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精選20篇)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我們大家都能熟背,它讓我們懂得了農民伯伯種田的艱辛,同時告訴我們要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珍惜每一粒糧食。
可是“珍惜糧食”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我們此刻在家里都是爸爸媽媽的小王子、小公主,他們總是擔心我們的健康,給我們買好多好吃的。我媽媽也是這樣,經常給我做好多好吃的飯菜,可是我卻不領情,總是挑食,不好好吃飯。之后媽媽生氣了,就給我下了任務,讓我每一天中午必須吃完一小碗米,否則就不許看電視。剛開始我沒有辦法,就只好盡力去把飯吃完。之后我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就是趁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把飯偷偷倒在垃圾桶里。這樣,媽媽看到空空的碗就會很高興,我就能看電視了。有一天我和媽媽一起看電視時,屏幕上出現了一雙雙因饑餓而睜得大大的眼睛,他們都是非洲兒童。他們沒有衣服穿,也沒有飯吃,更沒有好玩的玩具。他們的身體都是十分瘦弱,看了讓人心痛不已。媽媽說他們那里很貧窮,小孩沒有學上,甚至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看到那里,再想想我每一天偷偷地把吃不完的飯菜倒在垃圾桶里的行為,我的臉一下子就紅了。我在心里暗暗地想:以后我必須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再也不能浪費食物了。
期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養成勤儉節儉的好習慣。節儉糧食,從我做起!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2
小時候,老師就教導我們“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讓我們明白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才對。所以,讓我們都做一個節約糧食的人吧!
走進學校,如果仔細去注意的話,不難發現學校的泔水桶里每天都堆得滿滿的,有剩菜、剩飯還有整個饅頭,每一個來到它跟前的人,都會用一個極瀟灑的姿勢,賦予那白白的饅頭一道優美的弧線。雖然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糧食是自家帶來的,不需要花錢去買,但是我們也不必這么浪費它,這也是我們的父母頭頂烈日,腳踩熱土,花費心血種出來的。如果這一切讓父母看到,他們又會怎么想,除了痛惜之外,還有什么呢?。
也許有人說:“這是小題大做,不就是點糧食嗎?”是的,雖然扔掉的糧食不多,可是扔掉的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不愛惜糧食的人,也會不愛惜其他的一切,到頭來只能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就像你把饅頭扔進泔水桶一樣。
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盡的責任,我們都應該做一個節約糧食的人,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才行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3
我相信有很多人認為珍珠項鏈非常珍貴,可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是糧食。糧食,這不起眼的兩個字,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沒有糧食,人就不能生存。
但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歷歷在目。每當你走進學校食堂吃飯,就會發現許多人在浪費食物:有的人看見飯菜很難吃,沒吃兩口倒掉了,有的人甚至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倒掉了。有一次,我們在飯店吃飯,看見隔壁那桌大魚大肉,可不一會兒,人都走了,許多菜還沒吃掉,也沒有打包,看著服務員把菜統統倒掉時,我的心很酸,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哎!可曾經的我也是這樣的人啊!
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感受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生產的艱難,培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美德。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4
吃著香香的米飯,吃著可口的菜,我不知不覺得想起《憫農》這首古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告訴我們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告訴我們要節約糧食,不挑食,把碗中的米飯都吃光。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全是靠農民伯伯冒著寒冷和炎熱辛辛苦苦中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我以前也是不節約糧食,后來我是看了一個電視節目,我才知道要節約糧食,節目里放的是一個小孩,他父母已經過世了,留下他一個人,他在路邊看見了包子,高興極了,老板問他有沒有錢,他說沒有錢,那個老板臉色一下子就黑了。說:沒錢還不快滾。把那個小孩趕跑了,接著來到了烤鴨店門口,看見那烤鴨直流口水,可那老板連聞都比給他聞,就把他轟出去了,路上,他看見地上有包子,正當用手去那的時候,一只狗把包子搶走了,最后,這個孩子餓死了。看了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要節約糧食。
所以,當我們吃著香香的米飯時,就要想起《憫農》這首詩,想起節約糧食。
當你捧著噴香的米飯、吃著雪白的饅頭、端起美味的面條時,你是否知道這是農民伯伯頂著烈日辛勤耕耘換來的。糧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
