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習李保國精神個人心得體會(精選4篇)
2023學習李保國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1
李保國教授“工匠精神”永存我心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扎根基層,扎根太行山,三十年如一日地為山區林業發展、農民生產致富殫精竭慮,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被譽為“太行新愚公”。如今李教授奉獻了畢生心血和汗水的太行山終于綠了,但李教授也積勞成疾永遠離我們而去了。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李教授的事跡對我觸動很大,在開展“兩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更要向李保國教授看齊,要化悲痛為力量,弘揚他的高尚精神,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砥礪奮進。
作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教授展現了共產黨員的崇高風范,時代需要李保國精神,事業需要李保國精神,人民群眾需要李保國精神。學習李教授,就要學習他務實的作風和質樸的品質,扎根基層不怕吃苦,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奉獻精神。20__年以來,李保國教授到阜平指導核桃生產發展模式的創新改善和技術管理,7個鄉鎮的820多個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腳印。李保國教授生前長年累月,風雨無阻,奔走于太行山區,播撒科學和知識的種子。學習李教授,就要學習他奮發作為,拼搏進取的創業精神。20__年以來,李保國教授指導平山縣葫蘆峪園區連篇高規格治理黃山,并探索出“大園區、小業主”的園區經營機制,創建了我國太行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典范。他指導創建的山區綜合開發“葫蘆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個縣、100多個鄉鎮廣泛推廣。李教授用科技的力量,帶領基層干部群眾共同把荒山禿嶺變成了青山綠水,他用責任和擔當與基層干部群眾共同奮斗,讓山區人民走上了創業富裕的道路,帶動了成千上萬的人脫貧致富。他的務實實干、奮發作為的創業精神,正是當前我們調結構、促轉型工作應該努力學習的精神。學習李教授,就要學習他心系群眾、親民愛民的大愛情懷。李保國教授之所以受到果農和各地干部群眾的愛戴和信任,是因為他心系果農,熱愛事業,用實際行動為果農的成長、事業的發展點滴付出。
李保國教授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就像一粒種子,扎根在巍巍太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更應該向李保國教授看齊,深入學習李保國教授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奉獻意識、為民意識,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擺在心底,大膽探索、用科技喚醒創新意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用真摯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李保國精神永續遠航!
2023學習李保國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2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并稱贊這位知識分子“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作為組工干部,我們就要用模范的行動和人格力量引領社會風尚,讓組工干部更“有樣兒”。
學習李保國“對黨忠誠的政治樣兒”。35年如一日,李保國同志堅定地扎根在山區、服務于農民,沒有一點不滿,沒有一絲抱怨。一個原本可與書香為伴、歲月靜好的大學教授,完全可以在城市中舒適的工作生活,然而卻選擇了一條艱辛的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是什么讓他有了這樣的選擇,因為他對黨、對國家有顆忠誠之心,對黨的宗旨有著始終如一的堅持和信仰。組工干部作為管干部的干部,就更要把忠誠二字融入到血液中、鐫刻到靈魂深處。我們要不斷地培養堅定地信念、錘煉堅強的黨性,維護黨的權威,服從組織決定,始終把心中有黨、對黨忠誠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忠誠不是口號,更不是信誓旦旦的花言巧語,忠誠需要用行動去表達,組工干部應在工作生活中彰顯“對黨忠誠的政治樣兒”。
學習李保國“心系群眾的為民樣兒”。幾十年的歲月里,李保國深深扎根太行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每年在農村工作200天以上、行車4萬多公里,足跡遍布河北太行山所有山區縣,常年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面對面、手把手地教他們技術要領和操作,堅持“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就像一把火炬一樣,點亮了貧困群眾的希望。他為荒山變綠、群眾致富傾盡全力。身為組工干部的我們,要時刻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始終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心上,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我們要牢記為民這個根本宗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掛記在心,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學習李保國“求真務實的工作樣兒”。他把實驗室放在果園,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為了能讓貧瘠的大山成為金山銀山,他在下基層的工作中,面對各種困難從來不服輸,不顧滿身寒霜,踏遍沒有道路、滿地亂石、荊棘叢生的荒崗,調查十幾萬畝荒崗的植被、土壤、地質等情況,并制訂了開發規劃,創造“一年栽樹,兩年結果,三年有產,五年豐產,畝產500斤優質核桃,畝純收益萬元以上”的奇跡。奇跡的創造離不開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對自身的高要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作為一名組工干部,應時刻提醒自己“事無巨細”,切不可抱有凡事“差不多”或者得過且過的心態做事。
