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老師心得體會(精選3篇)
自閉癥老師心得體會 篇1
我在讓孩子走進社會,融合教育是必須的!這篇文章中,分享了關于融合教育的優勢,以及對于孤獨癥兒童康復的必要性、然而,不得不承認,融合教育在當下,是很難實施的
這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原因,讓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一、來自校方
眾所周知,我們講〝融合教育〞,所在的場所就是幼兒園、學校等、但是,能夠接受孤獨癥兒童的場所,少之又少、只有觀念特別包容的學校,才會接受〝特殊〞的孩子,但這樣的學校十分稀缺。
即便有了融合場所,里面的普通老師居多,專業單一,對特殊教育經驗甚少,也許無法成功面對孤獨癥兒童、而特殊教育教師一來稀缺,學校中不一定配備,二來特教老師雖然有著專業的干預技巧,但相對的面對正常孩子的發展規律也許缺乏足夠的認識,這在他們的工作中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而對于有著特殊教育的場所,通常成本較高、教育經費的不足,也是融合場所難以開設的原因之一。
二、來自專業普及和認知
即便有了融合場所——幼兒園或學校接受了孤獨癥兒童,但,要清楚的是,孤獨癥兒童和正常孩子依舊是兩個群體、而融合,并不只是單純地、物理的將兩個群體的孩子放在一個教室里那么簡單、對于正常孩子的教育,和對于孤獨癥兒童的干預,如何在教育內容上、教育形式上、教育方法上融合,從而不會讓兩個群體產生互相制約(不讓正常孩子教育速度放緩,也不讓孤獨癥兒童干預受限),這其實頗有難度、我所知道接受孤獨癥兒童的幼兒園,采用的是〝蒙氏教育〞,里面的內容相對有融合的特質。
三、來自教師
普通幼教和教師,處于對工作的責任感,通常是不會完全接納孤獨癥兒童、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專業,耽誤孩子的干預最佳時間。
而特教老師,特別是成熟的收過職業培訓的特教,他們通常對融合抱有異議、我所認識的特教老師通常不推薦融合教育,他們認為密集的干預訓練才能有一定成就,在基于一定這一基礎再送入幼兒園進行融合才是、對于這一點,我認同一半、特教老師的想法是讓孩子有了完備的技能后再去融合,而我認為孩子只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即可進行融合,在融合中繼續增長,并在課后繼續干預訓練。
目前,國內融合幼兒園和融合學校十分少,在融合領域中也沒有形成一套專業并可復制的教學體系、普通教師很難接觸到融合的專業培訓,而特教老師則難以進入幼兒園或學校、
四、來自同學和家長
社會公眾對于孤獨癥的看法,即便到了現在也是十分不統一,不理解者居多、孩子們天生善良,也許對于接納孤獨癥兒童沒有太多想法,最多只是感覺這個孩子很奇怪,或是小小的欺負她一下、但是,對于大量的正常孩子的家長,則并不看好融合教育、
正常孩子的家長不會對孤獨癥有深入了解,憑借他們在網上看到的片面知識,他們會本能的保護自己的孩子,認為有孤獨癥兒童加入自己孩子的群體,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安全隱患,并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倘若孤獨癥兒童在融合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不可控行為,例如傷人,那么我想如果面對正常兒童,大家的態度應該是包容和理解的,但面對孤獨癥兒童,則是嚴厲的`最有可能發生的就是全體家長一直要求孤獨癥兒童退學或轉班、這也是現實。
五、來自自身
我們講融合教育,家長應該付出更多、然而,很多家長則是把孩子直接就放進幼兒園,不管不顧、融合教育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并非是單純的〝托管〞、如果家長不能夠及時發現融合教育過程中孤獨癥兒童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而加以迅速干預,那么,融合教育是失敗的也不乏家長雖然與校方溝通良好,但缺乏與其他家長溝通交流、這也很容易理解,畢竟誰也不愿意讓別人帶著有色眼光看自己的孩子、但是,當出現一定問題,其他家長察覺出來并頻頻反應的時候,我們不禁需要考慮:是否提前溝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由此可見,融合教育能夠有效地,成系統的進行下去,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發力、我們需要國家對社會進行孤獨癥的知識普及,需要社會對融合教育的支持與資助,需要足夠的師資力量,需要社會人士的寬容、理解和幫助、我期待會有這么一天,孤獨癥兒童能夠像正常兒童一樣,快樂的上幼兒園,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順利的接受義務教育,長大成人!
