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通用26篇)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作為一部志于講述“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的作品,《人世間》引發了年輕人的追捧,被稱為隔代追劇的典型。它串聯起諸多大事記:知青插隊、三線建設、工農兵大學生、知青返城、恢復高考、國企改革、“下海”、下崗、棚戶區改造……無疑,這些年代記憶與年輕人之間橫亙著時間的深溝,怎樣達成作品與觀眾的審美共振?《人世間》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極致的落地感、極致的煙火氣。人世間,必有煙火氣,拍好了它,觀眾便不難從百態人生中找到父母、親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對個體來說,宏大敘事與大時代只是景深,真實生活著的人才是前景的焦點。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勾勒時代,細節多是舉重若輕的。周秉義和周蓉是學霸型文藝青年,劇里用“書”四兩撥千斤。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周蓉追加叮囑,“里邊還有我三本”,《葉爾紹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唐詩三百首》,精巧暗示了一個詩意浪漫愛情至上女子的未來。
多數時候,細節是伏埋千里的。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前后呼應的戲劇“扣子”豐滿了父親的形象。他極重道義,終于跋山涉水探望女兒,見女婿第一面便明確,周家祖訓做人要懂報恩。一個“恩”字后來成了他接受“寡婦”鄭娟成為周家一分子的驅動,因他瞧見了與美麗容顏不相符的布滿繭子的手,瞧見了干干凈凈、臉色紅潤全然不似昏迷兩年的老伴。一家之主的他明事理,既沒在郝冬梅家“落難”時勸長子分手,也能在時移世易后常常體諒兒媳的難;可他偶爾又不那么通情,帶兒女三對夫妻串門拜年,跟鄰里鄉親念叨周家走出兩名北大學子的榮光,卻忽視了為周全哥哥姐姐歲月靜好、替全家扛過艱難光景的小兒子夫妻。
綿密細節滲透在《人世間》里,人們得以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有個性但又相濡以沫的原生家庭。這樣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普遍常見的原子。觀劇的家庭對上了劇中一家人的信道,觀眾自然會認可,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就是當代中國百姓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里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扎扎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的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坐標和目標。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現實也不盡然都是苦,還有很多情感值得珍視,比如“六君子”從青春年少到中年時的相互扶持,尤其是這群人之間偶爾背叛埋怨后,又總在彼此最絕望之際伸出援手。最感人的一幕,莫過于幾個剛剛稍微改善生活的朋友,一起湊錢給無依無靠的聾啞街坊常進步買耳蝸。人和人“處”出來的感情,同甘共苦地面對生活的困境,對弱者的幫扶,抵消了生活中的各種摩擦。這種好好壞壞、若即若離,不也是人生的常態嗎?
筆者認為,這部史詩長篇的意義,就在于借由周秉昆的一雙眼,把我們拉回最真實的現實,既看到人世間的苦難,也看到人世間的溫情;既看清人世間的復雜,也感受到世間的牽絆。
互聯網時代,人們習慣將很多關系簡單化;原子化社會,我們變得越來越孤獨。我們離虛擬線上越來越近,離現實線下卻越來越遠。網絡逐漸取代現實,那些身邊的人和事常被忽略,不少人消散精力附著在沒有意義的虛幻之中,比如迷戀虛擬的現實,沉迷虛構的故事,喜歡超現實的情節……《人世間》這部劇,恰恰是把我們拉回到具體的人際關系中,有血有肉的你我之間,既看到親情、友情、愛情的可貴,也觸動了浮躁麻木的內心。
這是個迷人的世界,也是苦難與希望同在的世界。“人世間”這個題目太大,也太小,每一個人的眼里心里,也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劇場,不妨借由周秉昆的眼,回到真實的人與人之間,去看清我們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5
《人世間》被稱為史詩性、現實主義作品,但也被一些人評價“太過理想”。人們對它的質疑,源于不合常理的人物性格或命運設置,比如周家三個孩子,哥哥姐姐輕輕松松考取了北大,到周家第三代,兩個孩子又如愿考上了清華,似乎清華、北大這樣,不過是信手拈來。更難讓人接受的是,主人公周秉昆,有一個政府工作的哥哥和一個高校任教的姐姐,卻得不到任何的照拂,反倒成了他的累贅,他們把父母孩子“扔”給他照顧,在他沒房子住、進監獄的時候仍然“袖手旁觀”。哥哥姐姐的清高自私,似乎與劇情宣揚的濃厚的家庭親情相去甚遠,也不像一個中國式的傳統家庭。
