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護理心得體會(精選3篇)
急救護理心得體會 篇1
急診科是醫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醫院是省里名列前茅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不僅接診正常的急重病人,還要收治從地縣上轉的危重病人,有著急、忙、雜的特性。面對危重急癥病人的首診和搶救,急診病人又往往診斷不明、病情不清、變化迅速,若處理不當,就容易發生醫療糾紛。而病人及家屬容易產生急躁、憂慮、恐懼的情緒,急診不同于病房,醫護人員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在急診,患者及家屬在與醫護人員較短的接觸時間內,還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對醫護人員的每一個細微環節都十分敏感,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對病人心理都會產生很大影響。造成醫護人員的救治行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屬留下“不被重視”、“急診不急”的錯覺。所以我越發覺得溝通在急診是最容易忽略而最重要的東西。
南丁格爾說:護理工作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更需要藝術。首先,要學會觀察,才善于發現問題的存在,包括對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屬的觀察。例如:有些患者家屬對護士的行為百般挑剔,卻對自己患者液體輸完都渾然不知,像這樣的家屬我們就應該在每次更換液體時都耐心的提醒他液體輸至什么地方時應該叫護士,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按時巡視病房,多觀察液體的進展,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為液體沒有及時更換了與患者家屬產生矛盾。其次,要學會溝通,人與人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
對于來急診就診的病人,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詢問,熱情的為其引導。例如:對于行動不便的患者我們可以予以攙扶或協助其用推車送至診室,為其測量生命體征,交予診室的護士;對于需要并可以去病房治療的患者,我們可以為其細致的指明病房的位置,避免患者跑“冤枉路”。而對于患病時間長而并不危重的病人我們可以建議他去門診就醫,耐心而細致的告知其門診的位置和就醫的時間,便于患者的安排。
雖然,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攙扶的動作解決不了患者身體上的疼痛,但是,卻能迅速縮短護患距離,有效滿足病人需要被照顧的心理需求,從而便于我們開展下面的護理工作。最后,通過觀察和溝通學會判斷,對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個準確地了解和判斷,有利于醫護人員救治工作的展開,也為病人爭取了時間。例如:受外傷的患者可以通過觀察和大致的詢問了解其受傷的部位和嚴重程度,第一時間為其找到接診醫生為其救治,而掛號等手續可以稍候補齊。
以上只是我在急診短暫工作的淺談,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很多。在急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每件事都是我的經歷,教會我很多東西,無論做人還是做事。當然,想做好一名急診科的護士,只會溝通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扎實理論基礎、豐富的搶救經驗、快速的反應、麻利的動作,這才是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禁得起考驗的保證。
急救護理心得體會 篇2
今年年,是我在急診科工作的第五年,也是我們在急診小樓里摸爬滾打的最后一年了,明年,我們就要搬到專為急診科騰出的門診大樓里,屆時,我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將會有很大的改觀,科室業務工作將會有更快的發展。
做為一名急診科護士,我們肩負著“120”院前急救、轉運、院內急救的任務,以快捷、高效、優質的急救醫療服務,充分保障了轄區內“120”院前急救及院內急診急救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了我院“120”急救站“綠色生命通道”的暢通,保證了門急診工作的正常進行。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急診科全年門急診量、累計收住院人次、急診搶救與往年同期對照均有顯著增長,為醫院各病區及輔助檢查科室輸送了大量病源,有力地促進了醫院各科室的“兩個效益”的增長,提高了全院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團結和諧氛圍