自閉癥老師心得體會 篇2
陳杰,4歲,剛入園時,其家長就和我們老師交流過,經專業醫生鑒定:“陳杰是自閉孤獨癥兒”,正在特殊學校接受專業的訓練,但專家建議應讓其同時接受普通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因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幫助。
雖然我已任教多年,其間也接觸過不少性情孤僻、內向、少言寡語的孩子,但自閉孤獨癥兒還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就如何幫助陳杰小朋友,剛開始我們也是束手無策。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后,我發現,陳杰喜歡以肢體動作代替口頭語言,因而口頭表達能力很差,常常是尖叫聲伴隨著揮舞的拳頭是他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且性情乖戾、隨性,在入園后的一個多月里,常隨意的在活動室里閑逛、或圍著自己的椅子轉圈、甚至跑到戶外的操場上狂奔,如果采取制止措施,就會引起陳杰的極度抵抗情緒-----拳打腳踢,撕咬。在網上咨詢有關專家的觀點后,我了解了自閉孤獨癥兒的特征:
1、人際障礙:對身邊的人際系不感興趣(包括其父母);
2、言語溝通障礙:語言表達發育慢、或不愿言語而以動作表達、或只對某個話題專注,
3、常有固著的行為:即行為刻板重復,或對某個物品或行為長時間的專注興趣。且在咨詢了專家的建議:“不要讓孤獨癥兒感到孤獨”我很有觸動。如何排除陳杰對幼兒園新環境的恐懼感和排斥心理,讓他對我們老師產生信任感和依賴感就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也是對陳杰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前提。
在開學初的兩個多月里,我們主要以觀察為主,先順從他的性子,慢慢接近他,撫摸他的身體、擁抱他。剛開始,陳杰的戒備心重,會攻擊或推開接近他的人,慢慢的我們發現,在自由活動時間偶爾陳杰會偷偷的觸碰老師的大腿,或突忽間的閃到老師的面前無邪的笑。我們及時的把孩子的點滴進步與家長交流,并希望通過家長把這個信息反饋給孩子,鼓勵孩子繼續恐固這種良性的行為,并與家長共同協商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
三個月后的一個早上入園時間,陳杰媽媽欣喜的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剛起床就拖著我的手吵著要上學。”我熱情的擁抱著陳杰來到他的位置上,并用商量的語氣:“陳杰進步了,喜歡上學了,如果上課的時候不離開坐位就更棒了。”這個上午的集中活動時間,陳杰的離開次數明顯減少。但下午的時間又出現了重復,搬著自己的椅子無目的的閑逛。無論老師怎樣勸說也無濟于事。在幾次耐心的觀察后,我發現陳杰喜歡把椅子擺在后排女生爾岑的旁邊,“是否他想與這位女生同桌?”我順從陳杰的意思讓他換位到后排的爾岑邊,沒想到就此溜噠了幾個月的座位問題解決了。陳杰對新位置表現出難得的欣喜笑容。雖然,偶爾他還會起來溜噠,但不再帶走椅子,且我讓爾岑拉他回位置時也不排斥。從這件事上,我也感受到教育過程中,觀察是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與此同時,我及時的就陳杰的這個變化與兩位幼兒家長進行積極的探討:“如何開發和利用陳杰與爾岑小朋友的關系,必竟這是陳杰小朋友在幼兒園第一個主動建立的同伴關系,能否以此做為突破口,發展陳杰與其他幼兒的交往關系呢?”雙方家長表示十分贊同,并利用周末時間,常帶陳杰到爾岑家玩,并逐漸的擴大同伴范圍,效果是顯著的。
學期很快的結束了,我們和家長也欣喜的看到了陳杰的進步:從剛開始的排斥、抗拒老師與同伴到現在能接受老師的擁抱和愛撫;與兩個幼兒建立了良性的同伴關系;從原來的無意識的隨意走動到現在能短時間的、安靜的在位置上接受集中活動;家長的心情由原來的緊張、自卑到現在的欣喜、自信。我們體驗到了做為老師的成就感。
但是,新學期剛開始,我們就發現陳杰又有反復的現象:拒絕老師和同伴的友好;且表現出性情爆燥、警覺,對老師和同伴的親近都會發出尖叫或出手攻擊。我很著急卻不知事出何因。在與家長多次交流后,我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因為陳杰與爸爸不親,常不讓爸爸抱或接送,在多次受挫后,陳杰爸爸的情緒被激怒,于是采用強制或體罰的手段逼迫陳杰,幾次之后,凡是有人接近他就會出現抵觸情緒。我很理解陳杰爸爸的心情,但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把父子間的距離越推越遠。在與其父親的個別交談后,我們建議他跟孩子道歉并多陪孩子做些孩子喜歡的事,讓時間化解他們之間的隔閡,我們讓他明白了一個事實:“自閉孤獨癥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需要多幾倍的愛和耐心,而不是責備與體罰。”并針對陳杰的這段表現,我特別在每天安排一小段時間與他親近、撫摸他、擁抱他;講他喜歡的奧特曼故事,哪怕每天都是我在唱獨角戲依然堅持不懈。在開學一個月后的一天離園時,如往常一樣媽媽讓陳杰與老師道再見,以前每次陳杰都是頭也不回的撒腿就跑,這天陳杰卻猛的回過身抱住我的大腿,嘴里模糊不清的嘟囔:“再見”。付出的艱辛在此刻間化為烏有。
此后的陳杰如開閘的洪水一泄千里,進步神速,不僅能和我親近,還能和其他的配班老師主動接近,偶爾也會讓其爸爸抱他上幼兒園,有一天早上,陳杰來得特別早,他媽媽欣喜的說:“從昨晚開始,嘴里就不停的念叨說:大林老師好、小林老師好!”我熱情的擁抱了陳杰,及時的肯定了他的進步。
