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精選12篇)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可他并不羨慕。這是一部關于自由與理想、友情與愛情的完美作品,托納多雷用最嫻熟的視聽技法塑造了一個思特里克蘭德式的人物,海洋和音樂不僅為1900這個角色提供了生存背景,而且從始至終都參與了電影的敘事。影片將時代背景設置在人類社會最為混亂的50年(1900-1950),既通過1900這個“局外人”和“旁觀者”的角色審視、質疑20世紀以來的現代陸地文明,又以1900的叛逆者身份和永不下船的人生選擇向觀眾傳達出自由、真實、純潔的自然精神。莫里康內的音樂真的是能穿透時間的,或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也是此片的作者。
這部電影,如今在我心中依然是我看這么多年的電影排名前幾的神作。這部電影的浪漫情懷真是爆棚,藝術造詣突破天際,細細品味1900的一生真是充滿傳奇和故事性的。1900生于船而死于船,一生都捆綁在這艘巨輪之上,給這艘大船增添著無數光彩。當它是豪華游輪時,1900是鋼琴家為大家演奏。當戰爭時期巨輪被改為醫用船時,1900的演奏從未停過,他用琴聲和天籟安撫著戰士們的傷痛,亦用旋律和音符慰藉著瀕死的士兵,讓他們的精神和靈魂在音樂的伴送下離去。即便在槍林彈雨漫天炮彈之下,他亦從未離開過鋼琴和音樂。藝術的頑強和韌性從未輸給這個真實世界的黑暗,1900仿佛通過鋼琴和音樂,演繹著世界萬物。
如今重看,心境卻已然完全不同,如果說初看時只是在感嘆電影的美好,那么現如今再看后令我沉浸的不單是音樂和劇情了,而是生活的歷練,是1900無盡深邃的眼眸。 1900是人類最本真的模樣,擁有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卻又迷失舍棄掉的東西,我們人人都是馬克斯,會賣掉心愛的小號,繼續扎進生活的泥潭,
“這就是人生啊”。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2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周了,心里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么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么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么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里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么,居然能讓這么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么?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復雜的社會中浪蕩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么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么,對吧!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3
今天看了一個電影,是講的關于一個海上出生的人,他從出生到死亡都在船山。但是他是天才,在他能摸到鋼琴的時候,開始就會彈鋼琴的,也許這就是天才。他鋼琴彈的很好,連當時最厲害的爵士樂創造者都敗在了他的手下,讓當場的人們都驚呆了。
但是這個人的結局很悲慘,他因為不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最后和他出生的船,也是他生命結束的船,一起沉入了大海。他不能走下旋梯。他害怕這個世界。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樣的。不知道怎么去找老婆,不知道怎么去尋找一棟房子,一塊他的土地。最后他選擇了離開這個大船,這個不會談的鋼琴——世界。最后伴隨他離開的是6。5噸炸藥,他帶走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他曾經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愛情也許如果這段感情可以改變他的一生,但是他沒有能把握住,讓人很遺憾。這是一個很悲涼的結局。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4
他孤單一人來到世上,一輩子未離開一個地方,不諳世事,離群索居,然后孤生終老。他從未為世界和諧作出貢獻,他的唯一屬性僅僅是存在而已。世上多么繁華,他僅僅是一個過客,平凡一生。
孤獨的最高境界是繁華,是人類精神美麗的原因。許多人覺得斗琴那場戲是高潮也是全片最出彩部分,我卻不以為意,我喜歡暴風雨中孤獨的自娛自樂,我喜歡他第一次看到窗口心儀姑娘時手指下微妙的變調,我喜歡他掙扎久久依然選擇依戀始終沒有下這艘船。