急診科全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各種醫療法律法規,自覺遵守醫院和科室的各項規章制度,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教育修養,力爭文明行醫,優質服務,做到小事講風格,大事講原則。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團結務實、和諧相處、順利圓滿的完成了醫院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加強業務技術培訓,提高應急搶救能力
急診科護士處處以“質量管理年標準”、“全國醫療萬里行”檢查標準為準繩,加強急診科的醫療護理質量建設,以醫療護理核心制度為重點,認真執行了各項操作規程和搶救工作流程,嚴防差錯、醫患糾紛等醫療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按照醫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訓和考核計劃,定期對急救隊員進行業務學習及急救技術的培訓,在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認真鉆研業務,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從而使科室人員熟練掌握各種搶救儀器和搶救技術,如心肺復蘇術、機械通氣、氣管插管、電除顫、電動洗胃術、心電監護等操作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急救隊員的急診急救能力,對科室醫療和護理質量進行檢查、質控、培訓、考核、督導,嚴格醫療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及醫療行為規范開展急診搶救工作,做到防醫療差錯、防醫療事故于未然,杜絕醫療行為過程中的麻痹大意思想。
在“120”急救工作中,我們堅決服從“120”指揮中心的調度,做到隨時出診、迅速出車、準備及時到達急救現常始終做到急救藥品,物品完好率100%,搶救設備處于應急備用功能狀態,在“120”院前急救及院內急救搶救過程中,從病情評估、預檢、分診、分流到安全正確地轉運入科。每個環節都能做到無縫銜接,有力地保障了轄區居民的生命安全。
三、加強科室護理管理,做好急診工作中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
在急診搶救工作中,加強醫院感染管理,有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工作標準,防止傳染病的傳播,做好自身防護、消毒隔離、醫療廢物管理,嚴防院內交叉感染。
四、加強科室對外宣傳,樹立醫院窗口形象
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重要窗口,其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和反映出醫院的精神面貌和社會形象。“120”是救死扶傷的生命救護者,是保護人民生命健康的“綠色通道”,在日常急救工作和院前急救的時候,做為一名急診科護士,代表著醫院的形象,我們時時刻刻注重樹形象、抓內涵,為醫院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奉獻出了一份光和熱。
五、實踐與思考并重,上半年度工作反思
回顧今年上半年,我們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意識到在急診工作中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急診工作中進一步改進,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小結如下:
1、急診科就醫環境簡陋,布局不合理,衛生條件差,患者滿意度低,急待搬遷后加以改善。
2、急診科醫護人員應急急救經驗不足,急救技能有待提高,要注意對搶救室儀器設備的熟練掌握,如呼吸機、除顫儀等,關鍵時刻及時跟進,還需要加強專科培訓、進修學習,以提高整體搶救水平。
3、急診急救工作中缺乏靈活性,要時刻注意和患者、家屬進行醫患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發病原因,有利于改善醫患關系,保障醫療安全,今后需加強溝通交流技巧的培訓。
4、要熟練掌握急診危重癥的監護和搶救流程,如急腹癥、昏迷、休克、中毒等,對昏迷患者,第一時間開放氣道、吸氧,在實施緊急救護的同時,及時通知醫生搶救,注意血糖、瞳孔及對光反射、是否頸項強直等,抓住重點,有的放矢,避免手忙腳亂。
