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精選14篇)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1
29名“七一勛章”提名者,29面共產黨員的旗幟,他們的先進事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真正的共產黨人除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在黨內沒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真正的共產黨人,就是能夠堅守平凡,并以平凡成就偉大。作為一名普通的干部,要立足平凡的工作崗位、腳踏實地,苦干實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一顆閃閃發亮的紅星。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2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通過多種形式的黨史學習教育,秀峰區橋頭小學的黨員老師領會到了其中的深刻含義,受到了教育。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經中共中央批準,“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于6月29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秀峰區橋頭小學的黨員老師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觀看了激動人心的頒授儀式。獲獎的黨員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著黨的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共產黨員的奉獻之歌,讓觀看儀式的教師深受感動。看著這盛況空前的場景,看著“七一勛章”獲得者接受頒獎,老師們激動不已,熱淚盈眶。
觀看結束后,黨員老師暢談了觀后感。“學生們遠方有燈、腳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溝溝里也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來。”“我沉浸在著肺腑之言的情境中,張桂梅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教學工作中,我要向張老師學習,用愛溫暖學生的心扉……”老師們各抒己見,真情流露。
黨支部書記組織黨員老師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頒授儀式上的講話,并提出了要求。要求大家認真學習“七一勛章”獲得者的先進事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同時要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學習,讓紅色基因永駐學生心靈。老師們要弘揚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更的貢獻,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3
29個閃亮的名字,29面共產黨員的旗幟,每一位七一勛章獲得者都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在今后工作中要向他們學習,一心向黨,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在本職崗位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4
今天觀看“七一勛章”頌授儀式使我熱血沸騰。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楷模英姿躍然屏上,我作為年輕的黨員,一定要學習老黨員的高尚品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給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5
心中有理想,腳下有力量,10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繼,浴血奮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今天看到表彰的“七一勛章”獲得者,也就是各條戰線黨員中的杰出代表,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百年前,中國山河破碎,國弊民窮,百年后,中國山河無恙,國富民強,這是黨歷盡千辛打來的江山。“百年之后中國如何?”“江山猶在,國民安泰。”我們生于紅旗之下,生長于春風之中,以青春之名,書寫清澈摯愛;以心中紅星,獻禮中華。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清澈之愛,只為中華!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6
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勛章”獲得者都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從他們身上,讓我深深地認識到:黨員不一定每天干著驚天動地的事兒,在一個平凡的崗位當中干著平凡的事兒,只要能堅持下去,精益求精、這就是不平凡;黨員并不僅僅是一個身份的象征、共產黨員的名聲很重要,它代表著犧牲和奉獻,它擁有著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切。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只要我們每名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就能夠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作為一名科協工作者,我們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協組織的職責定位,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自覺做到:初心使命要純粹、盡心盡責要純粹。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7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今天舉行。29名榮譽獲得者,他們是各條戰線,黨員代表,他們的所作所為是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應該學習和效仿的。總會有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去奉獻自己。29名榮譽獲得者,他們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杰出貢獻,建立卓越功勛;道德品行高尚,創造寶貴精神財富,在全黨全社會有重大影響,受到高度贊譽,充分體現了黨員品質和高尚信念,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員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的氣概和先鋒模范作用。習近平要求黨員把至高榮譽、至堅信念、至深情感三結合,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是無數這樣的黨員匯聚成世界第一大黨的樣子。激勵拼搏奉獻,匯聚磅礴力量。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成為英雄,我們要像這些用青春、汗水和才華堅守在各個領域的共產黨員學習,他們才是我們的英雄。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8
百年征途漫漫,唯有共產黨人、砥礪奮斗才能鑄就我黨百年輝煌。“七一勛章”獲得者是全體黨員中的優秀代表,是時代的先鋒、是社會的楷模。從他們身上我感悟到共產黨員的信仰堅定、心系群眾、無私奉獻的情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學習他們不怕吃苦、勇于奮斗的精神,為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提高貢獻力量。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9
