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進博會開幕式個人感悟(精選5篇)
2023年上海進博會開幕式個人感悟 篇1
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口號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拉開帷幕,3600多家參展企業齊聚上海,讓去虹橋“四葉草”看展覽,成為領略這座城市乃至這個國家開放魅力的嶄新體驗。
有人形容進博會是“中國搭臺,世界合唱”。的確,參加進博會不僅是企業層面進入中國市場、擴大對華出口的一次契機,也是國家間促進多邊經貿關系發展,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一個機遇。在國際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國借助進博會這個平臺,呼吁各國超越差異和分歧,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包容發展,攜手應對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得不說,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方面,中國確實拿出了極大的誠意。
中國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促進共同發展的長遠考量下,主動擴大進口,將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真誠的向各國開放市場。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開幕式上更是向各國,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讓世界共享中國發展機遇。
自4月份我國宣布的放寬市場準入以來,中國進一步精簡了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減少投資限制,提升投資自由化水平。穩步擴大金融業開放,持續推進服務業開放,深化農業、采礦業、制造業開放,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開放進程,放寬教育、醫療等領域外資股比限制。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在放寬市場準入方面,中國拿出了的誠意。
回顧歷史,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立足當今,開放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的現實要求。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為了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國都應該拿出更大勇氣,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一貫主張,堅定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共同捍衛多邊貿易體制,中國也愿推動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加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更是致力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同相關國家一道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搭建更多貿易促進平臺,鼓勵更多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到沿線國家開展投資合作,深化生態、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為全球提供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讓世界共享中國的發展機遇。
2023年上海進博會開幕式個人感悟 篇2
時隔一年,第xx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改革開放前沿的上海拉開帷幕。作為中國“買全球”“惠全球”的抓手,進博會如同一扇開放的大門,讓世界再次看到一諾千金的中國行動、惠己達人的中國機遇和計利天下的中國擔當。
擴大開放,中國說到做到。進博會不是一般的會展,而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是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進博會上展示的不僅有各國的商品,還有新技術、新服務。中國企業有更多機會接觸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理念,更多渠道引進最新設備和服務,推動自身發展和產業升級。進博會向世界傳遞出明確信號: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中國不會止步。
還有1天,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又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拉開帷幕。昨天,記者從第xx屆進博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第xx屆進博會參展企業展覽面積位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美國、日本、德國、中國香港、韓國、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瑞士和英國。
統計數據顯示,從參展企業平均展覽面積上看,本屆進博會每家參展企業平均擁有展覽面積近90平方米,遠高于首屆的74平方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首屆進博會的企業商業展給企業帶來了實效,同時讓第xx屆進博會的參展企業的質量和實力得到提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孫成海表示。
為支持最不發達國家參與全球化,實現包容性發展,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第xx屆進博會對參加企業商業展的40個最不發達國家,每國提供兩個免費標準展位。另外,中國香港地區共有200家企業參展,比去年上升40%,參展面積2.23萬平方米,同比增六成,七大展區都有中國香港企業參加。第xx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的報名也于今年8月啟動,截至目前已經有115家報名,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
本屆進博會境內外采購商專業觀眾注冊超過50萬,大大超過首屆。專業觀眾覆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其中,來自制造業的占比31%,來自批發和零售業的占比23%。從采購商注冊性質看,境內企業中,中小民營企業占比67%,明顯高于去年。境外采購商注冊人數的快速增長也成為本屆進博會的亮點之一。首屆進博會境外采購商到會3600人,而截至目前,第xx屆進博會境外專業觀眾報名注冊已超過7000人,約為首屆進博會的2倍。這充分表明了進博會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首屆進博會的成功舉辦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從昨天舉行的進博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為進一步突出專業化辦展方向,今年進博會將不再設置社會公眾日。為滿足廣大市民熱切的觀展愿望,感受精彩的進博盛會,國家展將在進博會后進行延展,于11月13日—20日(9時30分—16時30分)向社會觀眾免費開放。