或許,作家梁曉聲是想把哥哥周秉義塑造成一個愛惜羽毛、剛正清廉的官員,把姐姐周蓉塑造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孤高清傲的文人,但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不應如此沒有人情味。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6
家,又是親情、鄉情、鄰里情的載體,是人之情的濫觴。《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后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著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著,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里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里也有性格沖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于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筑新巢,蛻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7
《人世間》吸引觀眾的首要因素就是這種濃郁的、溫暖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煙火氣息。煙火氣息就是為生存而努力、而奔波、而奮斗,追趕著日子往前趕路,一年又一年,這就是生活。
《人世間》很平凡,也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不過,它所展現的不是西北的農村,而是東北的城市,表現城市的一個平民社區里,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夫婦和三個孩子的命運變遷。
一個家庭,三代人,五十年,而這五十年又是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劇烈變化時期,命運浮沉,跌宕起伏,滄海桑田,天各一方,周家三兄妹的人生軌跡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8
當我在《人世間》劇中看到雙手緊握著周志剛的手,端坐在椅子上悄然離去的李素華。我的心猛地一咯噔,終于醒悟過來。
為什么一開始,自己總覺得李素華走出家門喚孩子們進屋休息不用守靈的那一瞬間,心里總是那么不安,有著點焦灼感。
原來這一切都藏在了細節中。平日一病就糊涂的李素華,在那一瞬間太過平靜。
一絲不茍的頭發,戴著她慣用的發箍,一身貼身的棉衣,關鍵白色的領子還翻出外面,很顯眼的一道白,襯得人比她那年輕的兒媳婦阿娟還精神很多。
也就是在這里,自己怎么看都覺得怪,這不像一個剛剛失去丈夫的女人該有樣子。
人有生病死,并不是每個面對親人的離去一定會怎樣痛不欲生。但最起碼不會那樣太過于冷靜,甚至還能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
人到中年的我其實看過過很多生離死別。最疼的莫過于少年夫妻,朋友年紀輕輕丈夫離去。下葬時,她直撲到即將掩土的棺材,七八個人都沒拉住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那是真真實實的痛啊!
最平淡的是見過鄰居家的老人,妻子離去時,很多人都覺得他不難過。
但細心的人卻能看到老人淡淡的臉上帶著茫然,身邊的孩子拿什么給他吃,他就吃什么,還會笑,但那笑好像沒了靈魂一般。看了都為之難受,兩個月后老人也突然離世。
而今天這一幕卻讓我心顫抖,本應疼痛哭泣的時候,她卻穿戴整齊,唯有在囑咐孩子們說道:要是把你們凍病了,他該怪我了,進屋吧。
那一瞬間,她兩眼含著淚花,其它的就猶如周志剛,她的丈夫,僅僅是生了一場病,休息一晚就會好了一般。
原來她早已有了隨著丈夫一同離開的想法。在孩子們睡著后,安安靜靜的一個人坐在陪伴了自己大半輩子的丈夫身邊,拉著他的手。
也許那一晚她說了很多很多,從他們兩人相識到相愛、結婚、生子……磕磕碰碰的每一天。
也就在那一聲聲的低訴中,她帶著滿滿幸福的離開了人世。
劇中很好地運用了運鏡,踉踉蹌蹌地跑出家門的周秉義瞬間呆滯地停住腳步,在他眼前出來開頭那一幕。
而鏡頭切換到李素華身上,給她的臉部來了一個特寫,輕輕閉上的眼,臉上一片安詳,沒有一絲因寒冷而引起難受的表情,有的真的只是一份心隨我愿。
我們總說老一輩不懂愛情。沒有浪漫的玫瑰,甜蜜的話語,有的僅僅是柴米油鹽的生活。
但事實我們會羨慕上一代人的愛情:沒有貴重的禮物,沒有海誓山盟,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沒說過一句“我愛你"。
就這么兩個枕頭,一床被,一個熱水瓶,簡簡單單的儀式,卻風雨無阻地過了一輩子了。
想起李素華大病初醒,誰也不認得時,卻因周志剛的一聲“素華”而想到自己的丈夫。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藝術,哪有什么人間之情至愛。但事實上這些都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只是你恰好沒有遇到罷了。
也許,正如劇中他們的外孫女馮玥所說:兩個相愛的人能生同衾,死同穴多么幸福!