29名獲獎英模就是9千余萬名共產黨員的前進燈塔,他們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戒,他們以干事為責、以干事為榮、以干事為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價值目標融入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之中。做為一名科協工作人員,就要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新時代科協工作的弄潮兒。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10
6月29日上午,區科協組織全體黨員干部觀看了“七一勛章”首次頒授儀式現場直播。
頒授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為“七一勛章”獲得者依次頒授勛章,支邊教師張桂梅作為獲得勛章的代表進行了感人肺腑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我們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人類社會進步寫下了壯麗篇章。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繼、浴血奮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今天受到表彰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就是各條戰線黨員中的杰出代表。在他們身上,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11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紅色勛章致敬楷模。黨中央決定向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創造寶貴精神財富的共產黨員頒授“七一勛章”,以一場隆重的表彰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獻禮。在“七一勛章”獲得者中,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初心與使命,無愧于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他們值得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接受全黨全國人民崇高的敬意。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歷史節點,我們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更要向功勛致敬,向榜樣看齊。重溫英模事跡,今天,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仍在繼續,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依然存在。唯有康延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增強信仰信念信心,才能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12
辦校12年后,不斷有學生為爭取讀書機會涌向這里。有女孩背著包站在校門外,懇求來這讀書,許久不肯離去,張桂梅年年遇到這樣的女孩。也有外市來求學的,學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錢,囑咐對方,沒錢再找她要。
張麗(化名)初中時,父母離婚,被判給父親。但父親長期酗酒,常常責罵她。她獨自一人住進鎮上120元一間的出租屋中,房費由改嫁的母親支付。
初中畢業,她想著去打暑假工,家里再湊些錢就能讀書。但母親堅決不讓她讀,說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績未達到女高分數線,最后的機會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輟學,去年暑假,她壯著膽,拿著貧困證明、獨生子女證明、父母離婚證來到女高門口,申請一個讀書機會,辦公室老師收下她的材料。沒想到,幾天后,她的媽媽接到女高的電話,女兒被女高錄取了。媽媽說孩子走了“狗屎運”。
學校不僅送張麗一張高中入場券,也為她支付了生活費,免除她經濟上的擔憂。
不過,像張麗一樣因交不起學費而來到女高的越來越少。20__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參加高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高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里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里很不便,風一刮,信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系,讓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并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愿也沒能實現。
學校最缺的仍是資金。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工資水平低。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告訴記者,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辦學規模設計,但因資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師工資,學校水電費、學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學校負擔,每當賬戶剩下100萬元,張桂梅就進入新一輪的憂心,她要繼續為錢奔走。
名氣能為學校帶來錢。張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國聚焦在20__年,新聞聯播報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汶川地震來了。第二次時,媒體宣傳她,片子還沒播,魯甸地震來了。
這一次,趕上了疫情。她以為又沒了音訊,自己卻突然火了。
社會各界的捐款讓張桂梅暫時免于為錢發愁。但代價是每日數不清的媒體約訪和陌生人的問候電話,有人請她去給干部講道德課,有報紙請她跟全國優秀教師寫幾句話。以前沒錢看病,如今,她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被醫生關注,有人給她開中藥,有人對她問診。
她對每位到訪者客氣。多家媒體到來前,她特地去醫院打了一針,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節,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視頻采訪,身后有縣長和一名醫生保駕護航。
這位強勢的校長逐漸發現,自己能做的越來越有限。對于這所學校的未來,她多數時候表示樂觀,覺得學校名氣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會管。
以前,有潔癖的她不喜歡別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體愈發虛弱,要靠別人攙扶。半生教書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蕩蕩的校園,她終于可以停下來一會,想想自己的事,以后養老怎么辦,但找不到一個可傾訴之人。
脆弱的時刻很短暫,很快,她又以健談精干的形象面對每一個到訪者。她說,只要她能動,女高就不會倒。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13
這里出來的女孩后勁非常足
學校師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饋。20__年,華坪女高向社會輸送第一屆畢業生,96名學生69人考取本科,綜合上線率100%。這個成績讓華坪女高在縣城站住了腳跟。
周云麗考上大學后,父親總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勁,“覺得再讀4年就出頭了。”父親讓她和姐姐背著裝滿菜和雞肉的筐子,當面感謝張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車,周云麗第一次認識大山以外的世界,也體會到不同成長環境帶來的差距。
