的小火苗已熊熊燃燒,大有燎原之勢。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5
“善言有愛夜月,落花無怨東風”。這是《西廂記》年的名句。
《西廂記》,元代王實甫所作。這部作品其實出自唐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唐所作)。傳奇的,浪漫的愛情故事。
元代是中國文字創作的高峰期。除了王實甫,關漢卿還是一位杰出的劇作家,他的代表作《竇娥冤》經久不衰。《西廂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劇之一(其他的分別是《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其中張生和崔鶯鶯之間的愛情一直備受推崇。
《鶯鶯傳》以悲劇收場,但在王實甫的帶領下,張生(字君瑞)和崔鶯鶯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張生出生于上流社會,他的父親是禮部大臣,但他因病早逝。從那以后,他家就沒落了。于是,他去了父親曾經幫助過的同學杜克,因為他守衛邊疆,控制了10萬軍隊。張生想從那里獲得一個官方職位。崔鶯鶯的出身實際上是優越的。我父親是宰相,但她年輕時也英年早逝。這家人不得不搬到浦東(今陜西省西南部永濟市周浦古城)。張生喜歡在山水中旅行,所以有一天他去了浦東的普救寺。因為有緣,那一天,和她的丫鬟媒婆恰好去廟里燒香(普救寺是崔生前捐贈的),兩人一見鐘情。受封建禮教的逼迫,張生以讀書的名義住在普救寺西翼,希望每天多看看崔鶯鶯。后來當地的地頭蛇得知長得像神仙,就想用自己的五萬人馬,趁崔燒香之機,去搶普救寺。無奈,崔夫人提出了前犯人娶女兒的想法。在這個危機時刻,張生承擔了這個“光榮的任務”。他派了一個和尚去給杜克送信,最后在他的幫助下,他打敗了孫飛虎。但是,“然而女人的心是多變的”,崔夫人看不上沒有名字沒有財富的張生,進而生出自責之心,因為這對名門不利。但是,面對愛情,誰又能阻擋丘比特的愛情之箭呢?“崔鶯鶯晚上聽鋼琴”,他們在媒人的幫助下成就了“好事”。鶯鶯的堅定,普救寺方丈的勸說,杜將軍無形的“威逼”,最終都迫使崔夫人做出讓步。她用“成為第一”來回答張生。天有情,張生真的得了頭獎。一切都已經在中間了。誰想半路殺出一個“鄭長法”?崔的家庭和結婚很早。此刻,他想和崔鶯鶯結婚。得知真相后,他誹謗張生,說他在外面結了婚。崔佳錯誤地認為這是真的,并希望崔崢結婚。千鈞一發之際,張生回來了。真相大白后,鄭長法自殺了。張生和崔鶯鶯喜結連理。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直到今天,這個古老的愛情傳說仍然受到人們的慶祝,因為它給許多年輕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合上書,落淚。想起人生的苦澀離別!看到千里之外的山很可憐,應該徒步!崔和張的經歷最深。張生去北京參加考試,崔鶯鶯沒有想到大米;而張生也做了一個“草橋”的夢。交心,何必再談?只想說一句話:真愛永存。“山無棱,天地合一,所以如果是現實的話,崔和張會體會到這古老而虛無縹緲的愛情傳說。
寒假的時候,我在滿是灰塵的書柜里發現了一本書。我撿起來擦了擦,看了看。這本書叫《西廂記》,看完之后感觸很深。
至于《西廂記》的高級論壇評價,前輩,古人,今人總是說不一樣的話!我只覺得這本書真的值得她讀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山,五岳歸來不看山!看完這本書,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看元稹的《西廂記》,所以《鶯鶯傳》《商調蝶戀花》要在這本書之前看!
自古以來,才子佳人的愛情組合難免遇到來自天庭的艷羨,難免會有一些催人淚下的波折,難免會被后人傳誦。結果是否完美是另一回事。自古以來,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就是快樂的!甚至牛郎織女,甚至梁祝,甚至白娘子和徐賢!張生和崔鶯鶯可以算是最后的結果!
張生的才華和外表沒有錯。崔鶯鶯是完美的。是自古以來女性在世界所有男性眼中的體現。簡直是“美”!盈盈的模樣,不多說了,只有張勝道——羞澀的玉,溫婉的玉有幽香,我記不得遇見他時的嬌媚模樣,我只想用手慢慢抵住牙齒。不能因為天賦和家庭潛力而挑剔!正如鄭恒所說,難怪張生不是大臣們的女婿。
也許女人付出的心,愛得越深,就越容易患得患失。在亭子最后的送別儀式上,“藍天黃花,西風緊,霜醉誰?”總是帶著眼淚離開人們,告別“但是頭上打個結就像狀元一樣強壯”,然后送張生的運動衫、裹腹、襪子、七巧板和玉簪等。無非是擔心自己的心上人有“當初拋棄一切”的想法。哦,太陽底下有多少崔鶯鶯!但難得的是,張翠和妻子畢竟是真心相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說電影,都要符合才女的外貌,背景要高貴,要么是貝勒公子或者少爺,要么是公主小姐,哦,反正不全是黃金也是千金,或者是珍珠,總之要耀眼。
窮文人也不是不可能偶然遇到美女,比如《鼓子詞》或者《西廂記諸宮調》。這是不可否認的真愛。換句話說,現實生活中是有的。我覺得他們上輩子肯定種了紅豆,還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才投胎!