目前,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遠遠低于世界水平,每年都要進口大量的糧食才能滿足需求。節約糧食、珍惜糧食應該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該成為節約糧食的表率。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積極參加節糧活動,認真學習節糧知識,自覺增強節糧意識,每天節約一點點,每天奉獻一點點,用我們的行動,用我們節省的糧食和資源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我給大家提一些節糧的方法: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不偏食,不挑食;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余的要帶回家;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同學們,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讓我們以節約為榮,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讓節糧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
俗話說:勤能補拙,省能補貧;精打細算,油鹽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但同學們有沒有想到,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已成為我國的第一大問題。所以,我們每個同學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
俗話說:勤能補拙,省能補貧;精打細算,油鹽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然而,當我們隨手扔掉一塊饅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為一餐飯而辛苦奔波還有許多人正因饑餓而在死亡的邊緣上掙扎以前我總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浪費,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所以吃東西常常挑三揀四,吃不完就隨手扔掉。
可是自從我在電視里看到了很多非洲難民因饑餓瘦骨嶙峋、饑不擇食,最終餓死在街頭那慘不忍睹的情景時,我才突然覺得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有爸爸媽媽的疼愛,有大房子住,上學放學都有汽車接送……正因為生活條件太好了,所以我才養成了不節約糧食的壞毛病。
每次吃飯都會掉很多的飯粒,吃不完也覺得無所謂,爸爸媽媽批評我,我還找很多的理由來狡辯。想到這里,我感到非常慚愧,我真是太不應該了!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改掉這個缺點,節約每一粒糧食,再也不浪費了!
日省一把米,月節一斤糧。凡事貴在堅持,節約從點滴做起。
小伙伴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盡自己的一分力量,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亂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不浪費、不擺闊,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帶回家。
聯合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就是要我們把節約變為自覺、成為習慣。
節約是美德,節約是責任。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節約身邊的每一滴油、每一粒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富有,我們的祖國才會變得更加繁榮昌盛!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5
糧食是補充身體健康的主要物質之一,但我們隨處可見浪費糧食的現象。
目前,我們的生活很豐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費也在增加。我們吃了一半面包,吃了一口饅頭,吃了剩下的.白米,喝了剩下的湯。然而,在這些困難時期我們不能吃的食物被扔進了垃圾桶。有些人可能會說浪費這么一點東西沒關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每個人都扔掉一點食物,世界會浪費多少食物?諸葛亮經常告誡他的兒子:“君子去了,要靜下心來修身,以節儉養德”這句話告訴我們,簡樸的生活可以修身養性,浪費是可恥的行為,只有勤儉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我們從幼兒園學到;每一粒中國菜都很難吃因為我在農村長大,我最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農村,夏天到處都可以看到村民。炎炎夏日,村民們還在地里除草,這是多么偉大的精神啊。別人弓著腰站在熱水里種苗是多么辛苦的工作啊。當我親眼看到它時,我完全震驚了,明白了一滴汗和一滴血的含義。雖然我在農村長大,但我家很少讓我在地里干活,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有多累。當我還是一名導演時,母親把我從市場上帶回來,這一切都被發現并理解了。
在偏遠山區,許多兒童不能吃飯。吃一次餃子是一種奢侈,但我們不知道如何珍惜當下的完美生活,把食物當作垃圾扔掉。我們不感到羞恥嗎?
所以讓我們珍惜食物,節約食物!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6
我每次在食堂吃午飯時,總能看到同學們毫不心疼地倒掉吃剩的米飯,因此感到十分痛心。
米這個字,可以分成三段,這三段像八、十和八。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從稻谷到我們人類吃的大米,需要經過八十八道工序。別聽只有八十八道工序,在沒有任何機器幫助的古代,經歷八十八道工序可是很累人的!