夢想太渺小,載不動名利鄉里無盡的欲望。他不像藝術家那樣去巡演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撫慰了空有一身疲倦的過客。這艘船是他全部的世界,是他的靈魂孤島,離開意味著淪亡,他不愿意做一個名利場里的佼佼者,只是寫一首曲子,送給大海一首情詩。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5
可能由于從小被遺棄的關系,他沒有安全感,后來他自己說“有限的鋼琴鍵盤和郵輪才讓我安心”,哪怕是他鐘意的女人也沒有讓他有足夠安全感的勇氣走出去。也許1900說得對,高樓大廈的世界太復雜,更有挑戰沒錯,但也會附加煩惱,為了不煩惱,他選擇不挑戰。所以只有下船的人覺得他與船共死太可惜,他自己卻覺得挺好。另外,電影所處的正是歐洲各種危機下移民美國的移民潮時代,唱片取代現場表演,爵士樂取代古典曲目,是否電影從側面表達了不要盲目順應社會趨勢,要保留住歐洲文明那種優雅的風范,少一點世俗,多一點純粹!就像畫家如果為了賣錢而畫畫,那么他的畫就不再有他自己的靈魂了一樣,20__年全國重新上映,觀后突然感覺1900與程蝶衣很像,都在亂世中堅守著一份忠貞。
1900說,你看陸地上,有那么多條街道,橫縱交錯著,太可怕了,我看不到哪里是盡頭。可是明明,在一個游動著的島國一般的船上生活以此為家才更孤獨更可怕。我想,這大概是我窮極一生也不會懂得的宇宙級的浪漫和孤獨。他的靈魂和船融為了一體,這也許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有些人從陸地到海上尋找更廣闊的世界,有些人在陸地聆聽海的聲音,而海上的人卻對無限延伸的堅實土地有著對未知的恐懼。船就是他的琴鍵,他不必下船,世界自然從他身邊經過,世界不必知道他,他卻可以從船上從琴鍵中讀懂這個世界。琴鍵是有限的,音樂是無限的,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生命的可能卻是無限的。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6
故事從1900開始。從1900這個數字開始?不,不是。它不是個數字,而是一個人名,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再準確點,是一位從沒有下過船的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長,永遠一身西裝革履,對鋼琴和音樂有著超于常人的天賦和熱情。他熱愛大海,熱愛得甚至從未下過船。
或許他對陸地并非懼怕,并非恐懼,有的只是無所適從和一臉的茫然。他的人生過于悲壯,以至于和那艘從未下過的船同歸于盡。朋友的勸說沒有起絲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盡頭。在哪里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辟一道風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復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托!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Nineteen Hundred
使這部電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優美而華麗的音樂,雖然它至始至終吸引著我。真正使我著迷的是他悲厭的人生觀和陸地至始至終奇怪的理解。真是這些,使我夜闌時難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帶幽默的話語,卻是我心中最難過的記憶。
故事中他唯一愛著的女孩無疑是幸福的,雖然她可能永遠不知道他愛她,更不知道那個冒險半夜闖進寢室去吻她的人是他,這些美麗的剪影讓人落淚。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這里,請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份美麗的悲哀和永世的溫存,值得珍藏一生。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7
清新歡脫的樂音掙脫出唱片的裂紋,消散于寒冬的蕭條之中,小號手緩緩講述著1900的故事。
1900,一個被發現遺棄在弗吉尼亞號頭等艙的鋼琴上的嬰兒,從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漸成長為一名以海為家的天才鋼琴師,最終殉船于海底。
他無師自通,少年成名,曲子過耳不忘,在一舉擊敗搖滾大師后名聲更甚,人們都明白,這樣的天才,到了陸地上,他將是樂壇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最耀目的新星。人人都在勸他下船,“只要你走下舷梯,那只是幾小步而已。”他沒有反應。我不由得好奇,生于船,長于船,一年往返大陸不下百次的人,究竟是否向往陸地?
