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引思心得體會(通用3篇)
讓學引思心得體會 篇1
今天的講座精彩耐人尋味。顧琪俊教授以“讓學引思課堂教學的本質回歸”為題,從課堂教學為什么讓學引思;讓學引思的內涵;如何讓學?如何引思等幾個方面向我們詮釋了“讓學引思”的深刻內涵。他理論聯系實際,從當代課堂現狀,到“讓學”與“引思”的關系,多角度對“讓學引思”進行了詳盡闡述。 顧教授講到“讓學”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習活動真實發生和正常展開。“引思”就是引發、引導、引領學生思考,保證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入進行,養成思考的習慣,提升思維的品質,實現學習者和思想者的統一。
其實在課堂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理念跟顧教授提出的“讓學引思”是相一致的,問題就出在我們一進課堂就把握不好主導與主體的度。今天顧教授很系統的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讓學引思”是一種方法,體現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讓”和“如何引”兩個方面。
那就是課堂上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掌握充分的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只要是讓得好、引得好的方法都是“讓學引思”的教學方法。“讓學引思”是一種技術,要求教師把握好“讓” 的時機和“引”的技巧,充分且恰當地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
當我們把“讓學引思”當成一種“方法、技術”來看時,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反復的實踐、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在反復的實踐反思---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獨到的“讓學”方法,提煉出自己特有的“引思”技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上收放有度,提升有質。然而要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我們付出艱辛、付出努力。
讓學引思心得體會 篇2
什么是“讓學引思”?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有什么變化?帶著一系列問題,昨天上午,鹽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市教科院院長顧俊琪。
“簡單一點說,‘讓學引思’就是提倡轉變教學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顧俊琪向鹽城晚報記者介紹。目前,課堂教學大多屬于“滿堂講”的模式。題目一出現,老師迅速講解,學生狂記筆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無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
“一個好的教育,不應是提高學生模仿解題的能力,而是提高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核心素養。”顧俊琪說,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市推出了“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
按照顧俊琪的解釋,“讓”首先就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引”則是教師在課堂上,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和辦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主動理解知識。
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對照《鹽城市中小學“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20xx-20xx年)》,今年是啟動年,重點在理解“讓學引思”的基本要求,并對照相關細則標準,尋找差距;20xx年和20xx年是推進年,重點在推動各學科教師按照要求進行教學實踐;20xx年和20xx年是提升年,重點進行品質提升,總結成功教學的經驗,并進行推廣。
“其實,最難的部分,還是在于教師如何理解和接受。”顧俊琪說。人都是有慣性的,習慣了一種教學模式后,教師所有的資料、備課等等,都是圍繞著原有模式轉的。現在新一輪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們就需要做出改變。
“理想的模式,老師上課給出一道題,首先要引領學生讀懂并理解這道題,隨后引導學生對這道題的求解方法進行探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講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交流和討論是重點。”顧俊琪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重點是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看得遠一點,“讓學引思”有什么好處呢?顧俊琪認為,如果實施得比較成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上去了,學習成績自然會有一個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個體的差異,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不同和差距。“讓學引思”可以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讓學引思心得體會 篇3
我今天中午,打開電腦準備找一個好看的電影看看,我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好萊塢的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我點擊打開,里面講的故事是這樣的:八公是教授野秀三郎在找到火車站撿到的一只狗,教授很照顧八公,八公長大了,每天都送教授去澀谷火車站坐火車上班,然后就坐在一棵大樹旁等待教授下班和它一起回家,每天都是這樣,有一天早晨,教授依舊和八公一起去上班,八公也站在原地等待教授下班,可到了教授下班的時間教授卻沒有再回來了,原來,教授在教課時突然中風,搶救無效而死去了,八公卻沒有回家,而是在平常等教授下班的地方等了教授整整九年!直到八公自己死去。
八公是多么的忠誠,他等了教授九年,我們人應該連半年都不會等的,而八公卻等了教授九年!教授如果知道的話,一定會為有一只這么忠誠的狗而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