據市政府副秘書長、進博會城市服務保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尚玉英介紹,通過前期網上預約,8天觀展場次已全部預約完畢,觀眾總數40萬人,上海市民占比85%,中國港澳臺人士1000人,國外人士20xx人。目前,有關方面正在進一步研究細化觀展路線、策劃制作導覽手冊,確保實現“展示延展國發展成果、滿足社會觀眾觀展愿望、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確保延展安全有序順暢”的目標。
延展過程中,社會觀眾可以通過參觀柬埔寨、捷克、法國、希臘、印度、意大利等64個參展國的展館,充分領略各國獨特文化和產業競爭力,以及投資、旅游、人文、科技等信息;還可以參觀開幕式會場、中心廣場的非遺和老字號展區,以及網紅拍照打卡地——國家會展中心南廣場。
2023年上海進博會開幕式個人感悟 篇4
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順應人民期待、推動人類進步是歷史賦予的時代責任。
“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呼吁各國超越差異和分歧,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包容發展,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道義與擔當。
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需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造福了世界各國人民,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這個大勢不可逆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面對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沖擊,唯有順應大勢,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才是正確選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于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的務實行動充分證明,中國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需要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世界經濟經歷深刻調整變革之時,只有開放才能使不同國家相互受益、共同繁榮、持久發展,才是各國應當作出的明智選擇。“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各國應該堅定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強調,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這正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實際行動。中國將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為全球提供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中國采取的一系列務實行動,正是為了推動全球共同開放,以開放帶來合作,以合作促進發展。
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需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據有關統計,現在世界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7左右,超過了公認的0.6“危險線”。同時,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也給不同產業和群體帶來了沖擊。面對這樣的“發展赤字”,需要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只有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才能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習近平主席宣布的進一步擴大開放五個方面重大舉措,正是以實際行動推動更高水平開放、支持經濟全球化,歡迎各國把握新時代中國發展機遇,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實現共同繁榮進步。
“獨木不成林,孤雁難成行。”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相向而行,推動各國共同發展、推動全球共同開放,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我們就一定能夠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3年上海進博會開幕式個人感悟 篇5
11月5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四葉草”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隆重開幕,這是目前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展覽會。上海又一次引發世界關注,上海人民張開雙臂、迎接八方來客,全球目光聚焦進口博覽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所指出的,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著眼于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毋庸置疑,“進博會”的成功舉辦,促使中國對外開放再上新臺階。他在演講中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
好一句“大海依舊在那兒”,說到我們心坎上去了。這要是一個小池塘,一旦起風起浪,我們的柴米油鹽就麻煩啰。只有一片大海,才不懼風雨,在大風大浪之中孕育著眾多的生靈。
大海是寬廣博大的。因為有了大海,無數長江大河與小溪有了歸宿。在中國經濟這片大海上,國有大企業就像大江大河,無數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就像小溪流,大江大海與小溪流最后匯入大海,融為一體,共同組成了中國經濟的基本元素。美與丑、善與惡、智與愚、愛與恨,都在大海懷里。大海用浩瀚的胸堂接納經濟的千變萬化,蕩滌一切想侵蝕她的塵埃污垢,把萬物凈化成養分,再滋養萬物生長。
大海是勤勞勇敢的。潮起潮落,無日無夜。從積貧積弱到GDP全球第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經濟披荊斬棘,一步一個腳印走過春夏秋冬。大風大浪,只是大海的呼吸。不管是中美貿易摩擦,還是國際炒家妄圖做空中國,都是紙老虎。大海接受著各種打擊,接納了無數風雨,經歷了多少變遷,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模樣。
大海是開放革新的。東西南北,各接臨不同的國家。對大海來說,沒有地域的差距,沒有人種的區別,地球同屬一個村,愛是共同的語言。吐故納新是大海的本色,大海是流動的、革新的,正如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的時代花語。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不斷深化改革、越來越開放的中國經濟,必將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走向世界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