然而,當今世界上浪費糧食現象最嚴重的就是我們中國了,這可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我們中國有十幾億人,每年浪費的糧食數以萬計,想想都不寒而栗。
浪費糧食的現象與一些人的道德低下密不可分。有些人愛“面子”,覺得打包很丟人,那他怎么不想想,剩飯豈不是更丟人?還有些人愛貪小便宜,只要是別人請客付錢,自己就無所謂浪不浪費,反正是別人的錢嘛!殊不知“糧食”等于“辛苦”,“辛苦”等于“農民的血汗”啊!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些都是古人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告誡,更是對后人的警告啊!可豐衣足食的現代人,卻感受不到食物的珍貴。這也許跟城市化有關,老人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年輕人卻置若罔聞。
糧食是一滴滴汗水,是一次次辛勤勞作,是一次次經受風吹雨打換來的,而浪費糧食,只要拿著飯盒,一倒就完事,即使餐廳的墻上貼滿了“珍惜糧食”的標語,可又有幾個人會真正去做呢?所以,節約糧食,刻不容緩,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日常做起,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一米一糧。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7
主席一上任,就向我們每個人提出要節約糧食,拒絕浪費。因為在我們國家,浪費行為隨處可見:大飯店里,桌上的菜總是吃一點就不吃了,之后這些菜就會被無情地倒入垃圾中;在路上,一些學生喝了幾口水便把水給扔了……如果這些浪費行為一直不被制止,這一年浪費的錢將不會是個小數目,如果這些浪費的錢捐給貧困山區不是更好嗎?為了響應這個號召,我們學校提出“光盤”行動,讓我們也能養成節約的美德。我認為這是件有意義的事,便向身邊的人也提出“光盤”行動。
有一天晚上,姑姑請我們去吃飯,她點了許多菜,有大龍蝦、鴨子、魚、牛排等等。我一看桌上滿是香噴噴的美味佳肴,就知道肯定吃不完。
我的眼前展現出了一個畫面:一只吃了一點的龍蝦、一只沒沒有吃過的鴨子、一盤盤美味的菜,被那些人倒進垃圾箱,這是多么可惜呀!不行,我要向他們提出“光盤”行動。
于是我便對親戚們說:“你們今天一定要多吃點,這可都是別人的勞動成果,不能浪費!”大人們聽了我這番話,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夸我是個好公民。等我們吃完飯后,姑姑把一些菜進行打包,我不禁為自己感到自豪,以后我要向身邊更多的人提出這個行動!
我想,如果人人都拒絕浪費,那么這個社會會變得多好啊!我要繼續向身邊的人提倡,告訴他們:節約糧食,人人有責。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8
當《舌尖上的中國》在全國風靡的時候,當官員們把享樂、奢靡當做自己官位高低的一向指標的時候,卻在《網民呼吁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材料中作出指示,表示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全黨以及國家工作人員乃至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逐漸培養這種良好品格!
節儉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節儉是持家之本;節儉是安邦定國的法寶;勤勞節儉有利于防止腐敗;節儉能降低社會生產成本。節儉更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有教養的體現,也是我們每一個不可或缺的優良品質。如果一個社會奢靡之風蔓延,無論物質上如何發達,也難免會造成巨大的浪費,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甚至使社會風氣敗壞。如果奢侈豪華、驕奢淫逸成為一種“時尚”,那就是一種悲哀了。
成由勤儉敗由奢。狠剎奢侈浪費之風,大興勤儉節約之風。不論職位高低,不論崗位差異,都必須身體力行: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廣大黨員干部更是要率先垂范。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在生活中不放縱自己,做群眾身邊的好黨員。
不少黨員涉及工作問題比較嚴謹,但在個人生活上卻對自己格外寬容。這既是兩面派作風,又可能會因自身某些不當言行而使得民眾對黨的印象大打折扣。因此,既然主動自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就要有一定的心理覺悟和行為規范,在生活中同樣嚴厲。而具體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行動上,則有許多行為都需要我們去推廣,比如:
節約用水,不浪費每一滴水資源,如淘米水可以洗碗;節約糧食,能吃多少買多少、炒多少,盡量食用新鮮的食物,以免造成不新鮮食材的浪費;家中能用的電器或其他物件,沒有安全隱患不需要換新的可以不買新的;若是空調、冰箱等物件不得不買新的或換購的話,就可以購買節省電、對空氣污染少些的;盡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飯盒,不適用塑料袋等,這些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9
“出身貧苦,不可驕傲;創業艱難,不可奢華;努力不懈,不可安逸。能以‘謙’‘儉’‘勞’三字為立身之本,而補余之不足;以‘驕’‘奢’‘逸’三字為終身之戒,而為一個健全之國民,則余愿已足矣,夫復何恨哉?!”這是革命烈士車耀先在獄中留給子女的遺訓。把“謙”“儉”“勞”作為立身之本,把“驕”“奢”“逸”作為終身之戒,以此礪心明志,足見其思想高遠;給兒女甚至后輩以教導,足見其用心良苦。今天讀來,仍給人以深刻啟示。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今天依然需要大力提倡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揆諸現實,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許多朝代的興盛、衰亡,無不與儉、奢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農業至今還未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人多地少是我國重要的國情,在糧食安全上保持足夠的危機意識,是我們端穩、端好“自己飯碗”的關鍵一環。