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孫子兵法心得體會(通用3篇)
大學孫子兵法心得體會 篇1
孫子兵法心得體會《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軍事家孫武所著,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在深刻總結春秋時期各國相戰的經驗的同時,集中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
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
分為上卷、中卷、下卷。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
大學孫子兵法心得體會 篇2
《孫子兵法》經典語錄: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子關于“五事”的說法,雖然是那個歷史條件下對戰爭的一個宏觀認識,但是到了現在仍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想這就是《孫子兵法》歷久彌新的魅力所在。
“道”可以理解為,戰爭的道義、立場。說的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意思,一場正義的戰爭,必將贏得人民的擁護,也必將取得勝利。這里給我的啟示就是,提高官兵戰斗意識,不僅需要用當前緊張形勢來刺激大家,更需要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來武裝官兵,讓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只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戰斗隊”意識。
“天”和“地”比較好理解了。無論哪一個時代,打仗就要講究天時和地利。在現代戰爭中雖然武器裝備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全地域作戰,但是占據有利的天候和地理條件,在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就會掌握戰爭主動權。
這個“將”說的就是指揮員。孫子對“將”的要求是:智、信、仁、勇、嚴。這5個字,對于現代的指揮員而言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智,應該是一種開放的、發散的思維狀態,不能固步自封簡單的學那些固定的內容。信,從指揮角度來看就是命令不能反復更改,否則嚴肅性就會打折扣,官兵自然不信服。仁,將的仁慈應該體現在大度、豁達上,歷史上的很多名將,雖然紀律嚴明,但都是以理服人,這就是將最大的仁慈。勇,戰爭到最后是人與人的較量,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力,如果將不勇,那么兵必潰敗。嚴,就是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無論訓練還是管理,都要按照打仗的標準來抓。
“法”應該是一支部隊最基本的東西,也是大家感受最直觀的東西。也是目前基層部隊最難抓的內容,關鍵就在于能不能堅持到底、一以貫之。軍隊任何事物,都要形成制度規范,用統一的尺度去衡量,才能做到步調一致。
大學孫子兵法心得體會 篇3
兵法《三十六計》開篇寫道:“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 ”如 果將“數”當做形,當做通俗;那么“術”就是核,就是文化內涵。數中有術, 雅俗才能共賞。當然,本闡述借用“數中有術”一語,其意并非僅僅如此。
和商有諸多共同之處,都需要智慧和奇謀,《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一部兵學圣典,當商業社會來臨時人們發現《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也是商家寶典。在2520--年的歷程里,《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軍事思想哺育了無數優秀的軍事家,在2520--年后的今天,它將幫助我們縱失落的世界讀后感橫政壇,馳騁商海,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在商海中呼風喚雨,立于不敗之地,指引我們成為各種競爭領域內的“善之善者”。
優勝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客觀規律,企業要在變換莫測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就不能僅憑以往的經驗和直覺判斷行事了,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并領會和運用一些競爭的“游戲規則”,借助并參考一些克敵制勝的經營之道。《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一部飲譽世界的兵學圣典,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奇書圣典。凡有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謀略家沒有不熟讀《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青年--對《孫子兵法》情有獨鐘;拿破侖失敗后悔沒有早日見到它;西點軍校把它作為必讀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