相信觀眾看到周家父母生死相依的那一幕,都會泣不成聲,它讓我們又一次相信:世上真有相攜一生的愛情。
因為愛,這人世間值得擁有。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9
雕塑奮斗,讓我們汲取拼搏的滋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美好是拼搏出來的。人如此,家如此,國如此。這種幸福不一定是大富大貴,只是一種精神的蝶變與升華,生活的充實與厚重;這種美好,也不一定是人間奇絕,或許,只是做到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功,雖然沒有光彩奪目,但也在人生征程熠熠生輝。《人世間》里的人物非常平實,主人公們沒有光環、不開外掛,踏踏實實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但,在人間煙火里,我們看到的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創作者共同抒寫的是情義和正直。這正是我們普通人追求的幸福和美好,這正是普通大眾的精神質感。
平凡人平凡事,彰顯寬廣溫厚,昂揚拼搏堅強。我們在《人世間》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提升了自己,而這恰恰是培根鑄魂、化人養心的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人世間》的人氣“破圈”,源于內容的入心坎,源于貼心的溫暖,源于跟普通人牽手一起向前行。這恰恰是藝術作品應該追求的價值。藝術應該是普通大眾的,應該是反映時代奔騰的,應該是釋放生活澎湃正能量的。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0
58集長篇電視劇《人世間》自1月28日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開播,每一次更新,都占據國產劇熱度榜首。在如今年輕觀眾追求倍速看劇、看短劇、看“不裝嫩”表演的環境里,《人世間》的前半程已成功松動了網生代的觀劇習慣,讓90后、00后與50后們一起看得百轉千回。
作家梁曉聲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原著自然為電視劇提供了珍貴母本。而影視改編的二度創作者們——從編劇王海鸰、王大鷗到導演李路,再至雷佳音、辛柏青、殷桃、宋佳、薩日娜、丁勇岱等一眾演員——真正示范了一部好劇是編導演服化道全流程匠心的環環相扣。觀眾每晚守候、網友頻頻催更的電視劇《人世間》,還原了小說里突出的年代感與命運感,豐富了影像化后耐人尋味的無盡細節,還提亮了跌宕人生、世情百態下的故事底色。它讓觀眾看見,即便生活是悲歡離合的循環往復,也總有熱乎乎的日子與人,在訴說人間值得。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1
縱觀周秉昆的大半輩子,他的成功或失敗,都與哥哥姐姐沒有太大關系。他的人生際遇,也不因為孩子考上清華就有所改變。這些設定也不合常理。如果將周秉昆從這樣的家庭里剝離出來,關注“六君子”的小團體,才更像是落在地上的人們,在苦樂參半中度過一生。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部分劇情理想化就否認它的現實意義,如果拋開這些“理想化”,《人世間》還是觸動了不少人。它讓我們借周秉昆的眼,看到了50年的社會變遷,感受到人生的起起伏伏,讓人明白“活著”不僅僅是活著,還為細小的感動與愛而活著。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2
《人世間》以無處不在的細節真實為故事的藝術真實鋪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討論的是,電視劇通過敘事速度和重場戲的精心配置極大增強了電視劇的藝術吸引力。
