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豐收節有感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中國農民豐收節有感心得體會 篇1
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國迎來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億萬農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管仲就以這句話道出了糧食對于安邦固本的重要性。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們也創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2%以上人口的奇跡,這與我國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息息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三農”問題連續多年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農業稅被取消、種地還有補貼,中國農民越來越幸福。而這次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進一步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對農村的高度關注、對農民的高度關愛。
眼下正是秋收時節,放眼華夏大地,稻麥金黃、瓜果飄香,一派豐收的喜慶繁忙景象,格外迷人,這樣的收獲場景無疑是喜悅而幸福的,它不僅撐起了鄉村的希望、撐鼓了農民的腰包,也撐起了14億的口糧,豐富了國民的餐桌,更撐起了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希望。而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對8億中國農民兄弟來說無疑是一種重大肯定和鼓舞,對于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大地豐收果實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感謝那些勤勞樸實的農民兄弟,感謝他們不辭勞苦、任勞任怨,為國家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三農”問題仍然是我國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要短板,城鄉發展失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凋敝、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收入低下、農村青壯年勞力外流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這是各級黨政部門在今后一段時期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政部門的積極努力下,中國的鄉村一定會越來越美、越來越有活力,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人向往的人間樂土,中國的農民有一天也會成為人人艷羨的職業。祝賀中國農民豐收節,祝福中國鄉村越來越好!
中國農民豐收節有感心得體會 篇2
20_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國迎來了中國“農民豐收節”。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論斷。這些新思想和新論斷契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著眼于我國經濟發展大局,為新時期我國農業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于農民收入明顯增多,農村面貌明顯改變,農業生產明顯改善,經濟水平明顯提高,農民的腰包鼓了群眾的笑臉多了,我國脫貧攻堅的擔子也就輕了。
“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雪山冰川也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我們廣大農民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農村是我們老百姓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也是我們生長繁衍的根據地。記得住鄉土鄉愁,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留得住綠水青山,才能處理好經濟同環保的關系;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樣中華大地的天會更藍山會更綠 水會更清,人民也會更加幸福。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 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農民富了,農村美了,農業也就強了。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期,而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就是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不僅讓我們重溫了古今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更使我們體味到了豐收的喜悅。不同地域會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也都有自己慶祝豐收的獨特方式,可是那種從骨子里透露出來的喜悅感和滿足感卻是相同的。
“平凡的豐收,不平凡的喜悅”。金秋是個豐收的季節,也是一個喜悅的季節,而農民是豐收的主體,更是豐收的關鍵。我們每餐食用的五谷雜糧無不出自樸實的農民之手,正如小說《平凡的世界》里面寫的:“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不論什么人,最終還是要崇尚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而豐收節給農民那像土地一樣平凡的日子留下了太陽一般的光輝。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都是干出來的,除了黨和國家惠農為農的好政策以外,我們廣大農民群眾也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也為早日建成鄉風文明 生態宜居 生活富裕的新鄉村,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注入新力量。
中國農民豐收節有感心得體會 篇3
清晨,當太陽從美麗的東方升起時,我為自己泡了一杯清茶,將其置于寫字臺上,嫩嫩的茶芽散發出清香味,蔓延在我的小屋內,我頓時感到格外神清氣爽。看《呼蘭河傳》時,輕輕呷上一口,似乎每個細胞都舒展了。隨著這清醇的濃香,讓我們一起來品味這本漫溢人間情的書。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輪回。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蕭紅的童年生活是灰色的。
故事中的村莊烏云蔽日,無半點陽光,在這里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災難。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的發生。讓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論,那個更值得我痛恨,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其中文章的第一章中所說東二街上有個大泥坑,人、家畜,無論是睛天還是雨天都會受到傷害,為什么沒有人把土坑填平呢?因為人們認為這坑是上帝賜予這小鎮的。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啊!他們的腦海中只是順從天命,真是他們的悲哀!”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當童養媳!
剛來時那樣活潑、健康,一個人孤單的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有人打罵她。在人們的眼中,婆婆打她是讓她更加聽話。
可團圓媳婦沒有多久便匆匆離開了人世,而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婆婆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虧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嚇死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死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這個城市,在這個舊中國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那個年代,團圓媳婦這樣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沒有男女不平等!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寂寞又快樂的,她快樂的來源是后院的大花園。在花園里作者與祖父一起玩耍、干活,童年充滿了樂趣。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現在的我和朋友一起踏青,感受無限溫暖的春光,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到江湖河海戲水,在秋高氣爽的秋天,幾個伙伴一起去郊游,爬山,采下幾片楓葉夾入書中,作為秋天最好的紀念;在飄雪的冬天,在雪地上打雪球、堆雪人。對比而言,我的童年比蕭紅更美好,所以我更應該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國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