當他與小號手并肩躺在煤堆上,講他曾經趴在舷窗邊,望著下船的人們漸漸消失在新奧爾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霧中,那些身影變得朦朧,直到消失在街巷。他那如癡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輝與癡迷,我想,他向往那片穩定的陸地,至少,曾經向往過。
他也曾收拾行裝,為了心心念念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陸地,星羅棋布的街道小巷,工業化散發出的滾滾濃煙,遙遠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佇立于舷梯之上,凝視著這塊陸地,良久,他轉過身,摘下禮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頭頂,無邊無際的藍色中,有海鷗掠過。
一開始,我將他的行為理解為害怕,他在逃避他內心的恐懼,他不敢踏足陸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說:“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子,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境,茫茫無際。”我意識到他或許是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于身處之地有多么寬廣,而在于心靈是否有地方安放,讓自己真正安寧,而大海與音樂就是他的容身之所。陸地雖大,卻不是他的歸宿。
后來,小號手在廢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談及為什么不下船,他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個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也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
在弗吉尼亞號即將爆炸之時,他坐在水溝旁,手指擺動,彈著無形的鋼琴,他嘴角揚起了笑,揚起了他的倔強。
1900涵蓋了太多的浪漫與情懷,對內心的執著,遠離塵世的安寧,單純的人性,自由而孤獨的靈魂,這些烏托邦式的情懷,在置身于現實之中的我們看來是一種奢侈,可望而不可及。而這些東西,恰恰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內心渴望的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1900。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處都在鎖鏈之中。”而1900正是掙脫了枷鎖,勇敢奔赴大海,他堅守了一種普通人或許能夠理解,卻只能遠觀的自由。是的,有些自由不是有來實現,而是用來銘記的,它讓我們的生活還留有一個朝上的方向,在低頭趕路之余,給自己保存一些仰頭的可能。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8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
一個人,一艘船,一架鋼琴,一輩子的光陰,一段傳奇的故事。“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你就永遠不會完蛋!”。
目前為止我在海上體驗的時間很短,我總是在期盼著,最好能登上一艘游輪,在大海上航行幾天,不在乎目的地,只希望可以體驗在海上的感覺。一艘船孤獨的航行,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環境,如果沒有陽光和星空,四周幾乎沒有分別,可以學著放松,讓晃動的船體帶我回到嬰兒時代,感受對周圍的未知,對目的地的迷茫,以及每天的無所事事。也許最初幾天我會到處溜達,保持亢奮和好奇的勁頭兒。然而也許十天,也許二十天,當這種新鮮的感覺一天天消散,厭倦、疲憊、無聊、焦慮、憤怒、恐懼… … 隨之而來!
1900的人生很悲催,但也很幸運!悲催是站在世人的角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必須和孤獨長時間相處。幸運的是在我看來,他有充足的時間、空間和自己交流,船上來往的旅人,正好給了他多元化的感官體驗,生活在熟悉的船上,安全的底色給了他無懼生命的力量。而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思考,也為他的演奏注入了靈魂。技巧可以被模仿和學習,但思想是自私的,是獨有的,是任誰也無法奪走的!人類的偉大就在于我們開啟了自主意識模式,并擅長用意識創造和體驗生命。我們工作、生活、旅行、學習等等行為模式的意義是為了打開我們的意識框架:借由看到的去思考更多看不到的;借由體驗到的去創造更多可以體驗的。1900不用下船,所以他從不期盼那個目的地的到來,開船的瞬間,他為同行的旅人開啟一場音樂盛宴,驅散陸地帶上船的霧靄。沒有分別心,卻更愿意在有夢想的人群中抒發自己的夢想,沒有評判心,更純粹的傾聽和接受不同的信念,通過思考把感受融入靈魂,融入夢想。
三十年,生活在船上,身體可以說被禁錮在船上,可并不影響他的心靈在宇宙間翱翔。完整的人生包含了生和死,而他的完整更是完美到沒有瑕疵,生于船上,死于船上,短短人生所有傳奇也都在船上創造,而他的音樂,卻擁有法式愛情的浪漫,英式深沉的訴說,美式激蕩的吶喊… …
他用意識走遍了千山萬水,他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名利對于他的音樂執著,對于他的創造守護,卑微而膚淺。生命的意義!深奧的話題,卻有著無數簡單的回答,可誰也說不清哪個更為貼切… … 我愿意用一生去享受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也許這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9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 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列子 ·天瑞篇》
大海,鋼琴,音樂,愛情,生命,這樣的語詞意象也許本身就攜帶了最浪漫最激蕩的情感共鳴。1998年,意大利導演托納托雷拍攝《海上鋼琴師》,與《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并稱為其經典三部曲。“橫看成嶺側成峰”讓我們在此僅以 文藝學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讀這一藝術文本。