5、掌握常用急診搶救藥品的用法和用量,嚴格執行搶救過程中的口頭醫囑制度,注意患者過敏史、血糖、心肺功能等,注意用藥安全。
6、注意動態觀察患者病情,具備整體觀和全局觀,在急診患者病情尚未穩定前,一定要加強巡視和溝通,盡量把患者安排在自己實力范圍內,以便及時觀察和急救。
7、當遇到突發公共事件或接診的患者較多時,切記及時向上級匯報,組織搶救,分解危難,做好分診分流,保障醫療護理安全。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希望醫院在新的半年加以考慮急診科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及待遇問題,以促進急診科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此我們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齊心協力、真抓實干、與時俱進,共創醫院和諧美好明天。
急救護理心得體會 篇3
傾覆沉沒的鉆井平臺,順流直沖的運油車頭,直墜入海的滿載客機,爆炸不斷的天然氣輪船……危急關頭,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無懼艱難險阻,一次次從死神手中拯救生命。
繼20__年的《紅海行動》后,導演林超賢二度征戰春節檔,帶來這部《緊急救援》,這也是中國電影首次將鏡頭對準海上救撈人員。該片將于20__年大年初一上映。
談緣起:被海上救助視頻深深震撼
林超賢最初接觸到海上救撈題材,還是在五年前,當時他還沒有拍攝《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有人給他看了一段救撈人員在海上救助的真實視頻,短短幾分鐘,卻深深感動了他。“我自己是拍電影的,第一次發現我們常常在電影中看到的大風大浪,都真實存在。這些救撈人員面對那么強大的自然力量,隨時都可能獻出生命,這讓我覺得很敬佩,也很震撼。”
從那時起,《緊急救援》的故事題材就深深烙印在他心里。盡管當時拍攝條件還不成熟,林超賢還是不放棄對這個題材的思索,他一邊尋找合適的創作方法,一邊在工作中積累經驗,直到五年后,時機終于成熟。
在這部動作大片中,林超賢一人身負導演、編劇、動作設計三項重任。劇本創作過程中,支持該片拍攝的交通運輸部發給他很多資料,他和團隊去了好幾個海上救援基地,深入采訪一線救撈人員的工作和生活。
談拍攝:親自下水掌機鼓勵演員拍戲
熱血刺激的動作戲一向是林超賢作品中的最大亮點,這次《緊急救援》共涉及了四場重磅動作戲,每場戲規模和難度單獨拿出來,差不多相當于制作一部中等體量的災難片。四場戲展現了四次不同類型的救援行動,分別是海上鉆井平臺救援、山區激流救援、客機墜海事故救援和天然氣輪船救援。
“我拍了30多年電影,喜歡追求真實的風格,比如拿一支槍,我不會為了好看或耍帥去拍,而是想怎么拍最真實。”林超賢說,在設計動作場面時,他的思路是想象如果自己面對這樣的災難,會用什么辦法去解決問題,“我們去救人,從哪里救最困難,然后不停給主人公找困難。”
飛機墜海場面,是這次林超賢最得意的拍攝經歷。劇組專門買了一架退役的空客320飛機運到墨西哥,但如何將飛機放到海上,成為一大難題。“因為飛機機體太重,我們找了四臺大吊臂,全墨西哥也只有八臺這樣的吊臂。我們搭建了一個水上平臺,把吊臂車一臺臺放好,然后再用四臺吊臂把飛機一點點放到水里。”
拍攝水下戲份時,為了鼓勵演員,林超賢甚至親自下水掌機。“當時水溫是七度左右,我拿著一部機器和演員一起潛下去。”此前林超賢沒有學過潛水,但他沒告訴演員。在水下,他心里怕得不得了,尤其是等待演員從遠處游過來的那段時間,他一直看表,想著氧氣在哪里,抓著機器的手也抖個不停。但他仍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應該的,因為他能感覺到當自己在前線和演員在一起時,他們的狀態會更好。林超賢笑言,還好他平時有運動的習慣,身體和精力都比較好,這樣才能承受長期的高負荷工作。劇組中午放飯時,他有時只吃一點東西或者干脆不吃,擠時間去跑八到十公里,一星期有三四天都這樣堅持運動。
談演員:欣賞彭于晏做事認真的態度
超高難度的動作戲對演員表現也提出了嚴格要求,談及選角標準,林超賢坦言,拍他的電影不是做幾個表情或者根據戲劇效果表演就行,“我的每位演員都要身體力行,如果體能不達標,戲再好也沒用。”所以演員是否能堅持,成為林超賢最看重的品質。
如果算上《緊急救援》,彭于晏已經是第四次與林超賢合作。片中,他飾演的救援隊長高謙工作中帶領隊員沖在救援最前線,生活中則是一位溫柔幽默的爸爸,這也是彭于晏首次挑戰父親角色。《緊急救援》開拍前,彭于晏為上一部戲的角色瘦到近年來體重最低值65公斤,此次為了符合片中高謙救生員的狀態,彭于晏專門拿出7個月時間參加救援演練訓練,并短時間內將體重恢復到78公斤。
“大家都說我用彭于晏是因為他帥、身材很好,特別吸引觀眾,但我從來不這么想。”林超賢說,彭于晏最令他欣賞的地方在于他做事認真、堅持的態度。“我希望我的電影每次都能帶給彭于晏一些突破,帶著他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