電視劇在50年里有意識地選擇一些節點展開,如1969、1971、1973、1976、1978、1980、1984、1988等,通過壓縮和延展形成敘事速度的交錯,同時也設計了大量的重場戲與之相呼應。電視劇開始的家人分別、槍斃犯人等就先聲奪人。其后周父貴州見周蓉、回家見鄭娟、周母蘇醒等段落也感動無數觀眾。其中周家1980年過春節尤為精彩,堪稱中國電視劇的華彩樂章。該段落短短七八天的故事卻用5集時長進行描寫。一方面是秉義岳父母在與周家相見的問題上一波三折。岳父母心機深沉的各種考量,秉義和冬梅兩人夾在中間的無奈,省長突然生病秘書將茶葉送回導致的誤會加深,周家的驕傲與失落,冬梅與母親的公開沖突,秉昆和秉義、父親的沖撞,秉義和冬梅開誠布公的討論等,電視劇都細密地加以表現,將一個平民家庭與干部家庭之間因姻親關系帶來的立場價值沖突與情感動蕩展現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是周父帶領一家人外出拜年的眾生相。周父因兒子女兒考上北大的驕傲與炫耀之意,秉昆與鄭娟的尷尬之情,鄰里的羨慕嫉妒之言,人物的種種小心思微表情都通過鏡頭的捕捉和演員精彩的表演呈現在觀眾眼前,激發觀眾的日常經驗與之共鳴,讓人拍案叫絕。這一場戲不但充分展開了人物關系及情感反饋,集中了戲劇沖突,也鮮明地呈現了電視劇的價值取向:秉義和冬梅,周家與郝家反因此多了一分相互理解,而秉昆與父親、秉義則生了罅隙,從而推動電視劇情節和人物繼續發展。
這種通過敘事速度調控敘事表達,不斷造成精彩段落的藝術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膽的藝術構思和嫻熟的影像敘事技巧,當然也少不了演員高質量的表演。也正因為如此,《人世間》在對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達中才韻味深長,極富情感張力和價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觀眾的“倍速觀看”。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3
每一天都是平凡的,但每天都在變化著,時間長了,回頭一看,變化巨大,巨大得不平凡。從知青歲月到改革開放,國家在探索中前進,每一個人也是在探索中前行。該劇的社會意義就在于通過一個家庭的變化描繪出一幅社會變遷圖譜,從生活史中看到了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史。
當然,《人世間》的引人之處,還在于“家”。“家”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生活煙火升起之所,正所謂炊煙裊裊,因而是生存的依托之處。從家家戶戶到村村寨寨,再到城鎮和城市,這人世間就是“家”的聚集、“家”的比鄰而形成了萬家燈火。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4
央視一套開年大劇《人世間》播出過半,觀眾贊譽紛至沓來。《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并溫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人世間》正是在這情、義與語之間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平衡,彰顯了主題創作中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新高度。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5
一個普通人50年的命運浮沉,憑什么被關注?周秉昆的存在給了我們答案。他沒有宏偉大志,也不像哥哥姐姐那樣有出息,他只想努力過好生活。圍繞他展開的不懸浮的劇情,是最真實的苦樂。恰是這些苦樂能讓我們慢下來,細細品味一個人的成長和努力,以及日常生活里被忽略的細節。
或者說,《人世間》關注普通人的尋常事,讓我們有幸認識了最平凡的周秉昆,而不是如有神助的哥哥周秉義和被眾人寵的姐姐周蓉。
今天,很多敘事里的成功,常常忽略了普通人或失敗者。《人世間》讓我們明白,成功或失敗,都會在時間里留痕。我們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我們的普通人生也應該被看見。
命運給了周秉昆特殊的際遇,讓他有了目睹朋友被槍決后的崩潰、被父親看不起時的委屈、媳婦被人欺負時的憤怒,孩子被人爭搶時的無奈,失手傷人后的慌亂……也是這個人,總是包容著一切“不合理”,現實就是這么瑣碎,三不五時地打亂他平靜的生活。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經歷,但類似的情感卻總能或多或少地投射到我們身上。