敘事——回憶錄、高度抽象與其帶來的審美沖擊
在敘事上,影片首先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即以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啟動故事。那是多年后,在一段鋼琴曲的牽引下,一位朋友執拗的記憶。導演以全知的視角為觀眾解析主角的一生。畢竟是電影,所以講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鏡頭的剪接完成其敘事成分的取舍:一個被遺棄于海船的嬰兒,在孩提時代接觸船上的鋼琴并無師自通。對音樂近乎瘋狂的迷戀與傳奇的背景經歷所帶來的的獨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過一生并最終拒絕上岸與船同沉。以“事件”的角度來說,這算不得復雜的邏輯命題,但要上升為“故事”層面的敘事,作者對這些事件進行了情節性的內在關系的主觀解釋和填充。影片似乎有一條關于友情的隱線,也正是從這個線頭出發,抽引出故事的整體脈絡:唱片 音樂 海船 耳聞以及目睹的個體情節 由此引出的“回憶”—“轉述”構成影片獨特的敘事方式。這必然會引起一種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的沖突。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敘事時間的錯位能更好的把觀眾一起引進故事中,搬把椅子,和樂器行的老頭一道托腮聆聽。
鑒于電影形式的獨特性,我們看到:作者應用了一種類似戲劇中的“三一律”來處理敘事。導演對故事的人物,時間,和發生地進行了高度濃縮和抽象,雖然該劇對地點的絕對統一出于主題內容的需要,但在整個故事背景的概括處理,以及對相關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導演的良苦用心。而這種高度抽象濃縮最后也終于帶來了主題的鮮明化。他給了觀眾很強烈的審美沖擊力:主人公首先在電影中就抽象為一個最基礎最原始的“個人”。這里強調的是“個人”,作者讓他盡可能少的與現實社會發生關系。這樣一個生于船長于船的人,背景極其簡單。而他所接觸到的“社會”是一種象征性概念。船上的人告訴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經歷,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間接獲取的方式聆聽理解感悟。而后又用一種更加虛幻飄渺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整合后的自己——音樂。這時的音樂,演奏者和聆聽者,就基于共同的敘述話語而終于能“心有戚戚焉”。而作為審美主體的觀眾,也一定同樣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動。因為此時作品里所有的故事,經歷,風景,都已被作者具體化,符號化了。載體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鋼琴曲。這時,所有用心良苦的敘事,終于達到其終極目的,即形成屬于觀眾自己的審美意識形態。
形象——行人與歸人 必然的歸結
電影主人公1900的形象塑造是該劇的一大亮點。誠然,藝術形象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但他來自生活,讓人無不聯想共鳴。從一開始作者就把他定位在一個“遺棄者”的基底上。即便后來1900在船上用音樂度過其黃金時代,但是這個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悲劇成分卻是作者早就埋好的伏筆。作為個人,在他被拋棄在船上的一刻起,他就脫離了與現實社會的聯系。他沒有出生證明,沒有像樣的姓名,不懂得最起碼的物質文明規則。這種特殊的生世背景讓他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幾乎沒有收到任何現實社會對個人帶來的磨損和改變。于是他身上集中了很多人類最本能,最原始的美好和純潔。加上他的生活被音樂這樣的藝術形式填補覆蓋。他本人也就幾乎演化為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藝術家。他與世無爭,在他看來,音樂只用來崇敬和表達自我。所以有人找他來斗琴,他只想敷衍。鋼琴,音樂,成了構筑這一特殊形象的重要元素,它們早就隱隱的流入主人公的血脈,息息的化為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個眼神。
作者曾給了1900一次上岸的機會,他收拾好了行李,帶上禮帽,站在旋梯上,卻終于沒能踏出那一步。有人會扼腕的想象:如果他上了岸會怎么樣呢?會像他的朋友說的那樣:找到心愛的女子,成家立業, 安詳天年,總不至于最后落得與船同歸。
事實上在這里,作者是絕對不會讓1900上岸的。他就是一定會從旋梯上退回來。這里不存在任何“如果”。這一個看起來一時興起的偶然事件包含了無數的必然。“悲劇是一定要有必然性的”既然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零余者”的形象,那么,他的結局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的歸結。在這里悲劇通過一種意志的力量出現。人被陷在自然的既定的客觀的運轉中無法自拔,如果我們用一種“好人自有好報”的道德因果去臆想這一形象,這算不得悲劇。作者想要的額1900,正是像列子所說的,他是累于世的“行人”,既然人死為歸,那么,最后的碧濤也就是這位歸人的“家”。藝術形象也因此完成了一種從相對的虛無到現實的點化。
大海 鋼琴 話語 別致的審美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審美范疇,在文學作品中它集中的表現為某些約定俗成的客觀事物。它所帶來的審美力量比普通話語更加透徹深刻。而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反復在強調這樣一些意象:大海,鋼琴,和主人公睿智的話語。通過畫面詮釋的大海和通過聲道表達的音樂使作為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所特有的,但當它們和作者有心處理的1900的臺詞結合起來時,才真正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渾圓的審美意象。海上搖曳的游船承載著一批批游客的憧憬和夢想,鋼琴為不同的陌不相識的人流淌各色曲調,而我們的1900說:琴鍵只有88個,可是我站在旋梯上看到的,卻是一個茫茫不知的世界。還有,兩只右手怎末彈鋼琴?
