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根良優秀事跡觀后感2023(精選3篇)
崔根良優秀事跡觀后感2023 篇1
為廣泛深入地學習宣傳崔根良同志先進事跡,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開展,蘇州市公路管理處積極響應市委,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市交通運輸局黨委號召,組織全體黨員于7月20日上午集中收看了崔根良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崔根良同志是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他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的優秀企業家代表,他 30 多年如一日,以愛黨愛國為信念,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艱苦創業,勇于創新,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先后研發掌握了光纖光棒核心技術,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自主發展之路。他以守法取信市場,以關愛回報社會,贏得了尊重和聲譽。他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非公經濟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優秀企業家、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個人”、中國十大慈善家、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授予崔根良同志全國“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并在全國廣泛開展向他學習的活動。
報告會上,區委書記梁一波、亨通光電公司副總工程師肖華、亨通高壓電纜公司總經理李自為、吳江電視臺記者張萍分別以《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創造中國光棒的日日夜夜》、《在亨通每個人都能出彩》、《有一種身份叫共產黨員》為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崔根良同志的先進事跡,真實還原了崔根良與他的亨通集團,為大家生動展示了崔根良艱苦創業,書寫幾度輝煌;熱心公益,展現大愛之心;矢志不渝,扛起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的“時代楷模”形象。崔根良也以《永不停歇創業創新的腳步》為題,講述了自己40多年來創新創業的心路歷程和體會感悟,深刻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樹立了新時期企業家的標桿。
聆聽報告的每位黨員同志都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大家紛紛表示,要積極響應上級號召,結合正在開展的“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以“時代楷模”崔根良同志為榜樣,弘揚他“敢為人先、敢創大業、敢攀高峰、敢爭一流”的精神,努力當好黨員先鋒、干部表率,推動公路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崔根良優秀事跡觀后感2023 篇2
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鄉鎮企業起步,通過不斷奮斗和創新,完成了從艱苦創業到卓越創新的實踐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對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來說,他的身上寫滿了傳奇故事。昨天,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等多家中央媒體的記者齊聚吳江,集中采訪崔根良的先進事跡。
崔根良是土生土長的吳江七都人,父母是普通農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崔根良從部隊退伍后投身商海,在浙江承包了一家鄉鎮企業。正當他在異鄉事業蒸蒸日上之時,老家吳江七都鎮的黨委書記“三顧茅廬”邀請他回鄉,擔任瀕臨倒閉的吳江七都絲織服裝廠廠長。此時的崔根良,做出了一個讓外界感覺“很傻”的決定,他放棄在外賺大錢機會,毅然回到家鄉,一頭扎進絲織服裝廠里,和員工們一起奮戰在生產第一線。幾個月后,絲織服裝廠扭虧為盈,凈利潤60多萬元。
當傳統產業遭遇困境后,他又帶領員工,放棄了傳統絲綢紡織產業,開始創辦新興電纜光纜企業。面對資金缺乏,人才缺乏等種種實際困難,他沒有氣餒和退縮,而是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實施“三借策略”,一連攻克了建廠批件、啟動資金、電纜生產技術、技術人才、品牌與市場等難關,把亨通這個企業建了起來。此后20多年里,崔根良帶領亨通集團勇于創新,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先后研發掌握了光纖光棒核心技術,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轉型升級、自主發展之路,使企業連續十一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企100強,躋身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崔根良始終牢記黨員宗旨,傾心慈善事業,積極回報社會。他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非公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優秀企業家、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個人”、中國十大慈善家、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