“苦嗎,嚼嚼咽了。”這是劇中周秉昆對兒子周楠說的話,周楠又把這句話送給了馮玥。這就像一個家族的精神傳承:生活是苦的,它無處訴說,只能自己承擔。這句話,也可以說是這部劇的基調——生活中的苦,自己咀嚼幾番,總能撐下去。這也是大多數人面對苦難的應對方式,我們都是最不起眼的“周秉昆”,所以能和他共情。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6
《人世間》的質感和真誠,突破了年代劇在性別群體中的壁壘,心底永葆善良底色的時代故事值得關注。靜態的景別上,從腌酸菜的地缸,到縫衣服用的頂針,再到掉漆的搪瓷杯子……各種東北特色老物件的現身,在細節上給《人世間》做足了在氛圍感上的渲染。動態的細節中,《人世間》展現得更是靈動鮮活。雷佳音飾演的周秉昆在床上連蹬腿帶蹦跳穿棉褲的逗趣戲碼,讓不少觀眾拍手叫絕。那個年代物資相對匱乏,一件衣服兄弟姐妹輪著穿是當時的常態。周秉昆一句“媽,你給我織一條毛褲唄!我姐這太緊”的臺詞一出,便將當時的生活常態復現在觀眾面前。劇中,周母中風昏迷后,喬母義不容辭地幫忙讓觀眾紛紛感慨,《人世間》將“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老話詮釋得淋漓盡致。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7
一個故事,映照時代。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評論家說,這是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電視觀眾說,“那個時候就是這樣,一樣一樣的”。這是對這部電視劇由衷的贊美。電視劇應該是時代的鏡子,人們通過電視劇認識時代,時代通過電視走到人們的心坎。在《人世間》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殷桃扮演的鄭娟靠自己做糖葫蘆沿街叫賣養活全家。除夕夜,她帶著一把糖葫蘆走進周家,這是那個年代走親訪友特有的年禮。這個“年禮故事”就是時代的寫照,在經濟困頓年代,百姓生活困苦,就是把自己制作的東西當成年禮。還記得我小時候,過年串親戚,母親拿的就是自己做的“棗卷”面食。文學應該是時代的忠實記錄者,這是敬畏歷史,這是對今天負責,而敬畏歷史,負責今天,才能有美好明天。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8
“很有代入感,處處都有我的人生記憶點”“開年好劇”“講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史,也是中國社會變革史”……正在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收獲好口碑與高收視率,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網絡平臺的熱搜。近年來,國產精品劇層出不窮,主旋律作品“爆款”頻出,一批品質上乘、口碑上乘的劇集提振了觀眾對國產劇的信心。
當前,中國電視劇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礎堅實,勢頭良好,繼續發展具備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十四五”時期,中國電視劇如何發展?前不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的《“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作出了頂層設計與系統謀劃。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聚焦突出問題和短板,回應群眾期待和行業訴求……縱覽《規劃》內容,高質量發展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建設電視劇強國是一以貫之的目標。
