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曹劌論戰》心得體會(精選3篇)
讀《曹劌論戰》心得體會 篇1
春秋初期,齊桓公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并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戰略,終使魯國戰勝強大的齊國。這一戰役,成為以弱勝強的著名范例。
后世的評價文章多為贊頌曹劌自薦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把握戰機的卓越才能,而魯莊公則歷來被當作“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典型。我在這里卻想為他“翻案”。
首先,魯莊公能廣開言路,并且對曹劌“肉食者鄙”的批評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見,仍能虛懷若谷,便一介野民曹劌得以論戰。其次,魯莊公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親臨第一線深入實際,“戰于長勺”、“與人乘”,甘當配角,讓人能“掌旗”。再次,魯莊公善于總結經驗,“既克”之后能“問其故”,向內行請教,學習如何掌握戰爭的規律。
從以上三點來看,這位魯莊公粗中有細,雖不高明,卻也謹慎虛心。在人才層出不窮的今天,魯莊公的形象難道不使人倍覺親切和可愛嗎?愿為今朝眾多的“曹劌”呼喚更多的“魯莊公”。
讀《曹劌論戰》心得體會 篇2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為什么“肉食者” 就“ 鄙”?因為“肉食者”生活安逸,太過安逸的生活會使人身體懶散而精神懈怠。而衣食無憂,更是縱情享樂,無危無患,然后不思進取。自然,就會“鄙”,也就是目光短淺。改革開放以來,追求物質生活成為所有的人生追求,而思想上的學習,都停留在形式上,只要是紙上有東西、單位有學習檔案就行了,結果還是過度地追求物質生活。有權者用權,有勢者用勢、有名者用名,有臉者用臉,有拳者用拳,有些人不擇手段地斂財,什么也沒有的還可以用不要臉,結果是如何,用盡招數的得逞者都成了“肉食者鄙”,想必也“未能遠謀”。
2、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莊公說:“對于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誠心誠意來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忠于職守的一種表現,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現在某些司法不公現象或多或少地影響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法律有時候被群眾認為是:對老百姓,確實是法律,對權勢者或是肉食者,確實又不是法律。毛澤東講,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他在新中國成立大會上呼喊過“人民萬歲!”,他是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偉力的偉人。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政治與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在今天依然不會過時,是真理無疑,是值得現代人特別是黨政干部學習的。
讀《曹劌論戰》心得體會 篇3
開學了,我的文具王國里又增添了一個新成員-----鋼筆。鋼筆的筆身是美麗的暗紅色,戴著一頂銀色的小帽子,身上還系著一條金色的小腰帶,在陽光的照耀下還金燦燦的,像一個威武的大將軍。我卸去他的盔甲,給他喝了許多墨水,讓他隨時準備作戰呢!這不,任務來了。
今天的作業是練寫鋼筆字。我打開作業本,拿起鋼筆,可是鋼筆卻不聽使喚,手有些微微顫抖著。可能是太緊張了吧!我的手心也在冒汗,我忍不住在褲子上擦了幾下。然后深吸了一口氣,靜下心來,開始寫字了。
第一個練的字是“木”,我一口氣就寫完了一排。我得意洋洋地拿起來欣賞了一番。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橫像一個蹺蹺板,豎像一個大木棍,撇像一根大香蕉,捺像一架大滑梯。一行字看上去就像一條蛇,歪歪扭扭的,實在是不好看。我想起老師教我們寫鋼筆字的要領,重新開始練習。慢慢地,我覺得我寫的字越來越好了。正當我沾沾自喜的時候,我把頭發的“頭”寫成了興奮的“興”。這可怎么辦呢?我趕緊請出橡皮這個好幫手,可是擦了好幾遍也無濟于事。我有些驚慌失措了,大聲喊媽媽來幫忙。媽媽看著我垂頭喪氣的樣子說:“這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你忘了老師教給你的秘訣了嗎?”對呀!我怎么忘了呢!連忙在錯別字上又描了一遍,再重新擦了幾下,看起來字跡變淡了。可我還想讓本子變得更干凈,又繼續用力擦起來。可能是我太用力了,本子上破了個大窟窿,沒辦法,只好找來一張小白紙,寫上正確的字,貼在窟窿上,這下我的作業紙就像漂亮的姑娘臉上多了個大疤痕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經過第一次寫鋼筆字,我覺得寫鋼筆字其實并不難,只要你用心去寫,認真去練,就一定能寫好鋼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