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大學計算機心得體會范文 篇1
3月26日到27日,我有幸參加了“大學計算機基礎”精品課程網絡培訓。這次培訓主要由上海同濟大學的龔沛曾教授和楊志強教授為我們講授“大學計算機基礎”精品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并做了本課程的示范教學。通過培訓,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從精品課程的建設以及教學上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對我今后的工作有著指導作用,現結合我教學部的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1、精品課程的建設
我教學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課程建設已有三年,現已被我校評為“優質課程”。通過本次學習,我發現我校的精品課程建設有待提高。龔沛曾教授總結的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幾個要點對于我校今后的精品課程建設有很大啟示。精品課程建設的總原則是:早規劃、日積月累;不是為評精品而做,而是為學生能力培養努力,精品課程就水到渠成。我認為這是一個指導性的原則。首先長期的工作積累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不是為評精品而臨時抱佛腳,平時要注意材料的日積月累:形成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和實踐體系、建設或使用優秀的教材、建設豐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方式多樣化,逐步取得教學成果和展示學生效果;同時建設精品課程的目的不是為評精品,而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為培養學生能力而努力。除此之外,建設精品課程需要有一支愛崗敬業的教學團隊,需要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材料總結突出重點,人有我優,人無我有。總之,要建設成為一個精品課程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長
期的教學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尋找適合本學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程教學建設方面更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形成本學校特有的教學理念,與廣大同仁及學生分享。
2、“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已是各高校計算機入門課程,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基礎和重點,但仍面臨著許多問題:內容多、比較雜、更新快、學時緊;學生程度不一,教與學效果不理想等等。通過此次培訓,我發現我們的課程在許多方面與同濟大學的課程設置是一致的,如:開設的基礎課程“2”均是“大學計算機基礎”及“VB或C”、周課時的安排均為2(理論)+1(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原則均是以實踐教學為主線來安排教學內容的順序等等,當然還有更多的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如在夯實基礎之上開設選修“X”課程(“數據庫技術及應用”等面向應用的課程)、在正常的周課時之外還安排有課外上機實踐的1課時等。除此之外,對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有以下幾點:
(1)教學方法
我教學部在最近幾年一直進行著教學改革:其中在教學方法上,從最初采用的“問題驅動”到后來使用的“案例教學法”直至今日采用的“項目教學法”,我們一直在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培訓,我看到了同濟大學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數據庫、網絡、多媒體等章節的內容采用案例驅動,明確學習目的;每次實驗后上課前,采用問題驅動,倡導自主探索;Office軟件等章節的內容采用任務驅
動,提高實踐應用能力。由此給我的啟示是,要分析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2)教學管理
在培訓中,我們學習到了同濟大學對學生的管理方法:上機固定機位,保證出勤率、隨時檢查實驗效果;實驗課隨時遞交實驗作業,減少復制現象、提高實驗效率;課堂隨機做小練習,點名作用和掌握教學情況;機房隨機、定期檢查實踐情況。這樣的管理,使我看到教師的責任以及學生的努力,我們學習與借鑒這樣的管理,也將會保證我校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保證了課堂、上機出勤率和作業遞交率,并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3)考核方式
我教學部對考核方式一直也進行著改革:采用的是過程考核+期末筆試考核+期末上機考核,但各部分的分值一直發生著變化。通過培訓,我們學習到了同濟大學的考核宗旨,加大平時考核力度,每次實驗作業網上遞交;課堂、機房隨機檢查。為防止到期末考試積重難返,而增加期中測試。最終的期末考核實現無紙化考試,杜絕了作弊。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對學生的優秀的創新作品進行網上公布,并加分。采用如此的面向過程的考核,能夠全面、科學評判學生綜合能力;使得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打的扎實,及格率和優秀率大幅提高;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
通過此次培訓,我的受益不止以上幾點,還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很好地實踐兩位教授教給我們的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思路,以及新的教學理念,從而逐步完善我的教學;同時要與各位同事齊心協力,共同將我教學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成為優秀的精品課程。
大學計算機心得體會范文 篇2
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概述(了解)
1、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1、 法國物理學家帕斯卡(1623-1662):在 1642年發明了第一臺機械式加法機。該機由齒輪組成,靠發條驅動,用專用的鐵筆來撥動轉輪以輸入數字。
2、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在1673年發明了機械式乘除法器。基本原理繼承于帕斯卡的加法機,也是由一系列齒輪組成,但它能夠連續重復地做加減法,從而實現了乘除運算。
3、英國數學家巴貝奇:1820xx年,在歷經20xx年努力終于發明了“差分機”。它有3個齒輪式寄存器,可以保存3個5位數字,計算精度可以達到6位小數。 巴貝奇是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奠基人。
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理論計算機的奠基人)
圖靈機:這個在當時看來是紙上談兵的簡單機器,隱含了現代計算機中“存儲程序”的基本思想。半個世紀以來,數學家們提出的各種各樣的計算模型都被證明是和圖靈機等價的。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諾依曼(計算機鼻祖)
計算機應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