從熱議中,我們看到觀眾對電視劇精品的期待。“一部《山海情》實現了電視遙控器在家庭的代際統一”“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功勛》的番外就是現在”……觀眾的真心點贊和真切感慨,體現了優秀國產劇的深厚觀眾緣,也證明了好作品的強大生命力。電視劇高質量發展,首要的是創作高質量發展。要讓中國電視劇更好滿足觀眾期待,“十四五”時期就要加強創作規劃布局、提升原創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作品質量、推動電視劇制作提質升級、健全優秀作品傳播機制、完善電視劇綜合評價體系,推動熒屏涌現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電視劇。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9
《人世間》像是一本老相冊,或許照片會泛黃、字跡會模糊、紙箋會折角,但其中刻畫的每一張面孔、復現的每一幀畫面、記錄每一段記憶,在平實走心的打磨下,總能在溫情中孵化出最堅實的力量,讓人一打開就不忍放下,潺潺流水般的溫情,在滋養心田中震撼人心。
《人世間》中,周家小兒子周秉昆是全劇的核心人物,沒有哥哥周秉義的完美,沒有姐姐周蓉有個性,但有著一顆純樸善良的心和敢于擔當的勇氣,周秉昆的心胸算不上寬廣,會跟父親慪氣,但他卻有擔當,愿意為家人犧牲,在家照顧癱瘓的母親,照顧姐姐的孩子,而且作為一個糙老爺們,他有著最深沉的浪漫,等了鄭娟一年又一年。他一路遭受著各種挫折,卻沒有像很多男主角一樣,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0
《人世間》敘說的是雙重生活:一是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國當代社會生活波瀾壯闊,少有小橋流水與田園平靜;它總是深刻地影響著所有人的命運,少有人能超然度外、徜徉桃花源。《人世間》的故事從1969年展開,許多青年人的命運悄然扭轉。接著,它依次表現了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國企改革、經商熱潮、棚區改建等重要社會事件。這些事件是中國社會走過的路標,構成當代社會史,也構成中國百姓命運史。中國社會是波濤洶涌的大海,每個人是顛簸于其間的小船,或者是一個不帶救生圈的泳者,同呼吸共命運。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1
《人世間》的“史詩感”除了來源于宏闊的視野、深刻的主題和悲憫的情懷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塑造出了眾多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而且最為難得之處在于:每一個人物都充滿個性,絕不雷同。一部作品,寫好幾個主要人物不算難,寫活眾多小人物也不算難,難的是像《紅樓夢》那樣,寫了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還個個有血有肉有差異、活靈活現活久見。《人世間》就是這樣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2
《人世間》調配出吉林鄉愁,在鄉愁中,溫暖冉冉升起;祝我們踏過千重浪也能留在愛人的身旁,有愛就有幸福。看《人世間》,感溫暖在心中洋溢,看幸福在生活中起舞。
一個場景,注解溫馨。劇情中記錄了吉林人過年的場景,一家老小圍著桌子吃紅燒肉、涼拌菜、餃子。各種吉林美食包裹著的是吉林鄉愁記憶,凝結著的是人世間真情。或許,吃紅燒肉是遙遠的故事,但是,那溫暖的時光一直流淌在今天;至于與時俱進的包餃子,則絕對是溫馨的載體,尤其對于“70后”“80后”而言,除夕那天,媽媽早早準備好了餡料,有豬肉白菜的、牛肉大蔥的、酸菜的、西葫蘆雞蛋的……到了傍晚在客廳里擺上小桌子,一邊看春晚一邊包餃子。只等新年12點鐘聲響起,白胖胖的餃子下鍋翻滾。這溫暖溫馨的時刻,就是咱老百姓的人間故事,雖然平淡,但是真實;雖然簡單,但是厚重。正是無數這樣的溫馨時刻,凝聚起《人世間》的溫暖情懷。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3
黃河三門峽段,湯湯大水中屹立著一塊巨石,相傳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鎮河石柱,被稱為中流砥柱。
這種屹立于激流而不倒的形象,激勵著古來仁人志士。每逢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中流砥柱就成為一種絕不屈服、絕不低頭、絕不妄自菲薄的精神坐標。
20__年春天,“中流砥柱”,再一次成為一種群體人格的寫照。
“我是黨員,我先上!”