學習李保國“攻堅克難的奮斗樣兒”。太行山是我國最為貧困、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這里的土層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機質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李保國并沒有被困難嚇倒,經過艱苦的探索,通過爆破整地,最終以“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治理技術,讓全縣20多萬畝荒崗薄地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提升了12個百分點。組工干部要以李保國同志為榜樣,事不避難、真抓實干,敢擔責任、敢啃“硬骨頭”、敢趟“深水區”。一步一個腳印,以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釘釘子精神狠抓任務落實。我們要堅決避免知行不一、弄虛作假、花拳繡腿、不務實效的形式主義,真正展現出組工干部應有的“攻堅克難的奮斗樣兒”。
2023學習李保國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3
李保國教授的精神如巍巍太行矗立于前,我們怎能視而不見?學習他對于人民深厚無私的感情投注,學習他事業上令人驚嘆的專注和熱忱,更學習他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修剪枝杈、用畢生心血傾灌貧瘠土地的務實奉獻……這才是向這位真正的時代楷模致敬的最好形式。
第一次聽說這位“新時代愚公”傳奇的人,心靈的震動往往是從一種強烈對比中產生的。一位熟識李保國的農民說,他是最沒有“教授范”的教授。確實,有那么一些“教授”開會、出書、攢粉絲、博獎項,往來非富即貴,最不濟也爭取在媒體上混個臉熟,而李保國教授的心愿竟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農民=我”,有多少教授能寫出這樣的人生價值公式?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為之付出舉家扎根山區13年,一輩子奔波在校園和大山之間,以及生命最后48小時還殫精竭慮為扶貧項目操勞這樣的代價?而他,做到了!
當一位學者用平生所為詮釋出“學以致用,報效人民”的全部內涵,我們相信,他作為民族脊梁的道德堅守與作為科學家的價值追求,都已得到了最高意義上的實現。今天,李保國教授在與不在,太行深綠處,他非凡的抱負與偉岸的精神永遠閃閃發光。生命至此,重于泰山!學人至此,夫復何求!
2023學習李保國精神個人心得體會 篇4
向李保國學習:情懷不滅,胸懷長在,清風永拂
作者:無言風
李保國是一名教授、博士生導師,但他如今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一名黨員。正是因為他以一名合格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刻將群眾利益放在心間,秉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以為民服務為宗旨,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曲合格共產黨員的贊歌。當前我們正在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做一名合格黨員”是我們學習效果的最終體現,而李保國正是我們的學習典范,因為從他的人生軌跡中體現了優秀共產黨員的品質:
“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的情懷,使他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李保國一生都在付出,他擁有自覺為人民服務的意識,為人民造福的感知,因而促使山區民眾脫離貧困是他一生追求。李保國也是這么做的,他35年如一日,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把自己的知識化成人民群眾最現實的需求。李保國心懷群眾,最終也因他為群眾的付出,被群眾牢記心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的胸懷,使他擁有無私奉獻的品德。李保國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然是一個成功人士,他卻沒有選擇“高坐廟堂不知人間事”。李保國的一生都在百姓中奔走,將百姓的需求牢記心中,這一切源于他知道奉獻的意義。他從一點一滴做起,用實際行動樹立了黨員甘于奉獻的良好形象。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認知,使他發揚扎實苦干的優良作風。李保國是一名教授,也是一名博士生導師,然而他卻沒有呆在遠離艱難困苦的學校搞“研究”,而是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李保國事跡報告中的一串數字“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涵蓋了他不畏艱難困苦,深入實地的一生。我們在每一個崗位上的黨員,都應有這種認知,將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用于實際中去,不畏懼任何困難,發揚黨員扎實苦干的優良作風,勇于突破。
正因為李保國身上的閃光品質,展現出一名黨員應有的品質,因而我們現在應把他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讓每一名黨員都從他的事跡中學習他的優秀品質,從而爭做合格共產黨員,促使我們每一名黨員在各個領域更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