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周云麗發現他們能歌善舞,自己沒有才藝可展示。舍友問她用什么乳液護膚時,她還不知道乳液是什么東西。父親不愿女兒落于人后,聽女兒說班里同學都有電腦,他跑到縣城,花費4000元為女兒買了一臺電腦。
差距顯而易見。一位華坪女高的畢業生說,大學的口語課上,自己蹩腳英語口音一出,很多同學忍不住笑。還有人說,自己溝通力欠佳,不主動,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第一屆學生畢業后,張桂梅不斷收到這樣的反饋,一位浙大畢業生打電話對她傾訴,自己不如別人,英語也說不清楚。
這樣的反饋是張桂梅不曾預想的。張桂梅意識到,學校也需要與時俱進,她開始讓學生跳鬼步舞、穿黃色校服裙,讓兒童之家的孩子吃漢堡、披薩,將生活習慣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讓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學后,向張桂梅傾訴,說自己跟同學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說話也土氣,常受排擠,7個舍友同去宿舍樓底抬水,不許她喝,還經常留她一人掃地,不過自己沒哭過。張桂梅夸獎她好樣的,還對她說,“欺負我,就給我揍回去,別看你長得小,不怕。”
還有考入北京的學生跟她說同學來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學,張桂梅鼓勵學生不要懼怕競爭,迎頭上。她相信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后勁非常足”,不會被輕易打倒。
女孩們不可避免審視過去。一位20__級的畢業生說,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充滿沮喪,上大學后,她發現同學在高中階段就出國旅游,考上大學順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學習生活填滿,拼盡全力只是為了擺脫農民身份。不公平感會在某些時刻冒出來,但她也因此看到奮斗的價值——大山走出來的她能通過高考同優秀同學站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張桂梅在教學樓外墻上貼了幾個字:剛強、慈惠、質樸。她常鼓勵學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敗,“天塌不下來”。但有畢業生結婚后回來看她,帶著孩子,又沒有工作,張桂梅會面露憂慮。
張桂梅希望,女孩們走出大山,不要再回來,也不用回母校。有當醫生的畢業生想捐工資,張桂梅沒有收,她不愿拿學生的錢。如果未來實力允許,她希望學生能把錢捐給沒錢治病的窮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報答。
張桂梅常說,女子高中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一個人奮斗不是為自己和父母,而是為國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張桂梅覺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應該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覺。來華坪縣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學校當老師,在那里與丈夫相識、成婚,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1995年,為了給身患癌癥的丈夫治病,張桂梅花光了全部積蓄,最后給丈夫立碑的錢也沒有,又借不到錢,她在大馬路上撞車尋死,被司機破口大罵。那一刻,張桂梅體會到,“人需要幫忙時,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盡。”
2023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心得感想 篇14
能考走一個算一個
籌來了錢,可籌不來分數。
張桂梅本以為,只要提供給這些女孩機會,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發現這些學生基礎差,試卷測驗幾乎都不合格。
質疑的聲音不止。張桂梅去縣里開會,聽到人議論,“說得可好,成績那么差出來怎么辦?”“如果只給機會她不學,那么這個機會等于沒有,等于養她3年。”高一還未結束,她意識到這是個“嚴肅問題”,“高中要講分數,不講分數,高考設置就沒有用。”
17個老師走了9個。心灰意冷時,她怕耽誤學生,找縣里反映,想將學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讀,遭到數落,“不讓你干你非干。”
后來她給老師下任務,一個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學校出清華北大畢業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時間戰。晚休時間從晚上9點半延長到10點半,最后延到12點20分。學生從6點起床提早到5點半,只有5小時睡眠時間。每天下午,學生回宿舍洗漱15分鐘,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剛建校那會,為了給學生余出更多學習時間,學校衛生被老師包攬。早上6點,全體老師要起床打掃校園。建設中的工地四處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師們要去溝里抬水,把水泥板沖洗干凈。
每次臨近放假,張桂梅跟學生商量,再干兩天,結果干著干著開學了,第一屆學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幾天。有人給張桂梅起外號“周扒皮”“魔鬼”“半夜雞叫”,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著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后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著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后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說話。
為了節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生聽說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么干。”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張桂梅借鑒其他重點高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她在旁邊聽,發現討論什么的都有,隨即叫停。起初,學生6點半起床,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干特定的事,“干不完你就虧了”。有的女生愛干凈,早上4點就起床洗漱。張桂梅于是將水停用,只在上午5點半到下午6點間放水,逼著學生休息。睡覺前,學生們提前用盆接滿水,用來沖洗廁所,內褲有時要積攢到周末洗。每周末僅有兩三個小時休息,學校沒有澡堂,學生要去校外賓館洗。
剛進校的17名教師沒有一位教過高中,張桂梅帶著他們去麗江學習。一位老師記得,那會學校流行評課,教室后面坐一排老師,專挑講課老師的缺點。板書哪里不到位,課哪里有毛病,老師們常常互相不服氣,當場頂起來,一堂課火藥十足,“女老師有的記仇嘞,下課了還追著問,你講給我聽聽。”
張桂梅鼓勵這種爭吵,反對互捧。一次評課,聽到老師們互評只講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個老師晾在一邊。
學校花費18萬元去各個高中買試卷,開啟題海戰術。學生們高一高二上完課,高三刷題。有人說這種刷題方式不科學,她說,“我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第一年,張桂梅在兒童之家和學校兩頭奔波,一邊是50多個需要照料的孩子,一邊是96個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著做著工作時間就沒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