在全體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努力下,陳杰已順利的進入大班學習,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他不僅學會了與同伴、老師交流、合作;學會了安靜傾聽和習作;學會了表達自已的情緒和想法;還學會了用擁抱表達他對周圍人的愛。陳杰的家長反應說:“特殊學校的醫生導師說陳杰已基本康復,可以接受正常的普通學校教育就可以了。”
陳杰是我多年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特殊案例,他的成功是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的成果,但陳杰的案例給我的教學生涯很多的啟示:教育工作者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愛的奉獻者,相信有愛就會有奇跡。
自閉癥老師心得體會 篇3
自閉癥,此詞于1943年由美國兒童精神科醫生凱納正式提出,它被確認為一種全面發育性障礙,并且是跨越一生的障礙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閉癥的方法,縱然如此,我們有辦法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也就是說自閉癥兒童是可教育的,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訓練,他們可以在認知、情緒、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
遵從的原則
自閉癥兒童的教育要與生活相融合 在生活中訓練自閉癥兒童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生活中處處是教學場景、因勢利導注意延伸、貴在堅持等。
1、善于抓住每個時機
善于抓住每一個時機訓練自閉癥孩子,在孩子起床、穿衣、洗漱、上廁所、吃飯、出門、坐公共汽車等活動時,要求孩子的行為盡可能符合社會規范。穿衣服:能自己穿嗎?能自己分辨前后反正嗎?能分辨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嗎?吃飯:能自己吃嗎?能坐在餐桌旁邊吃嗎?能不挑食嗎?吃完飯能幫助大人收拾餐具嗎?上廁所:能自己完成嗎?能選擇正確的排便地點嗎?能在穿好褲子之后再走出廁所嗎?坐公共汽車:能按順序上、下車嗎?知道坐公共汽車要買票嗎?知道售票員驗票時出示車票嗎?知道不能丟掉票嗎?在商場里:知道先交錢才能打開飲料嗎?知道把錢交給誰嗎?在朋友家: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嗎?想拿東酉時知道問誰嗎?教孩子按照社會規范行事,就必須向孩子提出要求,這些要求就是指令,而幫助孩子理解和遵循指令就是訓練的開始,行為訓練的原則、方法和技巧的運用也就貫穿于其中了。
2、抓住孩子與要求的時機
當孩子想要拿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時,家長首先要把握此時此地是否應該滿足他的要求。如果應該,就要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規范(循序漸進地要求);如果不應該,就要告訴孩子為什么,并對他提出反要求。即他應該先做什么。這種情況下,孩子提出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強化物,而反要求就是指令的開始。
3、教育與生活的融合
寓教育于生活之中,這是兒童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知道,正常兒童的語言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習得的,而孤獨癥兒童由于缺乏溝通的動機和興趣,對外界豐富的語言刺激常常充耳不聞,一般不能自然習得語言。即使有語言的孤獨癥兒童,他們的語言習得和正常兒童也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常兒童是在對語言符號意義理解的基礎上學會使用語言符號的,而孤獨癥兒童說出的話對交際而言大都是無意義的聲音,不具有交際工具的功能。因此孤獨癥兒童需要在教師、家長的正確引導下,有目的地學習語言。但是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并不是可以通過你教我學的過程來完成的,它必須在實際的言語交際活動中進行實踐才能掌握。孤獨癥兒童語言訓練的目的不在于語言本身,而在于讓孤獨癥兒童學會使用語言進行交流和學習。因此,語言教育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學習的內容應與孤獨癥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連。既要引導孤獨癥兒童向正常兒童一樣,在生活環境中學習語言,需要什么教什么、學什么,同時又要根據孤獨癥兒童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內容,創設典型的生活場景,引導他們理解并掌握語言。
自閉癥兒童是不幸的,他們患有伴隨終身的障礙。身為特教教師和家長,不僅要正確看待自閉癥,更要鍥而不舍、盡職盡責,努力提高他們的語言交往能力,幫助他們從“自我的小世界”里走出來,邁入新的環境中,接納新的生活。播種總會有收獲的,相信不久的將來,這朵小花會散發出沁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