這樣的畫面,聲音,和語言,幾乎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加工,因為它們本身,就是美。
海子曾這樣形容他與海的不可剝離:世界很大,不管有多大,必定有一片海在等我靠近。對于海以外的世界,1900也有自己的底線,于他而言: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 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 段太長的旅程,一瓶太濃烈的香水,一曲無從著手的音樂。最終不敵指下簡單的黑白搭配。爆發于感情中的麻木是一種過于殘忍的優雅。故事的最后,1900把自己放生回到海里,那是整個世界對他所有的寬容;作為一部文藝片的落幕,多少帶點不可言狀的美麗而又不驚波瀾。
可不可以說?行人累于世已久,終得歸。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0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啟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為什么總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么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著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斗,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后參加設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么我覺得這是一種借口,是一種辯解,人活著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為虛榮心,因為自己的欲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著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并為之奮斗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1
是一個虛幻的奇跡,一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于他的傳奇。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一部蕩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海上鋼琴師》。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
和眾多歐片一樣,這部片子也充滿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么呢?“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選擇。人的一生實際上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每一個細小或者重大的選擇決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選擇了留在船上,他無法邁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那個吹康牌樂器的胖子,上船掙錢的時候只有一把小號,到影片最后還是靠別人施舍才繼續擁有這把小號,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在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我們都在循環中消耗生命的時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個發現自由女神的人,他們縱聲高呼,為了一個不知道結果的目標而激動,從而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還有爵士樂本身似乎也暗示著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來理解大師。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海上鋼琴師》的情節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著一浪。在狂風暴雨中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小孩子無師自通的演奏震驚滿船的人,這些只不過是大師的鋪墊罷了。自稱“爵士樂祖師”的謝利上船與1900比賽鋼琴,激動人心的程度簡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槍戰相媲美。美國的西部片中,快槍手一對一的較量很是惹眼,但歐洲人可以用鋼琴當武器。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鋼琴比賽才結束,1900第一眼就愛上的女人出現在了舷窗外,他彈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內,柔情似水。這一幕,必將成為電影史上的浪漫經典,這一曲,也必將成為傳世之音。
他是音樂演繹的天才,輕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過琴鍵,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著的就不僅僅是音符,而是對生活的真誠。深情飄逸的曲風,唯美、優雅的飛揚,他的音樂時而精巧,時而大氣,時而細膩,時而磅礴,時而小心,時而大膽,時而激情,時而委婉。他以音樂來體現人物,用音樂來表達情感,用音樂來講述人生,他用音符來代替語言來觸及人們的心靈,聽著他的音樂,就像是聽著人生的經歷,聽著人生總總,他的手在鍵上,但是心如癡迷的樂者一樣隨著自己的音樂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強烈地感覺到音樂的世界是這么廣闊,原來音樂講述的世界是這么的迷人,這種音樂與人生的立體結合真的是讓人大開眼界,對于音樂也有了另一番的認識。
其實與俗世的生活來對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實的地方。比如,他從未接觸過鋼琴和音樂,但當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鍵上的時候,那些動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瀉而出;他從未受過正統的教育,卻能說出那么詩意而蘊涵豐富的語言;甚至最后,當朋友邁克斯在那條殘破不堪的,顯然已廢棄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時,1900哪來的食物維持生命?
還有的就是影片最后的結局—1900和麥克斯的談話!我喜歡這個情節的原因不是因為1900怎樣選擇他的生活,怎樣選擇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贊同他不下船的解釋!因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對生活不積極的看法!但是最后1900跟麥克斯開的玩笑才真正讓我明白1900為什么這樣選擇,因為他死后到天堂還是想彈鋼琴,彈只屬于自己的曲子,因為沒人能用兩只右手彈琴!如果1900下船估計他會和杰里一樣,不再會為自己喜歡而彈琴,而是為了別人或錢而彈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沒有靈感彈出屬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簡單說1900為音樂而生,為音樂而死!不簡單啊!