崇儉戒奢,不僅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題中之義,更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雖然近些年的連年糧食豐收讓我們牢牢捧住了自己的飯碗,但我們應該牢記“豐年要當歉年過”的古訓,始終對糧食安全保持危機意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要增強過“緊日子”的自覺,讓去奢求儉、勤而求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尚儉戒奢,樸素節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優良傳統,是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法寶。對共產黨人而言,勤儉節約里有為民情懷,政府過“緊日子”,意味著精打細算,把錢花在刀刃上,讓人民群眾分享更多改革發展成果;黨員干部勤儉節約,意味著體恤民情、體會民意、貼近民心,更好地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陳云同志在延安時期做報告,批評有人鋪張浪費,提出了一句名言“吃飯要照鏡子”。“照鏡子”,就是不僅把飯菜吃完,還要端起盤子,用饅頭擦干盤子里的油,做到能照見自己的臉。從此,“吃飯照鏡子”廣為傳播,深入人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成了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證明,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永遠不能丟。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爭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踐行者,大興勤儉節約之風,以優良作風和清廉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斗、干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0
在20__年5月22日13時07分,一個看似平常日子時間,卻發生了一件非常不平常事情——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爺爺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91歲。
每當想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時,我眼前,我腦海里就會立刻浮現出袁爺爺身影。他那古銅色臉上,總掛著那笑容,一道道深刻皺紋記錄著他那不平凡歲月;他總是穿著那幾十塊錢襯衫,頂著嚴寒,忍著酷暑,在農田中奔波……
“永不滿足,永遠不躺在過去功勞簿上。讓中國人端穩中國碗,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這是袁老至死堅持信念。想當年,當袁老發現了第一顆雜交水稻時,當他公布這件事時,是那么多人不信任不理解。只有袁老他兩位學子依舊堅持在崗位上。我想如果沒有他們當時堅持,可能就不會有我們現在衣食無憂健康幸福生活。
正是那一顆雜交水稻喂飽了全中國人民,也喂飽了多少國家。像美國,日本當時那些科技發達國家,早就開始了研究水稻工作,他們向里面砸進了多少錢,卻依然沒有好成果。但是當袁隆平爺爺向世界向國際發出這一發現時全世界人民都震動了。美國還輕蔑說“我們做不到事,區區一個中國鄉村教師卻能做到?”但是事實卻讓他們打臉,正是袁爺爺發現那一粒種子喂飽了我們所有人。
我們現在還不能向袁爺爺那樣,為雜交水稻,為國家做貢獻。但是我們現在能做事,珍惜每一粒糧食,實行光盤行動。不讓遠在天界袁爺爺心寒。
袁老,走好!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這首詩大家都會背,也都懂得它的意思。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隨處可見。
雖然父母和老師經常教育我們珍惜糧食,可現實生活中有幾個能做到?為了喚起我們節約糧食,每年的10月16日被評為“世界糧食日。”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比父母他們小時候時幸福得多,吃穿不愁,有求必應,但我們也要知道目前世界上還有不少同齡兒童朋友餓著肚子上課,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應該從小做起,從我做起。
剛上小學的我,對糧食的浪費也是屢教不改,于是爸媽就讓我觀看和閱讀了一些新聞和物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農田不斷的減少,目前世界上有那么多貧困國家,那么多人沒飯吃。特別是非洲的一些國家,每天有多少人因為饑餓而死亡。那一張張饑黃的臉,瘦瘦的身體以及那雙渴望的眼神都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從此,我再也不敢浪費糧食了,同時,我還要告訴同學們,讓大家都要想到每當我們扔掉吃不完的糧食時,有多少人在為吃飽肚子而四處奔波。大家要從現在做起,用實際行動把愛惜糧食,從我做起開展起來,大家要做到,吃飯時能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菜剩飯,看到浪費糧食的人要及時對說關于浪費的害處,看到亂扔剩余飯菜的要敢于制止與教育,向家人朋友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大家用節約的糧食去幫助更多更加需要的人們。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2
節約糧食——一個聽了不知有多少遍的詞語。中國擁有13億人口,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卻養活著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也許有許多人不知道。從古人“鋤禾日當午”,直到現在人們統計的精確數字,無一不表明糧食的來之不易。從播種至收割多少道程序,多少辛苦汗水,多少雙饑餓的眼睛在渴望……再回頭看看,又有多少不珍惜糧食的人,將熱蒸蒸的白米飯倒入到垃圾袋。看到學校里的同學們淡漠的不屑的臉,絲毫不猶豫的動作,不禁有些心寒。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節約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德,是中國人永遠不會彎曲的背脊,是大家堅信的理念。但是現在我們的行為為什么會變質了,節約不再被認為是美德,卻被當成小氣、摳門的意思。