22年前的抗洪前線、17年前抗擊非典疫情戰場、12年前汶川地震災區,都有無數人,在危難兇險面前,這樣脫口而出,而后奮力向前。
20__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河南500多萬名共產黨員,帶著這種“我是黨員我先上”的銳氣,筑起血肉長城,成為 “中流砥柱”。
羅德斌,信陽市委副秘書長,家住信陽政和花園社區。20__年2月3日,羅德斌接到通知,要他向所在社區黨組織報到。
信陽市委副秘書長 羅德斌
回到社區,我就是個黨員,接受咱基層黨組織的分工。
這是河南戰“疫”排兵布陣的一個超常規動作。
為了讓基層組織手頭有兵,行動有力,真正成為堡壘,在啟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級響應的當天,省委發出號令:只要是共產黨員,不論級別高低,不論在哪上班,一律向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報到,完成社區布置的任務。這一舉措稱為“雙報到”。羅德斌住的那個社區,有597名“雙報到”黨員就地轉崗。
信陽政和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 陳松
如果沒有這些廣大黨員參與的話,咱們政和花園ABCD四個區工作在疫情期間,(社區)很難發揮到作用。
平日是將,此時是兵,這種特殊的用人方式,在中國革命史上不止一次出現,每一次都是為了應對重大挑戰,每一次都充實了革命隊伍的肌體。
黨員干部下沉,不是走過場、做樣子,不是為了給年終總結添兩筆,而是要破解難題、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城市老城區往往有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疫情讓這種小區成為防控死角。河南的做法,是以“雙報到”為基礎,吸納居住在小區但組織關系不在社區的機關黨員和退休黨員,成立小區功能型黨支部或黨小組,鞏固“三無小區”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4
“雙報到”黨員到位之后,極大地解決了社區人員人手不夠的問題,而且黨員沖鋒在前,讓我們的社區居民感覺到心安。
這張照片,感動了無數網友。
這個靠墻睡著的人,是光山縣槐店鄉晏崗村黨支部書記晏乃軍。
晏崗村距離武漢不到3個小時車程。從除夕夜開始,57歲的晏乃軍就帶著降壓藥在村部安營扎寨了。
和他一同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安置返鄉人員隔離的,還有村黨支部的6名黨員。
信陽市光山縣槐店鄉晏崗村村民 程軍
村里的黨員干部這幾天一直忙前忙后地消毒,給我們宣傳病毒防范意識,上我們家給我們量體溫,實在太辛苦了。
村黨支部的堅強領導、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凝聚起強大的抗疫力量。一些村民主動作為志愿者,和黨員一起堅守在入村主干道的疫情防控檢查點。
每天奔波勞累,不少黨員干部睡眠都不足5個小時,但所有付出都有回報,在他們的呵護下,晏崗村沒有一人感染病毒。
1月29日,一個陽光正好的午后,晏乃軍累癱在地,倚著墻根睡著了。
陽光不忍叫醒他,無聲地溫暖著他。
他無聲地溫暖著人們的心。
也許恰恰是這樣一個別扭的睡姿,像名詞解釋一樣,立體而豐滿地解釋了共產黨員的含義。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最大的力量也在基層。
正是無數黨員干部下沉基層、靠前指揮,無數基層黨組織發揮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一個個社區、一個個村莊,才成為了抗擊新冠肺炎阻擊戰的一座座堅實堡壘。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鄭州圓方集團黨委發出奔赴前線的號召,8 支黨員突擊隊奔赴北京、湖北、鄭州等醫療機構的發熱門診和隔離病區,開展保潔工作。
鄭州圓方物業品質部督導員 崔改萍
我自己也非常害怕,確實的,我兒子今天追到公司門口,買了火車票非得跟著我去北京,他說他替我去。但是我覺得這是我的職責,我必須要做好。
鄭州圓方物業公司總經理 李嫻莉
既然選擇就不后悔,一路前行支援前線。
雖然出發時豪情萬丈,但在去往前線的車上,很多人都一路無語,不難看出他們心中的不安和擔憂。誰都知道,這次出征,面臨的危險和挑戰前所未有。
敢于直面生死考驗,明知危險仍拼死一搏,這種英雄無畏的底色來自何處?把黨建抓在平時,用在戰時,就是這家民營企業的答案。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5
防疫就是戰爭,號令來自中央,河南披堅執銳。
梳理戰“疫”時間線,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河南省委省政府早決策、早部署、早動員,舉全省之力,投入精銳重兵,一開局就亮出了大兵團決勝的陣型和氣概
1月21日、1月2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連續兩次召開會議專題部署;1月24日,成立以省委書記王國生為總指揮、省長尹弘為第一副總指揮的疫情防控指揮部,下設8個工作專班,十多位省級領導帶頭靠前指揮、深入基層,分片召集省轄市負責同志研究會商。
1月25日,全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回看戰“疫”排兵布陣,恍如重返當年淮海戰場,人民戰爭氣壯山河。