記者見面會上,吳江區委書記梁一波在致辭中指出,30多年來,崔根良始終勇立潮頭,以愛黨愛國為信念,以產業報國為己任,勇于創新、不畏艱難、敢爭一流,肩負起對企業和國家的責任與擔當,讓人深切感受到他身上務實求真的擔當力量。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亨通集團繼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動力,20xx年全年納稅總額8.2億元,位列全區第一。作為一名黨員企業家,崔根良在吳江民營企業中第一個成立黨委、紀委、黨校,親自擔任集團的黨委書記,打造出一支非公有制企業“先鋒梯隊”,腳踏實地地履行一名共產黨員的承諾;他飲水思源,致富圖報,推動成立江蘇省首家由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慈善基金會——亨通慈善基金會,視慈善為回報社會的終身事業,踐行著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焦建俊對崔根良的先進事跡給予了高度評價,焦建俊說,在崔根良身上,有一股敢創大業,追求卓越的激情,有一股銳意進取,敢攀高峰的創新精神,有一種愛黨愛國,信念堅定的可貴品質,更有一種感恩人民、回報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希望參與采訪的各級媒體記者能深入了解,找準定位,進一步發揮好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崔根良優秀事跡觀后感2023 篇3
守護武漢,他們挺身而出
今年25歲的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教師董夢婷,是忙碌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里的一名志愿者播音員。她每天早上6點鐘從家里出發,前往方艙醫院,和危犇、王雨慧、胡紫寒等志愿者一起為病人們提供播報等服務。
“我們會在病人吃早飯、午飯的時候進行播報,比如公布新消息、讀一些文章和感謝信,傳播正能量,為他們加油鼓勁,同時也會向病人推薦科普書籍,并記錄發生在艙里的暖心故事。”董夢婷說。
前幾天,住在沌口方艙醫院里的一位患者徐海霞對董夢婷她們說,想為艙里的醫護人員唱首歌,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經過一番協調和廣播通知,徐海霞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艾F在,M19床的病友徐海霞為大家帶來一首《感恩的心》”“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相信大家一定會早日康復,親愛的艙友們讓我們一起加油”……歌曲唱完,她們不忘及時為病人加油鼓勁。
作為一名武漢人,董夢婷告訴記者,她身邊有很多人都成了志愿者。“我身邊的人要么堅守在戰‘疫’前線,要么成為志愿者,我也想做一些事情,朋友、同事們也都很支持、關心我,每天都會問我‘到家了沒有’‘今天身體怎么樣、有沒有不舒服’,我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夠早日戰勝疫情。”董夢婷說。
“借用一位病人的話,‘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之光增輝日月’,我慶幸能有機會為武漢出一份力,我們也都堅信,武漢會好起來的!”胡紫寒說。
在武漢,志愿者就像一束束陽光,溫暖著這座英雄的城市,也溫暖著身邊每一個人。
陳煥桃是武漢市漢南區湘口街雙塔社區的一名退休干部。疫情發生以來,他不顧個人安危,連續多日奔走在大街小巷、各個小區,給居民量體溫、消毒、送藥,以社區防疫志愿者的身份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家里有沒有從外地回來的打工人口啊?盡量少出門,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來,把體溫量一下!泵刻煸缟8點半,戴著口罩、穿著志愿者馬甲、拿著體溫測試儀的陳煥桃總會準時出現在社區里,挨家挨戶上門給居民測量體溫。排查工作結束后,陳煥桃會再回到社區領取消毒藥水,對居民樓的入口和樓梯、垃圾桶進行消毒,盡管經常會汗流浹背,但他從沒有過一句怨言!澳軌驗榫用褡鲂┝λ芗暗氖虑,貢獻我的微薄之力,累點也值。”陳煥桃說。
暖心的瞬間無處不在,武漢正在慢慢蘇醒。
“黃老師,我在宿舍放了幾包醫用外科口罩,放假前沒拿回去,您把那幾包拿去吧,就在南八506的一號床旁的桌子上……”近日,江漢大學教師黃韻雅收到了一位學生發來的捐獻口罩信息。這段時間以來,黃韻雅一直在通過朋友圈等平臺積極為武漢籌集物資、善款,得到了大量親朋好友的支持。
像黃韻雅一樣,很多武漢市民的微信頭像上多了四個字“武漢加油”,他們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盡自己所能,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