現在似乎說到節約,大家就會不由想到低碳這個詞。而低碳日的成立也是勢在必行了,低碳日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這一天,我們將動員地球村普通居民,通過個體和群體行動,參與創建國家及全球層面解決氣候變化等緊迫問題的方案,并在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低碳生活”活動的具體構想。全球變暖,對于人類既是挑戰,也是創造新時代、新經濟、新文化的良機,是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價值創新的動力。
我們需要改正的機會,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我們更不能把眼光拘泥在這短短的一周——所謂的每年的糧食周,其實只要我們愿意每一天都可以是節約糧食日。節約糧食和低碳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和所有人的號召與呼吁,我們希望它是一種情結,熔鑄在你與我的心中,從而自覺的作到。
馬克思說過:“節約無異于增產。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也正是基于對中國國情和家底的清醒認識。無論從人均資源量或政府、企業、家庭的財政情況來看,我們手頭其實都很緊。在我們這樣一個并不富裕的國家,能否在節約的問題上進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關社會和諧乃至中國社會的未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當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內心需要的時候,我們才離真正的節約型社會不遠了。”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朗朗的讀書聲透著活力,希望我們可以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3
節約糧食,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 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 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 亂點一氣。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同學們,為了讓貧苦家庭早日遠離饑餓,讓我們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以勤儉為榮,以浪費為恥,自覺抵制奢靡腐敗之風,從細微處做起,用實際行動做建設“節約型校園”的帶頭人,為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饑荒已成為地球人的第1號殺手,每年平均奪去10000000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間接的營養不良,全球每4秒鐘大約有1人死亡! 社會糧食狀況令人心痛,這么多的人因饑餓正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從根本上扭轉消費觀念、節約糧食值得我們學生深思,從我們小學生做起。
對糧食,要讓節約化為自覺,成為習慣。而且,在長征途中,有許多革命先烈因饑寒交迫而死。所以,我們要節約糧食,要不人我們怎么對得起那些革命先烈呢?
從小我們就學會了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這句詩的含義呢?暑假時我曾在水頭田垅里看到農民伯伯、阿姨們,頭頂烈日,有的腳踩打谷機,汗流浹背,渾身濕透;有的彎腰弓背,在燙腳的水中插秧的情景,才懂得一粒糧食一滴汗的真正含義。是呀,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的血汗凝成的,我們一定要特別珍惜。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4
為了進一步明確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引導每個學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把節約糧食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實驗小學開展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班會活動。
由于班主任的精心準備,各班展示的班會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各具特色。低年級的主題班會上,班主任老師引導孩子們誦讀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觀看糧食制作過程的圖片,教育孩子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中年級的主題班會上,老師們引導學生通過觀看節糧視頻宣傳片、比較浪費糧食和缺少糧食的數據,讓學生懂得民以食為天,浪費可恥。通過傳授節約糧食小知識,教導學生在生活中樹立科學意識、營養意識,杜絕浪費。高年級的。主題班會上,闡述了世界糧食日的由來、愛糧節糧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討論了身邊的浪費現象以及節糧小竅門,還進行了“節約糧食 從我做起”的一句話提示語活動,以提示身邊同學和家人節約糧食。
“稻糧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響亮而富有節奏的愛糧節糧倡議不時在各班教室響起。通過節糧主題班會活動,弘揚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增強了青少年愛惜糧食的意識。相信本次活動將促進學生們自覺參與到節糧行動中來。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5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來自唐朝李紳的——《憫農(其二)》。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知道這首詩是讓我們要“節約糧食”,不可浪費糧食的詩吧!但有多少人節約糧食了呢?
我們知道,這些糧食是每一位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是每一位農民伯伯日日頭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種出來的,我們何必要浪費糧食呢?