影片采用最極端的浪漫主義風格,引起兩極反應:有人視之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爛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畫,主角太過神秘,讓人無法洞察他的內心世界,因而就很難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態調離憤青階段,該片則有打動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顆詩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開物質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靈魂與音樂的交融,同時引導觀眾與片中或精彩絕倫,或妙趣橫生的音樂達到共鳴。
我們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想劃定自己安全的范圍,都想過自己所謂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們能夠掌握和控制的嗎,會不會因為太貪心而不快樂。1900把自己的生活縮小到鋼琴這頭到那頭的距離,又放大到88顆琴鍵上能夠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組合的矩陣里,他用自己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無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總是快樂的,嘴角微微上翹,于是他總是思索的,觀察著人們眉梢眼角一絲細紋的變換,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給這個世界任何痕跡的,過于純凈的生命是沒有抵抗力的。他說,至少我可以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語氣是心甘情愿的放棄。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2
1990年,海上顛簸了許久的乘客,在濃霧中,看到了若隱若現的自由女神像,船上的游客情不自禁高聲歡呼,一掃長途跋涉的疲累,家,就在女神像的后面,那個有著無限可能、無限希望的地方。
維吉尼亞號是往返歐洲和美國之間的一艘輪船,無數的移民搭乘這艘輪船,漂洋過海,來到紐約。
1920__年,鍋爐工丹尼,撿到一個棄嬰。丹尼給孩子取名叫:1900,從此,他就生活在這艘輪船上,丹尼,就是他的父母,大海,就是他的故土,而他的國際,則是:世界。
8歲時,丹尼離開了他,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展現了對鋼琴有著驚人的天賦。27歲時,他的名聲就已經傳播開來,海上有一個超棒的鋼琴家。
所以踏上維吉尼亞游輪的乘客,都會聽到1900和他美妙的琴聲。他日常工作,是為頭等艙的貴族豪客們服務,鋼琴演奏,本就不是窮苦大眾所能負擔得起的娛樂。
但他卻常常在工作之余,溜到三等艙,為大家演奏,盡管這里雜亂無章,擁擠不堪,但這里卻能給更多的人,帶去旅途中的慰藉,享受難得的輕松愜意。
輪船靠岸,所有乘人急急忙忙,一擁而散,就連水手船員,也要回家短聚,到最后,都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1900.
游輪仿佛是世界的縮影,雖然他從未踏足陸地,但每天都有無數人與他擦肩而過,他能感覺到人們的歡笑、悲傷、有人抱怨世道坎坷、也有人對未來充滿期待……1900已經看到了世間的人生百態。
他也曾眺望著高樓林立的都市,也曾想過,里面可能會有自己的一個小窩。
他也曾為了一個心愛的女孩,拎著行李箱,走下船梯。可就在他即將踏足陸地的一瞬間,還是改變了初衷,轉身回去了。
陸地就那么可怕嗎?并不是。看起來無限延伸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獨沒有盡頭。那縱橫交錯的街道,該往哪兒走?哪座房子是我的?哪個地方屬于我?那里會有怎樣的風景?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控,都讓他茫然不知所措。
但對于鋼琴,彼此就相當了解,鋼琴上有88個有限的琴鍵,卻可以彈奏出無限的音樂。而城市在他的面前,仿佛是看不到盡頭的琴鍵,對于他掌控不了的“琴鍵”,他只能選擇放棄。
榮獲22個國際獎項,時隔20__年的這部經典之作,再次復映,其魅力依舊不減當年。
1900生在海上,長在海上,此刻他就是這里的主宰,暴風雨中,輪船搖擺顛簸,行走在這里都要踉踉蹌蹌,1900卻可以在這里暢游滑行,彈奏出最美的旋律。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爭取更多的可選項,才會有選擇更多幸福的話語權,但本片告訴我們,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你迷失方向,就如同城市里沒有盡頭的街道,不知道哪一條,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影片的最后1900跟唯一的朋友道別,他們臉上帶著微笑,但他們心里明白,再見已不可能。
今天是《海上鋼琴師》在國內復映第三天,目前累計票房5600萬,被《大約在冬季》給打壓兩天之后,今天第一次成為票房冠軍,相信這部經典,會在未來幾天,有領跑票房的趨勢。
這么好的電影不看,你還想看啥?