河南的骨干建制,是2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它們是強大的凝結核,緊密聚攏了500多萬共產黨員、1.35萬駐村第一書記、17.7萬民警輔警、300多萬志愿者,拋下小家小我,奉命于危難之間,投身于特殊陣地,在護衛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線上展開,和病毒對壘,與疫情相搏。
河南的硬核做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堵上一切漏洞。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以村保鄉,以鄉保縣,以小區保社區,以社區保城區,這樣的防控體系,迅速構成,迅速生效,迅速成為隔開病毒的防火墻。
新縣田鋪鄉,是習近平總書記20__年視察過的地方。這里緊鄰湖北,扼守河南南大門。是省委、省政府確立的早期疫情防控重點區域和前沿陣地。
就像當年為紅軍組織赤衛隊,為解放軍運送輜重糧秣,田鋪鄉的防控隊伍在最短時間內拉了起來。鄉、村組干部、第一書記、警務、醫務人員、廣大群眾,專業者盡其才,普通人盡其力,路口有專人24小時值班,返鄉人員有人專職服務,信息流及時通暢,防護網疏而不漏。
疫情防控常態化,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大中小學生的復學尤為引人關注。
河南省委省政府在第一時間成立由多部門組成的教育專班,針對開學復課的每一個風險點,逐一排查,逐一化解。
人口大省河南,也是教育大省,作為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在全國率先復學復課,體現了黨委政府的責任與擔當。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暴發的當下,放眼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一聲號召,偌大的城市令行禁止,上千張床位的醫院數日建成;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一聲號召,數萬名白衣天使急奔重災區,幾千家賓館免費用于安置相關人員;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一聲號召,十幾億人更改了古老的過年習俗,把居家自律作為對國家對社會無聲的支援!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1月3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發布會上說: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的實踐再次印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穿越寒冬,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神州大地已是一片生機。
在這場抗疫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河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以中堅力量,頂住了疫情攻勢,守住了中原防線。為全國抗疫大局作出了貢獻。
2023電視劇人世間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6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和平之舟》的諸多情節之中,都很能體現出一個團隊的凝聚感的重要性。譬如軍醫在執行醫療任務的過程中,就遇到了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一位氣色明顯不佳需要得到及時的治療與幫助,但她的丈夫拒不配合,并且對軍醫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抵觸情緒與不信任感。眼看沖突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其中一位女軍醫立即用流暢的英語清楚地表明了來意,并主動將面包遞到孕婦丈夫的手里,讓他撫平緊張情緒,放下心理戒備。雖然這僅僅是救援行動中的小小一環,卻充分顯示出了“齊心辦大事”的重要性來,更彰顯了中國的人道主義與大國擔當:苦難發生了不要緊,我們一起渡過。
人在異國他鄉,語言交流溝通的不暢、對當地具體情況的不了解、如何謀求當地人的信任,以及涉及到具體的權力交接……這些都是擺在眼前亟需面對的困境。如何擺脫困境,關鍵就是事在人為。一方面,軍醫張渡航展現出來了他的醫術之精湛,在黑暗并且極為嘈雜的環境下,僅憑經驗就讓一位手臂脫臼的病人恢復了健康,獲得了其他患者的信賴;另一方面,中方代表也積極聯系上了當地的海外華僑,從海外華僑所提供的熱心幫助,感受了他們身上同樣的責任與擔當。
除了劇情觀感上的扎實內容和快節奏,陳坤飾演的軍醫張渡航一角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工作中,他是一個有天賦肯努力的人才,以致于院長都讓其他人以他為榜樣,同時,他也是一個重感情關心家庭的人,這就使得張渡航的形象更加飽滿立體,有人情味。
艦行萬里,守衛和平。《和平之舟》這艘劈波斬浪駛向前方的大白船,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了中國海軍的凝聚力與使命感,讓凝聚成為戰勝災難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