我們來看看,每一家飯店裝剩飯的還 有許多剩菜啊!這些飯菜,如果我們吃不下了,完全可以打包帶回家的,但有一些人認 為“打包”多費事、多丟人啊,還有一些人認為大桶里是不是有很多剩米飯、吃了幾口的白饅頭,還有許多盛菜啊。這些飯菜,如果我們吃不了,完全可以打包回家的,但有些人認為“打包”多費事、多丟人啊,還有一些 人認為自己家反正多的是錢,可以買很多米,浪費這一點又算得了什么呢?可你們想想,米,是農民伯伯們用汗水辛辛苦苦澆灌出來的啊!你們如此浪費糧食,就不怕農民伯伯傷心嗎?俗話說:“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據我推測,中國有將近80%的人是浪費糧食行為,可想而之,我國究竟有多少可恥之人啊!然而,當我們隨手仍掉糧食時,還有多少人在為一頓飯而發愁啊!
同學們,讓我們記住“節約糧食”這四個字,從自己做起,為了別人,也為了 自己,讓節約糧食在我們心中永存!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6
最近,我們實驗小學303班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中午在學校就餐的同學,一個個都力爭把自己盤中的午飯吃完。原來是值班老師用手機拍下了吃完午飯同學的照片,并發到班級群里去了。有圖有真像,家長在家里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同學們也都不愿意自己成為浪費糧食的人,就這樣“光盤行動”在我班悄然興起了。
以前在學校午餐的同學,有的是把中午作業先做完再吃飯,等吃飯時飯菜都涼了,就會出現剩飯剩菜的現象;有的是邊吃飯邊聊天,吃多少是多少而常常出現剩余的飯菜。現在同學之間,相互監督、暗暗比賽,看誰吃得干凈、誰不浪費。比如甘浩宇就是經常督促我“光盤”的同學,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提醒和拍照,自然成了我們就餐同學“光盤行動”的最大推動力了。
在班級的“光盤行動”中,我很受教育。我懂得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小學生要繼承和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光盤行動”是對農民種糧種菜辛苦勞動的尊重。唐代李紳《憫農》中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詩我們人人會背、個個都懂,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做起來很難。“光盤行動”是個任重而道遠的行動,我們小學生必須從我做起。在電視上,我曾經看到過非洲人吃不飽肚子的新聞,甚至常有餓死人的情況發生。請問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執行“光盤行動”,而去浪費活命的糧食呢!
我們必須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把“光盤行動”堅持下去!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7
從進校園的第一天,老師就教我們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候對古詩背得滾瓜爛熟,經歷了那件事之后,我才懂得了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記得有一次,吃飯時,由于飯菜不好吃,所以我就沒吃多少。爸爸見我碗里將近滿碗的飯,皺了皺眉頭語重心長地說:“農民伯伯種出這些糧食是很辛苦的,糧食來之不易,可要好好珍惜啊!”沒過幾天,爸爸帶我來到農田。
站在田地邊,放眼望去,只見田野一片綠色,就像是一塊塊綠色的大毯子鋪在那里,在這綠色的毯子上,有許多人忙碌的干著農活的人們。看!一位老婆婆正在除草,只見她弓著腰,用那雙骨瘦如柴的手把地里的一棵棵雜草清除干凈。火似的太陽照射在她的后背上,汗珠濕透了她的衣服,當她辛苦了一天從田里走出來時,都是一身污泥一身汗!但是回頭看看旺盛的莊稼,她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還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爺爺,也在地里干著活,只見他彎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鐘的時間又站起來伸了伸腰,并不斷地用手捶打著自己的腰。太陽火辣辣的烤著,滿頭的汗珠都來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落在田里。看著做這一切,我的臉像火燒一樣。此時
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我下定決心以后要好好珍惜糧食、不浪費一粒糧食!