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大部件組成;
應采用二進制簡化機器的電路設計;
采用“存儲程序”技術,以便計算機能保存和自動依次執行指令。
七十多年來,現代計算機基本結構仍然是“馮·諾依曼計算機”。
2、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1、 1946年2月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研制成功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致命缺陷:沒有存儲程序。
2、 電子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3、計算機的類型
按計算機用途分類: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
按計算機規模分類:巨型機、大型機、小型機、微型機、工作站、服務器、嵌入式計算機
按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分類:數字計算機、模擬計算機、數字模擬混合計算機
1.1.4 計算機的特點及應用領域
計算機是一種能按照事先存儲的程序,自動、高速地進行大量數值計算和各種信息處理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含義)
1、運算速度快
2、計算精度高
3、存儲容量大
4、具有邏輯判斷能力
5、按照程序自動運行
應用領域:科學計算、數據處理、過程與實時控制、人工智能、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遠程通訊與網絡應用、多媒體與虛擬現實
1.1.5 計算機發展趨勢:巨型化、微型化、網絡化、智能化
1、光計算機 2、生物計算機 3、量子計算機
1.2 計算機系統構成
•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有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
• 硬件系統是指能夠收集、加工、處理數據以及輸出數據所需的設備實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部件總和。
• 軟件系統是指為了充分發揮硬件系統性能和方便人們使用硬件系統,以及解決各類應用問題而設計的程序、數據、文檔總和,它們在計算機中體現為一些觸摸不到的二進制狀態,存儲在內存、磁盤、閃存盤、光盤等硬件設備上。
1.3.1 信息技術概念
信息是一種知識,是接受者事先不知道不了解的知識。
數據是信息的載體。數值、文字、語言、圖形、圖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數據。 4次信息革命:文字、造紙和印刷術、電報電話廣播電視、計算機與網絡 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
1.3.1 信息技術產業與人才
信息產業是信息社會的支柱,主要包括:計算機硬件制造業、計算機軟件業、信息服務業以及國民經濟中傳統行業的信息化
信息產業屬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產業。
信息技術教育包括:
• 對信息科學的理解
• 對信息應用的實踐能力
• 對信息社會的認識和態度
大學計算機心得體會范文 篇3
到目前為止,我們進行了四個模塊的學習。在第一模塊中,我了解了中級網絡培訓的課程設計和培訓特點,熟悉了網絡學習環境的界面和常用功能,掌握了小組論壇交流方法,掌握了案例教學法的學習步驟;
在第二模塊中,我深入理解了教學設計前期分析環節的工作內容和作用,掌握了教學目標的分析方法,特別是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闡述方式,掌握了學習者主要特征因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特點,會使用知識可視化工具進行教學前期分析。
在第三模塊中,我了解了常見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及適用范圍,能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能根據給定的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征、教學內容等,評價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的有效性,能夠運用恰當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
在第四模塊中,我了解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在教學中的作用方式,深入理解了教學設計前期分析環節的工作內容和作用,能熟練運用資源收集的方法收集所需的教學資源素材,并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能夠應用于課件的素材資源,掌握了對各類資源素材進行加工與處理的方法,掌握了網頁編輯工具的使用,能對網頁課件進行科學的評價。
其次,我按照每個模塊的作業要求進行了實際操作。
我認識了同仁,進行了相互交流,領取了一個必選案例;分析了三個案例;使用思維導圖FreeMind制作了一份教學前期分析;用word格式編輯了一份教學設計;用Frontpage制作了一份網頁課件。
在知識上我對于教學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于信息技術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技能上,我學會了使用可視化工具Freemind來制作一堂課的教學前期分析,應用文字編輯工具進行教案設計,用Frontpage制作了一份網頁課件。
在學習過程中,我學會了與人合作,學會了求助別人和幫助別人,深刻地體會到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和“群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的道理。同時我也更深切地理解了一些詞語。比如:上傳作業如果不及時,平臺就會關閉——這讓我理解了“及時”的重要性;絕不可抄襲作業,一經查實,該項作業得0分并進行在班級通報,同時將抄襲情況上報北大網絡學院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誠信”關乎身家性命;寫作業前一定要先學習“課程資源”中的相關資料,完成作業之前一定要查看評分量規,這樣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完作業——這讓我理解了“規則”的意義;回答問題要“完整、細致、清楚”——這讓我體會到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重要性;“晚上12點還在網上耐心為同學們答疑”、“對于群里同學們的疑問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我又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師的敬業。
總而言之,我覺得在做人方面的收獲要遠遠大于知識上的收獲。
因為對于信息技術并不是特別了解,除了ppt和word在平時工作中需要經常使用而比較了解,其余的電腦技術都是在實際工作中學會的,很散亂,知識不系統也不全面。而自打進入網絡學習模式后,網絡學習幾乎占據了我的全部業余生活,這也使我有機會認真系統地了解了很多對教學有用的信息技術。通過自學、解決實際問題,求助、交流、合作,慢慢地解決了很多困難,同時覺得自己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自己也更加有信心了。
但是我感覺因為很多電腦知識我們老師還是很欠缺,特別是對于年齡比較大的老師來說,接受起來就更加費勁一點,所以是否可以考慮把培訓時間稍微拉長一點,同時盡可能地安排在學中期,因為剛開學和學期末教學時間相對來說都比較少,所以有時做電腦作業都要到半夜,實在是非常疲憊,連帶著輔導老師們也挑燈夜戰。所以希望可以考慮一下老師的實際情況,施以更靈活的培訓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