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偉大的女人!我想說張的愛情背后確實有媒人,這是肯定的!無論從相遇到相識的整個過程,都無法抹去媒人的影子。至于老太太,鄭恒和孫飛虎,這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A《柳夢梅》真的讓人佩服王實甫的過人才華。還有一個——,不離不棄,永遠在一起。愿天下眾生成家!
感謝微塵給我機會看這本好書《西廂記》。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6
上高中時,初讀《紅樓夢》,我就為其所陶醉。當讀到賈寶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西廂記》,一個贊嘆“真是好文章”,另一個感慨“但覺詞句警人,余香滿口”的時候,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難道在《紅樓夢》之前,還有這樣一部迷人的作品嗎?如今,通過系統學習古代文學史,精讀了《西廂記》后,我想說,它確實是一部體現元代雜劇最高水平的偉大作品。
王實甫的“王西廂”故事,最早起源于唐傳奇《鶯鶯傳》。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將始亂終棄的西廂故事改成大團圓結局,突出了反封建主題。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又叫《北西廂》,因為它是用盛行于北方的雜劇體裁寫成的。
元代雜劇是公元十三世紀到十四世紀時中國主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詞和形體動作來表演故事,是當時演唱、舞蹈藝術的綜合體。它的特點是:第一、一本戲限用四折,如四折不夠,可以在開頭或折與折之間墊一場戲,叫做“楔子”;第二、一折包括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按規定聯成的一套曲子,這一套曲子必須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到底,不能由幾個角色分唱。
然而,王實甫在《西廂記》的體例上進行創造性地改造:第一、他雖然基本上遵守一本四折的規律,但由于一本戲不夠全面鋪開西廂故事,所以他疊五本為一部。第二、他雖然基本遵守每折由正末或正旦獨唱的規律,但在需要時候,他也打破了這種限制,比如第四本第四折由張生、鶯鶯分唱。
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會性矛盾的沖突上,優秀的戲劇作品更是如此。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西廂記》細節布置巧妙,情節波瀾起伏,矛盾沖突環環相扣。從一開始崔、張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種困境;而后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在老夫人許婚的條件下飛書解圍,似乎使這一矛盾得到解決;然而緊接著又是老夫人賴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卻又因鶯鶯的疑懼而好事多磨,使張生病臥相思床,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出現愛情的高潮。此后幽情敗露,老夫人發威大怒,又使劇情變得緊張;而紅娘據理力爭并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得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矛盾似乎又得到解決。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條件,又迫使張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傷感別離。在可能是后人續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團圓之前,還出現同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恒的騙婚,再度橫生枝節。這樣山重水復、縈回曲折的復雜情節,使得故事富于變化,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完成了鶯鶯、張生、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可以說,人物的性格和情節的開展得到了高度的結合。《西廂記》的戲劇沖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封建勢力的代表老夫人與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展開的沖突。這是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勢力和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間的沖突。此外,《西廂記》還有由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種種矛盾引起的另一條戲劇沖突的線索,這些沖突雖然屬次要,卻是大量的,錯綜復雜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推動戲劇情節一環扣一環地發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這正是《西廂記》令人叫絕之處。《西廂記》的角色不多,戲卻很多,情節曲折。
讀西廂記心得體會 篇7
《西廂記》,為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王實甫所著。究其根源,實為“新雜劇,舊傳奇”,唐代元稹、宋代趙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寫過不同版本的《西廂》,至元代王實甫,終于把《西廂》推舉到顛峰,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經變為一種潮流,一種中國封建思想的蛻變,如此寥寥萬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處,我把我的觀后之感付之于字,并總結了下面三點世間文章不可兼備的好處,望閱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廂記》這一文學珍品為大家帶來的視覺的沖擊與精神上的享受。
一為情節。大凡書籍,均以情節為首要之物,敘述平鋪還在其次。《西廂》的故事情節,簡單明了。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并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張君瑞游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后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為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并完此姻緣。
后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心,后因紅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節讓現代人覺得俗氣簡單,可實不知于當時的封建社會,這便是一種突破,一種沖擊!霎時掀起了一股“西廂熱”,竟成為了當時社會的“暢銷書”,且不少詞曲作家都開始對愛情劇本下了大量的筆墨與精力。到了明清,凡寫男女方面的故事、劇本,都是受了《西廂記》的影響,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劇、肥皂劇的情節看來,《西廂》應該算是他們的鼻祖了。其表現的主題思想,即:“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沖擊力的。
其次為價值。從古至今,從內由外,都對《西廂》做出了無法比擬的評價。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為“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能與《紅樓夢》并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陳繼儒更是把其稱之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廂記》天下奪魁”,“化工之作”,“王實甫《西廂》,千古絕詞”等藝術等級甚高的評語。乃至于國外,也把《西廂》推舉到一個高峰。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并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最不可思議的便為詞藻。《西廂》的曲牌、詞牌、平鋪和旁白,都具有無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視覺沖擊”,就是指,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這些文字詞曲的時候,它所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我用八個字來表達一下我閱讀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滿口余香。口中之香,實為書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廂》妙處,不當以字句求之,其中聯絡顧盼,如長河之流,它曲莫及。”在此,我雖不能把整書打錄于此,而可舉一二句我所記的明了、香濃的曲子,共大家賞玩。張君瑞一出,便有[點絳唇]一篇,篇上云:“游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云薄霧,都則是香煙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又一篇《混江龍》上說得好:“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西廂》中句,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并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
我讀《西廂》的感受,也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觀感把《西廂》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還是需要通過閱讀文章去獲得、去體味,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