同學們,糧食是辛勤的農民伯伯們用汗血換來的,他們的勞動成果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8
在新疆經濟工業學院和國家糧食儲備庫,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專業指導老師們,讓我又學到了一門新的專業技術,國家糧油保管員和糧油質量檢測員的專業技術,同時我也很高興能夠通過公司所申辦的專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考試,讓我順利的通過了考試,并且拿到了相應的職業證書,擁有了大量的知識理論和一些現有的實踐操作能力,讓我自己一時刻很是興奮不易,頓時就想著馬上回到自己的公司在自己的崗位上大顯身手一番,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全部運用于實踐之中, 說快也快,時間一下就到了10月份,秋季是個最繁忙的糧食收購時期,公司也積極組織我們回到了自己的公司所在地,新疆招商梅花物流有限公司芳草湖庫,開始了急急忙忙的糧食收儲工作,從10月份中旬開始一直到12月底,為期兩個多月,就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生中一次0的開始,0的突破,因為我們的年輕,剛剛走出大學校門,也因為我們人生中頭一次接觸這樣的工作,從一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緊張感,有過壓力、壓抑感,但是我們在一直堅持,也就是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讓我個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社會生活,什么才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所要去承擔的集體責任和義務,怎樣去積極主動的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怎么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真正的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一點是我感觸最深刻,也是值得自己去永遠收藏的一筆人生財富,下面我就將我個人這兩個多月來在糧食的收儲工作方面以及在后期的保糧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向大家做一分享。
糧食的收儲工作同食品的生產加工是一樣的,都歸屬于一條龍的生產流程,首先要進行交糧車輛的編排扦樣工作,然后緊接著化驗、過磅、卸車、結算等一系列工作,由于公司員工的一些特殊原因以及一些硬件設施等原因,扦樣這份工作,主要是由我來完成的,雖然我自己知道這份工作本不是我個人的本質工作,但是我深知這份工作的重要性,他作為整個收儲工作的最前沿,是確保后期一系列工作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保障,同時最重要的是它也是確保后期糧食能否安全保管和儲備的關鍵所在,作為一個扦樣員,首先就要學會如何去與農戶、供應商們溝通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與農戶、供應商在利益之爭方面去思考、去解決企業與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要有對整個企業和各自崗位高度負責任的心態,同時也要有豐富的感官檢驗的經驗和閱歷,保證在對來往車輛的仟樣中,使得對整個車廂糧食扦取的樣品的均衡性、真實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從而才能夠化驗出最真實可靠的糧情數據,為財務部確定“以質論價”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保管員在決定所到車輛具體到那個倉房進行卸糧,明確了方向,但是在我個人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我才真正的發現其實這份工作,并沒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簡單容易,南來北往的車輛,有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的,有來自塔城的、伊犁的,也有來自博樂,105團等各個兵團的,有經過烘干塔烘干的糧食,也有未經過烘干的自然風干的或者根本就未烘干的潮糧,當然在包裝形式上,主要就是散裝糧和包裝糧。所以在針對具體不同的糧食的時候,有些具體的仟樣方法并不是一沉不變的,這個就需要自己靈活主動的去實行,去想辦法,尤其是在面對那些高大的;能裝上百噸包裝形式的大卡車的時候,扦樣就更是一大難題,因為車太高,有些車輛的包裝袋又裝的不是很安全,很有塌陷的危險,一開始,我們采取利用上三角梯、使用小型糧攤子的方法去一包一包的隨機均勻扦樣,但是后來送糧的車輛越來越多,而我們所采取的這一方法又比較慢,所以我個人又從新去積極思考,利用現有的仟樣工具,將小型糧攤子與深層扦樣器的管壁相結合,進行扦樣,從中節省了頻繁搬運三角梯的時間,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爬三角梯的安全系數,這樣既安全又省時,真是一舉兩得,通過這件小事,讓我感觸很深的就是,其實無論現有的條件再怎么不成立,只要自己多去積極思考,主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一切難題都將不是難題,其次我想談談,在工作經驗和實踐技巧方面的感受,從一開始,就感覺扦樣是一件很麻煩很繁瑣也很累人的工作,但是在經過對上幾百輛車的仟樣后,自己發現其實扦樣也是有好多技巧的,也是有好多規律可尋的,這個就要使得自己得有豐富的感官檢驗的基礎,在一上裝糧車的時候,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手去摸、去掂,以及鼻子去聞,赤浪般的走在糧面上去感受,都會發現很多的糧情問題,哪里有發熱的,生霉的,熱損超標,雜質超標,水分高了或者低了,其實一上車,就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斷,再結合均勻的取樣,就會得到真實的化驗結果,這些就得通過多次的實踐,去體驗,去感受。這也就是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吧。
然后我想談談我們保管員在糧食收儲工作中的一些簡短的體會, 身為一個保管員,在工作中所要要承擔的責任和所要擁有的工作態度是最重要的,一個企業無論收儲再多的糧食,但最終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安全保管,如果不能夠進行安全保管,那么在整個收儲工作中,我們所有工作崗位的付出,都即將有可能成為一片空白,所以安全保糧是重重之重,而要達到一個安全保糧的狀態,這個就需要我們全體保管員齊心協力,為糧食的入倉工作做好100%準備工作,以及在糧食入倉的過程中,時時刻刻做好監督、檢查等眾多細節工作,要真正的深刻去理解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這一點上,讓我自己體會深刻的首先就是倉房地上籠的鋪設工。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19
最近學校里倒飯的現象很普遍,那些倒飯的同學不想想:一粒米=農民的精力+7桶水這不光是浪費糧食,還是在浪費水資源。在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的時候,人們餓的餓,渴的渴,不少人都是因為饑餓而奪去了生命。而現在我們都不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肆意浪費,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是一種美德,是尊重勞動人民的一種表現。我們都是中學生了,不會連這種美德都沒有了吧!現行大家都學過一首詩——《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近日,看了一篇報道,據上海市糧食部門測算1公斤大米大約有4萬個米粒我國約有13億人口,若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可節約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節約1200萬公斤大米,這可以養活35000人。如果每人按每月吃25斤計算,可供105萬人吃一個月。假定一個人每月吃20斤,那么這么多糧食足夠一個人吃上1億年。就拿上海來說,市民每天節約一粒米,一年可以節約18萬多公斤,一年就可以省下54萬元。就拿我家來說,每天最少也要浪費半斤左右的米飯,每天1萬粒乘以365天,又可以養活多少人呢?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讓我們為這種習慣感到汗顏和可恥……
回想水稻從播種到碾成米,農民們經歷了許多道工序,水稻的生長期正好是夏季,如果天氣陰雨綿綿,對水稻的是生長非常的不利;希望水稻豐收,農民們就不得不在酷暑烈日下淌著汗勞作,只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確保水稻的豐收。去年,在“麥莎”和“卡努”臺風的侵襲下,稻灰虱害蟲是往年的5-6倍。雖然政府部門啟動的緊急方案,科技植保人員深入田頭,協助農民們打害蟲的殲滅戰,但是產量也只有去年的8成。辛苦了整整的一個夏季,得到的卻是這樣的回報。而年輕的我們,總以為自己種的糧食浪費一點無所謂,只有自己經歷了農田的勞作,才知道糧食來之不易;也只有經過算帳之后,才知我們平日浪費了多少的糧食啊!想想有些貧困的山區,為了溫飽在苦苦掙扎。其實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只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是舉手之勞的事,比如:吃多少飯就煮多少;外出吃飯少點一些菜,夠吃就可以了;實在吃不完就打包回家了。一些發達國家也提倡節儉是一種美德,何況我過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更需要節約和合理的使用資源。
所以,為了建設節約社會,為了山區和城市一樣的共同與和諧發展,請您節約糧食從一粒米開始,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既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又是對勞動者的一種尊重,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一種貢獻;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習慣,并且能保持這樣良好的習慣。
有關節約糧食的心得體會 篇2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李紳用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詮釋了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在這個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卻越來越少的世界上,我們必須節約糧食,這不僅是尊重勞動者,更是阻止地球繼續惡化的好辦法。
人口飛速增加著,城市向一望無際的田野蔓延,這無邊的田野,正生長著我們的必需品—糧食。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們的土地就少了許許多多,有的變成住宅區,有的變得貧瘠,甚至變成荒漠,我們的土地滿目瘡痍!也許,我們不能阻止城市發展的腳步,但我們必須珍惜余下的資源,不白白地浪費掉。
中國有14億人口,每人每月浪費500克,一年就會浪費840萬噸,這是個何等驚人的數字。然而,我們想想,自己每次吃飯時剩下的米粒,吃不下而倒掉的飯菜,這個數字不足為奇。我們在之前的浪費已經無法挽回,我們要做的,只有接下來得節約糧食!
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每次吃飯的時候,吃多少,盛多少。飯店點菜,吃多少,點多少,要響應“光盤行動。”我們的糧食產量并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還有許多人,在忍受著饑餓,在這時,我們的節約可以多多少少讓他們能填飽肚子。也許有些人家中有錢就可以浪費糧食,因為他們不在乎,但他們是否想過,自己是在做一件何等可恥的事。
每一粒米,都是珍貴的,希望所有人都能懂得節約糧食的意義,學會珍惜這比金子還重要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